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传真图像和传真信号处理原理与技术
: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刘立柱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118043235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传真通信具有独特的优点,即实时记录性和真迹传送性,是通信大家族中重要的一员。传真通信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在机关、外交、外贸、商业、个人事物等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在军用通信中,尤其是C4IKSR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应用价值。
《传真图像和传真信号处理原理与技术》是《网络传真通信原理与技术》的姊妹篇。其内容包括:传真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传真通信系统和网络的构成,以及传真信号和传真图像处理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在章给出;提高传真通信质量的传真图像处理原理与技术,具体内容在第2章~第5章给出;提高传输效率的编码原理与技术,具体内容在第6章~第8章给出;提高通信质量的编码原理与技术,具体内容在第9章和0章给出;适应传输协议的数据格式转换原理与技术,具体内容在1章给出。
本书内容新颖、体系独特、理论与技术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由于本书吸收了作者长期从事该领域所总结出的科研成果和多年教学经验,作为教材使用,有利于培养能力;作为参考书使用,为科研、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实用技术和借鉴技术的思路。因此,本书适合作为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适合作为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章 引论
1.1 传真通信概述
1.2 传真信号和传真图像处理
1.3 传真信号和传真图像处理的发展趋势
第2章 传真图像与传真信号
2.1 概述
2.2 传真机中的光/电转换
2.3 传真机中的电/光转换
第3章 图像信号数字化与图像保质处理
3.1 自动背景控制系统
3.2 传真信号的非线性校正处理
3.3 对比较转换及二值化处理
3.4 缩小处理
3.5 图像锐化处理
3.6 像域分离原理与技术
3.7 孤立点删除技术
第4章 灰度图像数字半色调处理原理
4.1 扫描图像的有关概念
4.2 位图文件格式
4.3 如何获取漂亮的灰度图像
4.4 数字半色调处理
4.5 复制半色调
4.6 复合点函数
4.7 随机网屏处理
第5章 灰度图像半色调处理与降序率处理技术
5.1 抖动数字处理色调处理
5.2 误差扩散数字半色调处理
5.3 数字半色调图像恢复处理
5.4 半色调处理系统设计
5.5 综合处理系统设计
5.6 降序率处理
第6章 常用传真信源码原理与技术
6.1 信源编码定理
6.2 MH码
6.3 MH码编、译码原理与技术
6.4 MR码
6.5 MMR码
6.6 T.4、T.6编码在ISKN传真通信中的应用
第7章 传真信源符号序列码原理与技术
7.1 研究背景理论基础
7.2 二进制算术编码、译码算法
7.3 JBIG编码、译码技术
7.4 JBIG2码
第8章 非标准压缩编码和限失真压缩编码
8.1 韦勒码
8.2 分块编译
8.3 AWBS二值图像压缩算法
8.4 JPEG码
8.5 JPEG-2000
第9章 抗传输误码的编码处理技术
9.1 传统抗误码技术
9.2 基于ECM码的三类机文卷码
9.3 基于ECM码的字符编码
9.4 基于EMC码的混合编码
9.5 IP传真中抗丢包编码技术
0章 传真信源码纠错译码
10.1 纠错译理论基础
10.2 MH码纠错译码
10.3 MR码纠错译码
10.4 MMR码纠错译码
1章 编码数据的转换处理参考文献
11.1 ITU-T建议T.37
11.2 传真信源码与邮件码的互换
11.3 传真信源码与TIFF交换格式
11.4 PCX文件格式与传真信源码
参考文献
这本《传真图像和传真信号处理原理与技术》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深沉的蓝色调搭配着简洁的白色字体,透着一股专业而严谨的气息。光是看到这个名字,我就立刻被它所蕴含的深厚技术内涵所吸引。我一直对信息传输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将复杂的物理信号转化为可识别信息的过程。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抓住了我的痛点——“原理与技术”,这暗示着它不会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描述,而是会深入剖析背后的数学模型和工程实现细节。我特别期待看到它如何阐述图像采集、编码压缩、调制解调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演变和最新突破。