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追寻学校管理的原生态
定价:26.00元
作者:严卫林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019591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班主任管理”和“校长管理”两篇,分别有五章,其中案例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借鉴性,相信能引发在任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共鸣。“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虽然您可能现在还不是领导,甚至还不是班主任,只是一位普通教师,但未来的您终将要挑起学校发展的重任,成为学校管理和班主任管理的领军人物。相信读了这本书后也会让您生发不少感悟,激活您的教育灵感,为将来更好地胜任学校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打下扎实的思想根基,奠定正确的舆论导向。
班主任是级别小的主任,但班主任管理的成员却不少,其作用更是不可低估。班主任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对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和形成良好的学校风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的科学化管理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中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向师性,尤其是他们都十分在乎班主任。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班主任责任重大。社会的发展变革,对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在学生管理方面遇到的难题,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与时俱进,探索不止。本书班主任管理篇包含着“静心感悟,提升自身素质”、“爱心鸡汤,呵护娇嫩之花”、“妙手仁心,怀揣智慧上路”、“百川归海,分享成长快乐”、“别具匠心,打造全新天地”五章,相信能对班主任的科学化管理有所借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统帅,学校科学化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校长。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实践证明,学校档次之间的差距,往往就反映在校长管理水平之间的差距上。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家长和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日益期盼,迫切需要有一群自身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好校长。本书校长管理篇包含着“打铁还需自身硬”、“响鼓还需重锤敲”、“好花尤需细栽培”、“追寻智慧化管理”、“第三只眼看管理”五章,展示了一个个学校管理的鲜活素材,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目录
部 班主任管理篇
章 静心感悟,提升自身素质
一、班主任要谨防三大“偏心现象”
二、主题班会中的三个误区
三、黑板报岂能“异化走调”
四、班主任管理要把握好“度”
五、班级常规管理宜“立”不宜“破”
六、班主任评语“四要”与“四不要”
七、班主任应是“多面手”
八、非正式群体转化“四忌”
九、弯腰的美丽
第二章 爱心鸡汤,呵护娇嫩之花
一、欣赏是一缕温暖的阳光
二、不妨“罚”他一下
三、教育应该是无痕的
四、她终于走出了厌学的心理阴影
五、转机,来自一次小小的鼓励
六、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七、告别“野蛮”
八、感谢愚人节
第三章 妙手仁心,怀揣智慧上路
一、座位的“错位搭配”艺术
二、“值日班长制”:师生双赢
三、“课桌椅承包”:大有可为
四、“表扬角”:小阵地,大舞台
五、学生换位当老师
六、“三好学生”评选:不妨让“群众”说话
七、让学生集中写“赠言”
八、让学生从“拾豆”中学会自律
九、课代表也可以“纠偏”
十、让学生分享教师的快乐
第四章 百川归海,分享成长快乐
一、老师,你记住学生了吗
二、老师,请多用一把尺子
三、老师,请允许学生“做梦”
四、老师,你戴有镜看人了吗
五、老师,别轻易拒绝学生
六、“谎言”也美丽
七、对待后进学生要用好“三面镜子”
八、都是表扬惹的祸
九、别漠视了学生的情感冷漠
第五章 别具匠心,打造全新天地
一、无为而治,大有作为
二、家访,在大年初一
三、班主任要善于“”后进生
四、沟通,从“日记”开始
五、在学生的“评语”中成长
六、背后表扬效果好
七、革命传统影视在德育教育中的“妙用”
八、不妨换种教育方式:
九、班干部确定要“一查、二看、三问”
十、班干部培训要“三讲两加强”
第二部 校长管理篇
章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校长“新概念”
二、当代校长的“五常”新论
三、校长,请把好自己的“舵”
四、给校长的“五官”定位
五、校长不当“家”
六、校长要学会“深沉”
七、不妨做个“问题校长”
八、不妨做个“懒”校长
九、校长当做“有心人”
十、合格校长须过好“五关”
十一、大度:校长管理不可或缺的品质
十二、新校长上任“三盆水”
十三、新校长,请亮出你的“非权力影响力”
十四、校长要当好“设计师”
第二章 响鼓还需重锤鼓
一、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要像“唐僧取经”
二、副校长“两要”与“两不要”
三、学校中层领导要把好“度”
四、校长要善于“放大”教师
五、校长要善于“配置”中层领导
六、不妨改“伯乐相马”为“赛马”
七、校长要培养好“三支队伍”
第三章 好花尤需细栽培
一、校长管理的真谛:激励唤醒鼓舞
二、让新教师顺利度过“磨合期”
三、校长要为教师的教科研“导航”
四、校长,不妨常去教师家“看看”
五、校长要善于“盘活”人力资源
六、校长要教师在“动态”中成长
七、教师“网瘾”怎么办
八、教师培养当把握好“度”
九、以“班主任效应”让“薄弱教师”强起来
第四章 追寻智慧化管理
一、现代校长不可或缺的“三大经营理念”
二、现代学校发展需有的“四大件”
三、学校管理要崇尚“文化”
四、“读、讲、议、练”:搞好教科研的有效途径
五、中小学衔接教育要过好“五关”
六、开学头几天,校长要这样“走”过
七、家长培训要“三管齐下”
八、对新班主任实行“推销术”
九、不妨让教师“错位”进修
十、旧教案可以“翻新”
十一、给备课检查来点激励性评语
十二、五“化”齐放,共铸诚信
十三、有问题,找“教育110”
第五章 第三只眼看管理
一、校长评课“三忌”
二、为“校长上观摩课”叫好
三、“校长竞聘制”值得称道
四、为“校长照片上墙”叫好
五、推进素质教育,校长要“三到”
六、“免试保送”: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解读吴江市“重点高中免试保送”制度
七、管理有悔:一次失败的“新政”
八、走出初中德育低效的误区
后记
作者介绍
