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剛十進侗寨9787302337003吳正光

正版剛十進侗寨9787302337003吳正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正光 著
圖書標籤:
  • 侗族文化
  • 侗寨
  • 民俗
  • 文化地理
  • 中國少數民族
  • 吳正光
  • 旅行文學
  • 社會學
  • 人類學
  • 貴州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溫文爾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337003
商品編碼:2976106789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09-01

具體描述

【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的書籍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十進侗寨

定價:39.00元

作者:吳正光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30233700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在半個世紀中,作者一直在貴州省文化部門從事民族文化遺産保護、研究工作,跑遍瞭貴州的山山水水,數以韆計的民族村寨,參與節日調查、文物普查、文物維修、材寨保護、文物徵集、陳列展覽、館捨建設、學術研究、宣傳報道、機構設置、乾部培養等工作,留下一百多本工作日記。跨越30餘年的侗寨調查日記·實實在在的侗族民俗調查實錄。

內容提要


  作者在貴州從事民族文化遺産保護研究工作50年,數十次深入侗族村寨調查,每次都有日記,從中挑選瞭時間較長、目的明確、意義重大、成果顯著的十次,加以整理。從中可見,“增衝鼓樓”、“地坪風雨橋”,早已成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侗族大歌”,也已成瞭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一批侗族村寨,進入瞭《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近,年過古稀的作者,再次探訪曾經訪問過的侗寨,探望31年前在侗族村寨結識的朋友,記錄現在的變化。幾十年來的侗寨調查日記,是實實在在的侗族民俗調查實錄,具有史料價值。

目錄


一進侗寨(1981年6月2日-21日)

調查村寨建築及文化活動,探索村寨建築與侗族風情的關係。

二進侗寨(1983年3月25日-4月4日)

調查侗寨鼓樓的保護情況,瞭解侗族村民對於侗寨鼓樓的特殊感情。

三進侗寨(1984年10月11日-18日)

深入調查侗寨鼓樓,研究“鼓樓文化”,協商徵集一座鼓樓,搬到貴陽落戶。

四進侗寨(1984年12月12日-29日)

陪同文化部文物局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所古建築專傢、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館的專傢考察侗族建築及風情,為舉辦《貴州侗族建築及風情展覽》做準備。

五進侗寨(1985年2月9日-3月6日)

陪同中宣部宣傳局和文化部文物局領導、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館的專傢等考察侗族建築及風情,為開展民族村寨調查保護工作、將侗族建築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辦好《貴州侗族建築及風情展覽》,聆聽領導指示及專傢意見。

六進侗寨(1987年10月1日-6日)

陪同文化部文物局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所古建築專傢考察侗族建築,研究如何保護、維修“增衝鼓樓”、“地坪花橋”等問題。

七進侗寨(1987年11月22日-26日)

陪同中國齣國文物展覽公司攝影師考察侗族建築及習俗,為齣國展覽做準備。

八進侗寨(2000年4月17日-25日)

考察三門塘,瞭解“北侗”地區的建築文化與侗族風情,與“南侗”地區作比較。

九進侗寨(2006年9月10日-19日)

陪同國傢文物局派遣的清華大學教授考察侗族鄉土建築,為確定《中國世界文化遺産推薦名單重設項目》準備材料。

十進侗寨(2012年10月26日-11月4日)

探望三十一年前在侗族村寨結識的朋友,瞭解三十一年來的變化。

後記

作者介紹


  吳正光,湖南鳳凰苗族人,1963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曆史係。曆任貴州省文化廳文物處處長,貴州省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編著及主編的主要著作有《貴州侗寨鼓樓風雨橋》、《貴州古建築》、《中國古建築文化之旅·貴州》、《郎德上寨的苗文化》、《西南民居·苗族民居》、《中國文物地圖集·貴州分冊》、《屋裏屋外話苗傢》等。

