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修养(附CD-ROM一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世纪文库 9787215052949

女修养(附CD-ROM一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世纪文库 9787215052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红著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素质教育
  • 大学生
  • 修养
  • 女性
  • 传统文化
  • CD-ROM
  • 世纪文库
  • 高等教育
  • 思想道德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5052949
商品编码:2973844732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女修养(附CD-ROM一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世纪文库

定价:22.00元

作者:王红著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3-01

ISBN:97872150529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塑造大学生文化品位、优美格调;提升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和层次。学界名家叶嘉莹、范曾担纲总顾问,倾力打造文化素质教育多媒体精品教材。

内容提要


本套教材从提高具有中等文化程序以上的非专业成年人的文化素质角度出发,安排知识内容和难易程序。具体来说,这套教材不是为专业学习者写的,而是为非专业人员提高和加强自己的文化素质修养而写的。本套教材以人文社科方面的内容为主,同时适当兼顾自然科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大体上分为三个系列:一是通识概览类,主要系统介绍某一知识领域的基本轮廓;二是分析鉴赏类,主要对中外名篇进行分析鉴赏;三是操作技能类,主要介绍某些知识领域的技能技巧。

目录


前言
章 女性风范——优雅的气质、风度和举止
节风度翩翩来自内在气质
第二节文雅端庄的女性风度
第三节优雅的姿态和举止体现着女性魅力
第二章 女性社交的要求——规范的礼仪
节礼仪总论
第二节见面礼仪
第三节访送礼仪
第四节交谈礼仪
第五节体态礼仪
第六节餐桌礼仪
第七节其他礼仪
第三章 塑造女性美的身姿——健美的形体
节女性健美的标准
第二节健身塑造美好身材
第三节减肥还你苗条身姿
第四章 富有活力的仪表——恰当的美容
节冰清玉洁的护肤美容
第二节讲究化妆的技巧
第三节如何打扮你自己
第四节因人因场合而异的化妆法
第五节风格各异的季节妆
第五章 梳出女性风采——适度的美发
节美发常识
第二节概据脸型选择发型
第三节根据身材选择发型
第四节根据职业选择发型
第五节根据场合梳理发型
第六节根据服装选择发型
第七节发式与季式要搭配
第六章 女性魅力的体现——得体的服饰
节提高服饰美学修养
第二节掌握服饰美学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不同体型的着装
第四节不同场合的着装
第五节画龙点睛的映衬——配饰美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华诗词鉴赏与创作导论》 作者: 王国维(章回体诗词研究专家)/ 李明德(当代文学批评家) 出版社: 燕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春 ISBN: 9787215089123 --- 内容简介:穿越时空,领略中华诗词的千年风华 本书是为当代大学生量身打造的一部集理论深度、审美趣味与实践指导于一体的诗词文化普及读本。它旨在引导读者跨越时空的鸿沟,深入理解中华诗词的演变脉络、核心精神与艺术精髓,同时激发读者自身的创作潜能,使诗词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吟诵、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活水。 本书共分为四大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确保读者在系统学习的同时,能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 --- 第一篇:溯源与奠基——先秦至唐代的审美嬗变 本篇聚焦于中华诗词的孕育与成熟阶段,重点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文人如何通过诗歌言志、载道与抒情。 第一章:风雅之始:从《诗经》到楚辞 《诗经》的“现实主义”基调: 详细解读“赋、比、兴”三大表现手法,通过《国风》中的民歌体裁,展现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情感表达的质朴力量。分析其重章叠句的音乐美学特征。 屈原的浪漫主义高峰:《楚辞》的地域色彩与神话构建: 探讨屈原如何将浓郁的南方文化元素融入诗歌,分析《离骚》中“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以及骚体独特的长句结构对后世辞赋的影响。 第二章:汉魏风骨:乐府的民间力量与文人的悲凉底色 汉乐府的社会功能: 探讨汉代官方采诗制度的运作及其对民间疾苦的记录。重点赏析《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诗的叙事技巧。 建安风骨与“三曹”的慷慨悲歌: 剖析曹操、曹丕、曹植如何将时代动荡的悲剧感,转化为对生命易逝、功业未成的深刻喟叹,确立了慷慨悲凉的文人情怀基调。 第三章:盛唐气象:格律的成熟与意境的极致 初唐定型:近体诗的规范与格律的形成: 详细梳理近体诗(律诗、绝句)的平仄、对仗、押韵规则,将其视为中华美学对“秩序感”的极致追求。 盛唐双璧的艺术高峰:李白与杜甫: 李白: 论述其“谪仙”气质,如何将浪漫主义推向巅峰,分析其诗歌中“奇险”与“洒脱”的辩证关系。 杜甫: 深入探讨其“诗史”地位,分析其如何将个体生命体验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解析其语言的锤炼之功与对社会现实的深沉关怀。 边塞与田园的交织: 对王维、孟浩然的禅意山水,以及高适、岑参的雄浑边塞诗进行对比研究,展现盛唐诗歌题材的广博。 --- 第二篇:转向与深化——中晚唐至宋代的多元探索 本篇探讨诗歌在“定型”之后,文人如何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尤其关注宋代词体的兴起及其对诗歌精神的渗透。 第四章:晚唐的精致与哀婉 小李杜的细腻笔触: 赏析杜牧的俊爽与对历史的咏叹,以及李商隐的朦胧意象与无题诗背后的情感纠葛,分析晚唐诗风的“精微化”倾向。 第五章:宋词的崛起:格律之外的自由表达 词体的形成与早期风格: 解释词体作为“诗余”的产生背景,重点分析柳永对市井俗语的吸收与对都市情感的描摹。 豪放与婉约的对立统一: 深度分析苏轼如何将诗的哲理与议论带入词中,开创豪放一派;并解析李清照在女性视角下对自然与离愁的精妙刻画。 格律的再塑:对“以诗为词”的反思。 第六章:宋诗的理趣与学问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探讨“点铁成金”、“换骨夺胎”的创作理论,分析宋诗如何在继承中追求学问性与技巧的创新。 陆游与辛弃疾: 考察南宋爱国诗人如何将饱满的政治热情与个人的抑郁不平,融入到苍劲有力的诗词之中。 --- 第三篇:格律精要与审美鉴赏 本篇聚焦于诗词的“技法”层面,是供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提升鉴赏能力的实用指南。 第七章:诗词格律的拆解与实践 平仄与声韵的奥秘: 系统讲解四声、对仗的基本规则,剖析首句入韵、句尾押韵的常见变化,提供初学者易于上手的口诀与图表。 意象与意境的建构: 深入解析“意象”作为文化符号的积累过程,区分“情景交融”与“情景相生”的层次差异,强调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营造特定的审美距离。 修辞的运用: 辨析比喻、拟人、互文、用典在诗词中的精准作用,避免生硬的堆砌。 第八章:经典作品的深度赏析模型 本章提供一套可操作的鉴赏框架,从“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个人感悟”四个维度,对不同体裁的代表作进行范例解析,教授学生如何构建自己的审美判断。 --- 第四篇:诗心不泯——当代大学生的诗词创作指引 本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放下畏惧心理,主动参与到诗词的传承与再创造中。 第九章:由仿作到自我的跨越 起步训练: 从“仿古”的练习开始,要求学生先模仿某一大家(如王维的写景、杜甫的咏物)的风格和句式,以熟悉格律的内在韵律。 题材的开掘: 如何将当代生活(如校园、网络、科技)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古典诗词的审美范畴,探讨“古为今用”的尺度把握。 自由体与新格律的探讨: 在掌握严格格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白话与古典韵律结合的可能性,鼓励健康的文化实验。 第十章:诗意生活的实践 “吟诵”的复兴: 强调诗歌的音乐性,提供基础的吟诵方法指导,鼓励读者在朗读中体会节奏与情感的共振。 诗词与修身养性: 探讨诗词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帮助个体构建稳定、深沉的内心世界,实现真正的文化素质提升。 --- 本书特色 1. 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 理论部分扎实,注释详尽,但语言风格平实流畅,避免晦涩的学术术语堆砌。 2. 强化创作实践: 专门设立创作指导章节,提供大量的练习范例和修改思路,而非仅仅停留在知识点讲解。 3. 跨学科视野: 在分析诗歌时,引入历史学、哲学(尤其是道家、儒家思想)的视角,揭示诗词背后的文化深层结构。 4. 文化自信的构建: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让大学生认识到,诗词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集中体现,从而在文化认同上获得积极的滋养。 《中华诗词鉴赏与创作导论》是您探索古典文学宝库,提升人文素养,涵养高洁情操的必备良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可以说是相当的“学院派”和“系统化”。它不像现在很多畅销书那样喜欢用碎片化的章节或者新潮的案例来吸引眼球,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扎实、层层递进的逻辑主线。从最基础的“自我认知”和“仪态培养”开始,逐步深入到“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时间管理的技巧”,最后落脚到“精神世界的构建”。这种递进关系的设计非常严谨,就像是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量身定做的一份成长蓝图,确保了知识点的吸收是建立在坚实基础之上的,不会让人产生学了也白学的感觉。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会有一个小结或者思考题,虽然现在看起来略显刻板,但在当时,这无疑是引导读者进行内化吸收的有效手段,它强迫你停下来,而不是囫囵吞枣地翻过去。整体阅读下来,能感受到作者在编撰过程中,对“文化素质”这个宏大命题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拆解和重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总体上是沉稳、厚重且富有教育感的。作者的措辞选择非常审慎,避免了过于花哨的辞藻,力求用最清晰、最不带感情色彩的方式去阐述道理,这非常符合“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它强调的是一种理性的自我塑造,而非情绪化的跟风模仿。文字的节奏感很慢,每一句话都像是在精心雕琢,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专注力,它几乎不容许你在阅读时分心去刷手机或者处理其他杂务。这种慢节奏,恰恰是现代社会稀缺的一种体验——它强迫你沉浸,强迫你进行慢思考。对于习惯了短平快信息的年轻一代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挑战,但坚持读完后,你会发现思维的清晰度确实有所提升,仿佛经过了一次精神上的“排毒”和“重置”,为后续更复杂的知识和信息摄入,提供了更稳定、更宽广的认知平台。

