唢呐民间传统乐曲集萃(山东篇)

唢呐民间传统乐曲集萃(山东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海彬 编
图书标签:
  • 唢呐
  • 山东民乐
  • 传统乐曲
  • 民间音乐
  • 器乐演奏
  • 音乐曲谱
  • 地方音乐
  • 民族音乐
  • 山东文化
  • 乐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
ISBN:9787810968577
商品编码:2973075294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唢呐民间传统乐曲集萃(山东篇)
  • 作者:编者:石海彬
  • 定价:38
  • 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
  • ISBN号:978781096857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2-01
  • 印刷时间:2017-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36
  • 字数:228千字

内容提要

流传于山东各地的唢呐音乐,曲目丰富,技艺高 超,手法纵横崎岖,风格朴实挺拔,乐曲具有强烈的 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尤其是鲁西南一带,在我国享有“唢呐之乡”的盛 誉。为了*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 ,繁荣和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唢呐演奏艺术,应中央 音乐学院出版社之约,编者选择性地将该地域部分***的,或在演奏、教学、理论研究中具有一定借鉴和 参考价值的曲目,包括山东民间唢呐音乐中具有代表 性的各调“开门”及“开门”变体、**山东民间乐 曲及经典改编乐曲、柳子戏风格唢呐曲,集结编成《 唢呐民间传统乐曲集萃》(山东篇)一书,介绍给大 家学习、演奏或参考。本曲集无论在乐谱的校订整理 ,还是在演奏符号标记上,力求详尽准确,以便*好 地反映乐曲的原貌。
     这些曲目,多由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唢呐 演奏家或民间唢呐演奏高手演奏,在技术发挥、艺术 处理和演奏风格上都有独到之处,显示了演奏者精湛 的技艺和对传统乐曲“再创作”的才华智慧。《唢呐 民间传统乐曲集萃(山东篇)》对有关唢呐演奏家和 部分唢呐演奏高手的身世、演奏风格,以及他们演奏 的乐曲在内容、艺术特点、来源和流传地区,分别做 了介绍;对乐曲中所运用的技巧和演奏方法均做了说 明,一并供读者参考。
     本书由石海彬编。
    

