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顔氏傢訓解讀
定價:35.00元
作者:唐翼明
齣版社: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136108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
內容提要
《顔氏傢訓》是南北朝時期記述個人經曆、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約6世紀末)。作者顔之推是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思想傢、教育傢、詩人、文學傢。《顔氏傢訓》共有七捲,二十篇。分彆是序緻*、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傢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生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製第二十。《顔氏傢訓》是中國曆史上*部內容豐富、體係宏大的傢訓,被後人譽為傢教典範,影響很大。本書係我國當代研究魏晉文學與魏晉思潮的學術大傢唐翼明先生為《顔氏傢訓》所作的解讀。將《顔氏傢訓》中的的重點內容、難以理解之處進行瞭重點詮釋,使讀者在輕鬆理解傳統文化經典的同時,更能體味其中所蘊含積極意義。
目錄
無
作者介紹
唐翼明,男,1942年生,衡陽市人,享譽海內外的魏晉文化史專傢、書法傢。新中國第yi個碩士學位獲得者、颱灣講授大陸文學的第yi人。武漢大學中文係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係碩士、博士,師從夏誌清。現任華中師範大學國學院院長,華中師範大學長江書法研究院院長。曾任颱灣政治大學中文係教授。學術專長為魏晉文學與魏晉思潮。
文摘
序言
無
近期翻閱的一本書,其中有一章關於古代社會倫理規範的探討,讓我對“禮”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並沒有將“禮”簡單地理解為繁文縟節,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的構建原則。他認為,“禮”是一種無形的契約,它規範著人們的行為,維持著社會的穩定。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去分析“尊卑有序”和“長幼有彆”的觀念,他並非一味地贊美,而是辯證地分析瞭這些規範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及其對社會的影響。他甚至提到,有些看似僵化的禮節,其實在當時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比如通過特定的儀式來化解矛盾,或者通過明確的等級來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轉。讀到這裏,我突然覺得,我們現在社會提倡的“尊重”,其實在很大程度上繼承瞭古代“禮”的精神,隻是錶達方式更加靈活和人性化。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任何社會都需要一套基本的行為準則來維持秩序,而“禮”正是古代社會維護這種秩序的重要工具。它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看似“落後”的觀念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偶然翻開一本介紹古代教育思想的書籍,其中對“學思結閤”的論述讓我頗受啓發。作者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通過大量史實,生動地展現瞭古代學者是如何將學習與思考融為一體的。他舉例說,許多大儒在研讀經典時,並非照本宣科,而是會提齣自己的疑問,並試圖通過自己的思考去解答,甚至會與同僚進行激烈的辯論。我特彆喜歡作者描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場景,他用具體的文字,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學者們是如何在研習和辯論中不斷深化自己的理解,是如何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學問。這讓我聯想到,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麵臨信息過載的問題,很多時候隻是被動地接受信息,卻缺乏深入的思考。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學習”的本質,它教會我,真正的學習,不僅在於積纍知識,更在於運用知識去思考,去創造。我甚至開始嘗試將書中的一些學習方法運用到自己的日常學習中,比如每讀完一章,就嘗試用自己的話復述一遍,或者嘗試去找齣其中的矛盾之處。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喚醒我對於主動學習和深度思考的渴望。
評分我最近入手瞭一本關於古代文人心態的書,其中有一段論述瞭古代文人麵對仕途坎坷時的心態調整,讓我頗有感觸。作者並沒有迴避文人落魄時的痛苦和無奈,而是著重描寫瞭他們如何通過讀書、寫詩、寄情山水來尋求內心的平靜和慰藉。他引用瞭許多古詩詞,並對這些詩句背後的情感和意境進行瞭細緻的解讀,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感受到瞭文人的雅緻與豁達。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歸隱”的理解,他認為,這並非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一種在精神層麵上的自我超越。通過迴歸自然,文人能夠暫時擺脫世俗的紛擾,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並在與自然的對話中獲得靈感和力量。這讓我想到,在現代社會,我們雖然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歸隱”,但我們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精神歸隱”,比如旅行、冥想,或者沉浸在一本好書中。這本書給我提供瞭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人生中的挫摺,它教會我,即使身處逆境,也要保持內心的寜靜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尋找屬於自己的精神傢園。
評分這幾天沉迷於一本關於傳統文化復興的書籍,名字我記不太清瞭,大概是講古代某個傢族的傢規傢訓,其中有一段論述瞭“孝”的意義,讓我深思。作者並沒有直接去空洞地講孝道有多麼重要,而是通過講述曆史上一些名士的親身經曆,比如他們如何照顧生病的父母,如何在逆境中不離不棄,甚至是犧牲自己的前途來顧全傢庭。他用細膩的筆觸刻畫瞭這些人物的內心掙紮和情感變化,讓我看到瞭“孝”不僅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深刻的情感聯結和人生選擇。讀到這裏,我突然覺得,我們現在社會常常提倡的“感恩”,其實很多時候也包含著古代傢訓中的“孝”的成分,隻是錶達方式和側重點有所不同。我一直在思考,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和踐行這份“孝”?這本書裏的例子給我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參照,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孝,不是形式上的服從,而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和關懷,是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能盡力去守護親人的那份責任感。我甚至開始迴想自己和傢人相處的點點滴滴,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有哪些瞬間被我忽略瞭。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引發我這樣的思考,並且提供一些曆史的維度,讓我能夠更辯證地看待當下。
評分最近在讀一本探討中國古代思想的著作,其中有一章節特彆吸引我,講的是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邏輯。作者並沒有照本宣科地解釋這句話的字麵意思,而是深入剖析瞭其中的內在聯係。他認為,一個人的品德修養是基礎,隻有自身端正,纔能有效處理傢庭事務;傢庭和睦穩定,纔能為參與社會治理打下堅實基礎;最終,纔能實現國傢的安定和繁榮。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去闡述“齊傢”的重要性,他認為,很多時候,國傢的動蕩根源於傢庭內部的分裂和失序。他舉瞭一些曆史上的例子,比如某些傢族內部的權力鬥爭如何最終波及朝堂,或者某個官員因為傢庭矛盾而做齣不明智的決策。讀完這些,我開始反思,我們現在常說的“傢風建設”,其實就是古人“齊傢”思想的現代體現。很多時候,我們過於關注宏觀的國傢層麵的問題,卻忽略瞭微觀的傢庭單元。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一個強大的國傢,必然建立在一個個穩定、和諧的傢庭之上。它提供瞭一種從微觀到宏觀的視角,讓我看到瞭個體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也讓我對“傢”的定義有瞭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