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海問津——武漢大學國學院本科生論文集(第三輯) 9787307178670

學海問津——武漢大學國學院本科生論文集(第三輯) 978730717867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武漢大學
  • 國學
  • 論文集
  • 學術研究
  • 漢語言文學
  • 曆史學
  • 哲學
  • 文化研究
  • 中國古典文獻
  • 9787307178670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武漢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7178670
商品編碼:2976379138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7-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學海問津——武漢大學國學院本科生論文集(第三輯) 作者 :於亭;副:任慧峰,餘婉卉
定價 45.00元 齣版社 武漢大學齣版社
ISBN 9787307178670 齣版日期 2016-07-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學海問津——武漢大學國學院本科生論文集(第三輯) 內容簡介 《學海問津——武漢大學國學院本科生論文集(第三輯)》匯聚瞭武漢大學國學院2019年至2020年度優秀本科生學術論文,是國學院師生共同耕耘學術沃土、探索國學精深的又一力證。本論文集秉承嚴謹的學術態度,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前沿,涵蓋瞭經學、史學、哲學、文學、藝術、民俗等多個學科領域,力圖展現當下中國古典學術研究的多元視角與創新成果。 一、 經學領域:古籍中的智慧之光 本輯經學論文,深入挖掘中國古代經典的內在價值,通過細緻的文本解讀與跨學科的對話,揭示經典中的思想精髓與時代意義。 《尚書》研究:有論文聚焦《尚書》篇章的校勘與釋義,例如對《召誥》中的關鍵詞匯進行考證,探究其曆史背景與政治意涵;或從思想史角度分析《尚書》中的政治倫理思想,闡述其對後世政治觀念的影響。另有研究關注《尚書》在曆代傳注中的演變,梳理不同學派的解讀異同,展現經學傳承的復雜性與豐富性。 《詩經》解讀:《詩經》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研究曆來是經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輯論文中,有學者從敘事學角度分析《詩經》的藝術手法,探討其情感錶達的獨特性;有學者關注《詩經》與周代社會生活的關聯,從詩歌中考察古代的禮俗、婚姻、農事等,勾勒齣周代社會的生活圖景;更有論文將《詩經》置於更廣闊的文學史語境中,與其他古代文學體裁進行比較研究,發掘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 儒傢思想的現代闡釋:除瞭對儒傢經典的深入文本研究,本輯論文也關注儒傢思想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有論文探討儒傢“仁”的觀念在現代人際關係中的實踐意義;有論文分析儒傢“禮”的思想如何應用於現代社會治理,提齣建設和諧社會的路徑;還有論文從儒傢倫理角度審視當代消費主義文化,反思其對個體與社會的影響,力圖在傳統智慧中尋找解決現代睏境的答案。 其他經典研究:本輯還收錄瞭對《周易》、《論語》、《孟子》等重要經典的專題研究。例如,對《周易》卦象與古代占蔔方法的探討,對《論語》中顔迴品格的深入剖析,以及對《孟子》“民貴君輕”思想的曆史演進與現實啓示的考察。這些研究不僅是對經典的知識性梳理,更是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深度挖掘與創造性轉化。 二、 史學領域:照亮過往的真實與深度 史學論文在本輯中占據重要位置,研究對象涵蓋從古代王朝到近代社會,力圖通過嚴謹的史料考證與多元的敘事方式,還原曆史真相,呈現曆史的復雜性與生命力。 古代政治製度與社會變遷:有論文關注古代官僚製度的演變,例如對漢代郡縣製的具體運作進行考察,分析其對地方治理的影響;有論文探討某一朝代的賦稅製度改革,分析其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的影響;還有論文聚焦某一曆史時期的社會風俗,通過墓誌銘、文學作品等史料,還原當時的社會生活細節。 思想文化與學術流派:本輯史學論文也深入探討瞭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脈絡。有論文研究魏晉玄學的思想特徵及其對文學藝術的影響;有論文梳理宋明理學的形成與發展,分析其不同學派的異同;還有論文關注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本土化過程,考察其對中國哲學、藝術、社會生活的影響。 近現代曆史研究:對近現代曆史的研究也貫穿其中。有論文關注晚清以來的社會變革,例如對洋務運動的評價與反思;有論文研究民國時期的政治格局,分析其曆史動因與發展趨勢;還有論文聚焦某一特定曆史事件或人物,通過細緻的史料分析,提齣新的觀點與解讀,例如對某一曆史人物的生平及其曆史作用的再評價。 區域史與斷代史研究:部分論文采用區域史或斷代史的研究方法,對某一地區或某一特定曆史時期進行深入考察。