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琐记 9787514181234 杨继良-RT

桑榆琐记 9787514181234 杨继良-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继良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个人经历
  • 近代史
  • 文化
  • 传记
  • 上海
  • 民国
  • 家族史
  • 历史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81234
商品编码:2975289766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桑榆琐记

定价:29.00元

作者:杨继良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41812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滕王阁序有“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河南的郑州在开封之西近八十公里。对杨继良先生而言,日出处阳光已衰弱,但西边的郑州阳光还照着那里的桑榆。这本小册子收录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委托岳旭琴编写的先生一段“口述历史”;也收录了先生居美期间写的三十余篇杂感短文。前者是先生人生中的“东隅”,后者只是夕阳尚在的“桑榆”。先生这些精彩的小文章,文笔老道、眼界开阔,今付梓出版,以作纪念。

目录


作者介绍


杨继良(1931.4~ ),1951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工商管理系,此后相继在东北工业部、中央重工业部、冶金工业部从事成本管理工作。1958年后,下放至马鞍山钢铁公司、上海无线电仪器厂。1979年至1985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二所会计研究室,从事管理会计研究。后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阿拉斯加大学学习,在香港科技大学讲授中国会计课程。现定居于美国阿拉斯加。

文摘


序言



《书山探径:从阅读到思考的旅程》 在信息洪流涌动的当下,如何找到一条通往深刻理解和独立思考的道路,是每个求知者都在探索的课题。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引导大家如何在浩瀚的书海中辨别价值,如何将阅读转化为富有洞察力的思考,以及如何最终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一章:书海导航——如何有效选择值得阅读的书籍 阅读的起点,在于选择。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我们常常感到迷茫,不知从何下手。本章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选书机制。 明确阅读目的: 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解决问题、提升技能,还是仅仅为了休闲娱乐?不同的目的决定了我们选择书籍的侧重点。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自身需求,精准定位目标读物,避免盲目跟风。 辨别书籍价值: 并非所有出版的书籍都具有同等的阅读价值。本章将介绍几种初步判断书籍质量的方法: 审视作者背景: 作者在相关领域的专业程度、学术声誉、过往著作的评价,是衡量其作品可信度的重要依据。我们将讨论如何查阅作者的生平、研究经历和学术贡献。 解读出版信息: 出版社的声誉、图书的装帧、排版、印刷质量,以及是否有权威机构的推荐,都可以作为参考。 参考评价体系: 学术期刊的评论、专业人士的书评、资深读者的推荐,以及一些权威图书榜单(如豆瓣高分图书、专业领域推荐书目),都是值得借鉴的资源。我们将分析如何批判性地吸收这些评价,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阅读前言与目录: 前言往往是作者思想的精华概括,目录则勾勒出书籍的整体结构和内容脉络。通过快速浏览这两部分,可以判断书籍是否符合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预期。 构建个人书单: 最终,本书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兴趣,建立一套个性化的书单管理系统。这可以是纸质的笔记,也可以是电子化的书单应用。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定期回顾和更新自己的书单,使其成为个人知识成长的重要支撑。 第二章:深度阅读的艺术——从“读进去”到“嚼得烂” 选好了书,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读进去”,并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深度阅读并非简单的文字扫视,而是一个主动、互动、思考的过程。 主动阅读的策略: 提问式阅读: 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不断向文本提问。例如,“作者的核心论点是什么?”,“他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这与我已有的知识有何联系?”,以及“我同意或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带着目的阅读: 即使是泛读,也要设定一个小的阅读目标,比如理解某个概念,寻找某个观点的论据,或者找出作者的写作风格特点。 多层次阅读: 第一次阅读可以快速浏览,了解大概;第二次阅读则可以放慢速度,关注细节,标注重点;第三次阅读可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有效的信息提取与理解: 笔记与标注: 学习如何有效地做笔记,不仅仅是抄写,更重要的是记录下自己的思考、疑问、联系和感悟。可以尝试不同的标注方法,如荧光笔、下划线、空白处的批注等,使其成为阅读过程的“思维足迹”。 梳理逻辑结构: 识别作者的论证结构,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否清晰?段落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学会绘制思维导图或大纲,帮助自己理清书籍的脉络。 理解核心概念: 遇到生僻或重要的概念,要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准确理解其含义,并思考其在全书中的作用。 克服阅读障碍: 探讨常见的阅读困难,如内容晦涩、逻辑跳跃、语言拗口等,并提供相应的克服方法,如借助辅助读物、与他人讨论、调整阅读节奏等。 第三章:思考的火花——从阅读到洞察的跃迁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思考。本书强调,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简单地吸收信息,而是来自对信息的加工、分析、批判和创新。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辨别信息真伪: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识别虚假信息、偏见和误导至关重要。本章将介绍如何识别逻辑谬误,如滑坡谬误、稻草人谬误、诉诸权威谬误等,以及如何评估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质疑与挑战: 鼓励读者不盲从,敢于质疑书本中的观点,尤其是在作者立场不够客观、论据不够充分、结论存在争议时。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 多角度审视: 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来理解同一个问题。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以及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建立个人思考框架: 关联与联系: 将新阅读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关联。思考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融会贯通的认知。 提炼与总结: 将复杂的论点提炼成简练的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核心思想。这有助于加深理解,也为进一步思考打下基础。 反思与内化: 将阅读到的思想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进行对照,思考这些思想是否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是否能够改变自己的看法。 将思考付诸实践: 鼓励读者将阅读和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无论是写作、讨论,还是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的问题,都应该体现出阅读带来的深刻洞察。 第四章:知识的构建——形成稳定而动态的认知体系 知识的积累并非是简单地堆砌碎片化的信息,而是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本书旨在引导读者如何将零散的阅读体验,整合成一个稳定而又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 主题式阅读与研究: 鼓励读者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系列阅读。通过阅读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著作,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该主题的不同层面、不同学派的观点。 跨学科的融合: 强调打破学科壁垒的重要性。通过阅读不同学科的著作,可以发现不同领域之间隐藏的联系,形成更宏观、更深刻的认知。例如,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学,从哲学角度看科技。 知识的组织与表达: 笔记系统的深化: 学习使用更高级的笔记系统,如卡片盒笔记法(Zettelkasten),将零散的笔记转化为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 写作的驱动力: 写作是整理和巩固知识的绝佳方式。通过撰写读书笔记、论文、博客文章,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系统地表达出来,从而加深记忆,发现盲点。 讨论与交流: 与他人进行深入的讨论,可以暴露自己的认知偏差,学习他人的观点,从而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知识体系。 保持知识的开放性与动态性: 认识到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鼓励读者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乐于接受新的信息和观点,并随时准备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认知体系。 结语:永不止步的学习者 《书山探径》并非一本提供终极答案的书,它是一扇门,一扇通往更广阔认知世界的门。本书所倡导的,是一种持续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探索,每一次的思考都是一次发现。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在这段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节奏,培养深刻的思考能力,最终构建起一个强大而灵活的知识体系,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永不止步的学习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自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的说理,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就像是老人们坐在院子里,围着一盆炭火,慢慢地聊着家常,但你却能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人生的跌宕起伏和岁月沉淀的智慧。我喜欢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风格,它不刻意去吸引你的注意,但一旦你沉浸其中,就会被它深深吸引。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非常强,一个微小的动作,一句寻常的对话,都能在他笔下变得意味深长。这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对周遭的世界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桑榆琐记》,就像是在品鉴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觉得平淡,但越品越能品出其醇厚和回甘。

