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 0时代
定价:68.00元
作者:妮娜西蒙(Nina Simon)著 喻翔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3081792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美国女博物馆学家妮娜?西蒙的《参与式博物馆》是一部反映国外博物馆*发展趋势之一“参与”(participation)的重要著作。在博物馆2.0时代,参与式博物馆的目的是,既能满足观众对积极参与的需求,又能传播馆方的使命、推广其核心理念。该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参与”的设计,介绍了参与式博物馆的核心原则;第二部分则列举了“参与”的四种实践,以及如何评估和管理参与式项目。整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参与”的各个层面,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参与式博物馆体系。
内容提要
目录
【目录】
中文版序
译者序
前 言 为什么要参与?
章 参与的原则
让参与变得形象化、可操作
让参与发挥大效用
参与是个什么样子?
谁来参与?
观众参与的成果
参与的工作原理
第2章 参与从“我”开始 -
观众优先 -
把观众视作不同的个体
现实世界的个人资料 -
文化机构观众个人资料模式设计
文化机构个性化的实践
在场体验的个性化
个性化与观众回访
会员制很重要
第3章 从“我”到“我们 ”
网络效应
社交体验的技术屏障设计
平台和价值
平台设计的创意路线
平台与权力
第4章 社交实物
如何才能成为社交实物?
给社交实物设计平台
现实世界的社交平台
向观众提问
导览有助于社交体验
刺激性展示设计
给观众社交指导
分享实物
第5章 界定你想要的参与模式
参与的模式
参与和文化机构使命
参与的战略价值
第6章 让观众成为贡献者
贡献型项目的三种方法
示范出你所期待的观众参与行为
处理观众的贡献
观众对贡献型项目的回应
第7章 与观众合作
两种合作
安排合作
工作人员在合作型项目中的角色
研究型项目中的合作
与一般观众进行合作
一般观众对于合作型项目的回应
第8章 与观众共同创造
设计共同创作的平台
共同创造与馆内文化
第9章 招待参与者
把招待作为深层次交流的试点
在社区艺廊办展
0章 评估参与式项目
评估影响
开发有意义的评估工具
渐进评估和及时调整
让参与者也加入到评估中来
1章 参与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参与和馆内文化
工作人员管理参与的策略
参与式项目的长效管理
参与式项目的永续发展
参与式博物馆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节选
关于作者
作者介绍
妮娜?西蒙(Nina Simon),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鲁兹市艺术与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华盛顿大学博物馆学系教授,毕业于伍斯特理工学院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曾为全球上百家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和参与式项目设计。2010年出版《参与式博物馆》,该书在博物馆界大受好评,荣登美国博物馆协会2010年度佳畅销书榜首,她也因此被《史密森学会会刊》誉为“博物馆的远见者”。2012年荣获美国博物馆协会南希?汉克斯奖。此外,她还设有人气“博物馆2.0”,并在TED等平台上向博物馆界及公众传播其参与式博物馆理念。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合着留白的处理,让人立刻联想到博物馆那种沉静又充满探索的空间。书名《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本身就点明了主题,我个人一直觉得博物馆就应该是一个活的、有生命力的存在,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收藏室。妮娜·西蒙这个名字,之前在一些关于当代艺术和文化机构发展的讨论中倒是耳熟能详,她的观点似乎总能引发一些颠覆性的思考。这次看到她带来一本关于博物馆转型的书,我非常期待能从中看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案例,能够让那些曾经觉得“高高在上”的博物馆变得更加亲民、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娱乐至死的时代,如何让博物馆重新焕发活力,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我觉得这是每个文化机构都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视角,让我思考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让参观者不仅仅是“看”,更是“参与”,是“体验”,甚至是“共同创造”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明,没有那种学术著作的晦涩和卖弄,而是带着一种真诚的对话感,仿佛作者就坐在你对面,和你分享她的洞察和经验。妮娜·西蒙在书中并没有回避博物馆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她坦诚地分析了传统博物馆模式的局限性,以及在实践“参与式”理念时可能遇到的阻力。但更重要的是,她提供了一种积极的解决方案,一种充满想象力和执行力的路径。她强调了博物馆的“公共性”和“社会责任”,认为博物馆不仅仅是保存文化遗产的场所,更是促进社会对话、激发集体记忆、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我个人对她提出的“与社区共建”的理念印象深刻,这是一种将博物馆从象牙塔中拉出来的有力尝试。当博物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融入社区生活、回应社区需求的有机体时,它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迸发出来。这本书就像一本行动指南,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实践的灵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于“博物馆”的传统认知。我一直以为博物馆就是去看那些陈列的文物,去了解历史,去感受艺术。但妮娜·西蒙在这本书里,描绘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图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与观众深度互动的博物馆。她用大量的实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通过打破陈规,拥抱创新,让博物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 Hub(枢纽)。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游戏化”和“叙事性”的讨论,如何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如何通过互动的设计,让观众在玩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一种理念上的升华。当博物馆能够主动迎合时代的需求,主动与观众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时,它才能真正赢得人心,才能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其 relevancy(相关性)和影响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博物馆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博物馆实验室”。作者妮娜·西蒙以一种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当代博物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她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深入到实践的一线,用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为我们勾勒出了“博物馆2.0时代”的蓝图。我尤其欣赏她对于“包容性”和“多元化”的强调,认为博物馆应该是一个属于所有人的空间,能够反映不同文化、不同声音、不同视角。书中关于如何利用新技术,如何激发观众的创造力,如何让博物馆成为一个社会对话的平台,这些都让我眼前一亮。她提出的“共创”理念,更是将博物馆的定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参观者不再是单向的接受者,而是共同的建设者。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博物馆转型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让文化机构焕发新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连接人心的指南。它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也让我对博物馆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如同我第一次走进一个设计精巧、互动性极强的展览一样,充满了惊喜和启发。作者妮娜·西蒙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转化成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她不仅仅是在“说”,更是在“做”,并且鼓励我们一起“做”。书里提到的很多“参与式”的实践,比如如何让观众参与到展览的策划过程中,如何利用新技术打破博物馆的物理界限,如何让社区居民成为博物馆的共同体,这些都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欣赏她对于“观众”这个词的重新定义,不再是 passive observer(被动观察者),而是 active participant(积极参与者),甚至是 co-creator(共同创造者)。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博物馆实现“2.0时代”的关键。想象一下,一个博物馆不再仅仅展示过去,而是成为一个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平台,一个让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人们都能找到共鸣、产生连接的空间,这难道不令人兴奋吗?这本书让我对博物馆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让我看到了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