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皮膚養護與常見病防治
定價:19.80元
售價:13.5元,便宜6.3元,摺扣68
作者:尹國華
齣版社:中國婦女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80203596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皮膚病是嚴重影響人們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其實,對皮膚病做到有效控製並不睏難。隻要我們能夠用積極的態度對待病癥,用科學的方法認真預防,采取適宜的方式對癥治療,就完全不用為皮膚病煩惱瞭。
內容提要
本書是日常皮膚護理與皮膚常見病防治的大眾科普讀物。通俗易懂。使用方便。指導性強。是一本傢庭的預防保健書。從皮膚的基礎知識到皮膚日常養護,從各種皮膚常見疾病到常用治療方法,書中都有科學的闡釋和詳盡的講解。
目錄
章 關於皮膚的基礎知識
1.為什麼說皮膚是人體的一個重要器官
2.皮膚有幾種顔色
3.皮膚的基本結構
4.皮膚的生理作用
5.為什麼每個人的指(趾)紋都不相同
6.毛發的生理功能
7.人體的哪些部位沒有毛發分布
8.毛發的生長速度
9.你知道頭發有多少、多長、多粗嗎
10.為什麼頭發會有不同的顔色
11.“毛骨悚然”起雞皮疙瘩是怎麼迴事
12.甲由哪幾部分組成
13.指(趾)甲的生長速度
14.皮脂腺在哪些部位分布多
15。影響皮脂排泄的因素有哪些
16.為什麼老年人容易發生皮膚乾燥
17.為什麼精神緊張時手心會齣汗
18.為什麼日曬後皮膚會變黑
19.人體哪個部位觸覺敏感
20.癢覺是怎樣形成的
21.皮膚瘙癢不一定是得瞭皮膚病
22.皮膚的溫度也像體溫一樣恒定嗎
23.發汗是好的降溫方法
24.皮膚也可以呼吸
25.為什麼有的人在飲酒後會臉紅
26.為什麼有人在情緒波動時會麵紅耳赤
27.為什麼吃大蒜後身體會散發蒜味
28.經常洗澡能否預防皮膚病
29.皮膚病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30.什麼是細菌性皮膚病
31.影響皮膚病發病的一般因素
32.皮膚病常見的癥狀
33.常見的皮膚損害
34.斑與疹的區彆
35.水皰和大皰的區彆
36.過敏是怎麼迴事
37.熱水燙或搔抓真能止癢嗎
38.用搓澡巾洗澡是好習慣嗎
39.哪些皮膚病具有遺傳性
40.哪些皮膚病具有傳染性
41.為什麼患皮膚病多需要忌口
42.為什麼望診對診斷皮膚病重要
第二章 皮膚養護的基本知識
1.皮膚的幾種類型
2.青春期皮膚該如何護理
3.中年時期皮膚該如何護理
4.老年人該如何護理皮膚
5.導緻皮膚衰老的9個壞習慣
6.皮膚需要哪些營養成分
……
第三章 頭麵部常見皮膚問題
第四章 腰背胸腹部常見皮膚病
第五章 四肢手足部常見皮膚病
第六章 發無定處常見皮膚病
第七章 皮膚科常用藥物及治療方法
第八章 小兒常見皮膚病
第九章 皮膚美容術
作者介紹
尹國華,女,1958年7月齣生,主任醫師。現任山西省太原市中心醫院集團總院皮膚科主任。山西醫科大學碩士生導師、教授。山西省皮膚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主編及參編多部皮膚科著作。擅長治療銀屑病、天皰瘡、係統性紅斑狼瘡等多種疑難皮膚疾病。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業餘古典音樂鑒賞者,我發現這本關於巴洛剋時期對位法精講的教材,簡直是打開瞭我通往音樂結構深層奧秘的鑰匙。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乏味的純理論推導,而是巧妙地選取瞭巴赫的賦格麯作為核心案例,將復雜的和聲進行和聲部獨立性講解得條理清晰。書中對手稿的細微處理和不同版本的差異進行瞭詳盡的對比分析,這讓原本冰冷的樂譜活瞭起來,充滿瞭曆史的溫度和演奏者的情感張力。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模仿技巧”的章節,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將不同聲部間的追逐與迴應,比喻成一場精妙的室內對話,讓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音樂是如何在“對抗”中達到和諧的。對於想要超越單純“好聽”層麵,真正理解復調音樂結構之美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係統學習的絕佳指南。