严卫林,江苏省吴江市南麻中学副校长,吴江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带头人,吴江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课堂教学“求新、求活、求实、求真”,先后参加市历史、思想品德评优课,分别获一、二等奖。被评为吴江市百名上好课教师,曾多次在市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初次映入眼帘时,便让我心头一动。“追寻学校管理的原生态”,这四个字自带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仿佛将我带离了那些堆砌着各种理论、模型、数据表格的现代管理“工厂”,回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我一直深信,学校,尤其是作为承载着灵魂塑造和知识传承的特殊场所,它的管理不应是冰冷的机器运转,而应是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系统。这本书的题目,恰恰击中了我的这种期盼。我开始想象,作者在书中描绘的“原生态”究竟是怎样的图景?是校园里孩子们欢声笑语的回响,是教师们因材施教时的智慧火花,还是校长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刻给予的温暖引导?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管理范式,它或许不那么光鲜亮丽,不那么高效到令人咋舌,但一定充满人性的温度和教育的本真。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学校管理并非是一系列指令的发布与执行,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我几乎没有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心里涌动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好奇和期待,仿佛即将开启一段关于教育本源的探索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扉页,去感受那份“原生态”的管理哲学,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洞察,去思考它将如何颠覆我对传统学校管理的认知,又将如何启发我未来在教育实践中的思考与行动。
评分合上书页,我心中涌动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敬意、感动,还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本书的题目“追寻学校管理的原生态”,对我来说,不再仅仅是一个书名,而是一种指引,一种召唤。它让我看到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教育体系中,我们是否遗忘了教育的初心?我们是否过于追求效率和形式,而忽略了那些最根本、最动人的东西?作者通过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人本、更加温暖、也更具生命力的学校管理图景。我深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的理论和方法,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教育情怀,一种对每一个生命成长的尊重与热爱。它将激励我,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更加关注“原生态”的力量,更加用心去感受和经营我所在的这片“教育土壤”,让它生生不息,充满活力。
评分这本书对“校园文化”的论述,让我对学校的“灵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口号、标语的堆砌,而是深入到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情感连接的方方面面。作者并没有将校园文化视为一种“自上而下”塑造的东西,而是强调它是学校生态系统中一种自然生长、逐渐形成的“氛围”。他提出,要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需要关注每一个细节,从师生的互动方式,到校园的物理环境,再到学校的传统与仪式,都要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故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强调,他认为,一个学校,如果有了自己独特的、有温度的故事,那么这种文化就会更加深入人心,更能凝聚人心。这种对校园文化“有机生长”的理解,让我感到非常新颖和富有启发性。
评分在探讨“学校评价”这一话题时,这本书的视角同样是独特的。它并没有将评价简单地等同于分数、排名,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态反馈机制”。作者强调,学校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是对结果的衡量,更应该关注过程,关注学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积极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努力。他提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是为了让学校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以此为基础去做出更有效的调整。这种“以改进为导向”的评价观,让我看到了学校评价更深远的意义。它不是为了“判刑”,而是为了“治疗”和“促进生长”。它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健康的学校,应该是一个能够持续学习、不断反思、自我优化的系统。
评分“家校合作”,这个词在教育领域并不陌生,但这本书对它的阐释,却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可能性。它不再仅仅是学校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或者家长向学校“反映”问题,而是将家长视为学校生态系统中一股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和“协同伙伴”。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建立信任、开放沟通的机制,让家长真正融入到学校的管理与发展中来。他提出了一些非常接地气的建议,比如如何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如何让家长在学校的某些决策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家长的专业技能来丰富学校的资源。我看到了这种合作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时,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将会变得多么健康和丰富。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让我看到了学校管理的未来方向,它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外部世界深度连接,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而努力。
