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雷达系统 第5版 教材 征订教材 高职高专 论述现代各种类型雷达的构成 电子与通信

正版 雷达系统 第5版 教材 征订教材 高职高专 论述现代各种类型雷达的构成 电子与通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雷达系统
  • 雷达技术
  • 电子与通信
  • 高职高专
  • 教材
  • 第五版
  • 征订教材
  • 现代雷达
  • 论述
  • 电子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弗洛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9561
商品编码:29776270153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雷达系统(第5版)
            定价 79.00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开本 16开
作者 张明友,汪学刚
装帧 平装-胶订
页数
字数
ISBN编码 9787121339561
重量


内容介绍
雷达系统(第5版) 定价 79.00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开本 16 作者 张明友,汪学刚 页数 472 ISBN编码 9787121339561 雷达———汇集了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各学科的成就,是典型的高科技系统。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现代各种类型雷达的构成、功能和应用,所述内容能反映近代雷达变革的新技术和新体制。全书共12章,内容包括:第1章导论;第2章连续波雷达和单脉冲雷达;第3章边扫描边跟踪雷达;第4章脉冲多普勒雷达;第5章相控阵雷达;第6章数字阵列雷达;第7章脉冲压缩雷达;第8章合成孔径雷达;第9章双基地雷达;第10章超视距雷达;第11章超宽带雷达技术;第12章毫米波雷达。其内容是建立在系统收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书既论述国内外雷达系统现状,又阐明雷达未来的发展趋势。其原理部分的阐述力求简明,其应用部分紧密联系实际,力求理论性、实用性、系统性和方向性相结合,构成一部总结雷达系统新成果的雷达专业教材。全书内容全面,题材新颖,论述简明,由浅入深,注重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和雷达工程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现代雷达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1

