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Ⅰ:第二辑 9787543972551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Ⅰ:第二辑 978754397255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淞沪抗战
  • 抗战史
  • 史料
  • 历史
  • 军事
  • 中国近代史
  • 续编
  • 丛书
  • 第二辑
  • 9787543972551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72551
商品编码:29756763278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Ⅰ:第二辑 作者
定价 98.00元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43972551 出版日期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Ⅰ:第一辑 著者: 史料整理小组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11月 ISBN: 9787543972605 图书简介: 一、 史料的价值与背景 本辑史料是《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 1937 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初期至同年年底,中国军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如宝山、嘉定、昆山等地)与日军展开激烈交锋的历史阶段。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其战略意义和历史影响深远。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真正开始,也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为中国军队向内陆战略转移和持久抗战的展开赢得了宝贵时间。 然而,关于淞沪会战的详尽、一手史料的系统性整理和出版工作,长期以来面临诸多挑战。许多珍贵的文件、电报、战报、回忆录散佚于民间、分散于不同机构,难以形成完整、可供研究的体系。本辑史料丛书的编纂,正是为了抢救性地抢救、系统性地梳理和权威性地出版这些文献,为后人提供一个扎实可靠的研究基础。 二、 本辑收录的主要内容构成 本辑《续编:Ⅰ:第一辑》秉承丛书一贯的严谨态度,主要收录了以下几类核心史料: 1. 战区高级将领往来电报与公文档案: 这部分史料核心展现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淞沪战场最高指挥部(如蒋中正、白崇禧、陈诚等人的指令)与前线各集团军(如第三战区、第八集团军、京沪卫戍总司令部等)之间的信息交互。重点包括: 战前部署与态势研判: 记录了 8 月中旬至下旬,中国军队在日军集结初期对战局的预判、兵力调动计划及对日军战略意图的分析。 前线战况实时汇报: 详细记录了如罗店争夺战、大场防线固守、苏州河北岸防御等关键阶段,各部将领向上级呈报的伤亡数字、火力配置、敌我态势的真实报告。这些电报往往语气急促,细节丰富,是研究战役进程的“活化石”。 物资与后勤支援调度: 揭示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军队如何艰难地争取和调拨弹药、粮食和医疗用品,反映了后勤保障体系的运作困境与努力。 2. 参战部队的战斗详录与阵亡报告: 本辑收录了多个师、旅级单位直接提交的战斗详报。这些报告通常由战地参谋人员根据实际勘察和战斗记录整理而成,具有极高的原始性和现场感。 具体战斗过程的微观叙事: 记录了连、营级单位在特定村庄、高地、甚至单个工兵桥梁的得失过程。例如,对某一炮兵阵地被日军步兵突袭后最终的坚守或失守过程的详细描述。 伤亡与失联人员统计: 极具震撼力地展现了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详细列出了具体作战单位的伤亡比例,以及在炮火中失联的官兵情况。 军官个人档案残片: 结合部分记录,勾勒出一些中下级军官在战场上的决策与表现,展现了普通军人的战斗历程。 3. 国际观察员与媒体的早期报道节选(经核对的中文译本): 为平衡官方视角,本辑精选了部分当时在上海或邻近地区的外籍记者、军事观察员通过电讯或信件发回的记录。这些记录虽然带有一定的西方视角,但为我们理解国际社会对战局初期的认知,以及战场的实际惨烈程度提供了侧面印证。尤其关注了 8 月底至 9 月初,各国使馆人员撤离前夕的观察记录。 4. 地方政府与民众的协助记录: 本部分着重于记录后方如何支援前线。包括: 上海及江苏、浙江地方政府在紧急状态下动员民力、组织伤兵救护、协助交通运输的原始文件。 关于征集和转运战略物资(如粮食、临时修筑工事的材料)的地方呈文和收据存根。 三、 史料整理与编纂特点 本辑的整理严格遵循“存真求实”的原则,所有文稿均以原貌呈现,并附有详尽的校注说明: 1. 底本考证清晰: 明确指出每份史料的原始归属(如某档案馆、某家族私藏等)及文稿载体(如手稿、油印件、电报底稿)。 2. 注释规范严谨: 对文稿中出现的生僻地名、当时特有的军衔称谓、非标准缩略语进行精准注释,确保阅读的准确性。 3. 时间轴梳理: 尽管是原始文件汇编,但编纂者通过时间序列对不同来源的资料进行了合理的交叉比对和整合,使得读者能够大致把握事件的演进脉络。 四、 本辑的研究价值 《续编:Ⅰ:第一辑》的出版,极大地丰富了淞沪抗战研究的微观基础。它不再局限于宏大的战略部署层面,而是深入到战术执行、基层指挥、后勤补给乃至人员伤亡的细节之中。对于军事史学家、区域史研究者、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军事制度变迁感兴趣的研究人员而言,本辑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它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链,以还原那场血与火洗礼的开局之战的历史真实面貌。阅读这些沉甸甸的史料,不仅是对历史的重温,更是对那一代人坚韧不拔精神的深切缅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时而如疾风骤雨,将重大会战的激烈场面描摹得扣人心弦,让人手心冒汗;时而又转为潺潺溪流,娓娓道来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筹划和漫长等待中的心境起伏。