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的本礼仪书
定价:29.80元
作者:(美)艾伯利,彭晓忆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442490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帮助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礼仪修养时开阔视野,同时也为家长们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本书的内容并不只是普通的礼仪规则,还包括如何将这些规则转化为日常习惯的例子、建议和活动。
目录
的起点
1月1日: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让孩子学礼仪
1月2日:家里家外
1月3日:“请”“谢谢”“对不起”
1月4日:道歉
1月5日:恰当的称谓
1月6日:鞠躬,亲吻和握手
1月7日:尊重他人的感情
1月8日:接受赞美
1月9日:赞美他人
1月10日:守时
1月11日:尊重他人
1月12日:为他人开门
1月13日:体贴他人
1月14日:有借有还
1月15日:损坏物品时
1月16日:当孩子不知所措时
合家欢
1月17日: 爸爸妈妈回家时
1月18日: 亲属关系
1月19日: 尊重继父继母
1月20日: 尊重异父异母的兄弟姐妹
1月21日: 当临时保姆照看孩子时
1月22日: 当孩子的朋友对孩子的兄弟姐妹更感兴趣时
1月23日: 当孩子的朋友不喜欢孩子的兄弟姐妹时
1月24日: 不要吓唬他人
1月25日: 不要用力关门
1月26日: 看电视
1月27日: 用电脑
1月28日: 玩纸牌和棋类游戏
1月29日: 爱护书籍
1月30日: 零花钱
1月31日: 孩子独自在家时
2月1日:家务琐事
2月2日:集中注意力
2月3日:孩子的卧室
和其他孩子交往
2月4日:友谊
2月5日:好的朋友
2月6日:做其他孩子的好朋友
2月7日:学做忠诚的朋友
2月8日:不要欺负弱小
2月9日:当孩子需要一个新朋友时
2月10日:搬到新地方
2月11日:举家乔迁
2月12日:当朋友搬家时
2月13日:公共游乐场
2月14日:做个好邻居
2月15日:同邻居礼貌相处
2月16日:使用邻居的游泳池
2月17日:家有宠物
2月18日:送人宠物
2月19日:善待他人的宠物
2月20日:乘坐校车
2月21日:打断他人的话
2月22日:换个话题
2月23日:令人讨厌的举止
2月24日:朋友的亲人辞世时
2月25日:听到朋友的坏消息时
2月26日:朋友的父母离婚时
介绍
2月27日:介绍的顺序
2月28日:记住他人的名字
3月1日:念出对方的名字
3月2日:介绍父母的姓氏及称谓
3月3日:忘记他人的名字时
3月4日:向很多人做介绍
3月5日:起立相迎
电话交谈
3月6日:打电话
3月7日:接电话
3月8日:记录电话留言
3月9日:让别人在电话上等待
3月10日:在电话上等待
3月11日:孩子独自在家时接电话
3月12日:孩子不想听电话时
3月13日:电话答录机:录音
3月14日:电话答录机:留言
3月15日:打电话的时间
3月16日:结束通话
3月17日:打错电话
3月18日:使用手机
3月19日:电话恶作剧
什么人说什么话
3月20日:积极的幽默
3月21日:如果孩子爱开玩笑
3月22日:不说脏话
3月23日:谈论金钱
3月24日:方言
3月25日:拒绝和酒精
3月26日:悄悄话
3月27日:纠正朋友的错误
3月28日:不要用手指点他人
3月29日:碰上讨厌的人时
3月30日:孩子不想和朋友玩时
3月31日:司机喝醉时
4月1日:有人和孩子说话时
4月2日:不友好的话语
4月3日:不要指责他人
4月4日:严肃的事情不能轻率对待
4月5日:使用不同凡响的语言
4月6日:身体语言
4月7日:目光接触
4月8日:提出引导性问题
4月9日:积极的说话方式
4月10日:不要说话散漫
4月11日:语音语调
4月12日:不闻不该问的问题
4月13日:回答不该问的问题
4月14日:当成年人行为失当时
4月15日:尊重成年人
4月16日:纠正成年人的错误
4月17日:积极倾听是良好交谈的步
4月18日:十个敏感话题
4月19日:练习初级谈话技巧
书面用语:信件、感谢卡和电子邮件
4月20日:感谢卡
4月21日:写感谢卡的时间
4月22日:感谢卡的内容
4月23日:送出感谢卡的方式
4月24日:认真写信
4月25日:给名人写信
4月26日:撰写商业信函
4月27日:感谢信
4月28日:悼亡信
4月29日:在同学录上留言
4月30日:网络礼仪之一:孩子需要遵守的规则
5月1日:网络礼仪之二:保护孩子的安全
5月2日:网络安全“九不要”
5月3日:电子邮件
5月4日:涂鸦
餐桌礼仪
5月5日:正确的用餐姿式
5月6日:日常用餐礼仪
5月7日:不能带上餐桌的物品
5月8日:正确布置餐桌
5月9日:正式场合中的餐桌布置
5月10日:宴会用餐礼仪
5月11日:不要朝食物吹气
5月12日:餐桌上的废纸
5月13日:正式宴会用餐指南
5月14日:感恩祷告:感恩的艺术
5月15日:感恩祷告:出门做客时
5月16日:布菜的顺序
5月17日:传递食物
5月18日:喝饮料
5月19日:清理餐桌
5月20日:正确的切肉方法
5月21日:如果客人是素食主义者
5月22日:如果你的孩子是素食主义者
5月23日:变质的食物
5月24日:勺子和刀叉的用法
5月25日:正确使用餐具
5月26日:刀叉的两种摆放方式
5月27日:餐巾的用法
5月28日:餐桌礼仪“十不许”
5月29日:再来一份
5月30日:开始用餐的时间
5月31日:用餐过程中离开餐桌
6月1日:上菜
6月2日:净化你的味觉
6月3日:洗手碗的用法
6月4日:在正式宴会中寻找指定座位
6月5日:正式宴会用餐结束时
6月6日:孩子不喜欢的食物
6月7日:如果孩子对某种食物过敏
6月8日:下午茶
6月9日:布置茶桌
6月10日:准备茶水
6月11日:制作烤饼
6月12日:吃烤饼
6月13日:喝下午茶的礼仪
6月14日:倒茶
6月15日:孩子是否能喝咖啡
避免用餐时的尴尬
男孩须知
女孩须知
邀请:接受与拒绝
公共场合礼仪
在教堂做礼拜或参加其他宗教仪式
生日、婚礼、宴会以及其他特殊的场合
礼尚往来
节日礼仪
度假旅行
做客之道与待客之道
做合格的运动员
做模范的美国人
关怀特殊群体
个人卫生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以一种极其温和而深刻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优雅”的向往。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将“礼仪”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让我看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美好,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可以如此融洽。我非常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关注。书中对各种场景的描绘,都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例如,关于如何正确地递送名片,书中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操作,更是让你体会到,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蕴含着对对方的尊重和重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看到了作者对“美”的理解。