    12 雷达技术发展现状 3

    13 雷达的主要性能指标和技术参数 5

131 概述 5

132 主要战术性能指标和技术参数 7

133 雷达战术、技术性能与技术参数的关系 14

    14 雷达的威力范围与低被截获概率性能 21

141 雷达的威力范围 21

142 低(被)截获概率雷达及其关键技术 23

    15 电子战及有关雷达对抗概述 27

151 电子战名称内涵 27

152 雷达干扰和抗干扰的若干领域简介 29

153 对雷达的侦察与干扰 29

154 雷达的反侦察和反干扰 30

155 赛博时代的电子战 31

156 对雷达的隐身和雷达的反隐身技术 32

    16 未来雷达新概念和雷达系统功能发展趋势 34

161 未来雷达新概念 34

162 雷达系统功能发展趋势 37

第2章 连续波雷达和单脉冲雷达 40

    21 距离—延时和速度—多普勒的基本关系 40

    22 简单连续波雷达系统 41

    23 调频连续波雷达 42

    24 调相连续波雷达 48

241 二进制相位编码调制概念 48

242 相位编码调制连续波雷达 49

    25 圆锥扫描(顺序天线波束转换)雷达简介 51

    26 单脉冲(同时天线波束转换)雷达 53

261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 53

262 相位和差单脉冲雷达 61

263 单通道和双通道单脉冲雷达 62

264 锥脉冲雷达 63

    27 特殊单脉冲技术 64

271 高距离分辨力单脉冲 64

272 双波段单脉冲雷达 65

    28 跟踪精度 65

281 距离跟踪精度 66

282 角度跟踪精度 67

第3章 边扫描边跟踪雷达 70

    3.1 概述 70

    32 雷达信息二次处理的任务 72

    33 目标航迹的外推与滤波原理 74

331 二次处理系统输入信号的统计特性 74

332 常规的目标坐标和运动参数的外推与滤波原理 75

333 匀速直线运动目标航迹的外推 78

    34 航迹参数的递推式滤波(平滑) 80

341 卡尔曼滤波 81

342 卡尔曼一步预测 84

343 用于雷达跟踪的卡尔曼滤波算法 85

344 α�拨侣瞬ㄆ� 87

    35 航迹建立与航迹相关 89

351 航迹的建立和终止 89

352 目标航迹的相关 91

353 二次处理的典型算法流程 96

第4章 脉冲多普勒雷达 98

    41 脉冲多普勒雷达基本概念 98

411 PD雷达的定义 98

412 PD雷达的分类 98

    42 脉冲多普勒雷达的杂波 100

421 PD雷达的性能指标 100

422 机载下视PD雷达的杂波谱 101

423 三种PD雷达脉冲重复频率选择的比较 108

    43 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基本组成 112

    44 脉冲多普勒雷达的信号处理 113

441 概述 113

442 抑制各种杂波的滤波器和恒虚警处理(CFAR)  115

443 滤波器组的具体处理方法 118

    45 脉冲多普勒雷达的数据处理 122

451 脉冲多普勒雷达的跟踪 122

452 测距和测速模糊的解算 128

    46 脉冲多普勒雷达的距离性能 135

461 影响PD雷达距离方程的主要因素 135

462 PD雷达的距离方程 137

463 PD雷达与常规脉冲雷达距离性能的比较 138

第5章 相控阵雷达 139

    51 相控阵列的基本原理 139

    52 相控阵雷达的基本组成 144

53 相位扫描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45

531 阵列的组态和馈电方式 145

532 移相器 148

533 波束指向控制器 152

534 波束形成网络 156

535 雷达管理器 167

    54 有源相控阵雷达 168

541 概述 168

542 固态T/R组件的基本组成 170

543 有源阵列的结构体系 172

5.4.4 T/R组件与馈电网络的统一设计及设计中参考架构的应用 176

    55 有源相控阵雷达在第四代战斗机中的应用 180

551 有源相控阵技术 181

552 天线配置分布情况 183

553 火控雷达技术 186

554 综合系统设计技术 186

    56 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机载预警和导弹防御系统中的应用 188

561 机载预警雷达简介 188

562 导弹防御系统概述 189

563 陆基弹道导弹预警相控阵雷达(UEWR)简介 190

564 陆基雷达(GBR)  191

    57 陆基监视和跟踪相控阵雷达的观测空域和搜索与跟踪方式 195

571 雷达观测空域 195

572 陆基空间相控阵雷达的搜索方式 199

573 相控阵雷达的跟踪工作方式 201

    58 相控阵雷达技术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 205

第6章 数字阵列雷达 211

    61 概述 211

    62 数字阵列雷达的主要组成 211

621 主要组成 211

622 一部数字阵列雷达实验样机 213

    63 数字阵列雷达的阵列数字化要求 220

6.3.1 数字阵列雷达的4种工作模式简介 220

632 数字阵列雷达的动态范围 222

    6.4 数字阵列雷达中的一些关键器件简介 225

    65 数字波束形成 231

651 接收数字波束形成 231

652 FPGA数字波束形成器的实现概念 232

653 一个由FPGA结合DSP实现8个阵元的数字波束形成器的例子 233

6.5.4 一部32个通道的即插即用X波段数字波束形成接收阵列的例子 236

6.5.5 发射数字波束形成 239

66 数字雷达接收机和发射机原理 240

661 数字接收机的组成 240

6.6.2 几种数字接收机方案简介 242

6.6.3 基于XilinxFPGA的数字接收机简介 242

664 雷达数字发射机原理简介 243

    6.7 分集的MIMO数字阵列雷达概念 244

6.7.1 概述 244

