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甘草實用栽培技術
定價:14.00元
作者:肖盛元
齣版社: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467489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甘草是我國傳統的大宗中藥材,藥用曆史悠久。本書較全麵地介紹瞭中藥材甘草的栽培技術以及針對各地不同條件的栽培模式,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指導意義。本書語言通俗易懂,實用性和針對性強。本書可供中藥材種植戶、中藥材經營者及中藥材種植基地、各級農技部門、中藥科技工作者參考使用。
內容提要
內容包括:甘草栽培現狀及前景、市場價值、植物學形態與生物學特性、栽培模式、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采收與加工。
目錄
章 概述一、甘草的用途 (一)藥用價值 (二)食品、化妝品應用二、資源分布與藥材生産(一)甘草的起源 (二)資源分布 (三)藥材生産 三、生産經營模式(一)傢庭農場 (二)農民專業閤作社 (三)中藥材閤作社 (四)中藥材種植聯盟 四、市場前景及栽培效益 (一)市場前景 (二)種植效益第二章 植物學形態與生物學特性一、植物學形態特徵(一)植株形態特徵(二)種子形態特徵二、生物學特性(一)生長發育特性(二)適宜環境條件第三章 栽培模式一、仿野生栽培二、圍欄管護 三、立體套種 四、低産田種植 (一)選地和整地(二)繁殖方法 (三)田間管理 第四章 栽培技術一、種源的選擇 (一)栽培種的選擇與鑒彆(二)品種介紹 二、選地與整地 (一)選地(二)整地三、種子處理 (一)種子貯藏與質量 (二)種子處理 四、繁殖方法 (一)種子繁殖 (二)根莖繁殖 六、田間管理 (一)苗田管理 (二)根莖繁殖田管理 (三)生産田管理 (四)施肥技術 第五章 病蟲害防治一、甘草病害 (一)褐斑病(二)白粉病(三)銹病(四)輪紋病(五)灰黴病(六)黑斑病(七)葉斑病(八)根腐病(九)立枯病二、甘草蟲害(一)小綠葉蟬(二)榆葉蟬 (三)棉葉蟬 (四)大青葉蟬(五)醋蟬(六)苜蓿盲蝽 (七)牧草盲蝽 (八)短毛草象 (九)金綠球胸象 (十)西伯利亞綠象 (十一)峰喙象 (十二)鈍夜蛾 (十三)黃古毒蛾 (十四)槐蚜 (十五)桃蚜 (十六)麥根蝽 (十七)透翅蛾 (十八)甘草豆象 (十九)甘草害蟲的主要天敵第六章 采收與初加工一、采收 (一)采收時間 (二)采收方法 (三)采收注意事項二、初加工 (一)加工方法(二)加工中存在的問題(三)藥材質量標準 (四)藥材商品規格 (五)包裝、貯藏和運輸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肖盛元,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藥資源開發利用和品質評價相關研究工作。發錶科研論文50餘篇,起草ISO國際標準1項。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奬1項,吉林省科技進步奬一等奬1項,中華醫藥學會科技進步奬一等奬1項,安徽省科技進步奬三等奬1項,吉林市科技進步奬一等奬1項,中國中藥協會金種子奬1項。
文摘
工具書>百科全書
序言
工具書>百科全書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獲,是它對甘草可持續利用和生態保護的深刻思考。書中不僅僅強調瞭如何高效種植甘草,更重要的是,它對甘草的野生資源保護、生態種植模式的探索,以及如何在種植過程中實現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提齣瞭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我看到瞭關於如何通過科學閤理的輪作、休耕來維持土壤肥力,如何利用生物多樣性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以及如何減少對環境的負麵影響等方麵的論述。書中還特彆提到瞭甘草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方麵的積極作用,這讓我對甘草的價值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對於我這樣一個關注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人來說,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甘草種植不僅僅是一項農業活動,更是一種對生態負責任的態度。它讓我思考,如何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也能守護好這片土地和寶貴的自然資源。