书中关于“同理心”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礼仪,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理解和关怀。只有当你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你才能够做出最得体的行为。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冒犯他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因为缺乏同理心。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净化”,让我逐渐摆脱那些不必要的杂念,变得更加纯粹和善良。即使是关于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应对那些突如其来的打断,或者如何保持自己的风度,书中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让我能够在各种场合都展现出最佳的自己。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给我带来多大的改变,毕竟市面上关于这类话题的书籍已经不少。然而,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而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探讨“礼仪”的内涵。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是引导你去理解“为什么”。书中关于“同理心”的阐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真正的礼仪源于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而同理心则是这一切的基础。这让我开始反思,在很多时候,我之所以会做出不够得体的行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因为缺乏对他人的设身处地。书中提供的案例和分析,都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各种人际交往场景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展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例如,关于如何与不同年龄层的人交流,书中就提供了非常具体且实用的建议,让我能够根据对方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这种“因人而异”的智慧,正是传统意义上的礼仪书籍常常忽略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礼仪不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而是一种灵活的、充满智慧的艺术。它鼓励我们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从而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最恰当的反应。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过去的经历,并对照书中的观点,发现许多曾经让我困惑的场面,现在似乎都有了更清晰的答案。它帮助我建立了一种更积极、更健康的人际交往观,让我不再畏惧社交,反而乐在其中。即使是关于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歉意,或者如何真诚地祝贺他人,书中都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指导,让我能够避免那些看似得体却实则空洞的表达。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礼仪”范畴,而是将其扩展到一种更广阔的“生活艺术”的维度。作者的文字如同潺潺流水,自然而舒缓,读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适度的边界”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多么重要。过近会显得唐突,过远又会疏远。作者通过细致的描绘,教我如何在人与人之间找到那个最舒适的平衡点。这是一种高超的艺术,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书中关于“倾听”的讲解,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让你“听”,更是让你“听懂”,甚至“听出”对方未曾说出口的含义。这种深层次的倾听,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沟通,其实只是在自说自话。作者的引导,让我开始注重对方的感受,从而建立起更有效的沟通。它让我明白,礼仪不仅仅是关于“我”的言行,更是关于“我”如何与“你”建立连接。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场心灵的“重塑”,让我逐渐丢弃那些不必要的防备,变得更加开放和真诚。即使是关于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如何避免那些无意中的冒犯,书中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让我能够更自信地与他人相处。
评分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将“礼仪”这一相对严肃的话题,演绎得如此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情味。它没有给我任何刻板的印象,而是让我觉得,原来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展现个人魅力的舞台。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体谅”的论述。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体会到,在人际交往中,体谅的重要性。当你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你才能够做出最得体的行为。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误会,是因为缺乏对他人的体谅。书中关于“表达感谢”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让你说“谢谢”,更是让你懂得如何用真诚而恰当的方式,去表达你内心深处的感激。这种“心意”的传递,比任何形式化的语言都更能打动人心。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滋养”,让我逐渐变得更加懂得体贴他人,也更加懂得关爱自己。即使是关于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应对那些无礼的评论,或者如何保持自己的内在平静,书中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让我能够在各种场合都展现出最佳的自己。
