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语言学习概论
定价:58.00元
作者:翁克山,李青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12570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移动语言学习概论》内容涵盖MALL的定义、特性、历史、常用技术、学习者、教学、研究、评价、实施、安全及其未来发展,读者对象为正在实施或有志于实施移动技术辅助语言教学的教师、语言技能培训人员、语言教学软硬件的设计人员或以技术辅助语言教学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等。
目录
章 移动语言学习(MALL)的定义与特征
节 MALL的定义
第二节 MALL学习体系
第三节 MALL与其他学习模式的区分
第四节 MALL的特征
第五节 MALL的意义
第六节 MALL的缺陷
第二章 MALL的历史发展
节 移动学习概念的演变
第二节 从CALL到MALL
第三节 MALL学习模式的演变
第四节 MALL技术的演变
第五节 移动学习当前动态
第三章 MALL的常用技术
节 MALL的常用工具
第二节 MALL的常用技术(软件)
第三节 多层面互动系统
第四节 个性化和情境化学习系统
第五节 多模态移动教学系统
第六节 MALL的数据输入与输出
第七节 MALL的移动无线技术
第八节 MALL的信息呈现
第九节 MALL设备采购时应考虑的因素
第十节 MALL技术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第四章 MALL的应用模式
节 MALL用户技术需求分析
第二节 MAU技术的常用功能
第三节 MALL技术的应用原理
第四节 MALL的应用模式
第五节 MALL的具体应用
第六节 MALL的学习活动
第七节 MALL的学习过程
第五章 MALL的学习者
节 MALL的学习环境
第二节 MALL对学习的影响
第三节 学习者对MALL的态度
第四节 MALL学习者的角色
第五节 MALL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第六节 MALL的学习过程
第七节 MALL的学习模式
第八节 MALL学习模式的选择偏好
第九节 MALL的学习策略
第十节 MALL学习者自适应模型
第六章 MALL的教学
节 MALL的教学理论
第二节 MALL的教学原理
第三节 MALL的教学策略
第四节 MALL的教学设计
第五节 MALL概念模型的设计
第六节 MALL学习材料的设计
第七节 MALL教学案例
第七章 MALL的研究
节 MALL研究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MALL的研究主题
第三节 MALL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四节 MALL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MALL研究的数据收集工具
第六节 MALL的研究案例
第八章 MALL的评价
节 MALL的评价原理
第二节 MALL的评价案例
第三节 MALL评价中的问题
第九章 MALL的实施与安全问题
节 MALL的实施
第二节 MALL的健康与安全问题
第十章 MALL的未来发展
节 MALL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移动技术的未来发展
第三节 MALL的未来发展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翁克山,1977年6月出生,男,汉族,海南东方市人,硕士学位;有14年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经验,现为海南医学院外语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主持过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4项,主持过校级课题2项,参与校级课题1项;曾在《现代外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中国英语教学》、《电化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类论文13篇,并以作者身份撰写《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语言教学——设计与评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一书。
李青,1976年9月出生,女,汉族,湖南湘潭市人,硕士学位;有14年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经验,现任海南医学院外语副教授、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主持过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3项;曾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应用语言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并以第二作者身份撰写《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语言教学——设计与评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一书。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阅读新书有点挑剔的人,很多号称“前沿”的书籍读起来往往是“旧瓶装新酒”,内容陈旧,观点重复。但这本让我眼前一亮。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陷入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紧密结合了当下技术的实际发展脉络,用非常生动的案例来佐证观点。我记得其中一个关于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分析,作者引用了几个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场景,将抽象的语言差异如何转化为实际操作中的沟通鸿沟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而且,书中的图表制作水平也相当高,那些复杂的概念图和流程示意图,清晰明了,比单纯依靠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这种视觉化的呈现,无疑是提升阅读效率的法宝。我感觉作者在组织材料时,是真正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才能让知识点更易于吸收和内化。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作者的声誉去的,毕竟在相关领域,他们的研究成果一直具有很高的影响力。拿到书后,我并没有急着去啃那些硬核的理论部分,而是先快速浏览了一遍引言和结论。我的初步感受是,这本书的“野心”很大,它试图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篇幅内,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现代语言学习生态的宏观图景。作者对于信息整合的功力深厚,把原本分散在不同期刊、不同会议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条不紊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连贯的叙事流。这种整合能力,对于希望快速了解该领域最新发展脉络的人来说,效率极高。它避免了我们自己去“淘金”的繁琐过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总结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热切期望和建设性思考,这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带有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吸引人,那种沉稳的色彩搭配,再加上清晰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学术气息。我拿到手的时候就立刻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它的章节划分非常合理,从基础概念的梳理到深入的理论探讨,再到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整个逻辑链条非常顺畅。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每一个论点都有扎实的理论支撑,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系统学习某一领域知识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新技术发展趋势时所展现出的前瞻性,没有停留在对现有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努力去勾勒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虽然有些地方的专业术语需要反复琢磨,但正是这种深度,保证了内容的含金量。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探索新知、拨开迷雾时,默默为你指引方向。它那种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和细腻的结构设计,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被引导、被尊重的舒适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读完前几章,我已经对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框架,迫不及待想继续深入研究接下来的内容。
评分我是在一个学习小组里推荐这本书的,我们对它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普遍觉得,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难得的是它的“可操作性”。很多学术著作读起来让人感觉高高在上,仿佛只存在于象牙塔中,但这本书里似乎处处都留有让读者实践和反思的“接口”。比如,在探讨某一特定学习方法的有效性时,作者会非常细致地列出实施步骤、所需资源,甚至预估可能遇到的困难,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建议。这对于正在努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研究生和职场人士来说,价值无可估量。我个人对其中关于“适应性学习路径构建”那一章节尤为推崇,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框架和工具,鼓励读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定制化调整。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比直接提供结论要高明得多,也更能激发读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这或许是个细节,但在动辄几百页的学术著作中,舒适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加分项。抛开硬件不谈,从内容上看,它展现出的那种博采众长的态度非常值得称道。阅读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融合了多学科的视角,比如心理学、认知科学,甚至还有一点点社会学的影子。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对“语言学习”这一复杂现象的剖析不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立体而丰满的。尤其是在批判性地审视某些主流理论时,作者的论述既有力度又不失客观,平衡感把握得非常好,让人在吸收新知的同时,也能学会审慎地对待既有理论。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学术视野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