6.7.2 一种采用并置天线和编码信号的MIMO雷达 245

6.7.3 分集的(或称统计的)MIMO雷达 246

    68 基于子阵列发射阵列的MIMO阵列布阵优化研究 251

681 简介 251

682 动态发射子阵结构 252

第7章 脉冲压缩雷达 259

    71 概述 259

    72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 263

721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的基本原理 263

722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的频谱特性 266

723 线性调频脉冲信号数字产生及时域压缩处理 274

724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信号的频域数字压缩处理 276

    73 非线性调频脉冲压缩 279

731 非线性调频 280

732 步进频率调频 280

733 步进相位调频 280

    74 相位编码脉冲压缩 282

741 概述 282

742 二相编码信号 283

743 二元伪随机码信号 285

744 二相编码系统的实现 291

745 多相编码(PolyphaseCode)信号 293

746 一种相位编码脉冲压缩雷达的信号处理简介 302

第8章 合成孔径雷达 304

    81 概述 305

    82 合成孔径雷达原理的直观解释 306

    83 从频谱分析、相关、匹配滤波角度解释合成孔径原理 313

    84 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模式 316

8.4.1 概述 316

8.4.2 常用的SAR工作模式简介 319

    8.5 SAR处理算法 323

8.5.1 距离徙动概念 323

8.5.2 距离—多普勒(RD)算法 324

8.5.3 ChirpScaling(CS)算法 326

8.5.4 波数域ωK算法 329

8.5.5 频谱分析(SPECAN)算法 330

    8.6 常规SAR数字信号处理器 331

861 SAR成像处理器概述 332

862 设计SAR数字信号处理器例子 334

    87 合成孔径雷达的系统考虑 337

871 信号强度考虑 337

872 主要参数间的互相制约关系 338

873 相位误差 341

    88 SAR全系统组成 342

881 系统概述 343

882 数字联机预处理 344

883 天线 344

884 控制计算机 344

885 数据处理机 344

    89 SAR的发展趋势 345

891 SAR技术现状 346

892 机载SAR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346

    8.10 逆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原理简介 348

8.10.1 概述 348

8102 ISAR成像的机理 349

8103 ISAR成像关键技术简述 352

8104 ISAR成像技术的优缺点 357

第9章 双基地雷达 359

    91 概述 359

    92 双基地雷达的若干基本关系 360

921 基本要求 360

922 距离关系 361

923 面积关系 363

924 多普勒关系 365

    93 双基地雷达的应用 366

931 概述 366

932 空基有源双基地雷达 367

933 潜水艇上部署双基地雷达 371

934 无源双基地雷达 371

    94 地面和空间动目标监视用空间双基地雷达的设计考虑 371

第10章 超视距雷达 375

    101 概述 375

    102 超视距雷达的工作原理 375

    103 (天波)超视距雷达(OTHR) 379

    104 天波系统zui大探测距离和主要分系统 383

1041 zui大探测距离 383

1042 主要分系统简介 385

    105 一部可重定位短波超视距雷达 387

1051 简述 387

1052 ROTHR系统组成及其基本性能 388

1053 天波超视距雷达系统面临的挑战 390

    106 地波OTHR  391

    107 海基微波超视距雷达和高频表面波雷达技术 394

1071 海基微波超视距雷达 394

1072 舰载“地”波超视距雷达 394

第11章 超宽带雷达技术 396

    111 概述 396

    112 超宽带雷达信号及产生方法 396

    113 超宽带信号的接收机 402

    114 超宽带天线 404

1141 自由空间中单个阵列单元的辐射 405

1142 自由空间中多个单元的阵列的辐射 407

    115 超宽带信号的处理技术 408

1151 UWB雷达信号的相干处理 408

1152 UWB信号检测 414

    116 UWB雷达应用的几个例子 420

1161 用高距离分辨力雷达实现一维成像 420

1162 探地雷达(GPR) 421

1163 一种UWB透墙成像雷达 425

1164 地面透视雷达 428

1165 一种探测掠海式导弹的微波UWB雷达 429

1166 高功率微波UWB防空雷达 430

第12章 毫米波雷达 431

    121 毫米波频段划分 431

    122 毫米波雷达的特性 431

1221 天线的波束宽度窄 432

1222 多普勒频移宽 434

1223 可用带宽大 434

    123 传播效应 435

1231 衰减和反射(或散射) 435

1232 多径效应 437

    124 毫米波雷达系统的静目标探测性能 438

1241 毫米波雷达的一次雷达方程 438

1242 用信噪比(S/N)表示雷达方程 439

    125 若干毫米波雷达的应用例子 442

1251 Mini�玻校遥趾撩撞�监视雷达 442

1252 基于低造价毫米波雷达技术的直升机近场障碍告警系统 443

1253 高精度35GHz跟踪雷达EAGLE  445

1254 机载多传感器中的毫米波雷达 447

1255 俄罗斯和美国的毫米波大型空间监视相控阵雷达 449

