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经典丛书:唐宋名家文集 苏辙集
定价:20.00元
作者:何新所 注译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348331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苏辙,字子由,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苏辙知识渊博,勤奋好学,著述丰硕。其文受父兄影响颇深,他的散文内容丰富,“汪洋澹泊,深醇温粹”。议论文议古论今,议论纵横指归于时事,不为空言。他的记叙文写得纡徐曲折,绕有情致。更突出的是他发展了韩愈“气盛言宜”的观点,提出了独到的“文气说”,强调生验对创作的重要性。其散文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成一家。世称“苏文定公”。
本书收录了苏辙的数十篇散文,以供广大读者借鉴欣赏。
目录
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
再论分别邪正札子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两制诸公书
上刘长安书
上昭文富丞相书
答黄庭坚书
贺文太师致仕启
六国论
三国论
隋论
唐论
管仲
唐太宗
史官助赏罚论
君术策五
臣事策上一
臣事策上四
民政策上二
古今家诫叙
元祐会计录叙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巢谷传
王氏清虚堂记
南康直节堂记
武昌九曲亭记
遗老斋记
东轩记
待月轩记
洛阳李氏园池诗记
黄州快哉亭记
齐州闵子祠堂记
上高县学记
杭州龙井院讷斋记
管幼安画赞(并引)
御风辞题郑州列子祠
黄楼赋(并叙)
祭欧阳少师文
书白乐天集后二首(其一)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纸张选择和印刷工艺上的用心。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黄色纸张,配合着清晰有力的宋体字,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比如扉页上的精致插图,虽然是古人作品,但经过现代排版的梳理,阅读体验却异常流畅。我之前买过一些所谓的“国学经典”,要么是印刷粗糙,要么是排版密不透风,读起来很累,但这一套系列丛书,明显是下了大功夫的,拿在手上把玩都成了一种享受。尤其是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书香,简直是现代生活中难得的慰藉,让我每次翻开它的时候,都能静下心来,专注于文字本身。这套书的整体气质非常沉稳大气,完全符合我对“经典”二字的期待,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我必须提到的是,这套书的校勘工作做得相当到位。作为读者,我们最怕的就是买到充斥着错字、脱句的版本,那不仅影响阅读心情,更可能造成对原著的误解。这本集子在引言中也提到了汇集了多种底本进行比对校勘的严谨态度,从阅读的实际感受来看,确实如此。很少出现需要跳脱出来质疑原文的疑难之处。这种对文本负责任的态度,体现了出版方对“国学”二字的尊重。它让阅读不再是考古式的探秘,而是一种沉浸式的、被保护良好的体验。它确保了我们所接收到的,是尽可能接近作者本意的文字,这种对“真”的追求,是任何经典阅读的基石,也让我对这个系列丛书的其他分册充满了信心。
评分与其他一些侧重“说教”的古代文集相比,这本选集在选材上显然更注重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平衡。它并非堆砌辞藻或空泛的理论,而是精选了真正具有代表性的篇章,涵盖了政论、史论、诗赋等多个维度。这使得我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作者思想的立体感,而不是单薄的侧面。比如,其中一些关于国家治理的论述,即便放到今天来看,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那份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忧思,是穿越时空也无法磨灭的真知灼见。这种选本的价值在于,它浓缩了作者一生的精华,让读者能用最短的时间,抓住其思想脉络,避免了冗长重复的部分,对于时间宝贵的现代人来说,是极其高效且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注释和译文质量非常看重,毕竟很多古代文献如果没有详尽的解释,对现代读者来说简直是天书。这本选集在这方面做得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特意对比了几个版本,发现这里的注释不仅量大,而且选点非常精准,真正做到了“点睛”之笔。有些看似平常的词语,在当时的语境下却蕴含着深意,注释里都会详细考证其出处和演变,让我对文本的理解深入了一层。而译文部分,则保持了一种优雅的克制,既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境和哲理,又避免了过度“口语化”而丧失了古文的韵味。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初涉文史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随作者的思路,而不是被晦涩的文字阻挡在门外。这无疑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功德无量。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历史人物的深度对话。我发现作者的文风变化非常丰富,时而如高山流水般清澈自然,时而又似大漠孤烟般雄浑开阔,展现了极高的文学驾驭能力。尤其是他记叙朝堂往事或个人感怀时,那种真挚的情感流露,隔着千年的时光依然能直击人心。我特别喜欢他笔下对田园生活的描摹,那种安宁祥和,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来令人感慨万千。这些文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扇观察宋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窗口。它没有刻意拔高或贬低,只是朴实地记录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挣扎、坚守与智慧,让人在赞叹其文采的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的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