文摘


序言



《九黎遺韻:西南民族風情考察筆記》 一部深入西南邊陲,探尋古老文明脈絡的民族誌力作 本書並非簡單的旅遊指南,更非淺顯的風光剪影。它是一份沉甸甸的田野考察筆記,一位對中華多元文化懷有深切敬意和探索熱情的學者,曆經數載,深入西南腹地,與那些被時光遺忘的古老村落和淳樸的人民進行的心靈對話。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嚴謹的考證,勾勒齣一幅幅生動鮮活的西南民族風情畫捲,試圖揭示隱藏在現代文明浪潮下,那些依然鮮活的古老生命力。 第一章:遺落的星辰——初探西南邊陲的韆年迴響 旅程的起點,往往是對未知世界的渴望。作者懷揣著對西南這片神秘土地的嚮往,踏上瞭探訪的徵途。這裏的山巒疊嶂,雲霧繚繞,仿佛天然的屏障,守護著古老的傳統與文化。本書將帶領讀者一同走進這片被時光輕輕撫過的土地,感受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如何塑造瞭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從巍峨的山脈到蜿蜒的河流,從崎嶇的山路到寜靜的村落,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故事。作者將通過對當地自然環境的細緻描繪,勾勒齣西南地區獨有的地理風貌,並探討這些自然因素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當地居民的生産生活,例如,他們如何利用山林的資源,如何適應多變的氣候,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催生瞭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 本章還將聚焦於作者初次抵達目的地時的感官體驗。遠方的山巒在晨曦中顯露齣輪廓,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植物混閤的清新氣息,偶爾傳來幾聲清脆的鳥鳴。這種原始而純粹的感官衝擊,為接下來的深入考察奠定瞭基調。作者將以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態,審視這片土地,並試圖在現代社會的喧囂之外,捕捉到那份古老而寜靜的脈搏。 第二章:木石的低語——古老村落的建築與聚落智慧 西南地區的村落,並非簡單的人居場所,它們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是祖先智慧的結晶。作者將以建築作為切入點,深入剖析當地居民的聚落模式與建築藝術。從依山而建的吊腳樓,到錯落有緻的石闆房,再到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茅草屋,每一種建築形式都蘊含著當地居民對生存環境的理解和適應。本書將詳細介紹這些建築的選址、結構、材料選擇以及建造工藝,並探討其背後所蘊含的生態理念和空間哲學。例如,吊腳樓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避免潮濕和野獸的侵擾;石闆房如何在晝夜溫差大的環境中保持適宜的溫度;茅草屋如何就地取材,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更重要的是,作者將關注這些建築不僅僅是物理空間,更是社會關係的載體。村落的布局如何體現瞭宗族關係、等級製度以及鄰裏互助的傳統?公共空間(如廣場、戲颱、祠堂)在村落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些建築的細節,如雕刻、彩繪、梁柱的紋飾,又承載著怎樣的象徵意義和曆史記憶?本書將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展現西南民族在建築領域所展現齣的獨特創造力和實用智慧。 第三章:錦綉的織錦——服飾、手工藝與審美情趣 西南地區是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當地民族的服飾世界,領略其斑斕的色彩、精美的圖案和獨特的工藝。作者將深入田野,近距離觀察當地居民的日常穿著,並與老一輩的手藝人交流,瞭解傳統的紡織、印染、刺綉、蠟染等技藝。從土布的原料采集、紡織,到植物染料的提取和運用,再到圖案紋樣的設計和綉製,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本書將詳細介紹不同民族在服飾上的特點,例如,苗族服飾的銀飾與刺綉,彝族服飾的色彩與圖案,布依族的蠟染與挑花等。這些服飾不僅是蔽體之物,更是民族身份的象徵,是曆史文化的傳承,是審美情趣的錶達。作者將通過對服飾的色彩運用、圖案寓意、穿著場閤等方麵的分析,展現西南民族豐富多彩的審美世界。同時,本書也將關注其他傳統手工藝,如竹編、陶器、木雕等,展現這些手工藝在當地居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文化意義。 第四章:節日的律動——歌謠、舞蹈與生命禮俗 節日是民族文化最集中、最生動的體現。本書將深入探尋西南地區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感受那些伴隨著歌聲、舞蹈和儀式的生命律動。作者將親身參與到當地的傳統節日慶典中,記錄下那些歡騰的場麵、悠揚的歌謠和激情的舞蹈。從播種祭祀的祈福,到豐收慶典的喜悅,再到人生禮儀(如婚嫁、喪葬)的莊重,每一個節日都承載著居民對自然、對生命、對祖先的敬畏與感恩。 本書將重點介紹一些具有代錶性的節日習俗,例如,苗族的蘆笙吹歌節,彝族的火把節,布依族的對歌節等。作者將深入分析這些節日背後的神話傳說、曆史淵源和文化內涵。在歌謠方麵,本書將收集整理當地的民歌,分析其音樂風格、演唱形式以及歌詞內容,展現西南人民豐富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態度。在舞蹈方麵,本書將描述那些充滿力量與韻律的民族舞蹈,以及它們在節日慶典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本書還將關注當地的生命禮俗,如嬰兒的洗禮、成年禮、婚禮和喪葬儀式,展現這些儀式中蘊含的傳統觀念和情感錶達。 第五章:鍋碗瓢盆裏的智慧——飲食文化與生活哲學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西南民族的餐桌,品味那些充滿地方特色的美食,並從中探尋其背後的生活哲學。作者將深入瞭解當地居民的食材來源、烹飪方式、飲食習慣以及餐桌禮儀。從山野的菌菇野菜,到河鮮溪魚,再到自傢飼養的禽畜,西南民族的飲食取材於自然,注重時令,追求原味。 本書將詳細介紹一些具有代錶性的西南民族特色菜肴,例如,酸湯魚、臘肉、野菜團子、糍粑等。作者將不僅描述這些美食的製作過程,更將探討其背後的烹飪理念和營養價值。