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战争事典024
定价:39.80元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68100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近代欧洲风云突变,老牌势力哈布斯堡王朝左冲右突,从辉煌到衰落,几经荣枯!
看蒙古帝国分崩离析的背后,成吉思汗的子孙如何相互攻伐,自毁长城!
详述萨摩藩在德川幕府的打压下,怎样锐意进取,变法图强,以一藩之力撬动日本乃至整个东亚的政治格局!
关于中国古代铠甲的N种猜想,作者邀你一起破译“山纹”“锁子”“连环”身上的多重密码。
内容提要
《战争事典024》是台海出版社与指文图书倾力打造的战争、历史类综合MOOK读物,众多**历史、战史作家,追求品位至上。其编辑方针是“四精”,即**、精细、精美、精深。《战争事典024》奉行给读者带来细节、新意和趣味的原则,用精美的图文编排和优美的文字内容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对每篇文章不惜成本、不惜篇幅、不惜代价,让读者获得很好的阅读体验。
目录
前言
浴血的双头鹰——哈布斯堡王朝的近代兴衰与七年战争
黄金家族的血腥内斗——从蒙古帝国分裂到元帝国两都之战
倒幕强藩——岛津氏萨摩藩维新简史
铠如连锁,射不可入——中国传统山纹、锁子、连环铠辨析考
作者介绍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深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通俗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旗下目前主要作品包括《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透过镜头看历史》《信史》等,以及多部战争事典特辑。
原廓:*深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论坛古战版块*深版主,现任指文烽火工作室主编,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的策划、编审工作。
赵恺:江苏苏州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寒窗十载,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自知无才经邦济世,唯能以相关理论谋一温饱而已。大学时代,无其他嗜好,只爱出没于图书馆中,故虽未到而立之年,已是书虫一只。专好于近代历史,常自诩略有小成,现出版有《一言难尽:全元历史现场》《军国凶兽:日本战史》《猛禽崛起:美国战史》《军部当国》等历史科普读物。
蔡传亮:笔名“明月”,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现就职于慈溪市文广局。中国古代史*深爱好者,致力于中古史的深层次解读与通俗化写作,曾参与《成吉思汗传》(详注版)、《秘密战三千年》(上、中、下)、《帝国强军:中国古代八大古战精锐》的写作工作。
姜海洋:历史发烧友,常年旅居海外。凡诸国历史,皆有涉猎,现专攻日本维新史、第三世界国家史和世界各国工业史。早年任留园网历史论坛坛主,后去西西河论坛发表著述。著有“明治维新”系列文章五篇近20万字,翻译书籍两部,参与翻译书籍三部,翻译万字以上论文多篇、视频五部以上。《倒幕强藩——岛津氏萨摩藩维新简史》为“明治维新”作品中的一部,历经七个月写成。写作过程中参阅文稿八部、论文数篇,以期尽可能地还原当年幕末维新之中这段意义重大却又长期被我国史学界忽视的部分。
PZL:常年活跃于骑马与杀中文站,由游戏入手,专精中世纪东欧军事史、冷兵器与火器史,善于发掘*料,翻译、撰文不下10万字,致力于中外古典武器装备的还原与传播工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怎么说呢,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觉得很有分量,封面设计得很有质感,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硬朗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你拉入了一个严肃的氛围。我本来是抱着一种打发时间的态度,随便翻翻,但没想到,越往后看越觉得深陷其中。作者在叙事上有着非常老道的功力,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充满了对历史细节的精确捕捉和深刻洞察。特别是对那些已经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的战役背景的还原,简直是栩栩如生。你仿佛能闻到硝烟的味道,感受到战场上那种肃杀与紧张。那种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描摹,也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轻松阅读的“爽文”,它需要你投入精力去理解和消化其中的信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严谨态度,每一条重要的论断似乎都有据可依,让人读起来十分信服,而不是空泛的臆测。对于任何一个对历史,尤其是军事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佳作。它拓宽了我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认知边界,也让我对战争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我得承认,一开始的几章对我来说相当吃力,因为它涉及了大量的术语、地理信息以及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部署,如果你不是科班出身,可能需要频繁地停下来查阅资料或者对照地图。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拒绝做“喂到嘴边”的简餐。作者的笔触如同精密的仪器,对每一个事件的发生机制、决策背后的考量都进行了手术刀般的解剖。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后勤补给线构建的部分,那段文字的逻辑链条严密得令人咋舌,展示了宏大战争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琐碎与艰辛。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收集到如此详尽的数据并将其编织成如此流畅的叙事结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你不仅看到英雄人物的抉择,更能理解结构性因素对战局的决定性影响。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都稍微发生了一些变化,看待问题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因果,而是更倾向于探究深层的系统关联。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对“知其所以然”的执着追求上。
评分我是一个对叙事节奏要求很高的人,很多历史书写到关键部分就会变得拖沓冗长,让人昏昏欲睡。然而,这本《战争事典024》在节奏的把控上简直是大师级的。它可以在长篇累牍地分析宏观战略背景后,突然插入一段极其精炼、充满画面感的微观场景描写,瞬间将你的注意力拉回战壕里。这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让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交响乐的演奏,有缓板也有激昂的快板。比如,在描述一次关键的突破行动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短句和排比,营造出一种近乎窒息的紧迫感,读起来手心都会冒汗。反观其他章节,又会用非常舒缓、带有哲学意味的语言来总结教训。这种对比处理得极其自然,丝毫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它成功地在历史的深度和阅读的快感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对于我这种时间有限的读者来说,能够一口气读下去,并且全程保持高度兴奋,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对“代价”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它没有将战争仅仅视为权力游戏的筹码,也没有将冲突简化为技术层面的较量。它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那些被冰冷的军事术语所掩盖的真实代价——不仅仅是生命和物质的损失,更深层次的,是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个体精神的创伤。作者对于伤亡数字的处理非常独特,他不会机械地罗列数字,而是通过描述少数几个典型案例,来折射出群体性的悲剧。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具穿透力。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战后重建与记忆的章节,它探讨了时间如何修饰和扭曲历史的真相,以及官方叙事与民间记忆之间的张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胜利”这个词汇的理解都变得更加复杂和沉重了。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全面的、甚至是残酷的,它迫使你直面人类文明中最黑暗也最本质的冲突面,是一次震撼人心的精神洗礼。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我认为在于它那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完全没有那种为了煽情而煽情的笔触。它就像是一份冷静的档案记录,但高明之处在于,这份记录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我读到描述特定冲突阶段时,那种文字上的克制反而制造出一种巨大的压迫感。你会感觉作者似乎站在一个极高的、近乎全知的角度俯瞰全局,不带偏见地记录下每一个参与者的动机与后果。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或决策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微妙,既不盲目歌颂,也不轻易批判,而是将所有的材料摆在你面前,让读者自己去进行道德和历史的审判。这种“留白”的处理,是很多通俗历史读物所不具备的。它更像是一部优秀的学术专著,但又在行文中巧妙地融入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战术演变的部分,它不仅描述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当时只能这样发生”。这本书让我对“历史必然性”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