例如,對某一地方史的考察,還原其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獨特路徑;或對某一特定斷代史的細緻梳理,揭示其曆史演進的內在邏輯。 三、 哲學領域:探尋智慧的邊界與深度 哲學論文在本輯中,著力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梳理、辨析與現代轉化,展現瞭同學們對哲學問題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先秦諸子學說:本輯有論文對老子《道德經》的道、德、無為等核心概念進行辨析,探究其哲學內涵;有論文關注墨子“兼愛”、“非攻”思想的邏輯體係及其在當代社會的應用前景;還有論文從辯證法角度分析《莊子》中的相對主義思想,探討其對認識論的啓示。 宋明理學與心學:對於宋明理學,有論文研究硃熹的“理”與“氣”的範疇,分析其形而上學體係;有論文聚焦王陽明的心學,探討其“緻良知”與“知行閤一”的思想;還有論文將宋明理學置於中國哲學史的整體脈絡中,考察其與其他哲學流派的關聯與影響。 中國古代的認識論與方法論:部分論文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角度審視中國古代哲學。例如,對中國古代認識論的探討,分析其是否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實證性;或對中國古代的思維方式與研究方法的考察,揭示其獨特的智慧。 四、 文學藝術領域:審美的深度與文化的傳承 文學藝術論文在本輯中,不僅關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細緻解讀,也拓展至藝術史與美學思想的探討,展現瞭同學們對中華文化藝術魅力的深刻感知。 詩歌與詞麯研究:有論文深入解讀唐詩宋詞的藝術特色,例如對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進行美學分析,或對蘇軾詞作中的人生哲思進行挖掘;有論文研究元麯的語言特色與社會功能;還有論文關注詩歌的接受史與接受美學,探討不同時代讀者對同一作品的理解與評價。 小說與戲麯研究:對於中國古典小說,本輯論文有關注名著的經典人物形象分析,例如對《紅樓夢》中某一人物的性格成因進行細緻剖析;有論文研究小說的敘事結構與藝術手法;還有論文從社會史角度考察小說的創作背景及其反映的社會現實。在戲麯研究方麵,有論文探討某一劇種的形成與發展,分析其藝術特徵;或對經典劇目的錶演程式與審美內涵進行闡釋。 藝術史與美學思想:本輯也包含對中國藝術史的專題研究,例如對古代繪畫的題材、技法與審美取嚮的分析,或對中國園林藝術的文化意蘊進行考察。同時,也有論文對中國古代美學思想進行探討,例如對“意境”說的現代闡釋,或對中國傳統審美範式的反思。 五、 民俗文化與社會生活 本輯的民俗文化與社會生活論文,以細緻的田野調查和深入的文獻研究,展現瞭中華傳統民俗的獨特魅力及其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係。 傳統節日與儀式:有論文對某一傳統節日的起源、演變、習俗及其文化內涵進行考察,例如對春節、端午節、中鞦節等節日的民俗活動進行詳細描述和分析;也有論文關注人生禮儀,如婚喪嫁娶的習俗及其象徵意義。 民間信仰與地域文化:本輯論文也涉及民間信仰的研究,例如對某一神祇的崇拜習俗、廟宇文化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進行考察;或對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進行專題研究,揭示其獨特的文化麵貌。 日常生活與物質文化:部分論文關注古代的日常生活,例如對古代服飾、飲食、建築、交通等方麵的考察,從中摺射齣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 結語 《學海問津——武漢大學國學院本科生論文集(第三輯)》以其廣泛的選題、深入的研究和創新的視角,展現瞭武漢大學國學院本科生在國學研究領域的豐碩成果。這些論文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青年學者們勇於探索、敢於質疑、善於創新的學術精神的體現。本論文集為相關領域的學者和愛好者提供瞭寶貴的參考,也為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瞭新的活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閱讀學術論文集,最考驗的是作者的學養深度和研究的創新性。我尤其關注那些能夠將宏大敘事與微觀分析相結閤的著作。《學海問津》給我的感覺正是如此。其中一篇探討“漢代讖緯之學與政治權力”的文章,不僅梳理瞭復雜的曆史脈絡,還深入分析瞭這一思想如何被統治者利用,揭示瞭文化與政治之間微妙而深刻的互動關係。另一篇關於“晚清小說中的女性形象變遷”的論文,則從女性主義的視角齣發,對當時社會文化背景下女性地位的變化進行瞭細膩的描繪,這種跨學科的視角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喜歡這種能夠將曆史、文學、哲學等領域融會貫通的研究,它們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麵、更立體地理解中國文化的復雜性。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難得的機會,去接觸到這些深入的研究成果,也讓我對武漢大學國學院的學術實力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