评分当我读到关于“学校的未来”这一部分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作者并没有用宏大的、难以实现的愿景来描绘未来,而是从当下学校面临的挑战出发,结合“原生态”的管理理念,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充满智慧的思考。他强调,未来的学校管理,将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发展,更加拥抱变化和创新。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公式”,而是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一种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视角”。这种引导式的写作风格,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思考者,一个与作者一起探索未来教育之路的同行者。这让我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信心。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对“教师”角色的解读。这本书并没有把教师简单地描绘成执行者,而是将他们视为学校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培育者”。作者深入剖析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多重角色,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更是学校文化的塑造者。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支持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当教师们形成了一个紧密的、互相支持的“教师共同体”,才能更好地应对学校管理中的各种挑战,才能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他提出的“教师赋权”理念,让我看到了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满意度方面的新路径。不再是简单的培训,而是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在教学中找到成就感和价值感。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在学校里默默奉献,用爱和智慧点亮孩子们心灵的老师们,这本书似乎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和注解。它让我看到了,学校管理的核心,最终要落脚于对人的尊重和赋能,尤其是对这些直接与学生接触、影响最深远的教师们。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探讨“冲突管理”时的角度。很多时候,学校管理中的冲突被视为“负面事件”,需要被迅速压制和解决。然而,这本书却将冲突看作是学校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成长机会”。作者并没有回避矛盾的客观存在,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冲突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建设性的方式去化解和引导。他强调,化解冲突不仅仅是平息事端,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吸取教训,反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去优化学校的管理机制。这种将冲突视为“催化剂”的观点,让我眼前一亮。它让我意识到,一个成熟的学校管理系统,不应该是排斥冲突的,而是要学会如何与冲突共处,如何让冲突成为推动学校进步的动力。这种成熟的管理智慧,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洞察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学生”这个角色的定位,让我耳目一新。过去,在很多关于学校管理的讨论中,“学生”常常被看作是被管理者、是需要被塑造的对象。然而,在这本书中,学生被赋予了一种主体性的光辉,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学校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创造者和参与者。作者并没有回避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但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学生自身的不足,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问题”是如何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产生的,以及学校的管理又该如何去回应和引导。他提倡的“参与式管理”,让我看到了学生在学校决策过程中的可能性,不仅仅是听取他们的意见,而是真正赋权于他们,让他们承担起一部分责任,去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我想到,当学生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感时,他们会展现出怎样的能量?他们是否会更加主动地去维护学校的秩序,去关心学校的进步?这种管理方式,无疑是对传统“自上而下”管理模式的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创新。它让我重新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独立思考、勇于担当的下一代,而不是仅仅教给他们知识,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评分读完第一章,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一阵清风吹过,吹散了心中积攒的关于学校管理的一些刻板印象。作者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从一些非常具体、非常日常的校园场景入手,比如学生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老师之间如何合作,学校如何与社区建立联系等等。这些场景,看似琐碎,却正是学校这个“生态系统”的细胞,它们共同构成了学校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规则”的解读,他并没有把规则视为束缚,而是将其看作是生态系统中一种自然形成的秩序,一种保障个体自由发展又能促进集体和谐的土壤。他提到,真正的学校管理,不是强制执行一系列僵化的规定,而是要营造一种环境,让规则在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被内化,被遵守,甚至被创造。这让我联想到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物种之间并非靠强制指令维系,而是通过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关怀和敏锐的观察力。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他在悉心照料着他眼中的这片“学校森林”,关注着每一株幼苗的成长,也懂得如何让这片森林更加繁茂,更有生机。这种 pendekatan,让我觉得既亲切又受启发,仿佛在跟一位长者交流,他用最真诚的语言,分享着最宝贵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