同時,本書還將關注西南民族的飲品文化,如米酒、咂酒、茶等,以及他們在社交場閤中的飲酒習俗。飲食習慣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居民對健康、對節儉、對分享的理解。本書將通過對飲食文化的考察,展現西南民族樸實而充滿智慧的生活哲學。 第六章:祖靈的低語——信仰、傳說與精神世界 信仰是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現實與超越的橋梁。本書將深入探究西南地區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宗教習俗和精神世界。作者將與當地的祭司、長者交流,瞭解那些關於山神、水神、祖先神以及各種神秘力量的傳說。從對自然的敬畏,到對祖先的崇拜,再到對生命的神秘感悟,西南民族的信仰體係展現齣其獨特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本書將介紹一些典型的信仰形式,例如,圖騰崇拜、祖先崇拜、薩滿教等,並分析這些信仰在當地居民生活中的具體錶現。作者將收集整理那些流傳韆古的創世神話、英雄傳說以及鬼神故事,試圖揭示隱藏在這些故事背後的文化基因和民族心理。同時,本書也將關注宗教節日、祭祀活動以及民間禁忌,展現信仰如何滲透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麵麵,影響著他們的行為規範和價值判斷。 第七章:傳承的火焰——時代變遷中的文化堅守與創新 在現代文明的浪潮下,西南地區的傳統文化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的最後一章,將聚焦於時代變遷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及西南民族在堅守與創新之間所做的努力。作者將觀察那些依然堅持傳統生活方式的村落,也記錄下那些積極擁抱現代文明的年輕人。 本書將探討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教育普及等因素如何改變著西南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同時,作者也將關注那些緻力於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個人和集體,例如,那些默默守護傳統手藝的老藝人,那些積極推廣民族歌舞的文化社團,以及那些試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産業相結閤的年輕人。 本書並非要描繪一幅田園牧歌式的理想圖景,也不是要預言傳統的消亡。相反,它希望通過對西南民族文化的深入考察,展現這些文化在麵對時代變遷時的韌性與活力,以及它們在傳承與創新中展現齣的獨特智慧。作者希望通過本書,為讀者提供一個瞭解和理解西南民族文化的窗口,喚起更多人對中華多元文化的珍視與尊重。 《九黎遺韻:西南民族風情考察筆記》是一次深入心靈的旅程,它邀請讀者放下浮躁,跟隨作者的腳步,去傾聽山間的風聲,去感受古老村落的脈搏,去觸摸那些被歲月打磨得愈發溫潤的傳統。它是一份對逝去時光的挽歌,也是一麯對生命不息的贊歌。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拿到這本《正版剛十進侗寨》的時候,第一感覺是它的書名有點特彆,前麵加瞭“正版”,然後是“剛十進侗寨”,後麵跟著一串數字和作者的名字。這個“剛十進”聽起來像是一個地名,而且“侗寨”明確瞭它的民族屬性。我個人一直對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情有獨鍾,尤其是侗族,因為我知道他們有非常獨特的建築風格,比如鼓樓和風雨橋,還有非常動聽的歌謠。我特彆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關於這些方麵的詳細介紹。不僅僅是圖文並茂地展示他們的建築之美,更希望能夠瞭解這些建築背後的文化含義和建造技藝。另外,我對侗族的服飾、音樂、舞蹈以及他們的婚喪嫁娶等習俗也非常好奇。這本書的作者吳正光,我希望他是一位對侗族文化有深入研究並且充滿熱情的人,能夠用一種生動而又不失嚴謹的方式,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展現在我們麵前。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好奇它的“正版”二字,感覺像是強調其權威性和真實性。書名《剛十進侗寨》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我甚至不確定“剛十進”是不是一個地名,但“侗寨”兩個字立刻勾起瞭我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興趣。我一直覺得,中國廣袤的土地上隱藏著太多不為人知的美麗和故事,而侗寨無疑是其中極具代錶性的一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一個真實的侗寨,瞭解他們的生活日常,他們的信仰,他們的情感世界。我不太喜歡那種泛泛而談的書,我更期待作者能用細膩的觀察和真誠的筆觸,描繪齣侗寨人民的生活圖景,他們的辛勤勞作,他們的歡聲笑語,他們的悲歡離閤。有沒有關於他們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他們的教育和醫療狀況怎麼樣?我想從這本書裏看到一個立體而鮮活的侗寨,而不是一個被符號化的文化概念。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注意到書名《正版剛十進侗寨9787302337003吳正光》中包含瞭一些看起來比較專業的元素,比如那個長串的數字,我猜測它是一個ISBN號,這說明這本書可能比較正規,不是隨隨便便齣版的。作者吳正光的名字也讓我覺得,這應該是一部有一定份量的作品。我一直對中國各地的鄉土文化和民俗風情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一些比較偏遠、保留著傳統生活方式的村落。侗寨對我來說,代錶著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文明,他們獨特的建築、音樂、服飾和生活習俗都充滿瞭魅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地探討這些方麵,比如侗寨的社會組織、傢庭結構、祭祀儀式,甚至他們的傳統手工藝,比如織錦、刺綉、銀飾製作等等。我更希望能夠看到作者對這些文化元素的深刻理解和解讀,能夠幫助我這個讀者更好地認識和欣賞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評分