終於收到這本《學海問津——武漢大學國學院本科生論文集(第三輯)》瞭!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古老哲學、文學、曆史中的智慧,總覺得其中蘊含著解決當下許多睏惑的鑰匙。而武漢大學國學院,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學術的殿堂,能夠接觸到他們本科生的研究成果,真是太令人期待瞭。雖然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僅僅是目錄的瀏覽,就足以讓我心潮澎湃。裏麵涉及的議題如此廣泛,從先秦諸子的思想變遷,到唐宋詩詞的意境營造,再到近現代學術的流變,每一個標題都像是一扇窗,引人窺探其中的奧秘。我尤其對其中關於“道傢思想與現代社會治理”的探討感到好奇,究竟古老的智慧如何在現代語境下煥發新的生命力?還有對《紅樓夢》不同解讀的分析,也總能挖掘齣新的視角。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這些對國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年輕一代學子的學術視野和研究熱情,也看到瞭國學傳承的希望。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這樣喜歡鑽研經典卻又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份厚禮。我一直覺得,真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閱讀原著,但許多時候,對於一些古籍的理解,往往需要專業的導讀和解讀。《學海問津》中的一些文章,恰好彌補瞭這一遺憾。例如,有一篇對《莊子》某個篇章的深入解讀,不僅梳理瞭其思想的脈絡,還結閤瞭現代的哲學觀點進行闡釋,讓我對原本晦澀難懂的文字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另一篇關於“中國古代書畫的審美意蘊”的文章,則從藝術史的角度,帶領我領略瞭中國傳統繪畫的獨特魅力,讓我不再僅僅停留在“好看”的層麵,而是開始理解其中蘊含的哲學思考和人文精神。這本書讓我感覺,國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可以被我們普通人所理解和欣賞的寶藏。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有質感,沉甸甸的,翻開來,紙張的觸感也相當不錯,是那種適閤靜心閱讀的品質。我最看重的是一本書所能帶給我的思想衝擊和視野拓展。從我粗略翻閱的幾篇文章來看,這本書無疑達到瞭這個標準。其中一篇關於“明清小說中市井文化的錶現”的文章,對當時社會生活的細緻描摹,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感受到真實的人情冷暖和市井百態。另一篇關於“魏晉玄學與個體精神解放”的論述,則深刻地剖析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亂世中尋求精神傢園的掙紮與超越,對於理解中國人的精神特質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喜歡這種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文字,它們不隻是簡單地陳述事實,更是引導讀者去質疑、去探索、去構建自己的認知體係。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年輕學者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敢於提齣自己的見解,這種勇氣和創新精神,正是國學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

評分

這次的《學海問津》確實讓我眼前一亮。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思想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總是在尋找能夠提供新穎視角和深刻見解的作品。這本書中的一些論文,就提供瞭這樣的可能性。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宋明理學中的‘格物緻知’與科學精神的萌芽”的探討,它試圖在古老的哲學體係中挖掘齣與現代科學精神相契閤的元素,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非常有價值。另一篇關於“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天人閤一’思想”的文章,則將哲學與物質文化相結閤,展現瞭中國人對於自然與人關係的深刻理解,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宏觀的認識。我喜歡這種能夠跳齣單一學科限製,進行多維度、多視角的學術探索。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論文集,更像是一個思想的交匯點,讓不同領域的年輕學者在此碰撞思想的火花,也為我們這些讀者帶來瞭新的啓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