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脑卒中合理用药436问
定价:25.00元
作者:贾媛著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5067405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常见病合理用药丛书》之一,以简单的问答形式,从脑卒中的基本知识、合理用药、康复、饮食与预防四大方面,以436个小问题加以介绍,特别是比较全面的涵盖了脑卒中治疗的基本的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用药禁忌等,涉及中西药多个方面,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具有科学性、普及性和实用性等特点,适合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阅读。
目录
脑卒中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脑卒中?
2.为什么说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大致残和第二大致死疾病?
3.脑卒中有什么危害?
4.哪些危险因素可能诱发脑卒中?
5.高血压病人出现脑卒中的可能性有多大?
6.为什么肥胖人群容易发生脑卒中?
7.为什么糖尿病人容易发生脑卒中?
8.长期大量吸烟为什么容易诱发脑卒中?
9.饮酒会诱发脑卒中吗?
10.为什么脑卒中容易出现在总是坐着、活动量减少的人群中?
11.为什么便秘容易诱发出血性脑卒中?
12.缺血性脑卒中为何容易在早晨起床时出现?
13.心脏病和脑卒中有什么关系?
14.脑卒中与其他疾病有什么关系?
15.血压正常的人也会发生脑卒中吗?
16.中青年人会发生脑卒中吗?
17.脑卒中与性格有什么关系?
18.老年人怎样调整性格脾气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19.脑卒中与饮食习惯有什么关系?
20.脑卒中与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
21.有哪些表现高度警示脑卒中的发生?
22.脑卒中发生前可以预先自测吗?
23.出现脑卒中表现时周围人应怎样做?
24.脑卒中患者怕风吗?
25.为什么说老人常咬舌头可能是患上了腔隙性脑梗死?
26.脑卒中能根治吗?
27.脑卒中会复发吗?
28.脑卒中会遗传吗?会传染吗?
29.得了脑卒中就会有后遗症吗?
30.为什么有的脑卒中病人恢复得很好,有的病人却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呢?
31.什么是脑卒中后的“三偏”症?
32.脑卒中后病人说不出话是怎么回事?
33.脑卒中后病人会出现精神和智力上的变化吗?
34.已经得了脑卒中,应如何正确面对?
35.脑卒中分哪些类型?
36.什么是缺血性脑卒中?
37.缺血性脑卒中的表现有哪些?
38.什么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9.为什么会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什么表现?
41.什么是脑血栓形成?
42.脑血栓形成有什么表现?
43.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44.腔隙性脑梗死有什么表现?
45.什么是小脑梗死?
46.小脑梗死有什么表现?
47.什么是大面积脑梗死?
48.大面积脑梗死有什么表现?
49.诊断缺血性脑卒中需要做哪些检查?
50.什么是出血性脑卒中?
51.出血性脑卒中是如何发生的?
52.出血性脑卒中的表现有哪些?
53.诊断出血性脑卒中需要做哪些检查?
54.如何区别出血性脑卒中与脑血栓形成?
55.如何区别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
56.什么是慢性脑供血不足?
57.为什么会发生慢性脑供血不足?
58.慢性脑供血不足有哪些表现?
59.诊断脑卒中有哪些检查方法?
脑卒中的合理用药
60.脑卒中治疗前的关键工作是什么?
61.为什么说脑卒中应该及早治疗?
62.什么是脑卒中治疗的“时间窗”?
63.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64.缺血性脑卒中有哪些治疗方法?
65.什么是溶栓治疗?
66.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用溶栓治疗?
67.哪些情况不能采用溶栓治疗?
68.溶栓治疗的药物有哪些?
69.溶栓治疗有什么危险?
70.溶栓治疗时应该注意什么?
71.抗凝治疗的作用是什么?
72.什么情况下会考虑应用抗凝治疗?
73.抗凝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哪些?
74.普通肝素有什么不良反应?怎样处理?
75.低分子肝素有什么不良反应?怎样处理?
76.华法林有哪些不良反应?
77.应用华法林时应该注意什么?
……
脑卒中的康复
脑卒中的饮食与预防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超乎想象的,我感觉它就像是随身携带的一位“医疗顾问”。它的内容组织逻辑非常贴近实际应用场景,很多章节的设置都像是直接针对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精准解答。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务实的态度,不空谈理论,而是直接告诉读者“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注重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写作风格,对于急需获取可靠信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供的建议和信息,都带着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审慎感,让人倍感信赖。这种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指南的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给人一种非常专业、严谨的感觉。封面选用的色彩沉稳大气,字体清晰易读,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排版布局设计得非常合理,章节划分清晰明了,重点信息突出,即便是像我这样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的普通读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而且,书中的一些图表和示意图制作得非常精美,将复杂的医学概念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和对专业知识呈现质量的极致追求,让人在阅读体验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值得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在学术积累和临床经验上都有着深厚的造诣,这从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观点的独到性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对问题的深刻洞察力所折服,他们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探讨背后的深层机制和个体差异。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有争议性的观点时,作者能够做到客观平衡,清晰地呈现各种可能性,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单一结论。这种高屋建瓴的学术视角,让整本书的层次感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它不仅仅是在提供信息,更是在培养读者的医学素养和分析能力,这一点非常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式的,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非常真诚和亲切的口吻与读者进行对话。语言风格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患者群体的深切同情和理解。在那些关于生活方式和康复期的章节里,那种温暖而坚定的支持感尤为明显,它不仅仅是冰冷的医学指导,更是给予了读者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这种将冰冷的科学与温暖的人文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互相促进的体验。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教会我们如何科学地面对健康挑战,同时也抚慰了人们在面对疾病时的焦虑与不安。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方方面面,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全面的知识框架。我特别欣赏它那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即便是面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作者也能找到恰当的比喻和解释,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悟其中奥妙。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自然流畅,仿佛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娓娓道来,让人不知不觉中便吸收了大量的知识。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趣味性,完全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枯燥乏味。它成功地架起了专业知识与大众理解之间的桥梁,让复杂的问题变得易于消化和掌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