例如,在讲解数据压缩算法时,我希望能够看到不同标准(如G3、G4)在效率和兼容性上的权衡分析,最好能辅以清晰的流程图和算例,让我能真正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算法是如何在实际的传真机中高效运行的。此外,对于信道编码和纠错技术的探讨,想必也是本书的重头戏,毕竟在噪声环境下保证图像质量是传真技术永恒的挑战。如果能结合实际的噪声模型和信道特性,提供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那这本书的价值无疑会大大提升,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技术演变感兴趣的读者,我对于这本书是否能勾勒出传真技术从模拟到数字化的完整路径非常感兴趣。早期的模拟传真(如传真A、B、C类)与现代的数字传真在信号处理上的差异是巨大的。如果本书能清晰地梳理出这种范式转换背后的技术驱动力,例如,是由于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存储的普及,还是网络化需求的推动,这将为我们理解整个通信技术史提供一个绝佳的微观视角。我特别期待看到关于G3标准的详细剖析,它是如何巧妙地结合了霍夫曼编码和行程长度编码来达到高效压缩的。如果书中能提供早期传真机硬件架构的框图,哪怕是简化版的,我也能从中窥见那个时代工程师们的智慧和局限。这种对技术“生长史”的关注,远比单纯介绍当前主流技术更具吸引力,它能让读者感受到技术迭代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的适用范围似乎很广,既能面向刚入门的学生,也能满足资深工程师的需求。对我个人而言,我最看重的是其在系统集成与故障诊断方面的实用性。当一个传真系统出现图像扭曲、条纹干扰或传输中断时,我们该如何系统地追踪问题根源?这需要对整个信号链路——从物理线路的阻抗匹配到数字协议栈的校验——有全面的理解。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模拟不同的故障场景,并指导读者如何运用书中学到的原理知识,一步步定位并解决问题。例如,群延时失真如何影响高频信号的传输,以及在解调端如何通过均衡器进行补偿。如果能附带一些MATLAB或Python的代码示例,展示如何仿真一个简化的传真系统并引入特定噪声进行测试,那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意义将是无可估量的。这样的内容安排,能确保读者不仅是“学会了原理”,更是真正“掌握了技术”。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原理”二字的执着。很多市面上的技术书籍,往往只罗列了各种技术指标和操作流程,让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传真图像和传真信号处理原理与技术》而言,我更希望看到深层次的数学推导和物理模型的建立。例如,在处理图像去噪和增强时,我期望看到如何利用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等工具来有效地分离图像信号与随机噪声。特别是关于传真图像的边缘锐化和灰度级恢复,这背后必然涉及到复杂的滤波设计。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如何根据特定的噪声特性来设计最优的滤波器,而不是简单地给出几个参数。更进一步地,对于文档扫描质量的量化评估,如果能提供一套科学、可重复的评价体系,比如基于MTF(调制传递函数)或SNR(信噪比)的评估标准,那对于从事图像质量控制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这本书的深度,决定了它能否从一本“工具书”跃升为一本具有学术价值的“参考手册”。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些关于高速数据传输的专业书籍,但总感觉在光通信和数字信号处理的交叉点上,关于传统有线传输媒介的深入探讨略显不足。这本书的名字《传真图像和传真信号处理原理与技术》,尽管听起来像是专注于传统技术,但我揣测它必然会涵盖现代技术如何融入和改进传统流程的章节。我非常关注图像传感器技术的最新进展如何影响早期传真机的输入质量,以及模数转换器(ADC)的性能瓶颈在传真信号采集中的体现。一个优秀的教材或专著,应当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最底层的模拟前端电路设计,到中层的信号调制解调(如FSK/PSK的应用),再到顶层的图像识别与重建算法。我特别好奇它是否会对多值调制技术在提高传输速率上的应用做出详尽的分析。如果能提供不同调制方案在不同信道条件下的误码率(BER)对比曲线,那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在实际工程中如何进行技术选型和系统优化。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单单是一本关于传真技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基础通信原理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如何深化和落地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