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孟子 | 作者 | 孟子,东篱子 |
| 定价 | 32.80元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 ISBN | 9787807692577 | 出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数 | 页码 | 276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集百家之长论君子之道!《中华经典解读:孟子》以其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雄辩而著称,一直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必考内容,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 作者简介 | |
| 孟子,名轲,字子舆,今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假的再传弟子,后世尊称“亚圣”。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周游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几乎无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
| 目录 | |
| 卷一 梁惠王(上) 莫要凡事都讲利 与民同乐是大的快乐 五十步莫要笑百步 保障民生加强教育 不做带头损害他人利益的人 行仁义则会天下无敌 在其位不谋其政的 领导不受爱戴 大过小过都是过错 推广善举受益无穷 做法偏离想法,就是缘木求鱼 丰衣足食方能兴礼教 卷二 梁惠王(下) 快乐不能以他人痛苦作地基 老百姓的口碑是大与小的标尺 匹夫之勇难成大事 乐忧全为天下事 与民共冷暖才是王道 左顾右盼意在回避问题 兼听则明 不做万夫所指的人 凡事以我为中心的领导难成事 失人心者失天下 战争胜负取决于民心 关注民生才能凝聚民心 让人生死相依之国必胜 积善事全为子孙后代 行仁政的人人人向往 小人主宰不了世事发展 卷三 公孙丑(上) 解民倒悬则会赢取民心 浩然正气是大丈夫的气度 学者要坚持'不动心'的 研学精神 以德服人方能教化天下 防患于未然是成功之道 仰之若父事事必成 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 遇事多从自身找原因 凡事应学会灵活处理 卷四 公孙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对有气节的人不要随便待之 君子不会被金钱收买 下级犯错上级责任难推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自作主张有时会失去朋友 孝敬应趁老人健在时 以暴制暴没有好下场 有过则改是正确的处事姿态 真正的商人不会做垄断市场的事 的领导周围有好的助手 有诚心的人总在争取一切机会 当今之世弃我其谁 良才择明主 卷五 滕文公(上) 大国与小国行仁政的 道理是一样的 上级做事的态度会 直接影响下级做事的态度 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 心里就有盼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用先进的改造落后的才能进步 对待父母丧事反映 一个人的孝顺程度 卷六 滕文公(下) 正人先正己 大丈夫不为功名利禄所动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得之有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四海归心则会战无不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君子应培养自己的节操 改正错误不能一点一点地改 为真理而辩万人称颂 做人应有'知难为而为之'的胸襟 卷七 离娄(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尧舜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仁义关乎国家存亡 修自身讲德教才能治天下 凭借仁德而无敌于天下 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 别做把人才往其他地方 '赶'的蠢事一 不做舍正路而不走 和舍远求近之人 世上无不为至诚而感动的事 天下归心靠仁义而不靠战争 认识一个人重在看他的眼睛 人要学会通权达变 教育孩子必须用正确方法 侍奉父母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不虞之誉信口开河 好为人师之人做不得 不做不尊敬师长和混饭吃的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仁义礼智乐是人力所能及的 孝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卷八 离娄(下) 圣贤的准则是一样的 治世应从大处着手 上下级互相尊重才能和谐共存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人要学会把握自我 大人者重义性善 学问的至高境界是自得而简约 做人要善至关重要 仁义是立身的根本 反复思考是读书人 推崇的为学精神 孔孟学说与历史典集源远流长- 清醒认识两可选择与 善恶转化问题 教人应该既传艺也传德 顺应自然是聪明人所为 君子不畏权贵 人要学会反躬自省 换位思考就能急人之所急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地位往往会支配行动 别做追名逐利之徒 卷九 万章(上) 真正的孝子会终生感恩父母 警惕有人用似乎合情理的手段 抛却恩怨以爱化人是君子之举 不要用自己的 揣度歪曲他人的本意 百姓拥护很关键 得民心者得天下 争做众人眼中的先觉者 观察一个人应从他所交的人开始 为主也要看所卖对象 卷十 万章(下) 集人所长为一身者必成大事 周朝爵禄条理分明 重在看其品德 君子不拒绝正常之礼 下级不要乱讲上级的事情 对待有学识的人要谦恭 真正的贤士不会为世俗所左右 交朋友首先得了解他的社会背景 有地位的人得 有自己的做事原则 卷十一 告子(上) 有悖人性的事勿做 人之本性也受外力影响 关于人的天性存在争议 食欲是人的天性 '义'是人内外兼具的东西 恻隐之心众人皆有 理义是人们共有的 仁义之心也需要时常滋养 做事不能一曝十寒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把失去的找回来 就是学问之道 不知轻重的人做不成大事 只知道教育别人而不懂得 提高自己的人可悲 人的内涵比仪表更重要 分清主次才不会误入歧途 喜新厌旧终一无所有 自尊自贵才是真贵 杯水车薪顶不上大用 好的人才也得经过长时间考验 做任何事得按规矩来 卷十二 告子(下) 事物的对比应注意可比性 善良的品质应从小培养 莫因关系远近而看法不一 利益只能换取短暂的和平 