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農藥隱性成分鑒定技術與案例 | 作者 | 陸劍飛 |
| 定價 | 38.00元 | 齣版社 | 中國農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109184695 | 齣版日期 | 2013-12-01 |
| 字數 | 202000 | 頁碼 | 175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內容簡介 | |
| 農藥是保障人類糧食供應的必要物質,是農業文明發展與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産物。農藥在保障糧食安全、防控自然與生物災害和提高勞動效率等方麵發揮瞭巨大作用,但是農藥也因其影響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和食品安全而頗受非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問題成為社會、和消費者高度關注的熱點、焦點,因而對農藥管理工作提齣瞭更高的要求。當前,農藥産品質量已由“短斤缺兩”嚮“添油加醋”轉變,非法添加隱性成分已發展成為農藥産品的主要質量問題。農藥非法添加隱性成分給農業生産帶來重大安全隱患,極易造成蠶桑業、蜂業和水産養殖業的重大生産事故,也導緻農産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直接影響人類健康和農産品貿易。 |
| 作者簡介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目錄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編輯推薦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序言 | |
| 前言 章 緒論 一、農藥的概念 二、農藥的曆史 三、農藥的種類 四、常用農藥劑型 第二章 農藥質量概述 節 農藥質量 一、農藥質量的定義 二、農藥質量的內容 三、農藥質量的現狀 四、農藥質量的簡易識彆 第二節 農藥質量管理體係 一、法律法規體係 二、登記評價體係 三、監督執法體係 第三節 農藥隱性成分 一、農藥隱性成分的定義 二、農藥隱性成分的現狀 三、農藥隱性成分的危害 第三章 農藥隱性成分檢測鑒定技術 節 氣相色譜法在隱性成分鑒定中的應用 一、氣相色譜定性分析方法 二、氣相色譜法在定性分析中的應用 第二節 液相色譜法在隱性成分鑒定中的應用 一、液相色譜定性分析方法 二、液相色譜法在定性分析中的應用 第三節 質譜法在隱性成分鑒定中的應用 一、質譜定性方法 二、質譜在定性分析中的應用 第四節 其他檢測技術在隱性成分鑒定中的應用 一、頂空氣相色譜法 二、離子色譜法 三、紅外光譜法 第四章 農藥隱性成分檢測鑒定實踐 節 色譜圖庫的建立 第二節 檢測鑒定實例 一、隱含高毒禁用、限用農藥案例 案例1 5%啶蟲脒可濕性粉劑中含剋百威 案例2 0.5%阿維菌素乳油中含剋百威 案例3 10%異丙威煙劑中含剋百威 案例4 25gL聯苯菊酯乳油中含剋百威 案例5 5gL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中含剋百威 案例6 25%唑磷·毒死蜱乳油中含水胺硫磷 案例7 12%馬拉·殺螟鬆乳油中含水胺硫磷 案例8 5%啶蟲脒乳油中含氟蟲腈 案例9 8 000IU/微升蘇雲金杆菌懸浮劑中含氟蟲腈 案例10 18%殺蟲雙水劑中含氟蟲腈 案例11 0.3%苦參堿水劑中含氟蟲腈 二、隱含擬除蟲菊酯類農藥案例 案例12 25%唑磷·毒死蜱乳油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3 15%阿維·毒死蜱乳油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4 0.5%阿維菌素乳油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5 40%毒死蜱乳油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6 1%阿維·高氯乳油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7 14.1%甲維·毒死蜱乳油中閤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8 20%阿維·殺蟲單微乳劑中含高效氯氟氰菊酯 案例19 1.8%阿維茵素乳油中含高效氯氰菊酯 附錄一 國傢農藥禁用限用管理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94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99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274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322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494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國傢工商行政管理總局 國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公告第632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671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747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公告157號 農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 國傢工商行政管理總局 國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公告586號 附錄二 國傢禁止生産銷售使用的農藥名錄 附錄三 國傢限製使用農藥名錄 參考文獻 |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著實令人印象深刻。作為一個對農藥化學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更深入地瞭解農藥的“幕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它並沒有使用過於專業晦澀的語言,而是以一種相對易於理解的方式,嚮我展示瞭農藥中那些不常被提及的隱性成分。我瞭解到,原來農藥的“復雜性”遠不止於此,那些在生産過程中産生的微量雜質,或者在儲存過程中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物質,都可能對農藥的功效甚至安全性産生重要的影響。書中對不同類型隱性成分的介紹,讓我對農藥的世界有瞭更豐富的認知。例如,我學會瞭區分哪些是“有意”添加的助劑,哪些是“無意”産生的副産物,以及它們各自可能帶來的影響。而書中提供的案例,則像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我更直觀地感受到這些隱性成分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我記得書中有一個案例,講述瞭某個農藥因為含有微量的某種雜質,導緻瞭作物生長受阻,而通過這本書所介紹的技術,最終成功地找到瞭這個“罪魁禍首”。這種“偵探破案”式的講解方式,讓我讀起來津津有味,也學到瞭不少知識。這本書讓我對農藥有瞭更全麵、更科學的認識,不再隻是看到“農藥”兩個字,而是能想到背後復雜的化學反應和精密的檢測技術。
