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技文献:14天特效全书(畅销升级版)
定价:19.90元
作者:杜琳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23709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专家传授低碳环保的秘籍,让你瘦得健康,全方位塑形美体,再现动人身姿。14天行动4步走,告别反弹噩梦,让不再是一场艰巨的旷日持久战!
内容提要
本书从专业角度,传递科学的基本常识和理念。本书分为五大部分:部分提出14天新概念,从营养学、运动学、心理学多个专业角度介绍的基本常识。第二部分,介绍科学有效的饮食法,建立*饮食方案来优化体内的激素,清除生活中扰乱人体新陈代谢的有毒物质,恢复身体所必需的天然营养物质。第三部分,绿色的方式--运动,根据人体自身代谢规律,为你量身打造健康体型的14天塑身方案,通过全身塑形和局部相结合的方法,平衡代谢,轻松。第四部分,以传统中医的角度,通过中药调理、经络按摩、拔罐、刮痧等方法,调整阴阳气血,调理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代谢,将人体多余的脂肪消耗。第五部分,将的概念由外延伸至内,介绍排毒、内脏的方法,保障人体内在机制的合理运转。
目录
章 14天新概念,有效管理新陈代谢
节 速效必修课,人人都需了解的真相
计算热量,平衡新陈代谢是控制体重的关键
平衡膳食,不可不知的营养学常识
学会运动,让脂肪加速燃烧
调整心态,将坚持到底
14天,遵循时间规律事半功倍
第二节 认识超重的危害,明确信念
客观面对,认清自身体重问题
查找原因,认清个人的特殊意义
锁定目标,量身定制计划
多种方式,保持的动力
专家指导,告别反弹噩梦
第二章 拒绝节食,平衡代谢,实现佳效果
节 发胖食物,拒绝一切让人发胖的诱惑
拒绝肥胖,向精加工食品说“不”
科学,要警惕几类“”食品
第二节 食物,必选的黄金搭档
饮食,必不可少的4类佳品
适量食用,热量食品也有助于
第三节 巧吃就会瘦,14天特效饮食法
14天饮食法,饮食重在按规律坚持
“量体裁衣”,根据体形定制个人餐谱
饮食,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 饮食好习惯,巩固成果的根本
8大好习惯,让循序渐进
5个坏习惯,让你掉入饮食误区
第五节 专家解答:饮食中遇到的问题
控制食欲,饮食保质也要保量
两大妙招,摆脱停滞期困扰
第三章 运动锻炼,打造健康体形
节 运动,绿色的方式
了解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对症”,运动才能又好又快
七大要点,拧紧运动保险栓
第二节 全身一起瘦,14天特效运动法
14天运动,健康塑身效果好
每天坚持有氧运动,14天轻松
瑜伽运动,7天7天塑形
健身操,14天塑曼妙曲线
第三节 局部塑身再突破,每天10分钟瘦腰瘦腿瘦手臂
快速塑形有诀窍
每天10分钟瘦腰,美化上身曲线
每天10分钟瘦腿,修饰下肢线条
每天10分钟瘦手臂,让双臂纤长
每天3招,实现全身综合塑形
第四节 坚持锻炼好习惯,的保证
坚持锻炼,有效的保证
健身习惯,让轻松有趣
第五节 专家解答:运动锻炼中遇到的问题
强力突破,跨越运动平台期
科学,避免越运动越虚弱
安全,避免运动不适和损伤
第四章 传统法,结合使用效果惊人
节 中药,神奇本草里的妙方
中药,消脂塑身益健康
自配中药,健康享瘦你也可以
弄清禁忌,中药成功的关键
第二节 按摩,通经活络快速
疏经通络,按摩修身又美容
局部按摩,14天想瘦哪里瘦哪里
特别按摩,让变成美的享受
第三节 拔罐,排毒清热降脂消脂
中医拔罐,神奇排毒消脂法
拔罐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 刮痧,速效局部
中医刮痧,疏经速效
科学刮痧,健康需谨慎
第五节 专家解答:中医法中遇到的问题
药物,选择正确是前提
学习应对异常反应,拔罐顺利完成
了解痧的来历,消除刮痧后顾之忧
第五章 排毒、内脏,健康双重保证
节 排毒,有效控制代谢平衡
肠道健康,直接影响人体胖瘦
饮食,健康排毒轻松
肠道健康,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第二节 内脏,调节脂质代谢的根本
内脏脂肪,添病又增重
饮食,14天内脂餐
第三节 专家解答:排毒、内脏中遇到的问题
提前预警,防肠病减体重
对抗毒素,潜伏人体的致胖杀手
过度节食,会致内脏肥胖吗
作者介绍
杜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一直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先后承担中医内科疾病、神经科疾病、妇科疾病和骨性关节病变的临床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医局和中医药大学的多项科研课题。先后获得院级、校级各种荣誉;撰写论文20余篇;拥有国家1项;先后编写了多部专著及科普读物。尤其擅长中医健康,拥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脂质紊乱代谢导致的肥胖治疗有独到之处。
文摘
序言
