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译注 [宋] 沈括,王洛印

梦溪笔谈译注 [宋] 沈括,王洛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沈括,王洛印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科技史
  • 沈括
  • 王洛印
  • 梦溪笔谈
  • 科技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译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9128
商品编码:297526837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梦溪笔谈译注

定价:52.00元

售价:22.9元,便宜29.1元,折扣44

作者: 沈括,王洛印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128

字数:

页码:33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备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

◎力求简明扼要,晓畅易懂,帮助读者更好的阅读中国古典文化。


内容提要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收录其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

目录


前言
卷一 故事一
1.亲郊庙次序
2.驾头扇篦
3.翰林院
5.学士院故事
9.中国衣冠用胡服
15.槐厅之争
17.三馆职事称学士
18.雌黄改字
22.馆阁藏书
23.翰林学士家贫

卷二 故事二
32.宗子授南班官
36.内外制润笔物
40.百官会集坐次

卷三 辩证一
42.钧石之石
44.阳燧
49.水以漳、洛名
50.解州盐泽
53.芸草辟蠹
56.炼钢
62.阿胶

卷四 辩证二
73.桂屑除草
77.世人画韩退之
81.云梦考

卷五 乐律一
85.《汉志》言数
86.羯鼓
90.凯歌
91.《柘枝》旧曲
92.古之善歌者有语
99.《霓裳羽衣曲》
109.琴材

卷六 乐律二
115.声同相应

卷七 象数一
116.《奉元历》改移闰朔
125.斗建有岁差
127.极星观测
128.刻漏
130.日月之形
139.木钟馗

卷八 象数二
148.五星行度
149.天文院、司天监作弊

卷九 人事一
卷十 人事二
卷十一 官政一
卷十二 官政二
卷十三 权智
卷十四 艺文一
卷十五 艺文二
卷十六 艺文三
卷十七 书画
卷十八 技艺
卷十九 器用
卷二十 神奇
卷二十一 异事
卷二十二 谬误
卷二十三 讥虐
卷二十四 杂志一
卷二十五 杂志二
卷二十六 药议
补笔谈 卷一
补笔谈 卷二
补笔谈 卷三
续笔谈