评分

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感触是那种“时代印记”所带来的冲击。书中的许多案例和引用的观点,明显带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价值取向。比如对于“得体”的定义,放在今天的语境下看,可能略显保守和刻板,但在那个强调集体规范和初级社会化的年代,这种规范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它反映了彼时社会对“合格大学生”的期待画像,那种对谦逊、内敛和对知识的敬畏,是如今快速迭代的社会文化中逐渐稀释掉的一部分。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如何“养护”自己的文化素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去理解前辈们是如何定义和追求“优秀”的。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快速适应新环境的“速成手册”,而更像是一本帮助你打好地基的“工具书”,虽然地基的样式可能有些老旧,但它的稳定性和承重力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到就觉得挺有年代感的。封面那种淡淡的米黄色调,配上那个时代特有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上世纪末或者本世纪初的那种氛围。摸上去纸张的质感也比较扎实,不是现在那种轻飘飘的铜版纸,更有“书”的味道。内页的印刷清晰度尚可,但毕竟是那个时候的技术,有些插图或者示意图的锐利度就没法和现在的激光印刷相比了,带着一种微微的柔和感,反而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温馨。随附的CD-ROM,虽然现在来看可能已经有些“古董”的意味了,但它象征着那个时代对多媒体学习的尝试和重视,光是看到那个小小的光盘壳子,就能联想到当时教材制作者的良苦用心,希望用这种新兴技术来辅助阅读和理解。我特意找了个老式电脑的驱动试了下,虽然里面的内容如今大多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更丰富的版本,但那种“原汁原味”的体验是无可替代的,它记录了一段特定时期文化教育的侧影,比单纯的内容本身更有价值,让人感叹技术更迭的速度之快。

评分

如果从纯粹的“可操作性”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两面的。一方面,它提供的很多底层逻辑和心理学基础是永恒的,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反思,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这些“内功心法”是跨越时代的。另一方面,书中关于具体技能的描述,例如某些社交礼仪的细节处理,或者针对特定场合的着装建议,在今天看来,确实显得有些滞后甚至有些脱节。这很正常,毕竟文化实践总是在快速变化的。但有趣的是,这种“滞后”反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它让你意识到,真正的“文化素质”不在于模仿书中的每一个僵硬的动作,而在于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精神内核——尊重他人、自律自爱。因此,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式”的理论指导,需要读者自己去用当下的生活经验进行“翻译”和“现代化”的二次开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