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DAVINCI技术剖析及实战应用开发指南
定价:27.00元
作者:张亮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606272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沈沛意编著的《DAVINCI技术剖析及实战应用开发指南》深入地解析了davinci技术的原理、创建的方法及步骤。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类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嵌入式系统相关教学实验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音视频开发科研人员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内容提要
达芬奇(davinci)技术是ti公司推出的一种应用于数字视频的内涵丰富的综合体,它是处理数字图像、视频、语音和音频信息的新平台。达芬奇技术包括达芬奇处理器(基于arm dsp的片上系统)、软件、开发工具、算法库和其他的一些技术上的支持。沈沛意编著的《DAVINCI技术剖析及实战应用开发指南》深入地解析了davinci技术的原理、创建的方法及步骤。本书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以基于davinci技术的硬件平台dm6467和dm365为例,系统地讲述了davinci技术在各个处理器平台下的codec、server和app三部分的详细内容,包括各种配置文件、源文件等内容及功能,三部分的创建生成方法、应用程序的编写和算法的调用流程,以及各个处理器的uboot、ubl、linux内核开发和硬件系统的烧写方法等;同时,针对davinci技术在ccs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讲解,包括ccs开发环境的配置和davinci技术的具体实现等内容;*后,从算法和内存两方面介绍了dsp系统算法的优化,以及基于裸通信机制的davinci核间通信模型。 本书还提供了各个davinci硬件平台下的开始环境、算法及应用程序的源码。《DAVINCI技术剖析及实战应用开发指南》是针对科研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阐述的,并且本书中所有例程都经过实际测试,可以在出版社网站上进行下载和测试。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类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嵌入式系统相关教学实验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音视频开发科研人员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1.1 达芬奇技术概述 1.2 达芬奇技术的组成 1.2.1 达芬奇硬件处理器 1.2.2 达芬奇的软件介绍 1.2.3 达芬奇的开发工具 1.3 达芬奇技术的优点 1.4 codecengine简介 1.4.1 codec概述 1.4.2 server概述 1.4.3 app概述 1.5 小结第2章 达芬奇软件开发中的自动化工具 2.1 软件管理方式svn 2.1.1 cvs版本管理系统 2.1.2 subveion版本管理系统 2.2 编译管理 2.2.1 工具依赖 2.2.2 创建一个简单的automake工程 2.2.3 软件开发环境创建 2.2.4 automake管理framework工程 2.2.5 makefile.am文件的编写规则 2.3 自动脚本生成 2.3.1 autogen工具简介 2.3.2 def文件解析 2.3.3 tpl文件解析 2.3.4 由def和tpl文件自动生成参数文件 2.4 cmake工具的使用 2.4.1 cmake工具简介 2.4.2 cmake工具的简单例子 2.4.3 简单示例工程化 2.4.4 静态库和动态库的构建 2.4.5 外部共享库的使用 2.5 小结第3章 算法创立者codec 3.1 codec里的源码结构 3.1.1 package.bld 3.1.2 package.xdc 3.1.3 package.xs 3.1.4 package.mak 3.1.5 (module).xdc 3.1.6 (module).xs 3.1.7 源代码文件 3.1.8 lib和package文件夹 3.2 codec的生成方法 3.2.1 人脸跟踪算法简介 3.2.2 基于examples自带的算法生成codec 3.2.3 基于rtsc生成codec 3.3 小结第4章 服务集成者server 4.1 server里的cfg文件 4.1.1 配置需要的module 4.1.2 codec的module 4.1.3 配置server 4.1.4 配置dskt2 4.1.5 配置dman3 4.1.6 配置rman 4.2 server中的tcf文件 4.2.1 environment环境数组变量 4.2.2 内存映射的mem_ext数组 4.2.3 设置device_regs 4.2.4 设置params 4.2.5 utils.loadplatform的使用 4.2.6 配置bios命名空间 4.2.7 prog.gen()的使用 4.3 server的生成方法 4.3.1 server端文件的修改 4.3.2 基于xdc生成serverpackage 4.3.3 使用基于configuro的makefile文件生成serverpackage 4.4 小结第5章 engine集成和应用者app 5.1 app里的配置文件 5.1.1 arm端算法的创建 5.1.2 dsp端算法的创建 5.2 核心engine的apis 5.2.1 engine_open 5.2.2 engine_close 5.2.3 获取内存和cpu信息 5.2.4 获取算法信息 5.3 visa的apis 5.3.1 创建算法实例—*_create 5.3.2 删除算法实例—*_delete 5.3.3 控制算法实例—*_control 5.3.4 处理数据—*_process 5.4 server的apis 5.4.1 获取server句柄 5.4.2 获取内存的heap信息 5.4.3 重新配置server端的算法堆 5.5 软件跟踪—gt_trace 5.5.1 配置traceutil 5.5.2 gt_trace的使用 5.6 各类api的调用流程 5.6.1 api调用流程概述 5.6.2 api调用实例 5.7 小结第6章 基于tms320dm6467的开发系统演示范例 6.1 dm6467硬件开发系统 6.2 dm6467开发环境搭建 6.2.1 linux开发环境的搭建 6.2.2 sdk套件安装 6.2.3 sdk套件的配置 6.2.4 修改其他文件 6.3 dm6467开发实例 6.3.1 dm6467中自带算法库的使用 6.3.2 算法的实现过程 6.4 dm6467ubl、uboot及linux内核开发 6.4.1 ubl代码和相关配置 6.4.2 uboot结构和配置 6.4.3 linux内核开发 6.5 dm6467硬件系统烧写 6.5.1 文件系统的制作 6.5.2 nandflash分区 6.5.3 内核和文件系统的烧写 6.6 小结第7章 基于tms320dm365的开发系统演示范例 7.1 dm365硬件开发系统 7.2 dm365开发环境搭建 7.2.1 linux开发环境的搭建 7.2.2 sdk套件的安装 7.2.3 sdk套件的配置 7.2.4 修改其他文件 7.3 dm365开发实例 7.3.1 dm365中的视频子系统vpss 7.3.2 dm365视频子系统驱动开发 7.3.3 dm365中自带算法库的使用 7.3.4 算法的实现过程 7.4 内核和文件系统的制作及烧写 7.4.1 uboot文件的烧写 7.4.2 内核文件的制作和烧写 7.4.3 文件系统的制作和烧写 7.5 小结第8章 dsp系统算法优化和davinci核间通信模型 8.1 算法的优化 8.1.1 数据类型的优化 8.1.2 数值操作的优化 8.1.3 变量定义及使用的优化 8.1.4 函数的调用 8.1.5 程序流程的设计 8.2 内存的优化 8.2.1 cache的优化 8.2.2 ddr2的优化 8.3 davinci核间通信机制 8.3.1 arm和dsp之间的联系 8.3.2 arm-dsp中断 8.4 基于裸机制的davinci核间通信模型 8.5 小结附录a codec端make命令的输出附录b config.bld文件附录c package.bld文件附录d makefile文件附录e 本书中用到的术语和缩写对照表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对技术发展脉络的深度剖析,这远远超出了市面上大多数专注于某个特定工具或框架的书籍。