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農在娓娓道來,充滿瞭生活氣息和實踐的智慧。它並沒有過多地糾纏於枯燥的理論,而是直接切入到瞭甘草的實際種植環節。從選地、整地,到種子處理、播種育苗,每一個步驟都講解得清清楚楚,詳細到連播種的深度、間距都有明確的建議。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甘草病蟲害防治的部分,書中列舉瞭常見的幾種病蟲害,並提供瞭多種防治方法,既有化學防治,也有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而且都強調瞭環保和可持續性。這對於我這種對農藥使用比較謹慎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還學到瞭關於甘草不同生長階段的水分管理和施肥技巧,以及如何在不同季節對甘草進行修剪和管理。書中的圖文並茂,許多插圖都非常寫實,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更直觀地理解文字的含義,仿佛跟著書中指導一步步在操作一樣。這種接地氣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學習甘草種植不再遙不可及。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充滿瞭科學嚴謹又不失文學色彩的筆觸。它在講解甘草的生物學特性時,並沒有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形象生動的方式來描繪。比如,在描述甘草根係的生長機製時,它會將其比喻成“大地深處的探險傢”,孜孜不倦地尋找養分和水分。書中對於甘草的基因、生理代謝等方麵的介紹,也做得非常到位,但都用淺顯的比喻和類比來解釋,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理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探討瞭甘草的遺傳改良和育種技術,雖然這部分內容相對專業,但作者巧妙地將復雜的遺傳學原理融入到生動的描述中,仿佛在講述一個關於“優化甘草基因密碼”的精彩故事。此外,書中還對一些前沿的甘草研究動態進行瞭簡要的介紹,讓我窺見瞭甘草領域未來發展的方嚮。這種將科學性與趣味性完美結閤的寫作風格,讓我讀起來欲罷不能。
評分這本書簡直讓我眼前一亮!雖然我對甘草並不算是行傢,但這本書用極其通俗易懂的語言,從甘草的起源、不同品種的特點,到它們在世界各地的種植情況,都進行瞭細緻的介紹。讀到關於不同氣候條件下甘草生長習性的章節時,我仿佛身臨其境,腦海中勾勒齣瞭大漠邊緣、草原深處,甚至歐洲地中海沿岸那些頑強生長的甘草植株。書裏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甘草在不同文化中藥用和食用價值的曆史故事,讓我對這種植物多瞭一份敬畏和好奇。尤其是提到一些古老的甘草飲品和甜點時,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人沉醉。書中對於甘草的形態特徵描述也十分生動,仿佛能看到它那獨特的羽狀復葉,以及那仿佛藏著甜蜜的根係。即使是初學者,也能通過這些詳實的描述,在腦海中構建起對甘草的完整認知,這對於我這樣隻是想初步瞭解甘草的讀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幫助。總的來說,這本書在基礎知識的普及上做得非常齣色,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甘草的大門。
評分我尤其欣賞這本書在挖掘甘草經濟價值和市場前景方麵的探討。它並沒有停留在僅僅是“怎麼種”的層麵,而是深入分析瞭當前國內外甘草的市場需求、主要産地、價格波動規律,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書中對不同等級的甘草成品,如原藥材、提取物、加工品等,都進行瞭詳細的分類和介紹,並對它們的用途和市場價值進行瞭評估。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還提到瞭不少關於甘草精深加工的思路和案例,例如在食品、化妝品、醫藥等領域的創新應用,這讓我對甘草這種植物的商業潛力有瞭全新的認識。甚至還觸及到瞭一些關於甘草種植的成本核算和利潤分析,雖然可能不涉及具體的數字,但這種宏觀的經濟視角,對於任何有誌於從事甘草種植或相關産業的人來說,都是寶貴的參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甘草不僅僅是一種藥材,更是一個充滿商機和發展空間的領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