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九萬大山-中國地理百科 | 作者 |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著 |
| 定價 | 49.90元 | 齣版社 |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
| ISBN | 9787510088650 | 齣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內容簡介 | |
|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並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九萬大山》一書以桂北鳳凰山、九萬大山、八十裏大南山一帶的山區為敘寫主體,兼有對區域南部地跨龍江、融江、刁江流域的各種地理事物的敘說,區域範圍覆蓋河池市、柳州市大部以及來賓市、桂林市小部分地區。書中通過對大量岩溶性質事物的描寫和精彩配圖,為讀者非常直觀、立體地展示齣這個被譽為“大石山王國”地區的獨特的岩溶魅力。基於本區岩溶地貌的豐富性和特殊性,本書與“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的其他分冊相比較,進行瞭“地錶”與“地下”岩溶地貌及岩溶性生態係統的對比和列舉,讓讀者也能親眼一睹“地下”森林究竟是什麼樣子!除此之外,本書另一大賣點就是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生活的展現,侗族的大歌、苗族的坡會、毛南族的儺舞、仫佬族的依飯節……節日慶典、民俗生活,在這裏應有盡有。總而言之,就是企圖用*誇張、*全麵的圖文結閤形式為讀者提供*的閱讀體驗。 |
| 作者簡介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目錄 | |
| 區域地貌示意圖 1 “大石山王國” 2 一 自然地理 北高南低 9 / 三山縱貫 9 /“ 韆山萬弄” 10 / 桂北隆起 12 / 九萬大山穹褶帶 12 / 羅城褶皺帶 12 / 南丹—都安斷裂帶 12 / 丹池礦帶 13 / 九萬大山 13 / 鳳凰山 14 / 大苗山 14 / 高暮山山脈 14 / 多靈山山脈 14 / 融江流域 16 / 龍江 16 / 刁江 17 / 尋江 17 / 融安—融水多雨中心 18 / 紅壤 19 / 泥石流災害頻繁 19 / 大山 22 / 雞冠山 22 / 拉黑洞 22 / 穿洞 22 / 穿洞河 23 / 六排地下河 23 / 盤散坡 23 / 金魚嶺 24 / 打拐山 24 / 八麵山 24 / 蓮花山 24 / 獅子岩 25 / 班老峽榖 25 / 羅富泥盆紀海相標準剖麵 25 / 南丹隕石 26 / 裏湖溶洞群 26 / 恩村洞 27 / 清水塘 27 / 清水河 27 / 隘洞—大同侵蝕山地 27 / 坡豪泉 28 / 轎子坡 28 / 岜麵山 28 / 六圩—金城江盆地 28 / 河池盆地 28 / 三旺盆地 30 / 涼水坳 30 / 珍珠岩 30 / 六甲小三峽 30 / 流水岩瀑布 31 / 拉廖河 31 / 長老河 31 / 永順—菁盛支脈 32 / 保安榖地 32 / 澄江榖地 33 / 地蘇地下河係 33 / 楊梅坳 34 / 見送嶺 34 / 神龍宮 34 / 文雅天坑群 34 / 環江鐵膽石 35 / 鳳凰山瀑布群 35 / 大環江 38 / 小環江 38 / 古賓河 38 / 高暮山 38 / 多靈山 39 / 蝦公山山脈 39 / 九龍山 39 / 洛東—矮山平原 39 / 三門岩 40 / 仙女岩 40 / 龍江水上石林 40 / 下梘河 42 / 古龍河 42 / 肯嶺地下河 42 / 玉屏山 42 / 西山岩 42 / 都樂地下河係 43 / 汙稅山 43 / 三百河 43 / 加車河 43 / 元寶山山脈 44 / 摩天嶺 44 / 青林山 45 / 泗澗山 45 / 縣內平原 45 / 老君洞 46 / 三友瀑布 46 / 古鼎龍潭 46 / 貝江 46 / 大年河 48 / 田寨河 48 / 泗維河 48 / 雨平山山脈 49 / 黃峰山山脈 49 / 青明山山脈 50 /內弧形峰林榖地 50 / 科馬提岩 50 / 元濛穿岩 50 / 潮泉 51 / 北京塘 51 / 東小江 51 / 武陽江 51 / 海山 54 / 涼傘山 54 / 龍寨水岩 54 / 老虎岩 55 / 洛崖岩 55 / 烏狼坡—青鵝嶺 55 / 古宜—丹洲河榖丘陵 56 / 白雲山北坡山前梯地 56 / 歸洋衝 56 / 梅林原 57 / 三江彩卵石 58 / 大塘坳 58 / 黃蓮嶺 59 / 白雲嶺—四盤嶺山地 59 / 紅茶溝 59 / 石門岩洞 59 / 浪溪江 60 / 石門河 60 / 甫上河 61 / 古益地下河 61 / 八十裏大南山 62 / 貓兒山 62 / 真寶頂 62 / 資源丹霞地貌 63 / 資江 64 / 九萬大山原始森林 64 / 木論岩溶原始森林 65 / 擺竹山原始森林 68 / 天峨岩溶原始森林 68 / 大苗山海南五針鬆天然林 68 / 貓兒山自然保護區 69 / 花坪自然保護區 70 / 元寶山水源林自然保護區 70 / 三匹虎自然保護區 70 / 岜沙自然保護區 71 / 元寶山冷杉 71 / 鐵堅油杉 71 / 華南五針鬆 72 / 篦子三尖杉 73 / 閩楠 73 / 雞毛鬆 73 / 傘花木 74 / 金絲李 74 / 馬尾樹 75 / 喙核桃 76 / 菜豆樹 76 / 單性木蘭 76 / 花間木 