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晚清西方電報技術嚮中國的轉移(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曆史叢書)
定價:38.00元
作者:李雪
齣版社:山東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3288159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李雪編著的《晚清西方電報技術嚮中國的轉移》介紹晚清傳統郵驛的發展狀況以及西方電報技術與殖民擴張的關係;梳理中國電報事業發生和發展的情況,大北電報公司在中國的早期活動;研究電報知識與設備器材的輸入過程;分析電報技術與中國社會環境相互適應及本土化的程度;將津滬電報作為重點案例,介紹它的修建過程、經營情況,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問題;從資本、人力和技術三方麵對大北電報公司與中國電報總局進行比較分析。*後,通過研究得齣西方電報技術轉移的一般模式。
內容提要
19世紀電報技術的發明開創瞭通信事業的新紀元,在技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二次戰爭之後,電報技術傳入中國,開中國使用現代通信工具的先河。李雪編著的《晚清西方電報技術嚮中國的轉移》詳述瞭晚清傳統郵驛的發展史、西方電報技術的發展與殖民擴張的關係以及中國電報事業發生和發展的情況,分析瞭電報技術與中國社會環境相互適應及本土化的程度。重點介紹瞭津滬電報的修建過程、經營情況、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並將中國電報總局與丹麥大北電報公司進行比較分析,通過研究得齣西方電報技術轉移的一般模式。《晚清西方電報技術嚮中國的轉移》適閤熱愛科技史,特彆是研究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的學者閱讀。
目錄
引言
章 晚清郵驛係統與西方電報網絡的擴張
節 晚清郵驛及其衰落
第二節 西方電報網絡及其擴張
第三節 清認識電報的過程
第二章 電報事業在中國的早期發展
節 大北電報公司海綫登陸上海
第二節 大北電報公司與福建通商總局的閤作
第三節 中國電報總局與大北電報公司的閤作
第三章 電報知識與器材技術的輸入
節 電報知識的傳人
第二節 器材的進口與編碼技術的輸入
第三節 電綫與電纜的製造技術
第四章 電報技術的適應與本土化
節 設備與運行技術的調整
第二節 因地製宜的工程建設
第三節 電報人纔的培養
第五章 津滬電報的創辦與經營管理
節 津滬電報的創辦
第二節 津滬電報的官督商辦
第三節 李鴻章與大北電報公司“稟帖”
第六章 中國電報總局與大北電報公司之比較
節 企業資本運作
第二節 人纔選擇和引進
第三節 核心技術與創新
結語
參考文獻
緻謝
作者介紹
李雪,1982年生於湖北省鬆滋市。科技史專業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豐要從事科技史研究。曾發錶《大北公司與福建通商總局在電報建設初期的閤作》、《西方電報公司嚮清朝擴張初探》、《電報技術嚮晚清轉移的影響岡素分析》等文章。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說,一開始看到這個標題,我還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偏嚮工程學或物理學範疇,但這本書的真正魅力在於其高度的社會學洞察力。作者成功地將電報技術這個“硬核”議題,巧妙地融入瞭晚清的政治文化生態之中。比如,電報如何影響瞭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係,信息傳播速度的提升是如何反過來重塑瞭傳統官僚體係的反應機製,甚至連電報的收發禮儀都被納入瞭考察範圍。這種將技術視為一種社會實踐和文化符號的分析角度,非常具有啓發性。它讓我意識到,每一次重大技術的引入,背後都是一場深刻的文化與權力重構。文字風格上,它保持瞭一種冷靜的學術剋製,但其分析的深刻性足以讓人在閤書之後仍久久沉思,迴味無窮。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史料的“不可替代性”。作者似乎挖掘齣瞭一些極為罕見的、甚至是首次公開的私人信件或外交備忘錄,這些一手材料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那個時代技術決策過程的認知。例如,關於英美傳教士和商人與清廷官員之間,在電報綫路鋪設談判中的微妙博弈,書中披露的細節非常生動,充滿瞭曆史的煙火氣。作者的寫作手法非常擅長運用“細節的魔力”來支撐宏大的論點,比如描述第一條跨洋電纜接通時,人們的集體反應和媒體的措辭,這些小小的切片,卻精準地摺射齣晚清社會對“世界聯係”的復雜情緒——既有興奮,更有隱憂。這是一本需要細細品讀,並且會讓人産生不斷查閱相關曆史背景的優秀學術著作。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真的很有品味,封麵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搭配著老照片的排版,立刻就把人帶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字跡清晰,閱讀體驗很舒服。作者在引用史料時非常嚴謹,注釋詳實,看得齣下瞭很多功夫去挖掘那些塵封的檔案。雖然主題聽起來可能有點專業,但作者的敘事方式卻很吸引人,他沒有把重點放在枯燥的技術細節上,而是巧妙地將電報技術的引入與當時的社會變革、外交博弈聯係起來,使得整個閱讀過程像在看一部曆史大戲,充滿瞭戲劇張力。尤其是描述清政府內部關於是否引進西方電報的爭論那一段,各方勢力的拉扯、保守與開放的碰撞,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不禁拍案叫絕。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本技術史,它更是一部深刻洞察晚清社會肌理和決策過程的佳作。
評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技術傳播脈絡時的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很多關於晚清技術史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引進瞭什麼設備”的層麵,但這本書顯然更進一步,它深挖瞭“如何引進”、“誰在推動”以及“引進來之後發生瞭什麼後續影響”這些關鍵問題。比如,它詳細分析瞭海關、海軍衙門以及地方督撫在電報網絡建設中的不同角色和利益訴求,這種多維度的視角讓整個技術轉移的過程顯得立體而真實。讀到關於第一批電報綫鋪設的章節時,那種剋服重重睏難,在荒野中艱難前行的畫麵仿佛就在眼前。作者的文字有一種老派曆史學傢的沉穩與厚重,但又不失現代史學研究的敏銳性,成功地將冰冷的技術元素,賦予瞭鮮活的曆史溫度。對於想瞭解晚清現代化進程中,信息技術如何充當“加速器”或“絆腳石”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極具價值的參考係。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妙,層層遞進,邏輯嚴密。開篇便設置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懸念,迅速抓住瞭讀者的注意力。隨後,作者極其耐心地鋪陳瞭西方電報技術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的發展背景,這為後續討論其在中國的特定語境下的接受與適應做瞭充分的鋪墊。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技術“本土化”嘗試的部分,那些早期的技術人員如何對照著西方的圖紙,用他們有限的經驗和資源進行逆嚮工程和維修維護的記錄,充滿瞭篳路藍縷的艱辛感。這種對“實踐”層麵的關注,讓這本書擺脫瞭純粹的文獻綜述,具有很強的現場感。讀完後,我對晚清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和技術工匠的智慧和韌性,有瞭更深一層的敬意。它展示瞭技術轉移從來不是簡單的“復製粘貼”,而是一個充滿摩擦和再創造的復雜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