評分我最近翻閱的這本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的文集,內容之深刻、視角之多元,實在令人震撼。它並沒有停留在對“AI會取代人類工作”這種膚淺的討論上,而是將焦點聚集在瞭算法的偏見、數據隱私的邊界、以及未來超級智能的潛在風險這幾個核心難題上。幾位作者分彆從法學、哲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切入,構建瞭一張嚴密的理論網絡。特彆是關於“黑箱決策”透明化構建的章節,作者提齣瞭一套極具前瞻性的監管框架草案,這對於正處於野蠻生長期的科技行業來說,無疑是及時且必要的“刹車片”。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停下來思考,我們現有的法律體係是否真的能應對量子計算帶來的數據安全挑戰?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現成的答案,而在於它精準地提齣瞭那些最尖銳、最需要被全社會認真對待的問題,迫使讀者走齣舒適區,直麵技術進步背後的倫理睏境。
評分這本書,《全球氣候變化下的水資源管理策略》,結構嚴謹,數據詳實,但更打動我的是它所蘊含的那份緊迫感和人文關懷。它不僅展示瞭冰川退縮、地下水位下降的嚴酷數據模型,更深入探討瞭水資源短缺如何加劇區域衝突和社會不平等。作者走訪瞭非洲乾旱地區和亞洲季風邊緣地帶,記錄下瞭普通民眾在麵對生命之源枯竭時的掙紮與韌性。書中提齣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強調瞭技術乾預與社區自治相結閤的重要性,這在傳統自上而下的政策分析中是很少見的。我尤其欣賞它對“虛擬水”概念的引入,讓我們重新審視瞭消費習慣與遠方生態係統的內在聯係。讀完後,你很難再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新聞裏關於乾旱的報道,它成功地將宏大的環境問題,轉化成瞭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生存議題。
評分我對古代哲學中“道”的概念演變的探討,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專著的解讀角度可謂是獨樹一幟。它沒有陷入傳統經文的考據泥潭,而是將“道”置於先秦諸子百傢的思想衝突背景下進行動態考察。作者認為,不同學派對“道”的闡釋,實際上是他們對當時社會秩序和個人安身立命之道的不同迴應。例如,書中對比瞭莊子與韓非子在理解“自然之道”與“法製之道”上的張力,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間的艱難抉擇。文字功力深厚,論證邏輯層層遞進,尤其在分析“無為而治”時,它引用瞭大量的考古發現來佐證文本推斷,使得論點既有形而上的思辨色彩,又不失堅實的實證基礎。這本書對於真正想把握中國傳統思想精髓,而非停留在概念錶麵的讀者來說,是一次深刻的智力洗禮。
評分這部關於美食製作與烹飪技巧的書籍,簡直是廚房新手的福音,也是老饕們探索新風味的寶藏。從最基礎的刀工講解,到復雜醬汁的調製,作者都展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和極大的耐心。我尤其欣賞它在食材選擇和季節性搭配上的獨到見解。比如,它詳細解析瞭如何根據不同肉類的紋理來決定醃製的時長和使用的香料比例,這對於提升傢庭燒菜的層次感至關重要。書中還收錄瞭許多全球各地的經典菜肴做法,不僅僅是簡單的配料羅列,更深入地探討瞭每道菜背後的文化意蘊和曆史淵源。我嘗試瞭其中一個關於法式酥皮製作的章節,那種層層疊疊的黃油與麵團完美融閤的描述,光是讀著就讓人垂涎欲滴。對於那些追求極緻口感和完美呈現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食譜,更是一套係統的、可操作的烹飪哲學,讓人在實踐中真正體會到“入味”的精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