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避免了纯粹史料堆砌可能带来的枯燥感。我发现自己常常为了追溯某一处细节的上下文,而不得不翻阅前后的章节,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阅读互动。特别是作者在转场和过渡时所使用的连接词和段落总结,如同高明的导演在剪辑镜头,总能在我即将产生阅读疲劳时,适时地给予一个清晰的指引,让我迅速重新聚焦于核心线索。这种行云流水的叙事能力,对于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是极其友好的,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通往严肃历史研究的大门,让晦涩的史料变得可亲近、可咀嚼。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立刻去翻阅更多相关的史学专著,因为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我对那个宏大历史叙事背后无数微观个体的关注。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对史料近乎苛求的严谨态度,令人肃然起敬。那些看似琐碎的民间记录、私人信件乃至地方志中的只言片语,都被巧妙地编织进了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使得整个叙事结构既有广度,又不失深度。这种由点及面的考证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段历史的认知维度。它没有停留在高层决策的冰冷罗列,而是深入到普通民众在战争洪流中的挣扎、坚守与牺牲,读来令人动容,也更让人深思。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史料汇编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民族记忆的抢救工程,其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时间成本,绝非一般人可以想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与内容传递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简直是相互映照的完美典范。拿到手上,首先感受到的是重量感,它代表着那段岁月里,无数人付出的沉重代价和不屈的意志。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不同战役中,不同地域军民反应的描述,那种地域差异下的抗争策略和民间互助的细节,让我对“全民抗战”有了更为立体和具体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军事部署的对比,更是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交锋。书中引用的那些老报纸上的社论、民众的公开信,文字风格质朴而有力,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那些在炮火中坚持着写下这些文字的人们,他们的勇气和对未来的期盼,仿佛穿透了时空,感染着当下的我,激励我在面对日常的挑战时,也能多一份坚韧。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在众多出版物中独树一帜。纸张的质感温润而厚实,即便是初次翻阅,也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匠心。尤其是书脊处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而内敛的光芒,让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几下。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相当讲究,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内容在视觉上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我尤其欣赏它在配图方面的选材和处理——那些黑白照片,经过现代技术的优化,清晰度极高,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那种临场感是单纯的文字难以给予的。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注重阅读体验的书虫来说,绝对是一次视觉和触觉的双重盛宴,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精心雕琢的细节。

评分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它填补了不少以往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对一些地方性抵抗力量和民间物资运输线的梳理,其详尽程度令人叹服。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保持了极强的人文关怀。作者似乎并未将自己定位为高高在上的评判者,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记录者,忠实地呈现每一个参与者的立场和动机,即便是那些在历史记载中可能被边缘化的群体。这种去中心化的叙事视角,使得历史的图景更加完整和立体,避免了脸谱化的处理。对于希望深入理解那场民族卫国战争复杂性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且富有洞察力的参考框架,它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非被动接受单一的解释,这才是优秀史料作品真正的力量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