礼节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大人物一般都有超常的表现 别做追随领导恶行的人 辅助领导要始终如一 背仁之才有害于民 纳税率依国家大小而定 以邻为壑害人害己 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 拒人于千里之外是愚人之举 君子怎样以仕为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 卷十三 尽心(上) 命运全靠自身掌握 人要活得明明白白 乐道忘势的读书人受人推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奋发有行才能有所作为 老百姓需要良好的教化 良知良能与生俱来 人之才学往往来自于忧患 为官要做尧舜那样的 君子的三大快乐 人的本性不随外因而变 养老制度自古即有 民以食为天 志存高远万事成 人的义利观不尽相同 一毛不拔者人人厌恶 人要有甄别美丑的能力 积极进取和坦然若定才是 正确的处世态度 真仁义的人千古流传 脑力劳动者是社会所需 志行高尚的人才可称儒士 做人要有大节操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环境会影响人的气度 不要被虚假的恭敬所迷惑 被动和主动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 教学是有恰当的方式和方法的 做人要讲道义和中庸 做学问不能掺杂门第色彩 爱从自家开始 凡事要知轻重缓急 卷十四 尽心(下) 勿为一己私利而损人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大凡开国之君都是仁者 做事成功与否重在自身 要做'富贵于我如浮云'之人 为政者的举措关乎国家盛衰 '民贵君轻'国家则会兴旺 百代之师高风亮节 形象化讲述受人欢迎 为信念而活的孔圣人 贤明人有两种可贵品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人不应因环境的改变而放弃追求 君子是不信命的 性地评价一个人是不可能的 用人切莫去疑人 为政者忌玩物丧志和征收重赋 做人应力戒小聪明 来者不拒也得去粗取精 好的行为就应发扬光大 正人先正己才能服人 合礼合法人人爱 人要保持自己的气节 清心寡欲是养生大道 讳名不讳姓也是一种做事风格 好好先生做不得 中华文化需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海报: |
| 文摘 | |
| 推广善举受益无穷 原典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曰:“有复於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於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I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后快於心与?”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译释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么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么理解呢?”(孟子)说:“如果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足以看清楚豪毛之尖,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而老百姓却得不到,那是为什么呢?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眼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得到你的爱,是没有施恩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称王统一天下,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齐宣王)说:“不肯做与不能做的表现,怎么样区别呢?”(孟子)说:“抉着泰山跨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是确实做不到。为长辈揉揉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称王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而是属于为长辈揉揉肢体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另q的什么,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么呢?“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使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宣王说:“不,我为什么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大愿望啊。”解读能做之事尽力去做此处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这样便轻而易举地使齐宣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并以“为长者折枝’’形象地说明是愿意与不愿意的事情。在讲清楚了“不为”与“不能”问题后,又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论,推己及人,点出善于推广好行为则会受益无穷这个主题思想。 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大家普遍认为尊老和爱幼是平等的,相互的,没有哪个要服从哪个。要求别人尊老,自己应该有爱幼的心。同样要求别人爱幼,先要问问自己是否尊老了。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高妙,它不像某些学究派的著作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大堆晦涩的理论框架,让人望而却步。相反,它采用了渐进式的展开方式,仿佛一位经验老道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将你引入一个宏大的思想迷宫。开篇的几章,作者似乎有意放慢了速度,通过讲述一系列看似与核心主题略有偏离的民间故事或历史轶事,来热身和铺垫基调。我注意到,这些故事的选择非常讲究,它们往往蕴含着某种普遍的人性冲突或道德选择的片段,为后续理论的提出埋下了情感和逻辑的伏笔。当真正进入到核心章节时,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感便油然而生。作者的论证逻辑链条非常紧密,每提出一个论点,都会立刻用旁征博引的论据来支撑,无论是来自经典的引用,还是对现实案例的剖析,都显得滴水不漏。特别是那些观点对撞的段落,作者展现出一种非凡的平衡感,既不偏颇任何一方,又能清晰地指出一条前行的道路,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想大声叫好。