装帧和排版上,这本书确实下了不少功夫,纸张的质感不错,印刷清晰,图表的布局也比较赏心悦目。可以看出出版方是想打造一本“精品”的,而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快餐读物。然而,内容与形式的这种反差,却让我产生了一些不适。我期待一本名为“特效全书”的科技文献,能够展现出某种精确性和结构化的力量,如同其所描述的那些高效技术一样,逻辑严密,层次分明。但实际阅读体验中,章节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总是那么紧密,仿佛是把一些零散的、主题相关的技术模块拼凑在了一起。有些章节的内容显得冗余,而另一些被誉为“特效”的核心部分,却被塞在了最后,而且篇幅有限,像是匆忙收尾。这种结构上的不均衡,使得阅读的节奏感时常被打断,难以形成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更像是对不同技术热点的一次快速巡览,而非一次深入的学习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走的是一种比较温和的、引导式的路线,试图将晦涩难懂的技术概念用日常的语言来包装,这一点我还是挺欣赏的。作者似乎非常努力地想降低读者的入门门槛,特别是对于那些对技术领域感到畏惧的“小白”读者,这无疑是一个友好的开端。不过,这种“友好”有时候也成了双刃剑。为了追求通俗易懂,一些关键的技术名词和理论的解释被过度简化了,导致我作为略有基础的读者,在某些关键节点的逻辑跳跃感很强。比如,在讨论到某个前沿的计算模型时,书中一笔带过地提及了其核心的数学基础,然后直接跳到了应用效果的描述。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应该坚实的知识地基变得有些虚浮。我总觉得,科技文献,即便是面向大众的版本,也应该保持一定的严谨性。如果只是为了“快”,而牺牲了“深”,那么它在知识传递上的长期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它更像是提供了一种对科技的“感觉”,而不是一套可以用来构建东西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抓人眼球的,那种简洁中带着未来感的配色,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和科技沾边的内容。我本以为这是一本能让人快速掌握某个尖端技术奥秘的宝典,毕竟标题里的“14天特效”听起来就充满了魔力。然而,当我翻开内页时,才发现这更像是一本对现有科技成果的综述或者说科普读物。它并没有深入到那些令人头皮发麻的底层算法或复杂的工程实现细节中去。更像是在向初学者展示一个广阔的技术图景,告诉我们“看,科技发展到这一步了,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对于那些已经对某个领域有深入了解的人来说,里面的内容可能显得有些浅尝辄止,缺乏那种“醍醐灌顶”的实战价值。它更像是一张精美的科技成果画册,让人赞叹,但要真正上手操作,恐怕还得另寻高明。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做到”的步骤分解,而不是“已经做到了”的展示。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感到一种“意犹未尽”的失落感,仿佛站在一个巨大的宝库门口,却只被允许看看门面。
评分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对于指导实际操作的帮助非常有限。标题中那个“14天”的承诺,听起来诱人,似乎暗示着一种快速掌握的捷径。我尝试去寻找那种可以直接复制粘贴到我的项目代码中,或者可以直接应用到我的实验设计中的具体方法论或代码片段,但发现里面更多的是概念性的描述和对未来潜力的展望。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产出的人来说,最宝贵的是那种可复现性强的操作指南和详尽的参数设定。这本书更像是给管理者或投资人看的市场趋势报告,而不是给工程师或研究人员用的技术手册。它描绘了宏伟蓝图,却吝啬于提供砖块和水泥。因此,如果你指望通过这本书就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某种复杂的技术并立即投入使用,那么你很可能会感到失望。它更适合作为激发兴趣的引子,而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终极答案。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它成功地捕捉到了当前科技领域的热点话题,并以一种易于消化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这无疑是它的一大优势,能快速地抓住那些刚踏入这个领域的好奇心旺盛的新人。但这种对“新”和“快”的追求,似乎也限制了它在“深度”上的挖掘。每当我想深究一个技术背后的原理时,作者总会适时地将话题转向下一个热门领域,仿佛在赶场子。我甚至觉得,如果这本书能把篇幅缩减一半,专注于其中两三个领域进行彻底的剖析,而不是面面俱到地触及十几个不同的高科技分支,效果可能会好得多。目前的版本,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都说了,但什么都没说透”,像是一份高级的科技“导览地图”,而不是一份详细的“寻宝指南”。它成功地激发了探索的欲望,但真正指引探险的罗盘,还得自己去别处寻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