作者介绍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文摘


序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话:从农耕文明到技术萌芽》 本书旨在 broad strokes 地勾勒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致脉络,追溯那些奠定中华文明基石的智慧火花,以及它们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如何积淀、演进,最终孕育出影响深远的科技成就。我们并非专注于某一部具体的经典著作,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科技领域,串联起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万物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章:上古的智慧与生存之道 在中国文明的黎明时期,生存是首要的需求,而对自然的深刻认知是生存的关键。本章将深入探讨先民们在天文、历法、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初步探索。 观星察象,定岁时: 远古人类仰望星空,不仅是为了辨认方向,更是为了理解时间的流转。从最早的日升月落、月圆月缺的简单计数,到逐渐发展出更精密的观测方法,古代中国先民构建了独特的观测体系。这不仅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更是宗教祭祀、政治活动的需要。我们将考察早期天文仪器(如日晷、圭表)的雏形,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天象变化的记录,例如对日食、月食的早期认识,这其中蕴含着早期对宇宙规律的朴素理解。同时,历法的制定,如“夏正”、“殷正”、“周正”,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反映了中国人对精确计时和农业周期同步的追求。 耕耘播种,滋养万物: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也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章将回溯农业技术的起源,从简单的刀耕火种,到石器、骨器的使用,再到铁器的初步应用,展现了耕作效率的逐步提升。我们会探讨灌溉技术(如水渠、陂塘)的发展,如何将水引入农田,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种子改良、作物轮作、堆肥施肥等早期农业实践,虽然缺乏系统化的理论,但却凝聚了无数农人的经验智慧。同时,我们会提及一些重要的农作物(如粟、稻、黍)的起源和早期栽培技术,以及由此形成的农业器具(如犁、耙、耧车)的演进。 草木滋补,防病祛疾: 在缺乏现代医学知识的时代,人类依靠对自然界的观察,发现了许多植物的药用价值。本章将描绘古代医学的萌芽状态,从巫医结合的早期形态,到对疾病的初步认识和治疗手段。我们将关注草药的采集、炮制和使用,以及一些早期医学文献(即便不具体提及某一本书,也会谈到其出现的历史背景)中蕴含的朴素的医疗观念。例如,对“五谷宜丰,百草可药”的认知,以及对病因的初步归纳(如寒、热、湿、燥)。 第二章:工匠的智慧与物质的创造 物质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一代代工匠的辛勤付出和技术创新。本章将聚焦于古代中国在冶金、陶瓷、纺织、建筑等领域的辉煌成就,以及其中蕴含的精湛工艺和科学原理。 炼金锻铁,铸就文明: 冶金技术的进步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大亮点。本章将讲述从早期铜器的出现,到青铜器时代的辉煌,再到铁器时代的广泛应用。我们会探讨炼铁炉的结构和技术改进,以及铸造、锻打等工艺的发展。例如,如何通过控制温度和成分,制造出不同用途的金属制品,从锋利的农具、精美的兵器,到巍峨的建筑构件。我们将提及古代炼金术的早期探索,尽管其目的与现代科学不同,但其中对物质转化的研究,也为后来的化学发展留下了线索。 土石成韵,烧制辉煌: 陶瓷艺术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之一。本章将追溯陶器和瓷器的发展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灰陶,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再到唐宋元明清各代的青瓷、白瓷、青花瓷等。我们将关注制陶的原料选择、塑形技艺(如轮制、手工捏制)、烧成温度的控制以及釉料的配方。从简单的生活用具到精美的艺术品,陶瓷技术的发展不仅反映了材料科学的进步,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 丝麻织锦,美轮美奂: 纺织技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轻工业技术之一。本章将讲述从原始的麻纤维加工,到丝绸的驯化和织造。我们会介绍纺织工具(如纺轮、织布机)的演变,以及各种复杂的织锦技艺,如提花、缂丝等。这些精湛的工艺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衣着需求,也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筑屋架梁,巧夺天工: 建筑技术是中国古代工程学的集大成者。本章将探讨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如木结构、夯土结构),以及各种建筑材料(如砖、瓦、石)的应用。我们会关注古代设计师和工匠如何利用力学原理,建造出高大宏伟的宫殿、寺庙、城墙,以及精巧别致的园林。从榫卯结构的巧妙运用,到斗拱的力学功能,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 第三章:思维的飞跃与实践的创新 除了具体的物质技术,古代中国在思维方式、计算方法、测量工具等方面的创新,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算之道,精益求精: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介绍古代中国的算学体系,从早期简单的计数方法,到九章算术等经典著作所代表的成就。我们将关注其在测量、工程、天文、历法等领域的应用,例如解方程组、开方、几何计算等。同时,我们也会提及算盘等计算工具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 度量衡制,规范天下: 统一和规范的度量衡是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本章将考察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以及其对商业、工程、税收等方面的影响。从早期的不统一到后来的不断校准和标准化,都体现了统治者对精准测量和公平交易的重视。 图籍传世,智慧结晶: 尽管我们并非聚焦于某一部书,但古代中国留下了数量庞大的科技著作,这些著作是前人智慧的载体。本章将阐述这些图籍在知识传播、技术传承中的作用。我们会提及一些重要的科技领域(如农学、医学、天文、数学)的经典著作,即便不直接引用内容,也会强调这些著作出现的历史意义和它们所代表的学术思想。这些著作的出现,标志着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梳理和理论总结。 结语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话》并非一部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试图以生动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创造力。从仰望星辰到耕耘大地,从铸炼金属到建造殿宇,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与汗水,都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尘封的遗迹,而是蕴含着不竭的启示,值得我们不断回味与传承。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兴趣,理解其历史地位,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奇特的沉浸感,仿佛我就是那个在梦溪园中,与沈括一起探讨世间万象的学子。译注者对一些古代术语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比如,当涉及一些地方性的称谓或者古代度量衡时,注释不仅给出了现代的对等单位,还可能附带了对该术语在不同时期引用的对比分析,这种严谨性让人非常信服。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那些偏向于“奇闻轶事”的部分,它们不像正史那样严肃刻板,反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这些记录,展现了宋代文人阶层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多么旺盛。读罢,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不仅仅是知识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一种对“探究精神”的重拾。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能有一本如此厚重、内容详实的著作陪伴,实在是一种享受。它教会我,真正的学问,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打磨,才能展现出它历久弥新的光芒。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有些担心,觉得这么一本经典著作的“译注本”会不会流于形式,变成简单的文字替换。然而,这本《梦溪笔谈译注》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王洛印先生的努力不仅仅是“翻译”,更是一种“再创造”和“再阐释”。他对于一些涉及具体操作流程的描述,会结合现代工程学或科学原理进行补白或类比,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复杂的古代技术变得可以想象、可以触摸。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梦溪”这个地名的考证,译注者提供的多角度分析,比单一的解释要丰富得多,体现了其扎实的考据功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一位古代的伟大人物,以一种非常现代、可亲的方式“站”在了我们面前,向我们讲述他的所见所闻所思。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宋代的知识,更是传递了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如果你想真正理解沈括这位多才多艺的巨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名上,那么这本译注本绝对是首选,它配得上“经典”二字。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是有点冲动的,主要是听说《梦溪笔谈》的名气太大。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得多,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译注的质量。译注者的笔法非常考究,他似乎深谙沈括写作时的那种“信手拈来皆成文章”的潇洒,同时又确保了现代读者能够准确无误地接收信息。我尤其关注其中的工艺技术部分,比如活字印刷的早期描述,那段文字的生动性,仿佛能让人看到毕昇在黑暗中摸索改进的情景。相比于只看一些碎片化的引用,这本经过系统梳理和注释的版本,提供了一种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技术和概念,在千年前就已经有了萌芽和实践。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注释清晰地放在原文旁或文后,检索方便,不影响主文的流畅阅读。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而对于普通爱好者,它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入门路径,让你能够轻松品味这位“东方李维”的非凡成就。

