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蚂虫另节
定价:60.00元
售价:25.2元,便宜34.8元,折扣42
作者:覃彩銮著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304623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蚂(虫另)节,又称为“蛙婆节”、“敬蛙节”、“青蛙节”。历史悠久,是壮族先民青蛙崇拜的遗俗,因壮族把青蛙称“蚂(虫另)”而得名,并伴随着壮族的发展而世代传承下来。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北部东兰县红水河流域的金谷、巴畴、长江、隘洞、长乐、大同等乡镇的壮族村寨,与东兰县相连接的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云榜村,巴薯乡板么村,南丹县吾隘镇那地村也有流行。村民通过祭拜青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壮族蚂(虫另)节,承载着壮族朴实深切的情感、厚重的文化积淀,铭刻着壮族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记,反映着壮族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模式和生态观念。2006年被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是带有工具书性质的普及型读物,从壮族蚂蝎节的起源与分布、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蚂(虫另)节活动仪式、蚂(虫另)节文化、蚂(虫另)节传承五个方面系统全面地为大众读者介绍这一节日习俗,读者欣赏其淳朴的祭拜习俗和规模宏大的仪式过程,感受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目录
章 跨趣时空蚂(虫另)节
节红水河名称之由来
第二节壮族蚂(虫另)崇拜溯源
第三节蚂(虫另)节起源与分布
第二章 红水河畔壮人家
节红水河流域民族历史
第二节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
第三章 祭拜蚂(虫另)祈丰年
节蚂(虫另)节由来传说
第二节蚂(虫另)节活动仪式
第三节各具功用的祭器
第四章 节日文化主谱新篇
节蚂(虫另)节发展演变
第二节蚂(虫另)节文化内涵
……
第五章 传承乏人隐危机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我在书架上瞥见《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蚂虫另节 覃彩銮著》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惊喜,紧接着便是浓厚的研究兴趣。这套丛书的命名就极具学术价值和地域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法,本身就说明了其研究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它不仅仅是搜集零散的民俗片段,而是一种对文化基因的系统性梳理与传承。而“壮族”作为广西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丰富多样的文化无疑是这片土地上最为耀眼的瑰宝。我常常思考,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口耳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的,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无形的文化财富得以对抗时间的侵蚀,直至今日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蚂虫另节”这个极具地方色彩的词语,更是激发了我作为研究者强烈的好奇心。它似乎隐藏着一种独特的仪式、一种地方性的节日,亦或是与壮族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某种习俗。覃彩銮老师作为作者,其名字的出现,也预示着这本书可能蕴含着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科学、客观、深入的视角,对“蚂虫另节”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包括其起源、演变、文化内涵、社会功能,以及在当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评分看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蚂虫另节 覃彩銮著》的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广袤的广西大地上,壮族人民载歌载舞,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也庆祝着属于他们的特殊日子。这套丛书的宏大命名,本身就传递了一种对文化保护的重视和对民族传统的尊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深深根植于人民生活中的文化形态的概括。它关乎情感、关乎记忆、关乎智慧。而“壮族”的标签,更是将这份文化具体化,让我联想到那些关于壮族历史的传说、壮族人民的服饰、还有他们独特的语言和音乐。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触及他们灵魂的方式。 “蚂虫另节”这个词,对我来说充满了神秘感。它究竟是一个节日的名称,还是一种特别的习俗?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故事?是在播种时节的祈愿,还是在收获时的感恩?或者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我非常好奇,覃彩銮老师会如何以一种生动而又不失学术性的方式,将这个“另节”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壮族人民的生活气息,去理解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所传承的宝贵精神。
评分这本《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蚂虫另节 覃彩銮著》的出现,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对家乡的自豪感。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我一直对我们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文化感到骄傲,但也深知,很多珍贵的传统正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淡化。因此,看到这套丛书,尤其是聚焦在壮族这一重要民族的“蚂虫另节”上,我感到无比欣慰。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对我来说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是我童年记忆里最生动的画面:逢年过节时,村子里热闹的场景,长辈们口中津津乐道的故事,还有那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而“蚂虫另节”,这个词组在我听来就带着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稻谷的香气。我想象着,这本书会详细地讲述这个节日的由来、习俗、相关的歌谣和舞蹈,甚至可能还会涉及到壮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与土地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 覃彩銮老师的著述,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触,为我们讲述壮族人民的故事,让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珍视自己的文化根脉。这本书,不仅是对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的传承。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广西壮族地区独特文化瑰宝的大门。虽未深入阅读其中具体内容,但仅凭书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蚂虫另节 覃彩銮著》就足以引发我浓厚的兴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珍稀感,而“壮族”则指向了一个鲜活而充满生命力的民族群体。我脑海中浮现出壮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歌谣、精美的服饰、淳朴的习俗,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联系。 “蚂虫另节”这个词组,更是充满了神秘感和地域特色,它会是某种特定的节庆活动吗?或者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技艺?亦或是与壮族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某种自然崇拜?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覃彩銮老师是如何解读和呈现这个概念的。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名词的探究,更是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深入挖掘。 这套“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的整体定位,也让我对它的价值有了很高的期待。它承诺的是一种系统性的梳理和呈现,而非零散的片段。这意味着,通过这一系列的书籍,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广西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壮族蚂虫另节》作为其中的一员,想必承载着作者对壮族文化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研究。我期待着它能以一种生动、详实的方式,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这个外来者,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古老土地的脉动。
评分不得不说,光是看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蚂虫另节 覃彩銮著》这个书名,就足以让身为文化爱好者、尤其是对民族民俗充满好奇心的我,心生无限遐想。 这套丛书的宏大框架,着实令人振奋。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四个字本身就承载着无数代人的记忆、智慧和生活方式,是民族精神的活化石。而广西,这片土地以其多样的民族构成和悠久的历史,自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当目光聚焦到“壮族”这个群体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许多壮丽的画面:悠扬的《刘三姐》山歌回荡在山谷间,精美绝伦的绣花鞋和蜡染服饰闪耀着民族的光芒,还有那些世代相传的节日庆典,无不诉说着这个民族坚韧而又浪漫的灵魂。 然而,最让我感到好奇和着迷的,是“蚂虫另节”这个充满地域特色的词汇。它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是关于一种特殊的节庆仪式,还是某种独特的农耕智慧,亦或是与壮族人民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传说?我无法想象,但正是这份未知,勾起了我最强烈的探索欲。我相信,覃彩銮老师作为作者,一定是以严谨的态度、深厚的学养,将这个“另节”的奥秘层层剥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得以窥见壮族文化深邃而又独特的一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