评分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以一种极为细腻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触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角落。书中对细节的关注,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我常常在阅读中产生一种“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之感。那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举手投足,在作者笔下却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关于如何送递和接收物品的描写,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动作指导,而是蕴含着对对方的尊重和重视。作者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看似简单的递接动作,如果处理得当,能够传递出多么积极的信号。又比如,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尴尬场面,书中给出的建议并非是“死记硬背”的套话,而是充满了智慧和人情味,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情境中保持从容和得体。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礼仪并非是僵硬的规则,而是源于内心的体贴和对他人感受的考量。书中对于“非语言沟通”的剖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肢体动作,都可能传递出比语言更丰富的信息。作者的洞察力让我开始关注自己的非语言表达,并努力让它们与我的意愿保持一致,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连接。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场关于“如何更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深度探索。它没有给我设定任何目标,只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去发现自己身上可以提升的空间。即使是对于如何优雅地接受赞美,或者如何体面地拒绝不合理的请求,书中也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指导,让我学会如何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不伤害他人的感情。这种平衡的艺术,正是这本书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足,同时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指引我走向更成熟、更美好的自我。
评分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书,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就被它独特的气质所吸引。并非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如同与一位睿智的长者促膝长谈,分享着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作者的文字如同清风拂面,没有丝毫的压迫感,反而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优雅与智慧。书中关于人际交往的篇章,描绘的场景如此生动,仿佛就在眼前,那些在社交场合中常常让我们感到尴尬或无所适从的瞬间,在这里得到了温柔而深刻的解答。从如何恰当地表达感谢,到如何巧妙地化解冲突,每一个建议都充满了人情味和实践性。它让我意识到,礼仪并非是束缚,而是沟通的润滑剂,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是展现自身修养的绝佳途径。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开始留意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细节。例如,书中关于餐桌礼仪的描述,并非简单罗列规矩,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规矩背后的文化和情感含义,让我不再觉得它们是死板的条文,而是对共同用餐体验的尊重和升华。又比如,关于倾听的艺术,作者用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更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和需求,这对于提升沟通效率和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行为准则,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礼仪的本质,去培养内在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怀,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优雅和得体。即使是关于时间管理的建议,也与一般意义上的时间管理书籍不同,它更侧重于如何以一种不打扰他人、不显露急躁的方式安排自己的时间,让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价值和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不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在阅读中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优雅之道。
评分很少有一本书能够让我如此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并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启示。这部作品,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包装,也没有用深奥的理论去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平和而真诚的语言,探讨了那些我们生活中最真实、最贴近我们内心的话题。我对书中关于“感恩”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感恩,更是通过生动的例子,让我体会到,感恩的力量究竟有多么强大。它能够化解矛盾,能够增进理解,能够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美好。这种“心怀感激”的态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与他人的关系。书中还提到了“恰当的拒绝”的重要性。