评分

我原本以为宋代的笔记类书籍读起来会非常费力,充满了各种生僻词和典故,但是拿到这本《梦溪笔谈译注》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王洛印先生的译注功力实在令人佩服,他处理得极其巧妙,既没有过度地“现代化”而丧失了原著的精髓,又在关键节点给出了清晰的解释,让读者阅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般顺畅。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比如对磁偏角的早期描述,简直是科学史上的里程碑。阅读时,我常常停下来,思考沈括是如何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通过细致的观察得出如此精辟的结论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它更像是一部宋代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军事、建筑、印刷、医学等方方面面。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趣味点,比如那些关于“做官之道”的零散记录,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官场百态,让人不禁唏嘘。对于想要了解宋代社会全景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是不可替代的窗口,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真实、去标签化的历史侧写,远比宏大的编年史要鲜活得多。

评分

这本《梦溪笔谈译注》简直是知识的宝库,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对宋代历史和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沈括老先生的文字,虽然年代久远,但经过王洛印先生的精心注释和梳理,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科学、技术、社会现象,都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跨越时代的洞察力,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常常会惊叹于古人的智慧。比如,书中关于天文、数学的记载,即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显得精准而富有启发性。更别提那些关于艺术、人事、官场生态的描述,简直像一幅幅细腻的宋代风俗画卷,让人身临其境。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与古人的对话,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译注者的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既保留了原著的古朴韵味,又提供了必要的现代视角解读,使得我们这些现代人能够无碍地进入沈括的世界。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历史资料层面,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教人如何观察、如何记录、如何思考这个复杂的世界。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代科技史、文化史乃至人文精神感兴趣的朋友们,它会颠覆你对“古籍”的刻板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