1256 美国AH—64“阿帕奇”和RAH—66“科曼奇”直升机载8毫米波火控相控阵

雷达 451

1257 高分辨力机载毫米波FM—CMSAR  452

    126 毫米波雷达的发展趋势 453

参考文献 455




探索电磁波的奥秘:现代雷达系统概览 雷达,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自其诞生以来,便在军事、航空、气象、交通等诸多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以其独特的能力,能够探测、识别和跟踪远距离的目标,为人类认识和掌控周围环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本书旨在深入浅出地剖析现代雷达系统的构成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具体实现,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而全面的雷达技术图景。 一、 雷达系统的基本构成与工作原理 任何一个雷达系统,无论其复杂程度如何,都离不开几个核心的组成部分。理解这些基本构件及其协同工作方式,是掌握雷达技术的第一步。 1. 发射机 (Transmitter): 雷达的“发声者”,负责产生并放大高功率的电磁波脉冲(或连续波)。发射机的性能直接决定了雷达的探测距离和信号强度。现代雷达的发射机技术发展迅速,从早期的真空电子管发展到固态功率放大器(如GaAs、GaN器件)和数字波形发生器,不断追求更高的效率、更小的体积和更好的频率灵活性。脉冲体制雷达发射的是一系列短促的脉冲信号,而连续波(CW)雷达则发射不间断的信号。不同工作模式的选择,与雷达所要探测的目标特性和应用场景息息相关。 2. 天线 (Antenna): 雷达的“耳朵”和“嘴巴”,负责将发射机的电磁波能量定向辐射出去,并在接收目标回波时,将微弱的回波信号收集起来。天线的增益、波束宽度、指向精度等参数,直接影响雷达的探测能力和分辨率。常见的雷达天线类型包括抛物面天线、相控阵天线(Phased Array Antenna)、有源相控阵天线(Active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 AESA)等。相控阵天线凭借其电子扫描的优势,能够快速改变波束指向,实现多目标跟踪和全空域监视,是现代雷达的核心技术之一。AESA天线则进一步将每个天线单元集成独立的发射/接收模块,实现了更高的灵活性、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3. 接收机 (Receiver): 雷达的“听觉器官”,负责接收天线捕捉到的目标回波信号,并对其进行放大、滤波和解调。雷达接收到的回波信号通常非常微弱,信噪比很低,因此对接收机的灵敏度、动态范围和抗干扰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低噪声放大器(LNA)在接收前端起着关键作用,能够有效抑制接收到的信号噪声。数字化接收机(Digital Receiver)通过高采样率的模数转换器(ADC)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使得后续的信号处理更加灵活和强大。 4. 信号处理器 (Signal Processor): 雷达的“大脑”,负责对接收到的原始回波信号进行各种复杂的数学和统计处理,以提取出目标信息,如距离、方位、高度、速度、目标类型等。这是雷达技术的核心与灵魂所在。信号处理的环节包括: 距离测量: 通常通过测量发射脉冲到接收回波的时间延迟来确定目标距离。 方位/俯仰角测量: 通过天线的波束指向或多个天线单元的信号差异来实现。 速度测量: 利用多普勒效应,即目标相对于雷达的运动会引起回波信号频率的变化,来测量目标的径向速度。 目标检测: 通过设定的阈值,从背景噪声中区分出真实的目标回波,降低虚警率。 目标跟踪: 在连续的扫描过程中,将检测到的同一目标在不同时刻的回波关联起来,形成目标的运动轨迹。 目标识别: 分析目标的回波特性,如回波强度、多普勒频谱、极化特性等,以区分不同类型的目标(如飞机、导弹、鸟类)。 杂波抑制: 针对地物、海面等产生的固定或缓慢移动的杂波,采用各种滤波器和信号处理技术加以抑制,提高对目标的探测能力。 5. 数据处理器 (Data Processor) / 显示器 (Display): 数据处理器负责将信号处理器提取的目标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并生成直观的显示信息,供操作员决策。显示器则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雷达探测到的目标及其状态,如雷达屏幕上的航迹点、目标符号、距离-方位图等。现代雷达系统通常与指挥控制系统集成,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协同。 二、 现代雷达系统的主要类型与应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雷达系统不断演进,涌现出多种类型,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1. 按工作体制分类: 脉冲雷达 (Pulsed Radar): 这是最常见的雷达类型,通过发射短脉冲并测量回波来实现探测。根据脉冲的特性,又可细分为脉冲多普勒雷达、脉冲压缩雷达等。脉冲多普勒雷达能够同时测量目标的距离和径向速度,极大地提高了探测性能,尤其在复杂杂波环境下。脉冲压缩技术通过发射一种具有特殊编码的宽带脉冲,并在接收端进行匹配滤波,以获得高距离分辨率和高信噪比,显著提升了雷达的探测距离和分辨能力。 连续波雷达 (Continuous Wave, CW Radar): 发射连续的电磁波。优点是设备简单,能够持续探测目标,尤其适用于测量速度。但简单的CW雷达难以测量距离,通常需要结合其他技术(如频率调制CW,FMCW)来实现测距。FMCW雷达通过对发射信号进行频率调制,利用回波信号与发射信号的频率差来测量距离,同时也能测量速度,广泛应用于汽车雷达、测高雷达等领域。 脉冲压缩雷达 (Pulse Compression Radar): 结合了脉冲体制和宽带信号的优势,通过在发射端使用复杂调制(如线性调频、相位编码),在接收端进行匹配滤波,以获得相当于短脉冲的距离分辨率,同时保留了长脉冲带来的高能量,从而实现远距离探测和高分辨力。 