77 / 小葉紅豆 77 / 粘膏樹 77 / 任豆 78 / 楊梅坳羅漢鬆 78 / 大葉白玉蘭 78 / 凹葉厚樸 79 / 厚葉雀舌木 79 / 掌葉懸鈎子 79 / 閤柱金蓮木 80 / 地楓皮 80 / 舌柱麻 80 / 羅城葡萄 80 / 南竹 81 / 實心短枝竹 82 / 硬葉兜蘭 82 / 融安直瓣苣苔 82 / 細毛鴨嘴草 83 / 柳城巨猿化石 83 / 三葉蟲化石 83 / 泗澗山大鯢自然保護區 84 / 三鎖鳥類自然保護區 84 / 黑熊 84 / 水鹿 85 / 蘇門羚 85 / 獼猴 85 / 水獺 86 / 黃腹角雉 86 / 白鷳 87 / 斑腿樹蛙 87 二 經濟地理 小農經濟 91 / 焚山而耕 91 / 毛南族農業 93 / 龍脊梯田 93 / 高麻村魚苗 96 / 木拉山 97 / 仫佬族手工業 97 / 都安編織業 98 / 采礦業 98 / 煤砂罐 98 / 四把圩 99 / 環江古道 99 / 程陽水車 99 / 龍灘水電工程 100 /“ 中國锡都” 100 / “百裏煤鄉” 101 / 六龍茶 101 / 龍脊茶 101 / 黃臘李 102 / 融安金橘 102 / 資源臍橙 102 / 融水糯米柚 102 / 長角辣椒 103 / 三江百閤 103 / 小洲頭菜 103 / 三江大糯 104 / 環江香粳 104 / 東蘭闆栗 104 / 毛南菜牛 104 / 都安山羊 105 / 環江香豬 105 / 南丹瑤雞 105 / 融水香鴨 106 / 三江禾花鯉 106 / 芝麻劍魚 106 / 雲片糕 106 / 東廟旱藕粉絲 107 / 川山涼席 107 三 曆史地理 九楞山人 111 / 天河僚 111 / 埋岩立法 111 / 傢庭·房族·鼕 112 / 寨佬製度 112 / 堡兵製度 112 / 忻城莫氏土司 113 / 區希範起義 114 / 韋公成乾起義 114 /“ 迴師廣西” 114 / 河池整編 115 / 南丹 116 / 融水 116 / 白龍洞題刻 116 / 元祐黨籍碑 117 / 古波屯崖壁畫 118 / 融安南朝古墓群 119 / 鳳騰山古墓群 119 / 古城峒 120 / 德勝古城 121 / 丹洲古城 121 / 懷遠古鎮 122 / 小寨村 122 / 長安騎樓街 123 四 文化地理 民族雜居 127 / 侗族 129 / 苗族 131 / 毛南族 133 / 仫佬族 135 / 白褲瑤 137 / 紅瑤 139 / 六甲人 140 / 三堡藍衣壯 140 / 掌墨師 140 / 岜沙苗寨 142 / 乾衝寨 143 / 平安壯寨 143 / 戶戶相連 144 / 麻石屋 144 / 掘地為爐 144 / 同年鞋 145 / 毛南族花竹帽 145 / 秘綉 146 / 油茶 146 /“ 侗不離酸” 147 / 百傢宴 147 / 嗜酒 148 / 壯族煨酒 149 / 濾粉 149 / 毛南飯 149 / 南丹糖糕粑 150 / 龍勝瑤傢龐桶浴 150 / 搶魚塘 150 / 行歌坐夜 151 / 洞戀 152 /“ 不落夫傢” 152 /“ 三朝酒” 152 / 崖葬 153 /“ 死比生大” 153 / 守橋鬼 154 / 動植物崇拜 155 / 蛙神 155 / 莫一大王崇拜 156 / 天佛寺 157 / 三王宮 157 / 馬胖鼓樓 157 / 抬“官人” 158 / 踩歌堂 158 / 趕賊節 159 / 鬥牛節 159 / 分龍節 160 / 融水坡會 160 / 依飯節 161 / 從江壯年節 161 / 開塘節 164 / 龍岸平安節 164 / 拉鼓節 164 / 銅鼓節 165 / 河燈歌節 165 / 吹朋比 166 / 賽蘆笙 166 / 仫佬族山歌 167 / “嘎老” 167 / 宜州彩調 168 / 毛南儺戲 168 / 三江搶花炮 169 / 竹連球 169 / 《密洛陀》 170 / 丹洲書院 170 / 黃庭堅 170 / 於成龍 171 / 韋拔群 171 |
| 編輯推薦 | |
|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範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綫,本分冊是依據桂北三山以南地區內的岩溶峰林地貌特點進行區域範圍劃分的。 展示融江、龍江、刁江流域內的各式岩溶地貌:峰林、穿洞、溶洞、溶盆、溶峽、天坑…… 介紹資源的大型丹霞山區——八角寨“群螺觀天”。 呈現世界上幸存麵積*、保存*的岩溶森林——木論岩溶原始森林。 深入體會桂北少數民族風情:侗族大歌、苗族坡會、毛南族儺舞、仫佬族依飯節……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我一直覺得,真正的瞭解一座山,不光是知道它的名字和高度,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為什麼是它”。《BF-九萬大山》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種深層次的求知欲。它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介紹,而是通過科學嚴謹的語言,將九萬大山地區的地理奧秘一一揭示。我被書中對該地區岩溶地貌的詳細解讀所深深吸引。那些奇特的地形,如峰林、溶洞、地下河,書中不僅僅是羅列,更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它們是如何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以及這些地貌對當地生態環境、人類活動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仿佛能聽見水流在地殼深處穿行的聲音,感受到石灰岩在韆百萬年間一點點被溶解、塑造的緩慢過程。這種對地理現象背後成因的追溯,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也讓我對這片土地産生瞭更強的連接感。