我收到這本書的時候,它的封麵上確實有“正版”兩個字,讓我覺得買得放心。書的整體風格給我的感覺是比較嚴謹的,封麵設計也比較素雅,沒有那種花裏鬍哨的宣傳語,就一個地名和一個不太好記的數字編號,還有作者的名字。這讓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可能偏嚮於學術研究或者紀實性的記錄,而不是輕鬆的遊記或者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地挖掘這個地方的曆史淵源,比如這個侗寨是怎麼形成的,在曆史上扮演過什麼角色。另外,我對他們的社會結構和組織形式也很有興趣,是不是有獨特的族規或者管理方式?他們的語言文字有沒有保留下來?還有,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他們的主要産業是什麼,是依靠傳統的手工藝還是已經開始發展旅遊業?我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持自身特色的,又麵臨著哪些挑戰。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更深層次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我記不太清瞭,好像是和某個地方的少數民族有關,還帶個數字,9787302337003?這個編號我倒是有點印象,好像是齣版社給的書號吧。我當初是因為對民族文化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藏在深山裏的古老村落,總覺得那裏保留著最純粹的生活方式和最動人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領略一下不同的風土人情,看看那些建築有什麼特色,他們的節日習俗是怎樣的,飲食習慣和我們有什麼不同。最重要的是,我想瞭解那裏的人們,他們的生活態度,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如何看待外麵的世界。現在社會發展這麼快,很多地方都變得越來越現代化,我擔心那些獨特的東西會慢慢消失,所以纔特彆想通過閱讀來感受一下。這本書的作者好像叫吳正光,這個名字聽起來挺樸實的,但願他能用真摯的筆觸,為我描繪齣一個鮮活生動的侗寨世界,讓我即使身處傢中,也能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寜靜與淳樸,也希望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能比較精美,畢竟我也喜歡收藏一些有意義的書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