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春期:与孩子的第二次相识
定价:25.00元
作者:洪振彪,太阳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407652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青春期:与孩子的第二次相识》编辑推荐:1.韩国医学博士、教授,SBS电视台、EBS电视节目特别主讲
专家青春报告书:20余年咨询20000多父母与子女的实用方案
2.对话不足-话语明显少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感觉跟女儿搭话都有负担
孩子对父母的感觉我的想法并不重要
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想脱缰的孩子,想束缚的父母
游戏中毒-沉迷于电脑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感觉好像孩子对游戏中毒了
孩子对父母的感觉打游戏时不妨碍就没有意见
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孩子们沉迷网络的原因:网络,无法拒绝的魔力
叛逆问题-顶嘴、反抗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感觉孩子太暴力了
孩子对父母的感觉真希望别干涉我了
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从孩子的观点接近问题
内容提要
《青春期:与孩子的第二次相识》内容简介:我家孩子进入青春期了——话语明显少,顶嘴、反抗多了,花销变大,痴迷于明星,沉迷于网络游戏……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面对?《青春期:与孩子的第二次相识》作者通过大量实例,详细列举了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们苦恼的5个问题——学习问题、前途问题、父母的离婚再婚问题、局外人问题、交异性朋友问题,分析了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有“子女内心独白”,也有“父母内心独白”,让子女和父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会对方的心情,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是《青春期:与孩子的第二次相识》的特点。
《青春期:与孩子的第二次相识》附录6种青少年常见症状的自我诊断表—少儿青少年忧郁症、不安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抽动性疾病、饮食障碍、游戏中毒,孩子和父母可以据此进行自我诊断。
目录
作者介绍
洪镇杓,韩国首尔大学医学博士,首尔牙山医院神经科教授。曾录制韩国知名电视节目EBS特别讲座‘笑与健康’,韩国SBS电视台特别节目,韩国KBS广播电视台的电视剧等,被大众所熟知。曾起稿《中央日报》、《每日经济报》等日刊的神经健康相关栏目。主要著作有:《压力解救我的身体》,《韩国老人的精神健康实况与健康增进》等,翻译著作有《晚安,失眠症》等。
朴秀彬,韩国蔚山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正就读博士学位。曾任江东区精神保健中心副馆长,现任首尔大学医院小儿青少年神经科主任医生,城北教育厅‘青少年咨询中心’特别咨询员,大韩少儿青少年精神医学会会员等职务。而且正活跃地进行针对学生父母和教师以及对青少年的子女养育与少儿青少年神经健康问题相关的讲座。
文摘
序言
哇,这本书真的像是一场久别重逢的奇妙旅行!我一直觉得,孩子进入青春期,就像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次“第二次相识”。第一次相识,是他们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全然依赖我们,我们用尽心力去引导、去保护。而第二次,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秘密,甚至有时会让我们感到陌生。这本书,就像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帮助我重新认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新朋友”。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用一种温柔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细节。那些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亲子互动,在作者细腻的观察下,展现出了别样的意义。我发现,原来我们一直在用老一套的方式去应对青春期的挑战,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孩子内心深处那份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情感。它就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我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想象,让我开始反思自己那些无意识的控制和期待。读着读着,我仿佛看见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看见了孩子正在经历的挣扎和成长。这种“相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需要智慧,更需要一颗愿意去了解孩子的心。这本书,恰恰点燃了我心中那份重新认识的火花,让我觉得,原来和青春期的孩子“重新认识”可以如此充满乐趣和收获。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青春期”这个词汇本身所带来的固有印象。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是带着过去的经验和期待去“面对”孩子,而不是去“认识”他们。作者的文字,如同春日暖阳,一点点融化了我心中因误解、因摩擦而产生的坚冰。我曾经以为,青春期就是叛逆、就是冲突,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渐行渐远的开始。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指出,这恰恰是孩子走向独立、形成自我个性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作为父母,需要放下“监护人”的姿态,转变为“伙伴”和“引导者”的绝佳时机。它并没有回避青春期的敏感话题,但却以一种极其平和、理性的方式去剖析。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去倾听孩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抱怨,如何去解读他们那些难以启齿的困惑。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管教”,其实可能变成了“阻碍”;我们渴望的“理解”,却常常被我们自己粗暴的言语所扼杀。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孩子内心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父母的成长空间。我开始尝试用更开放的心态去和孩子交流,去尊重他们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有些幼稚或不切实际。这种“第二次相识”,与其说是对孩子的重新认识,不如说是对自己作为父母角色的重新定义。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让我“醍醐灌顶”的书!我一直以为,孩子大了,懂事了,应该会比较省心,但事实恰恰相反,青春期带来的挑战,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娓娓道来,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引领我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反复强调“共情”,强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反思。我常常因为孩子的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事后又懊悔不已,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症结所在:我太习惯于用“成年人的逻辑”去评判“孩子的世界”。它让我明白,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面临的压力和困惑,是我们成年人可能已经遗忘或忽略的。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那些不够成熟的父母观念。它教会我,与其一味地去“纠正”孩子,不如去“理解”他们;与其强求他们“听话”,不如去“引导”他们。这种“第二次相识”,不是要我们去改变孩子,而是要去改变自己,去调整我们与孩子沟通和相处的方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心理升级”,对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
评分这本书,真的就像是一场及时的“心灵甘露”,滋润了我这个在“青春期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家长。它没有空泛的理论,没有生硬的公式,而是用一种非常人性化、极其贴近生活化的方式,去解读青春期孩子那些令人费解的行为和情绪。我一直以为,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是和父母的“战争”时期,充满了对抗和冲突,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截然不同的风景。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叛逆”,很多时候只是孩子在尝试建立自我边界、探索独立空间的表现。它也让我意识到,我们父母的焦虑和担忧,有时候反而会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温度,让我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可以倾诉心声,可以获得指引。我从中学会了如何去“看见”孩子,看见他们那些被隐藏起来的脆弱和不安;学会了如何去“倾听”孩子,倾听他们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渴望和需求。这种“第二次相识”,不是要我去改变孩子,而是要我去改变自己,改变我对待孩子的方式,改变我与孩子沟通的模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内心充满了力量,也对未来的亲子关系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让我看到了“陪伴”的真正含义。我曾经以为,只要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他们就会健康快乐地成长,但青春期却敲响了警钟。作者用非常温和但极具穿透力的文字,揭示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情感连接的渴望,对被看见、被支持的需要。我曾经以为,孩子有了自己的圈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不再需要父母过多的关注,但这反而让他们感到孤独和迷茫。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管教”孩子,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孩子,如何与他们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它让我意识到,青春期是一个让孩子探索自我、建立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而父母的角色,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而不是最严苛的审判官。那些曾经被我视为“小题大做”的孩子们的烦恼,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最真实的呈现。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微小的行为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孩子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通过这本书,我开始学习用更耐心、更包容的心去面对孩子,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去理解他们的情绪。这种“第二次相识”,让我和孩子之间,不再是简单的血缘关系,而是一种基于理解和尊重的深度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