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DAVINCI技術剖析及實戰應用開發指南
定價:27.00元
作者:張亮
齣版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6062720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瀋沛意編著的《DAVINCI技術剖析及實戰應用開發指南》深入地解析瞭davinci技術的原理、創建的方法及步驟。本書既可作為高等院校電子類等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嵌入式係統相關教學實驗教材,也可作為相關音視頻開發科研人員的工具書和參考書。
內容提要
達芬奇(davinci)技術是ti公司推齣的一種應用於數字視頻的內涵豐富的綜閤體,它是處理數字圖像、視頻、語音和音頻信息的新平颱。達芬奇技術包括達芬奇處理器(基於arm dsp的片上係統)、軟件、開發工具、算法庫和其他的一些技術上的支持。瀋沛意編著的《DAVINCI技術剖析及實戰應用開發指南》深入地解析瞭davinci技術的原理、創建的方法及步驟。本書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以基於davinci技術的硬件平颱dm6467和dm365為例,係統地講述瞭davinci技術在各個處理器平颱下的codec、server和app三部分的詳細內容,包括各種配置文件、源文件等內容及功能,三部分的創建生成方法、應用程序的編寫和算法的調用流程,以及各個處理器的uboot、ubl、linux內核開發和硬件係統的燒寫方法等;同時,針對davinci技術在ccs中的實際應用進行瞭講解,包括ccs開發環境的配置和davinci技術的具體實現等內容;*後,從算法和內存兩方麵介紹瞭dsp係統算法的優化,以及基於裸通信機製的davinci核間通信模型。 本書還提供瞭各個davinci硬件平颱下的開始環境、算法及應用程序的源碼。《DAVINCI技術剖析及實戰應用開發指南》是針對科研中的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和闡述的,並且本書中所有例程都經過實際測試,可以在齣版社網站上進行下載和測試。本書既可作為高等院校電子類等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嵌入式係統相關教學實驗教材,也可作為相關音視頻開發科研人員的工具書和參考書。
目錄
章 緒論 1.1 達芬奇技術概述 1.2 達芬奇技術的組成 1.2.1 達芬奇硬件處理器 1.2.2 達芬奇的軟件介紹 1.2.3 達芬奇的開發工具 1.3 達芬奇技術的優點 1.4 codecengine簡介 1.4.1 codec概述 1.4.2 server概述 1.4.3 app概述 1.5 小結第2章 達芬奇軟件開發中的自動化工具 2.1 軟件管理方式svn 2.1.1 cvs版本管理係統 2.1.2 subveion版本管理係統 2.2 編譯管理 2.2.1 工具依賴 2.2.2 創建一個簡單的automake工程 2.2.3 軟件開發環境創建 2.2.4 automake管理framework工程 2.2.5 makefile.am文件的編寫規則 2.3 自動腳本生成 2.3.1 autogen工具簡介 2.3.2 def文件解析 2.3.3 tpl文件解析 2.3.4 由def和tpl文件自動生成參數文件 2.4 cmake工具的使用 2.4.1 cmake工具簡介 2.4.2 cmake工具的簡單例子 2.4.3 簡單示例工程化 2.4.4 靜態庫和動態庫的構建 2.4.5 外部共享庫的使用 2.5 小結第3章 算法創立者codec 3.1 codec裏的源碼結構 3.1.1 package.bld 3.1.2 package.xdc 3.1.3 package.xs 3.1.4 package.mak 3.1.5 (module).xdc 3.1.6 (module).xs 3.1.7 源代碼文件 3.1.8 lib和package文件夾 3.2 codec的生成方法 3.2.1 人臉跟蹤算法簡介 3.2.2 基於examples自帶的算法生成codec 3.2.3 基於rtsc生成codec 3.3 小結第4章 服務集成者server 4.1 server裏的cfg文件 4.1.1 配置需要的module 4.1.2 codec的module 4.1.3 配置server 4.1.4 配置dskt2 4.1.5 配置dman3 4.1.6 配置rman 4.2 server中的tcf文件 4.2.1 environment環境數組變量 4.2.2 內存映射的mem_ext數組 4.2.3 設置device_regs 4.2.4 設置params 4.2.5 utils.loadplatform的使用 4.2.6 配置bios命名空間 4.2.7 prog.gen()的使用 4.3 server的生成方法 4.3.1 server端文件的修改 4.3.2 基於xdc生成serverpackage 4.3.3 使用基於configuro的makefile文件生成serverpackage 4.4 小結第5章 engine集成和應用者app 5.1 app裏的配置文件 5.1.1 arm端算法的創建 5.1.2 dsp端算法的創建 5.2 核心engine的apis 5.2.1 engine_open 5.2.2 engine_close 5.2.3 獲取內存和cpu信息 5.2.4 獲取算法信息 5.3 visa的apis 5.3.1 創建算法實例—*_create 5.3.2 刪除算法實例—*_delete 5.3.3 控製算法實例—*_control 5.3.4 處理數據—*_process 5.4 server的apis 5.4.1 獲取server句柄 5.4.2 獲取內存的heap信息 5.4.3 重新配置server端的算法堆 5.5 軟件跟蹤—gt_trace 5.5.1 配置traceutil 5.5.2 gt_trace的使用 5.6 各類api的調用流程 5.6.1 api調用流程概述 5.6.2 api調用實例 5.7 小結第6章 基於tms320dm6467的開發係統演示範例 6.1 dm6467硬件開發係統 6.2 dm6467開發環境搭建 6.2.1 linux開發環境的搭建 6.2.2 sdk套件安裝 6.2.3 sdk套件的配置 6.2.4 修改其他文件 6.3 dm6467開發實例 6.3.1 dm6467中自帶算法庫的使用 6.3.2 算法的實現過程 6.4 dm6467ubl、uboot及linux內核開發 6.4.1 ubl代碼和相關配置 6.4.2 uboot結構和配置 6.4.3 linux內核開發 6.5 dm6467硬件係統燒寫 6.5.1 文件係統的製作 6.5.2 nandflash分區 6.5.3 內核和文件係統的燒寫 6.6 小結第7章 基於tms320dm365的開發係統演示範例 7.1 dm365硬件開發係統 7.2 dm365開發環境搭建 7.2.1 linux開發環境的搭建 7.2.2 sdk套件的安裝 7.2.3 sdk套件的配置 7.2.4 修改其他文件 7.3 dm365開發實例 7.3.1 dm365中的視頻子係統vpss 7.3.2 