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全宋筆記第七編9
定價:76.00元
作者:硃易安、復璿琮、周常林、戴建國
齣版社:大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3478744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宋人筆記是中國古籍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寶貴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和文化價值。全書采用繁體字竪排、新式標點。這些宋人筆記中,有些筆記盡管篇幅不多,但其內容涉及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習俗等,為後人留下瞭頗有價值的史料,彌足珍貴。
參加該書的整理點校者大都是在中國古代史和古代文學領域,尤其是唐、宋文學和史學方麵研究成績卓著者。
本書的編纂宗旨在於為學術界提供一套收羅齊全,便於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筆記資料。故全書不作繁瑣校勘,以是非校為主。筆劃小誤顯係誤刻、誤抄者,俓改之,不齣校。其他錯訛,據版本或他書校正,並附簡明校勘記。所用工作底本以常見的通行本為主,以有價值的本子參校。
內容提要
《全宋筆記第七編九》所選的是王應麟撰《睏學紀聞》,《睏學紀聞》內容廣博,‘九經旨趣,歷代史傳之事要,製度名物之原委,以至宗工巨儒之詩文議論’(牟應龍序),凡屬學人當知當明的方方麵麵,均有所發明,有所創見。其文辭簡約而道理融通,探奧窮源而真知洞見,成爲研討文史者必讀之書。
王應麟治學不主一説,不名一傢,於漢、唐取其事覈,於兩宋取其理勝,採衆傢之長成一傢之言,其著述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又因其博學洽聞,當時所讀之書,今多有失傳者;當時所稱述之人,今無其他文字留存,故頗具文獻史料價值。歷代治學者多得其學術沾溉滋養。
目錄
作者介紹
硃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現任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古典文獻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典文獻學學科帶頭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文化典籍係主任;女子文化學院院長,上海師範大學女性研究中心主任。早年由上海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講師、副教授等。
曾去日本昭和女子大學、早稻田大學做過訪問學者。社會學術團體的有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杜甫研究會理事、中國韓愈研究會理事、中國李商隱研究會理事等。在外有關學術領域中有相當的影響。多年來給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過《中國文學史》、《中國古典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中國詩學史料學》、《唐詩與中國文化》、《唐代文學文獻學》、《唐詩學史》等課程。獨立承擔的《唐詩學發展史研究》課題曾獲國傢社科項目基金的資助;《唐詩與音樂》等數項課題曾獲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以及市教委的科研基金資助。
傅璿琮,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係,奠定學術基礎。後因全國院係調整,轉入北京大學中文係,1955年畢業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運動遭受錯誤批判,被調至中華書局接受改造,並由此走上學術道路。曆任中華書局總編輯、編審,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秘書長、副組長,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央文史館館員。2008年3月起為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月23日15時14分,傅璿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戴建國,男,1953年生,曆史學博士,現任上海師大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籍研究所所長,宋史研究會副會長。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雖然齣色,但對我而言,其最大的魅力在於它所構建起來的那個完整的知識譜係。它不僅僅是羅列瞭一堆相互獨立的片段,而是像一張巨大的網,將宋代各個領域的知識點串聯瞭起來。比如,讀到關於某個官員的軼事,緊接著就能在後麵的篇章中找到與他相關的政治評論或詩文片段,這種交叉參照的閱讀體驗,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的整體認知。它讓我明白,在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是多麼的立體和多維,他們的興趣愛好、政治抱負、乃至私人情感,都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瞭那個輝煌的時代。這本書的編者顯然對宋代文化有著深刻的洞察力,他們不僅僅是“收集者”,更是“架構師”,為我們搭建瞭一個可以深入探索的知識迷宮,令人流連忘返。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難度相當高,對於習慣瞭現代白話文的讀者來說,一開始可能會有些吃力。那些古奧的詞匯和獨特的句式結構,需要讀者投入相當大的精力去“解碼”。我花瞭很長時間纔適應那種古文的節奏感,尤其是某些涉及玄學、讖緯或地方方言的段落,理解起來更是需要反復琢磨。但這正體現瞭這本書的獨特價值——它忠實地保留瞭原著的風貌,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而進行過度“今譯”或“潤色”,保持瞭文獻的原始麵貌。這種堅守,使得這本書成為瞭一座寶貴的文化遺産的“活化石”。我建議初次接觸的讀者最好能夠配閤一本詳細的注釋本或是在有經驗的引導下閱讀,這樣能夠更好地跨越語言的障礙,真正體會到宋人思想的精微之處。每一次的攻剋,都伴隨著巨大的成就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中又不失典雅的氣韻,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紙張的質感也挑選得極為考究,觸感細膩,墨色在上麵暈染開來,清晰又不失風骨,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是下瞭大功夫的。不過,我個人更關注的是內容本身,這本書的導讀部分寫得相當精煉,它沒有像許多學術著作那樣堆砌晦澀的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閑談的方式,將我們帶入瞭宋代筆記的宏大世界。特彆是它對不同篇章之間的內在邏輯聯係做瞭巧妙的梳理,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比較順暢地進入閱讀狀態。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僅僅是在翻閱目錄和前言,就被那種細緻入微的考據精神所吸引,感覺作者不僅僅是在整理資料,更像是在與幾百年前的文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舒服,字號大小適中,留白得當,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對於深度閱讀者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加分項。整體而言,從收藏價值到閱讀體驗,它都展現齣瞭極高的水準,是一部值得反復摩挲的精品。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是我最看重的一點,雖然我不是專業的宋史研究者,但也能感受到其背後龐大的資料支撐。每一條筆記的引用和注釋都標注得非常清晰,這對於想要進行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我特彆留意瞭它對一些存疑史料的處理方式,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斷言對錯,而是采取瞭一種審慎的、多方考量的態度,列舉瞭不同的觀點,讓讀者自行判斷,這種開放性的態度非常值得稱道。這錶明作者在編纂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謙遜的研究精神,沒有將自己的片麵理解強加於讀者身上。這種對史料的尊重和對真理的探求,使得這本書的可靠性大大增強。相比於那些觀點先行、資料為輔的著作,這本書的價值就顯得更為厚重和持久,它更像是一份紮實可靠的“工具書”,而不是快餐式的閱讀材料。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煙火氣”所震撼。它收錄的那些小故事、奇聞異事,遠比想象中要生動得多。與其說這是一本嚴肅的史料匯編,不如說它是一扇窺探宋人日常生活的隱秘之窗。我尤其喜歡其中幾篇關於市井百態的記述,比如市井小販的叫賣聲、茶館裏的高談闊論,甚至連當時的物價波動和風俗習慣,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作者的選材功力可見一斑,既有廟堂之上的清談,更有街頭巷尾的瑣碎,這種平衡處理得恰到好處,使得整體的閱讀體驗充滿瞭層次感。當然,閱讀過程中也少不瞭做大量的批注和查閱背景資料,因為有些典故和人物在今天的語境下已經非常陌生瞭,但正是在這種“探尋”的過程中,我纔真正體會到閱讀的樂趣——知識的拓展和認知的重塑,這纔是閱讀的終極目的吧。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極好的樣本,讓我們得以觸摸到那個時代最真實的脈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