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宝贵,因为我常常因为不好意思拒绝他人而让自己陷入困境。作者的建议,让我学会了如何在拒绝的同时,也给对方留足面子,从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成熟。它让我明白,并非所有的“是”都是正确的,有时候,一个恰当的“否”,反而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排毒”,让我逐渐摆脱那些不必要的烦恼和困惑,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即使是关于如何优雅地处理那些突发的社交场合,或者如何用得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书中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让我能够在各种场合都展现出最佳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它没有给我任何压迫感,而是用一种平等而友善的态度,与我分享生活中的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时间管理”的独特视角。它并非是教你如何“挤出”时间,而是教你如何“尊重”时间,以及如何用“优雅”的方式安排自己的时间,从而让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价值。这让我意识到,时间管理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效率,更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书中关于“有效沟通”的论述,也让我茅塞顿开。它不仅仅是让你“会说”,更是让你“会听”,让你懂得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理解他人的想法。这种双向的沟通,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交流,其实只是在进行一场“信息传递”。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升级”,让我逐渐摆脱那些陈旧的思维模式,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即使是关于如何用恰当的方式与服务人员互动,或者如何展现自己的专业素养,书中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让我能够在各种场合都展现出最佳的自己。
评分这部作品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礼仪”二字简单地等同于“规矩”,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待人处事”的智慧,一种“内外兼修”的境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人际交往场景时的细腻笔触。书中对各种社交场合的刻画,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例如,关于如何在聚会中与不同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书中并没有提供死板的套路,而是引导我去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灵活的调整。这种“因材施教”的智慧,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礼仪,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而非仅仅是表面上的形式。书中关于“界限感”的讨论,也让我颇受启发。它教我如何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界限,从而建立健康而平衡的人际关系。这种“有度”的智慧,正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常常需要学习的。它让我意识到,礼仪并非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懂得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同时也尊重他人。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接受一次心灵的“美容”,让我逐渐褪去不必要的棱角,变得更加圆融和体贴。即使是关于如何恰当地使用手机,或者如何处理那些突如其来的拜访,书中都给出了非常贴心的提醒,让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冷冰冰的规则,而是像一位温柔的朋友,娓娓道来生活中的智慧。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于“细节的力量”的强调。书中用许多生动的故事和例子,展现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如何能够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甚至影响一段关系的走向。例如,关于如何正确使用餐具,并非是机械地记忆各种餐具的用途,而是通过对细节的描绘,让我体会到,在用餐过程中,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在传递着信息。它让我开始关注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小事”,并意识到它们背后蕴含的深意。书中关于“倾听的艺术”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告诉我,真正的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去接收信息,更是用心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与人交流时,是否真正做到了“听懂”对方。它鼓励我,在与人沟通时,放下自己的预设,真正地去关注对方,去感受对方的情绪。这种从“表达”到“倾听”的重心转移,让我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这本书并非是简单的“礼仪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体贴、更懂得尊重他人的人”的生活哲学。它没有给我任何强制性的要求,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去审视自己,去发现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即使是对于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展现自己的专业素养,或者如何在一个公共场合保持自己的风度,书中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让我能够自信地应对各种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