评分深入阅读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是它为我的日常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内在支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是什么”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应该如何做”的实用指南,只是这种“实用”是建立在深刻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比如,书中关于责任和选择的论述,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那些“理所当然”的反应模式。以前遇到冲突,我可能倾向于逃避或情绪化处理,但读完后,我开始学着用作者所提倡的那种“内观自省”的方式去审视自己行为的根源。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并非一蹴而就,但它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它没有给我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是给我提供了一套审视世界的“滤镜”。通过这副滤镜,我能更清晰地看到表象之下的本质,更能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这本书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让我感觉自己好像获得了一把能够开启内心秩序的钥匙,对于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来说,这种收获是无价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整体把握能力。它并非线性的、平铺直叙的叙事,而更像是一张层层递进的思维网。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但仔细推敲,你会发现每完成一个部分,就如同攀上了一级台阶,视野都开阔了一层。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认知负荷,懂得何时需要提供一个休息站(比如总结性的回顾或者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何时又需要加大马力,直击思想的核心。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收尾部分的处理上,没有采用那种戛然而止的突兀感,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引人深思的结尾。它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巧妙地将思考的接力棒抛回给了读者,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余温在脑海中持续发酵。这种“余音绕梁”的效果,恰恰是判断一本优秀思想著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成功地将阅读从一个被动的接收过程,转化成了一场主动的探索之旅。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语言风格具有一种独特的穿透力,它避开了学院派的僵硬和官样文章的虚浮,代之以一种既充满学养又贴近生活的心灵对话感。很多句子读起来,仿佛不是作者在“写”,而是在“说”,而且是那种字字珠玑、直击人心的箴言。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措辞的精妙之处,比如他对“情”与“理”之间微妙界限的描摹,那种用词的精准度和情感的饱和度,令人叹服。这种语言的魔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哲学探讨,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我记得有一次,在阅读一个关于自我认同的段落时,我正巧经历着类似的情绪波动,书中的文字仿佛拥有魔力,一下子就点破了我心中的迷雾,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这种“被理解”的阅读体验,是任何冰冷说教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语言艺术,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工具性,升华为一种富有启示性的艺术表达。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书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油墨特有的、带着微微年代感的香气,让人瞬间沉浸到一种与世隔绝的阅读氛围中去。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为用心,封面上的字体选择和留白处理,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坚韧的力量感,与书名所蕴含的思想内核达到了微妙的和谐。我特意选了一个阳光最好的午后,在落地窗边细细品读,那种光影在纸页上跳跃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距也处理得当,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惫感明显减轻了许多。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的一些插图或示意图(如果有的话,此处做了一个通用性描述),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精准地契合了文中的论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更为直观和易于理解。比如,在阐述某种伦理困境时,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一个古代的典故,并配以一幅写意的线条图,瞬间就让那种思辨的张力具象化了。整体而言,从触觉到视觉,这本书在实体媒介上的呈现,已经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引人入胜”的仪式感构建。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值得被郑重对待和反复翻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