2. 按天线体制分类: 机械扫描雷达 (Mechanically Scanned Radar): 天线通过物理转动来实现波束的扫描,扫描速度相对较慢,响应不够及时。 电子扫描雷达 (Electronically Scanned Radar): 相控阵雷达 (Phased Array Radar, PAR): 利用移相器改变天线阵元激励信号的相位,实现波束的电子扫描,扫描速度快,可实现快速多目标跟踪。 有源相控阵雷达 (Active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 AESA): 在相控阵雷达的基础上,每个天线单元集成了独立的低功率发射/接收模块(TRM)。AESA雷达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灵活性和抗干扰能力,能够实现同时工作的多种雷达模式,是当前最先进的雷达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战斗机、预警机和舰载雷达。 3. 按工作频段分类: 米波雷达 (VHF/UHF Radar): 波长较长,穿透性好,适合远程探测和对付隐身目标。 分米波雷达 (L, S, C, X波段雷达): 介于米波和厘米波之间,应用广泛,如气象雷达、海面搜索雷达等。 厘米波雷达 (Ku, K, Ka波段雷达): 波长短,天线可以做得较小,分辨率高,适合近距离精确探测,如火控雷达、导航雷达、车载雷达等。 毫米波雷达 (W波段雷达): 波长极短,分辨率极高,但易受大气衰减影响,常用于特定应用,如精确制导、成像雷达等。 三、 现代雷达技术的关键发展方向 现代雷达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小型化、低功耗的方向发展,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1. 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对雷达数据进行更精细的分析,实现更高级的目标识别、跟踪和意图预测。 自适应信号处理: 雷达系统能够根据环境和目标的特性,实时调整信号处理算法,以优化性能。 低截获概率 (LPI) 技术: 通过采用低功率、宽带、频率捷变等信号设计,使得雷达信号难以被敌方探测和识别,提高了雷达的生存能力。 2. 先进的硬件技术: 固态功放技术: GaN(氮化镓)等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应用,使得雷达发射机效率更高、功率更大,同时体积更小、功耗更低。 软件定义雷达 (Software Defined Radar, SDR): 将雷达的大部分功能由硬件实现转移到软件实现,极大地提高了雷达的灵活性和可重构性,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快速改变雷达的工作模式和性能。 先进的天线技术: 柔性天线、多功能天线阵列等新型天线的设计,进一步提升了雷达系统的集成度和性能。 3. 雷达系统的智能化与集成化: 多功能一体化: 将探测、识别、通信、电子战等功能集成到同一平台上,例如多功能相控阵雷达。 网络化雷达: 通过与其他传感器和信息系统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探测,形成综合的感知网络。 自主运行与决策: 赋予雷达系统一定的自主分析和决策能力,减少对人工干预的依赖。 四、 雷达系统的应用领域 雷达技术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安全。 军事领域: 预警与监视: 远程预警雷达、相控阵雷达等,用于探测敌方飞机、导弹、舰船等目标,提供预警信息。 目标指示与火控: 火控雷达用于精确测量目标参数,为武器系统提供射击诸元。 侦察与情报: 电子侦察雷达、合成孔径雷达(SAR)等,用于获取敌方电子设备信息和地形地貌数据。 反隐身技术: 针对隐身目标,开发低频雷达、多基地雷达、无源雷达等。 民用领域: 航空管制: 用于监视飞机航迹,确保空中交通安全。 气象探测: 多普勒气象雷达用于探测降水、风场等气象要素,预测天气变化。 交通管理: 交通雷达用于监测车辆速度、流量,辅助交通管理。 航海与导航: 船舶雷达用于避碰、导航,提高航行安全。 测绘与遥感: 合成孔径雷达(SAR)可获取高分辨率的地面影像,用于地图测绘、地质勘探、灾害监测等。 工业应用: 如用于测量液位、料位等。 医疗应用: 如用于生物医学成像。 结论 现代雷达系统是一个集电磁场理论、信号处理、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复杂工程系统。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雷达技术正不断突破界限,展现出更加智能化、高效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并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解现代雷达系统的构成与原理,对于把握前沿科技发展脉搏、推动相关领域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将力求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实例,引导读者进入雷达技术的世界,探索电磁波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老派教材那样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清晰、逻辑严密的叙述方式展开。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但又极其耐心的资深工程师,在向初学者传授“独门秘籍”。比如,在解释多普勒效应如何用于速度测量时,它没有直接抛出多普勒频率公式,而是先用一个生动的类比,描述了运动物体对接收信号相位的影响,然后再引入数学工具进行精确量化,这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门槛。