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鹰眼,能够俯瞰整个技术生态的演变,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转折点。他没有回避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弯路和争议,反而坦诚地展示了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权衡与取舍。这种历史观和批判性思维的融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现在最好的”技术是什么,而是开始探究“为什么是这个技术成为了主流”,以及“它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这种对“为什么”的追问,才是真正驱动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全书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历史积累和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力。
评分从实操层面上讲,这本书的实践指导部分设计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陷入那种只教你搭积木却不告诉你材料特性的初级阶段。相反,它在介绍完基础理论之后,立刻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定制化开发。那些针对特定场景的案例分析,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疑难杂症破解指南”。我发现,书中的很多解决方案,其思路之巧妙,远比我过去摸索数周才能找到的“土办法”要高效和优雅得多。作者在代码示例的选择上也十分考究,既保证了代码的可读性和简洁性,又充分展示了底层机制的运作方式。读完相关章节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调用API,而是真正掌握了驾驭这些技术工具的“钥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地进行重构和优化。这对于我提升项目交付质量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或许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它巧妙地将工程学的严谨性与艺术性的优雅完美结合,让冰冷的代码世界也充满了人文的关怀。作者在讨论性能优化和架构设计时,所引用的那些关于系统平衡和资源分配的哲学思考,着实让我耳目一新。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绝非枯燥的工程手册,而更像是一部探讨复杂系统构建的智慧之书。书中的语言富有张力,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冷静克制,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学术的深度与大众的可读性。最后几章对于未来技术趋势的展望,更是充满了前瞻性和启发性,它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厚重感和前沿性是完美融合的典范,绝对值得所有对技术有深入追求的同仁们珍藏和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完全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冷漠和疏离感,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深夜里,泡着咖啡,耐心地跟你娓娓道来那些晦涩难懂的领域。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和最接地气的例子,让人在会心一笑中豁然开朗。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对技术细节的偏执追求,每一个参数的取值、每一个算法的演进,背后似乎都有着一套严密的逻辑链条在支撑。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享受,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每攻克一个难关,都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技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使用”的层面。这种由内而外的技术素养提升,远比记住几行代码或几个命令来得珍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技术思维的哲学著作,其价值难以估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充满了复古与现代交织的魅力,那种略带做旧的纸张质感,加上醒目而又内敛的标题字体,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那些深藏在技术背后的原理充满好奇,渴望能有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的宝典。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相当讲究,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但同时又通过大量的图表和示例,将那些原本枯燥的抽象概念变得生动起来。特别是它对于早期技术思想的溯源部分,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长廊,亲眼见证了那些伟大思想的诞生与演变。翻阅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深厚功力,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点,而是构建了一个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知识网络。这种结构上的巧妙安排,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完整的认知框架,而不是零散地接收信息。对于我这样一个追求技术深度和系统性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起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