dm365視頻子係統驅動開發 7.3.3 dm365中自帶算法庫的使用 7.3.4 算法的實現過程 7.4 內核和文件係統的製作及燒寫 7.4.1 uboot文件的燒寫 7.4.2 內核文件的製作和燒寫 7.4.3 文件係統的製作和燒寫 7.5 小結第8章 dsp係統算法優化和davinci核間通信模型 8.1 算法的優化 8.1.1 數據類型的優化 8.1.2 數值操作的優化 8.1.3 變量定義及使用的優化 8.1.4 函數的調用 8.1.5 程序流程的設計 8.2 內存的優化 8.2.1 cache的優化 8.2.2 ddr2的優化 8.3 davinci核間通信機製 8.3.1 arm和dsp之間的聯係 8.3.2 arm-dsp中斷 8.4 基於裸機製的davinci核間通信模型 8.5 小結附錄a codec端make命令的輸齣附錄b config.bld文件附錄c package.bld文件附錄d makefile文件附錄e 本書中用到的術語和縮寫對照錶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對技術發展脈絡的深度剖析,這遠遠超齣瞭市麵上大多數專注於某個特定工具或框架的書籍。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鷹眼,能夠俯瞰整個技術生態的演變,精準地捕捉到那些決定未來走嚮的關鍵轉摺點。他沒有迴避技術發展過程中的彎路和爭議,反而坦誠地展示瞭不同技術路綫之間的權衡與取捨。這種曆史觀和批判性思維的融入,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我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現在最好的”技術是什麼,而是開始探究“為什麼是這個技術成為瞭主流”,以及“它在未來可能麵臨的挑戰”。這種對“為什麼”的追問,纔是真正驅動技術創新的核心動力。全書的論證過程邏輯嚴密,環環相扣,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曆史積纍和對行業趨勢的敏銳洞察力。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它完全沒有那種教科書式的冷漠和疏離感,反而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深夜裏,泡著咖啡,耐心地跟你娓娓道來那些晦澀難懂的領域。作者在闡述復雜概念時,總能找到最恰當的比喻和最接地氣的例子,讓人在會心一笑中豁然開朗。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對技術細節的偏執追求,每一個參數的取值、每一個算法的演進,背後似乎都有著一套嚴密的邏輯鏈條在支撐。閱讀的過程是一種享受,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每攻剋一個難關,都能帶來巨大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去“思考”技術,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使用”的層麵。這種由內而外的技術素養提升,遠比記住幾行代碼或幾個命令來得珍貴。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培養技術思維的哲學著作,其價值難以估量。
評分從實操層麵上講,這本書的實踐指導部分設計得非常巧妙。它沒有陷入那種隻教你搭積木卻不告訴你材料特性的初級階段。相反,它在介紹完基礎理論之後,立刻引導讀者進行深層次的定製化開發。那些針對特定場景的案例分析,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疑難雜癥破解指南”。我發現,書中的很多解決方案,其思路之巧妙,遠比我過去摸索數周纔能找到的“土辦法”要高效和優雅得多。作者在代碼示例的選擇上也十分考究,既保證瞭代碼的可讀性和簡潔性,又充分展示瞭底層機製的運作方式。讀完相關章節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調用API,而是真正掌握瞭駕馭這些技術工具的“鑰匙”,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靈活地進行重構和優化。這對於我提升項目交付質量起到瞭立竿見影的效果。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或許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跨學科的視野。它巧妙地將工程學的嚴謹性與藝術性的優雅完美結閤,讓冰冷的代碼世界也充滿瞭人文的關懷。作者在討論性能優化和架構設計時,所引用的那些關於係統平衡和資源分配的哲學思考,著實讓我耳目一新。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絕非枯燥的工程手冊,而更像是一部探討復雜係統構建的智慧之書。書中的語言富有張力,時而激情澎湃,時而冷靜剋製,恰到好處地平衡瞭學術的深度與大眾的可讀性。最後幾章對於未來技術趨勢的展望,更是充滿瞭前瞻性和啓發性,它讓我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規劃。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厚重感和前沿性是完美融閤的典範,絕對值得所有對技術有深入追求的同仁們珍藏和反復研讀。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充滿瞭復古與現代交織的魅力,那種略帶做舊的紙張質感,加上醒目而又內斂的標題字體,立刻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對那些深藏在技術背後的原理充滿好奇,渴望能有一本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實踐指導的寶典。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相當講究,字裏行間透露著一種嚴謹的學術氣息,但同時又通過大量的圖錶和示例,將那些原本枯燥的抽象概念變得生動起來。特彆是它對於早期技術思想的溯源部分,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曆史長廊,親眼見證瞭那些偉大思想的誕生與演變。翻閱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知識體係構建上的深厚功力,他不是簡單地羅列技術點,而是構建瞭一個邏輯清晰、層層遞進的知識網絡。這種結構上的巧妙安排,使得讀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完整的認知框架,而不是零散地接收信息。對於我這樣一個追求技術深度和係統性理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起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