目录

前言
乐曲说明
演奏家介绍
各调“开门”
1.平调开门
2.凡调开门
3.二八调开门
4.上字开门
5.四字开门
6.六字开门
7.尺字开门
8.凡字开门
“开门”变体
1.欢庆
2.婚礼曲
3.风搅雪
4.大合套
**传统乐曲
1.凤阳歌绞八板
2.抬花轿
3.拜花堂
4.凡调子
5.山坡羊
6.集贤宾
7.普天乐
8.汉江春早
9.啦呱
10.百鸟朝凤
11.一枝花
柳子戏风格传统乐曲
1.长彦歌
2.越调音
3.越调步步娇
4.平调娃娃
5.混江龙
6.驻云飞
7.下调步步娇
8.下调驻马亭
9.一江风
10.锁兰枝
附录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唢呐民间传统乐曲集萃(山东篇)》的图书简介,该简介将聚焦于其他非山东地区的唢呐音乐、其他管乐器、以及与山东音乐文化无关的乐器或音乐理论书籍的内容描述,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乐海拾遗:管乐艺术的广袤疆域与技艺精粹 一部纵览中国民间音乐风貌,探究管乐器多元表达的深度赏析之作 本书并非专注于单一地域的民间乐曲挖掘与整理,而是将视角投向更广阔的中国民间音乐画卷,尤其侧重于探讨唢呐艺术在黄河流域中游、长江流域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发展脉络与音乐形态。它为音乐研究者、演奏者及所有对中国传统管乐抱有热情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关于“地域风格差异”与“技法演变”的详尽参照。 第一辑:黄河故道的变奏——关中、晋北与豫东唢呐的对话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与山东地理相邻或文化交融的几个重要区域的唢呐音乐体系。 一、关中“硬朗”与“幽婉”的辩证: 我们将目光投向陕西关中平原,这里的唢呐(常与锣鼓、板胡合奏)风格迥异于东部沿海的细腻。重点阐述了其在“道教法事音乐”和“社火锣鼓”中的应用。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以陕西周至、户县为代表的“迎会”、“上梁”等场合的曲牌结构,这些曲牌往往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和较少的装饰音,节奏律动上偏向于厚重与内敛。我们对比了关中唢呐在“以气驭音”和“颤音处理”上与山东风格的本质区别——关中的颤音更趋向于快速的“锯齿状”,而非山东常见的连绵回荡的波音。 二、晋北高寒地带的“悲怆与豪迈”: 山西,特别是晋北地区(如大同、忻州),其唢呐受晋剧、北路梆子的深刻影响。书中系统梳理了晋北唢呐在“婚丧嫁娶”及“祭祀”中的地位。我们不仅收录了经典的《一枝花》、《新旧十八板》等曲目,更深入探讨了其音色处理的“金石感”。这种音色得益于当地乐器制作工艺对簧片的偏硬处理,使得高音区极为穿透,适合于高原环境下的远距离传声。本书特别对比了晋北和山东在“板式”运用上的差异,前者受戏曲结构制约更深,后者则在纯器乐演奏中更显自由与抒情。 三、豫东“花腔”与“套曲”的精妙: 河南省东部,与山东接壤区域的唢呐艺术,展现出强烈的融合性与“花哨”的特点。书中细致描绘了河南唢呐如何将戏曲中的“铺陈与炫技”融入民间器乐。我们详尽对比了豫东唢呐中“二十四调”的运用体系,以及其复杂的“过门与润腔”技巧,这些技巧往往比山东部分传统乐曲的装饰更为密集和复杂,追求听觉上的“热闹”效果。 第二辑:南国风韵——江南丝竹与西南山地的管乐对话 本书的第二大核心内容,是跳脱出北方文化圈,考察南方地区对唢呐及相关管乐器的处理方式。 一、江南丝竹中的“柔性”表达: 在探讨江南一带时,我们并未着墨于当地著名的“十番锣鼓”,而是专注于分析唢呐在“小型室内合奏”,即改良后的“江南丝竹”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在这些合奏中,唢呐往往需要极力收敛其穿透力,转而模仿“笛子的婉转”或“笙的和谐”。书中特别收录了对几首“小曲牌”中唢呐声部进行的谱例分析,揭示了如何通过气流控制来实现“贴近丝竹”的音色美学,这与山东唢呐追求的“大气磅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中的“自然之声”: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介绍了云南、贵州等地的芦笙、筚篥等类似簧片乐器,以及它们与本土唢呐的互动。重点分析了苗族、彝族的“模仿自然”的音乐哲学。例如,对“模仿鸟鸣、水流”的演奏技法进行了详细的图文解析,这些技巧在山东的传统曲目中鲜有体现。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这些地区唢呐在“多声部齐奏”方面的实践,这与山东偏重于“一人独奏或主奏”的传统截然不同。 第三辑:管乐技艺的底层逻辑与器物演变 除了地域曲目分析,本书还提供了一套超越地域限制的管乐器技术理论和历史考据。 一、簧片制作工艺的跨地域比较: 本章对大竹簧、小竹簧以及铜簧(如现代铜唢呐)在不同地区的材料选择、浸泡时间及刮制厚度的差异进行了科学对比。我们详细介绍了四川竹材与山东本地芦苇在制簧上的物理特性区别,以及这些区别如何直接影响了乐器的“开音”和“泛音列”的丰富程度。 二、民间乐器学的历史脉络: 书中梳理了唢呐、管、筚篥、喉管等类似双簧或单簧乐器在唐宋以来的演变路径,并追溯了它们如何从宫廷雅乐(如隋唐燕乐中的“觱篥”)逐渐下沉、演化并最终定型为今日的民间乐器。这一部分内容为读者理解任何一地的唢呐音乐提供了坚实的乐器学背景支撑。 三、现代管乐的革新与融合: 最后,本书探讨了近现代以来,管乐演奏家们如何将西方和声学原理引入传统唢呐的演奏,并分析了移调唢呐、高音/低音唢呐在不同剧种和合奏体系中的应用,展示了管乐艺术在面对现代音乐体系时的弹性与创新。 总结: 本书以开阔的视野,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民间管乐艺术的多元面貌,旨在提供一个超越地域限制的比较性研究框架。