评分

书中有很多对于时间流逝的描绘,既有感伤,又不失豁达。作者似乎总能在观察中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并用文字将其定格。他不会回避衰老和离别,但他的笔下并没有过多的悲伤,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过程的尊重和理解。我会读到他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对故人的思念,但这些回忆并非沉溺,而是化为一种对当下生活的启示。他似乎在用一种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人生,看淡得失,珍惜拥有。这种通透的智慧,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之一。有时候,读着读着,我就会想到自己的人生,想到身边的人,开始反思自己对待生活和情感的态度。这种启发性的阅读,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老友的谆谆教导。

评分

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宁静感。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声音裹挟着前进,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而《桑榆琐记》就像是一杯温润的茶,让你在喧嚣之外,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角落,慢慢品味。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它不会强迫你去思考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感受。你会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温厚的善意,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过往的珍视。这些情感的传递,不像那些说教式的文字那样生硬,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叙述中,悄无声息地滋养着你的内心。我发现,每次读完这本书,都能让我的心情变得平和许多,好像卸下了不少不必要的包袱。这种阅读体验,对于现代人来说,弥足珍贵。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漫步在一个充满故事的老街,每一个转角都可能遇到惊喜。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讲故事,而是如同闲聊一般,信手拈来,却又常常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有时候,他会描绘一些生活中极其琐碎的细节,但通过他的笔触,这些琐碎便有了温度,有了生命。你会看到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对人事变迁的深刻感悟,甚至是对一些老物件的深情怀念。这些碎片化的记录,组合在一起,却能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让你仿佛置身其中,与作者一同经历。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平和而又充满智慧的笔调,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狗血的情节,却能在平淡中见真章,于无声处听惊雷。每次读完一小段,我都会停下来,回味一下,总感觉里面有话没说完,或者说,作者留给了读者大量的想象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略带做旧的米黄色,配上简洁但又不失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能抓住我的眼球。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有一定的厚度,翻阅时能感觉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不像现在很多书轻飘飘的,拿在手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一直觉得,书本的外在呈现,其实也是它内在精神的一部分,而《桑榆琐记》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种经历过岁月沉淀、内涵深厚的古籍之感。包装也很细致,没有一点破损,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我特别喜欢那种带有历史感的书籍,仿佛每一页都承载着过往的故事和智慧,这本书显然具备了这样的特质。在还没翻开阅读之前,光是触摸和感受它,就已经有了一种期待,感觉里面藏着不少值得细细品味的东西。这种触感上的愉悦,是电子书完全无法给予的,也是我钟情于纸质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