再者,书中对于不同雷达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逻辑描述得极其透彻,无论是边搜索边跟踪(Track-While-Scan, TWS)还是时间/空间交错模式,其背后的资源调度和任务优先级设置都被剖析得井井有条,这种对系统管理艺术的阐述,体现了作者对现代复杂雷达系统运行机制的深刻洞察。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高职高专”定位的教材抱有一丝疑虑,担心它会为了追求易懂而牺牲深度,沦为一本“扫盲读物”。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巧妙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例如,在讲解目标探测性能评估时,它不仅给出了经典的信噪比公式,还非常务实地加入了对环境噪声模型(如海杂波、地形杂波)的实际测量数据和统计特性分析,这对于我们未来从事实际系统调试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实战宝典。书中对现代雷达系统中所使用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如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应用、脉冲压缩的原理与实现)的讲解,深度远远超过了一般入门教材的水平,甚至可以作为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参考资料。它似乎在告诉读者:你不需要成为理论物理学家,但你必须深刻理解支撑这些应用的物理和数学基础,这种务实的进取精神,是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的最大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精准的白色字体,立刻让人感受到一股专业和严谨的气息。我本来是带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的,毕竟市面上关于雷达技术的教材汗牛充栋,但这本书在第一章的引言部分就展现出了不同凡响的深度。它没有像很多入门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对基本原理的罗列上,而是非常巧妙地将电磁波传播、信号处理与系统工程这几个看似孤立的领域,编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理论网。特别是关于相控阵雷达的介绍,作者深入剖析了其赋形波束的数学模型,而不是简单地描述其工作流程,这种对底层算法的挖掘,对于我这种需要进行工程实践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尽管只是简短的描述,却精准地指向了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瓶颈,让人不得不佩服编著者深厚的行业积累。我尤其欣赏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对前沿概念的引入也毫不拖泥带水,比如对认知雷达的初步探讨,虽然篇幅有限,但足以勾勒出未来的发展方向,让人对后续的学习充满期待,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可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堪称一流,这在技术教材中其实是一个不易察觉却至关重要的细节。纸张的质感很好,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而且墨迹的清晰度非常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电路图,线条也锐利得如同激光切割一般,这极大地减少了因辨识不清而造成的阅读障碍。我记得有一次深夜还在对照着书本上的杂波抑制算法进行推导,那些密集的矩阵运算,如果不是印刷质量过硬,恐怕早就让人抓狂了。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对不同雷达体制的逻辑划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从传统的机械扫描体制过渡到现代的合成孔径雷达(SAR),每种类型的讲解都遵循着“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求解—工程实现”的清晰脉络,使得知识的积累是阶梯式的,而不是碎片化的。很多其他教材在章节衔接上显得生硬,但这本书的过渡自然流畅,仿佛作者在耳边耐心为你梳理着知识的脉络,引导你一步步深入到雷达设计复杂的核心地带。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的前沿性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沉溺于对上世纪经典雷达的重复叙述,而是将相当大的篇幅倾注在了当前和未来技术的热点上。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电子战和反隐身技术的那一章。作者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剖析了现代雷达如何对抗有源干扰和无源诱饵,并对某些尖端反隐身体制(如超宽带雷达和低截获概率雷达)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概念性但又足够深入的介绍。这表明编著者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确保教材内容的“保鲜期”足够长。更令人惊喜的是,它在附录中还收录了几个关键算法的伪代码片段,虽然只是概述,但对于希望快速上手编程实现这些功能的读者而言,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施工蓝图”,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不再仅仅是纯理论的探讨,而是成为了连接课堂学习与实际工程应用之间的坚实桥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