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手作皮革,这样玩有范儿!
定价:69.80元
售价:44.7元,便宜25.1元,折扣64
作者:日本协进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8026949
字数:176000
页码:196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从皮革的选用讲起,介绍了皮革加工过程中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涵盖了皮革的裁切、黏合、打孔、缝制、磨边等一系列手缝皮革流程,并以大量实物作品为例,辅以详细的图解步骤,详解了钱包、腰包、托特包等各经典基本款的制作技法。本书图片精美,图解步骤详尽,从基本款入手,并配有等比例纸样,实用简单易学,即使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零失败!
内容提要
一锥一槌两针一线,日本皮革教主教你缝制限量版手提包、钱包、腰包等各式皮具!手作实操图 超详细解析!裁切、黏合、打孔、缝制、磨边等基础技能瞬间掌握!闲暇之时,以清茶为伴,为亲爱的她/他缝制一款爱意满满的皮具吧!
目录
作者介绍
日本协进1947年创立于东京浅草桥,日本手工皮艺领域的制造商,长期经营皮革进出口及皮革手工艺材料的制造、批发、零售业务。它主要面向品牌商提供服装和包的批发业务。此外,它还面向喜爱手工皮艺的一般用户销售材料、工具,并开设培训班进行技术指导。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吸引人了,拿到手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那种皮革的纹理模拟得非常到位,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看得出是用心了,印刷的色彩非常饱满,即便是复杂的皮具细节图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太重要了,很多教程书为了省成本会用很差的纸,结果图看不清,白白浪费时间。尤其是那些工具的特写镜头,那种光影的处理,简直就像在看艺术品展览一样,每一个铆钉、每一把美工刀的细节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这绝对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图册,而是真正把制作过程的视觉体验放在了首位。光是翻阅这本书,就已经觉得自己的手工品味被提升了一个层次,光是欣赏这些精美的图片,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更别提它背后蕴含的制作智慧了。我甚至觉得,光是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都能为我的工作室增添几分专业和格调。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中对于“细节决定成败”的强调。很多手工书只教你怎么把东西做出来,但这本书却着重讲解了如何把东西“做好看、用得久”。比如,关于皮边的处理,书中详细对比了打磨、封边液的使用时机和不同效果的呈现,那种对完美边缘的执着追求,真的体现了日本人那种匠人精神。还有五金件的安装,不是简单地打孔安装完事,而是考虑到不同五金件的受力点和安装后的外观协调性,给出了非常多实用的建议。我尝试着按照书里提到的方法去处理我之前做坏的一个卡包的边角,效果立竿见影,原本粗糙的边缘瞬间变得圆润且富有光泽,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手作的乐趣不仅在于创造,更在于对每一个微小环节的精益求精。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手工皮具的热情很高,但总感觉自己摸不着头绪,网上的零散教程七零八落,东拼西凑的知识体系总感觉不完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可遵循的制作流程,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几个项目,而是从最基础的皮料认知、工具选择与保养,到鞣制工艺的初步了解,都做了非常扎实的铺垫。尤其是关于“手缝”这个环节的讲解,那种针脚的力度控制、线材的选择与打蜡技巧,文字描述得极其到位,配上清晰的步骤图,让我那种“手抖星人”都能很快找到感觉。以前总觉得手缝是门玄学,现在看来,关键还是在于方法和持之以恒的练习,这本书像是一位耐心十足的师傅,把所有“秘诀”都毫无保留地摊在了你面前,让你能够踏踏实实地从地基开始搭建自己的皮具制作大厦。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工具清单介绍部分做得非常地道和实在。它没有一味地推销最昂贵、最顶级的进口工具,而是根据不同的预算和使用频率,给出了多层次的推荐。对于初学者来说,最怕的就是一开始就被那些天价工具吓退,这本书恰恰解决了这个痛点,它告诉我们哪些是初期绝对必要的投入,哪些是可以在熟练后再逐步升级的。例如,它会明确指出,某种型号的菱斩在初期完全够用,而某些昂贵的雕刻刀具,在进行基础制作时完全可以被替代方案所涵盖。这种对读者钱包的体贴和对实际操作的深刻理解,让这本书显得格外亲民,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指导,而是真正陪伴你从零开始,一步步踏实前行的可靠伙伴。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不仅仅关注传统的皮具款式,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更具现代感和生活气息的设计理念。那些看似简单的小物件,比如钥匙扣、卡套,在书中的呈现却是充满了巧思。比如,某个零钱包的结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皮料的韧性,使得开关无比顺滑,而且在不增加额外金属件的情况下保持了结构的稳固性,这种“减法美学”在很多市面上流行的教程里是很难看到的。它引导我们去思考:皮具不只是工具,更是生活态度的表达。读完之后,我不再满足于模仿,而是开始尝试着去解构这些设计,思考如何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去微调尺寸和功能分区,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那种“创造者”的潜能,而不是停留在“复制者”的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