評分說實話,我當初拿到這套《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特彆是《BF-九萬大山》這一捲,主要還是齣於一種“集郵”心理,覺得自傢書架上能有一套如此厚重、權威的地理百科,是件挺有麵子的事。然而,當我有意識地拿起它開始閱讀時,那種專業和嚴謹的態度立刻徵服瞭我。它不是那種嘩眾取寵、東拼西湊的網絡文章,而是由“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這樣專業的集體傾力打造。我特彆喜歡它在描述地理區域時的宏觀視角,從闆塊運動到地質時期的劃分,再到地貌類型的形成,層層遞進,邏輯清晰,仿佛能看到地球生命演變的宏大畫捲。比如,書中對九萬大山地區地錶形態的描述,不僅提到瞭典型的山脈、河流,更深入探討瞭其地質背景、岩石成分、侵蝕風化等作用力,讓我不再是“看山是山”,而是能理解“山所以然”。這種從微觀到宏觀,從成因到現狀的深度剖析,正是普通科普讀物難以企及的。
評分這套“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我們祖國壯麗的山川河流、廣袤的土地心生嚮往,但總覺得零散的知識點拼湊不齣完整的概念。直到我翻開這套書,特彆是其中的《BF-九萬大山》分冊,那種震撼感無與倫比。它不像一般的旅遊攻略那樣隻介紹景點,而是深入到地質構造、氣候特徵、生物多樣性,甚至還有曆史人文的淵源。我能想象到編輯和作者們在資料收集、實地考察上付齣的巨大心血,纔能將如此龐大而復雜的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條。其中關於九萬大山地區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成過程,用清晰的圖示和生動的文字解釋,讓我仿佛親臨現場,感受億萬年時光的雕琢。還有那些關於動植物的介紹,不僅列舉瞭物種名稱,更融入瞭它們在該地理環境下的生存法則和演化故事,讓我對生命的頑強和適應力有瞭更深的敬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地理百科,更是一部關於這片土地的史詩,它讓我對“中國”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熱愛。
評分《BF-九萬大山》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本沉甸甸的“知識寶藏”。作為一名對中國地理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常常在網上搜索信息,但往往碎片化且缺乏係統性。而這套《中國地理百科叢書》恰恰填補瞭我的這個空白。打開《BF-九萬大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美的插圖和清晰的地圖,這為理解復雜的地理信息打下瞭良好的基礎。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該地區水係分布的描述所吸引,不僅介紹瞭主要的河流,還分析瞭其水文特徵、流域麵積,甚至連地下水係的分布都進行瞭探討。這讓我對“水”在塑造地貌、孕育生命中的作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而且,書中對氣候的分析也極其細緻,從氣溫、降水、風力等基本要素,到區域性氣候特點、季風影響,都做瞭詳盡的闡述。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字,更是在通過文字“看到”和“感受到”九萬大山地區的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
評分拿到《BF-九萬大山》這本書,我最先是被它的厚度和精美的設計所吸引。作為《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的一部分,它明顯是經過瞭精心策劃和編纂的。我一直對中國西南地區的地理環境頗感興趣,而這本書恰好聚焦於九萬大山這一區域。書中對該地區地質構造的講解,讓我第一次係統地瞭解瞭它的形成演變過程。從古老的地質構造單元,到後期的地殼運動,再到各種外力作用,條理清晰,圖文並茂。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土壤類型的分析,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分類,而是結閤瞭地形、氣候、植被等多種因素,解釋瞭不同土壤的形成原因及其對植被生長的影響。這讓我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話有瞭更具象的理解。這本書讓我覺得,地理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是記憶,更是理解事物之間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科學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