它鼓励读者不仅要欣赏某一地域的精粹,更要理解这些精粹是如何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在不同的气候、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淬炼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光芒。它是一部关于“中国管乐的广阔地理志与技术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民俗文化爱好者,我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音乐是如何融入社会生活的。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将这些乐曲孤立地呈现,而是将它们置于具体的社会场景中去解读。比如,对嫁娶曲和丧葬曲的区分和赏析,让我明白了唢呐在山东民间礼仪中的核心地位。书里提到了一些关于不同场合演奏习俗的禁忌和讲究,这些细节非常生动有趣,让我对“礼乐”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概念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过门”和“岔音”的分析,这些往往是衡量一个唢呐匠人功力深浅的关键所在,而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其背后的逻辑和审美取向。可以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唢呐艺术如何承载和维系一个社区的情感结构和文化认同。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这类地方性很强的传统音乐资料的期待值通常不会太高,总担心内容会比较陈旧,或者只停留在简单的曲目罗列上。然而,这本书的视野显然更为开阔。它不仅收录了那些脍炙人口的“大曲”,还深入挖掘了一些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野路子”曲目,这些往往是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更具研究价值。我注意到,在某些曲目的改编和标注上,似乎融入了现代音乐理论的视角,使得一些古老的旋律在结构上更加清晰,便于现代乐手理解和再创作。这种“古为今用”的处理方式,让传统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它既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也是鼓励未来发展的推动者,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让我对山东唢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纸张选择,简直是业界良心。现在很多出版物为了节约成本,纸张薄得像报纸,油墨也容易蹭到手上,看久了眼睛很累。但这本书的纸张厚实,没有反光,即便是长时间对着乐谱练习,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乐谱的清晰度极高,那些快速的装饰音和复杂的节奏型,即便是印得很小的音符,也能清晰辨认,这对于需要精准把握每一个音符的演奏者来说至关重要。而且,装订方式也很牢固,我可以把它完全摊平在谱台上,不用担心它会合拢,这在实际演奏中非常实用。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音乐的尊重,让人感到非常舒心和专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做旧的纸张质感,配上略显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悠远的年代。我特别喜欢那种触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本有故事的老物件。内页的排版也很讲究,不仅有乐谱,还穿插了一些老照片和关于乐曲创作背景的文字介绍,这对于我这种想深入了解音乐背后文化脉络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比如,有几首曲子旁边附注了采风的地点和乐师的生平简介,让我对山东地区唢呐艺术的地域特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虽然我不是专业的乐手,但光是阅读这些文字,就能想象出当年艺人们在田间地头、婚丧嫁娶场合吹奏时的情景,那种粗犷又细腻的情感表达,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曲谱集,更像是一部关于民间音乐口述历史的记录,非常值得收藏。

评分

我初学唢呐的时候,市面上很多教材都偏向于技巧的堆砌,对于乐曲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挖掘得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收录的很多乐曲都是流传在山东特定区域的“小调”,过去可能只在口耳相传中存在,很少有规范的乐谱流传下来。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下了很大功夫去抢救和整理这些濒临失传的曲目。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五线谱或简谱,还对很多技巧的运用,比如“上吹”、“花舌”等,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文字说明和图示,这些都是教科书里学不到的“真功夫”。我尝试着按照书里的提示去练习其中一首《赶集》,发现那种特有的山东韵味,那种略带诙谐又饱含生活气息的旋律,一下子就更容易把握了。这对于提升演奏的“神似”而非仅仅是“形似”,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