評分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時常感到驚喜和啓發。作為一名從事農藥研發的科技工作者,我們一直緻力於開發更安全、更高效的農藥産品。然而,如何在保證藥效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潛在風險,一直是研發過程中的一個巨大挑戰。這本書恰恰解決瞭我們長期以來麵臨的一個痛點——如何全麵、準確地評估農藥的安全性。書中關於隱性成分的鑒定技術,不僅僅是簡單的“找東西”,而是建立瞭一套科學的分析框架。它教會我們如何去“猜”,如何去“找”,以及如何去“確認”。作者對各種先進的分析儀器和檢測技術的介紹,如高分辨率質譜、核磁共振等,讓我對當前農藥分析的前沿技術有瞭更直觀的瞭解。特彆是書中對數據處理和譜圖解析的講解,非常細緻,這對於我這樣的研發人員來說,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快速定位潛在的隱性成分。書中的案例分析,更是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參考。通過對真實案例的學習,我可以藉鑒作者的思路和方法,來指導我們新産品的安全性評估工作,避免潛在的風險。這本書的齣版,無疑將為整個農藥行業在提升産品安全性和閤規性方麵,注入新的動力。
評分這本書從一開始就牢牢抓住瞭我的注意力。作為一名在農藥行業工作瞭多年的技術人員,我深知精確鑒定農藥中隱性成分的重要性。許多時候,農藥的實際效果和潛在風險並非完全取決於其主標成分,那些微量但影響巨大的隱性成分纔是問題的關鍵。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明瞭這一核心,讓我充滿瞭閱讀的期待。翻開第一頁,我就被其嚴謹的邏輯和清晰的結構所吸引。作者陸劍飛教授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係統地梳理瞭農藥隱性成分鑒定的技術體係,從原理、方法到實際應用,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特彆是關於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在痕量分析中的應用,以及各種前處理方法的優化,書中都給齣瞭詳實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我尤其對書中提到的幾種新型聯用技術很感興趣,它們有望解決一些傳統方法難以攻剋的難題。而且,書中並沒有止步於理論,而是穿插瞭大量的真實案例,這些案例的選取具有代錶性,涵蓋瞭不同類型農藥,不同檢測場景,這對於我這樣的實踐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通過這些案例,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技術原理在實際工作中如何落地,如何發現和解決問題。書中的圖錶和數據也十分豐富,邏輯清晰,直觀易懂,為理解復雜的技術內容提供瞭有力的支持。我甚至覺得,這本書可以作為一名初入農藥分析領域新人的入門指南,也能為經驗豐富的老技術人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多方麵的。作為一名農藥行業監管部門的從業人員,我一直關注農藥産品的閤規性和安全性。然而,過去我們對農藥成分的檢測,往往更側重於主標成分的含量,對於那些隱藏的、不確定的成分,雖然知道其可能存在風險,但缺乏係統性的檢測方法和評估手段。這本書的齣現,為我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它提供瞭一套係統、科學的隱性成分鑒定技術,讓我們能夠更有效地識彆和控製農藥産品中的潛在風險。書中對各種檢測技術的詳細介紹,以及對案例的深入剖析,都為我們今後的監管工作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農藥産品生命周期中的隱性成分演變的研究,這對於我們評估農藥在儲存、運輸和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非常有價值。通過對這些隱性成分的準確鑒定,我們可以更有效地製定和完善農藥監管政策,確保農藥産品的安全使用,保護環境和人民健康。這本書不僅是技術層麵的突破,更是理念層麵的提升,它提醒我們,對農藥的安全評估,需要更加全麵和深入。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全新的視角和深刻的理解。之前,我對農藥的認識大多停留在其明確標注的成分和功能上,對於那些隱藏在其中的“副産品”或者“降解産物”的潛在影響,認知相對模糊。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之前視野的盲區。它詳細地解釋瞭為何一些農藥在田間使用後會産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在土壤、水中檢測齣非預期物質。作者在書中深入剖析瞭農藥的閤成過程、儲存條件、以及在環境中的轉化機製,這些都可能導緻隱性成分的産生。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類型隱性成分的分類和鑒彆方法的介紹,例如,有的是閤成過程中的副産物,有的是不穩定的主成分降解産物,還有的甚至是由於原料純度不夠而帶入的雜質。這些區分對於我們製定有針對性的檢測策略至關重要。書中提供的案例,讓我看到瞭這些理論是如何在現實世界中得到驗證的。例如,某個農藥在使用後導緻作物齣現生理損傷,通過隱性成分的鑒定,最終找到瞭問題的根源,而不是簡單地歸咎於主成分的毒性。這種抽絲剝繭、追根溯源的分析過程,極具啓發性。對於我這樣的研究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技術方法,更是對農藥科學認識的深化。它促使我反思,我們是否低估瞭這些隱性成分在農藥安全和環境影響中的作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