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定价:52.00元
作者:王文章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039374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们需要深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无论是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纵向发展看,还是从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的多样性文化创造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成果,它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构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作为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同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比如.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都有民间信仰,很多民间信仰并非儒、释、道所能涵盖,正是民间信仰及表现为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的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蕴涵的文化传统,更广泛地维系着大众的文化趋向,传递着人们的信仰和习俗。因此,作者王文章整理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做一些更深入系统的思考。
目录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保护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
保护传统艺术弘扬文化
珍视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是多元文化协调并存的重要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规范里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的要义解析——以闽南传统戏曲艺术为例
尊重科学规律创造性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的发言
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形成全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
“非遗”传承需奋力
在保护中稳步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保护——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创造“非遗”整体性保护的社会环境
文化符号传递多彩信息
保护的灵魂是传承
“非遗”保护走向文化自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非遗”保护,问题何在?
让更多观众享受博物馆
增强“非遗”保护的文化自觉
同享月华的光辉与祝福
书法教育重在普及
《绝世清音》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再版序言
挖掘文化遗产的“寻根之旅”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序
《吴风物语——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图鉴》序
《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总序
《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历史文献丛书》序
《中国传统节日》前言
简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
建设队伍继承创新推动发展——在“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学术论坛”的发言
《捡起金叶》序
在工作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思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总序
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
附录一(全国政协会议提案)
关于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进程的提案
关于建立中国戏曲博物馆的提案
关于加快民族艺术国家三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戏曲博物馆、中国音乐博物馆)立项和建设的提案
关于增加各级财政投入,重视保护戏曲剧种的提案
关于进一步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进程的提案
关于建议在大、中、小学大力普及书法教育的提案
国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行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附录二(媒体采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三大难题
共同参与保护,构建和谐精神家园——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王文章访谈
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
“非遗”,需要全人类共同守护——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美国国会图书馆关注中国“非遗”保护
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建设性破坏
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研究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非遗”保护立法迫在眉睫
中韩文化遗产争夺硝烟再起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义重大——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文化遗产与我们一道前进——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熔铸民族传统彰显文化自信——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畅谈传统节日
有历史记忆的环境是“非遗”重建难点——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中国“非遗”保护进入新阶段——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和谐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专访
古运河上的访谈——访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
加快推进“非遗”保护法的立法进程——专访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
从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书法普及教育——访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
我国“非遗”资源达87万项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人全面保护阶段
立法可强制地方保护“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里程碑——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谈“非遗”法出台
文化创新的核心在于精神创造
要坚决制止“非遗”中的“伪民俗”
退出机制是“非遗”保护不可缺的一环
后记
作者介绍
王文章,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等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撰写、主编有《梅兰芳赴美京剧图谱》、《京剧大师程砚秋》、《艺术体制改革与管理初探》、《传统与——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中国学者眼中的科学与人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国先进文化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图书,曾获国家图书奖、文化部艺术创新奖一、二等奖等学术奖。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对传统工艺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最近有幸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这本书。虽然还没有机会通读全书,但从书名和一些章节的介绍来看,这本书似乎能够满足我对非遗保护领域深入了解的渴望。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非遗项目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例如,许多传统手艺的传承人年纪偏大,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导致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成功的传承模式,或者启发一些创新的传承方式,比如通过现代教育、跨界合作等途径,让年轻人重新燃起对传统技艺的热情?此外,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非遗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非遗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价值,保护非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守护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这本书能否通过具体的案例,阐释非遗如何帮助人们构建和强化文化认同感,特别是对于那些身处全球化浪潮中的年轻一代,如何在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忘初心,保持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方向。
评分我一直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它们是活生生的、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这本书,给了我一个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保护”的契机。我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非遗项目与社区发展的关系。很多非遗项目都根植于特定的社区,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紧密相连。如何通过有效的保护和活化,让非遗反哺社区,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极具意义的课题。书中是否有关于非遗项目如何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思考,例如,如何在不破坏非遗生态的前提下,探索其经济价值,从而为保护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国际性的非遗保护经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非遗保护实践进行对比,从中借鉴成功的模式和避免潜在的误区。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理念和方法,能够极大地拓展我的视野,让我对非遗保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最近在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这本书,感觉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学术理论的堆砌,而是试图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的部分。了解国家和社会层面对于非遗保护有哪些制度性的保障,是理解整个保护体系运作的关键。我想知道,目前的法律框架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保护、文化权益分配等等。书中对于非遗保护的伦理困境,比如是否干预传统的自然演变,如何处理外部力量的介入,以及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也可能包含着深刻的讨论。我个人非常认同,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本身就具有生命力,能够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应该是健康的、可持续的,而不是被扭曲或失去原初的意义。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引导非遗健康发展的思考,例如鼓励传承人的创新精神,或者发掘非遗新的应用领域,是我非常期待的。看到书中涉及了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非遗保护案例,这能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非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能从具体的实践中汲取经验。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的肌理和文化的脉络着迷,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来审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我粗略翻阅的章节来看,作者似乎不仅仅满足于对非遗项目的简单介绍,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语境中去考察。我个人对书中关于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章节尤其感兴趣。在当前大众旅游的浪潮下,许多地方都将非遗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这无疑增加了非遗的曝光度和经济价值。然而,这种融合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过度商业化、表演形式的程式化、以及对非遗原真性的损害。我希望书中能深入分析这种融合的利弊,并提出一些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真实性”平衡的策略。此外,书中对于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也可能有所涉及,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前沿和吸引人的话题。如何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如3D扫描、虚拟现实等,来记录、保存和传播非遗,让它们跨越时空,触及更广泛的受众,这其中的技术挑战和实践意义都值得深入探讨。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和可操作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非遗保护的时代课题。
评分这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书,我最近刚入手,还没来得及细细研读,但光看目录和一些章节的标题,就足以让我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觉得,我们身边那些看似平凡却代代相传的技艺、习俗、表演和口头传统,才是构成我们独特民族文化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的选题,恰恰触及到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关注。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在简单地罗列非遗项目,更深入地探讨了“保护”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如何有效辨识、记录、传承和创新非遗项目的具体方法和理论框架。毕竟,很多非遗项目正面临着传承人断层、年轻人兴趣减弱、以及现代化冲击等严峻挑战,单纯的“保护”可能不足以让它们焕发生机。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对“活态传承”的理念有深入的阐释,探讨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引入现代科技和市场机制,让非遗在新时代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动力。同时,对于一些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案例研究,分析其衰落的原因,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保护经验教训,我也充满期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和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