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 9787547612088 陳紅彥-RT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 9787547612088 陳紅彥-R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紅彥 著
圖書標籤:
  • 金石拓本
  • 碑帖
  • 善本
  • 掌故
  • 陳紅彥
  • 古籍
  • 傳統文化
  • 書法
  • 藝術
  • 收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萬捲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遠東齣版社
ISBN:9787547612088
商品編碼:29778521596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二)

定價:80.00元

作者:陳紅彥

齣版社:上海遠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4761208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國傢圖書館藏金石文獻年代上起殷商,下至當代,地域遍及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擁有拓片、實物、書籍、畫冊15萬餘種,30萬餘件。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內容提要


國傢圖書館藏金石文獻年代上起殷商,下至當代,地域遍及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擁有拓片、實物、書籍、畫冊15萬餘種,30萬餘件。在金石碑拓捲中,我們從館藏35651片甲骨、約30萬件金石拓片中擷取瞭重要而又頗具特色的藏品,推送給同好。甲骨中有的四方風,銅器中有大剋鼎全形拓,石刻中則有曾經多少人頂禮膜拜的《曹全碑》《瘞鶴銘》《神策軍碑》《絳帖》《道德經》等,還有超大的龍門洞藥方,以及齣自康熙宮廷畫師之手的《百子團圓圖》等,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目錄


從甲骨到名傢手稿——一場穿越韆年的對話 陳紅彥 1

鏤於金石,書於竹帛——中國書籍史的先河 陳紅彥 1

石刻善拓掌故
《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 3
基督教徒忻都妻也裏世八墓碑 9
《刁遵墓誌》 15
曆經韆年而不衰的《董美人》 19
《張懷寂墓誌》 23
房山縣雲居寺《謙公法師靈塔銘》 25
國圖收藏的漢魏石經 31
旅順博物館藏房山石經殘石考 39
存世佳的《廣政石經》拓本 53
《嘉祐石經》 43
《沮渠安周造寺碑》 47
清拓本《慧成造像記》 51
《曹望憘造像記》 57
龍門藥方洞藥方 61
《孔子像》 65
《鍾馗圖》 69
手繪《百子團圓》圖冊 73
塔門楣綫雕 77
國傢圖書館藏《蘭亭圖》拓本淺說 79
《聖跡圖》 89
讀《萬壽山五百羅漢堂記》隨筆 93
《棉花圖》 105
《涇清渭濁圖》 109
《印心石屋圖說》 115
百硯集拓《瀋氏研林》 121
曆史忠諫之臣墨本遺存——明代楊繼盛與清代吳可讀 127

法帖善拓掌故
晉唐小楷集帖九種 137
《小麻姑仙壇記》四種 141
顔魯公《爭座位帖》 145
《智永真草韆字文》 149
《絳帖》二種 151
《大觀帖》 155
元顧善夫本趙孟書《道德經》法帖 159
叢帖中的稀見拓本——明拓元《樂善堂帖》 163
《蘭亭序》 169
《書譜》 171
《淳化閣帖》 173
國傢圖書館所藏稀見叢帖三種——為張伯英《法帖提要》補遺 177
《鞦碧堂法帖》 185
清內府初拓本《三希堂法帖》 189
《蘭亭八柱帖》 195

作者介紹


陳紅彥,中國國傢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兼國傢圖書館古籍館館長。個人則點校齣版瞭《花間集》《劉剋莊詩集》等。

文摘


序言



石刻之韻,歲月之痕:古老智慧與當代解讀 本書是一部關於石刻藝術與文化精粹的深度探索,它不單單呈現瞭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輝煌成就,更深入挖掘瞭隱藏在這些不朽文字與圖形背後的曆史故事、文化內涵與哲學思想。本書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流暢的敘事風格以及豐富的史料考證,為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中華古代文明深處的大門,領略石刻藝術的獨特魅力與永恒價值。 一、 石刻藝術的源起與演變:凝固的曆史長河 石刻藝術,作為人類最早的記錄方式之一,承載著文明的薪火相傳。本書將帶領讀者追溯石刻藝術的源起,從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到商周的甲骨金文,再到秦漢的石刻碑銘,一步步勾勒齣石刻藝術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脈絡。 遠古的呼喚: 在文字尚未成熟的年代,先民們將他們的生活、信仰、祭祀活動刻畫在岩石之上,這些原始的岩畫、岩刻,如同史前人類心靈的呐喊,訴說著他們的生存智慧與精神世界。本書將選取具有代錶性的史前石刻遺址,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解讀這些古老圖像的象徵意義與文化價值,展現人類早期藝術與思維的萌芽。 文字的曙光: 隨著文字的齣現,石刻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雖然主要載體是龜甲、獸骨和青銅器,但其所蘊含的象形、指事、會意等造字原則,已經為後世的石刻藝術奠定瞭基礎。本書將側重於從甲骨金文的風格特徵和內容,分析其對後世篆書、隸書等字體的影響,為理解石刻文字的演變做好鋪墊。 統一與輝煌: 秦漢時期是中國石刻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布瞭統一的文字——小篆,並刻製瞭大量的刻石,如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它們不僅是文字統一的象徵,更是書法藝術的傑作。漢代的碑刻藝術更是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乙瑛碑》、《禮器碑》、《曹全碑》等,以其雄渾、秀美、飄逸的風格,成為後世書法傢學習的典範。本書將深入剖析秦漢時期石刻的字體特徵、藝術風格,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 魏晉風骨與南北朝的多元: 魏晉時期,隨著社會動蕩和思想解放,石刻藝術呈現齣新的氣象。書法傢們在碑刻中追求綫條的力度、墨韻的變化,湧現齣如鍾繇、王羲之等巨匠的作品。南北朝時期,佛教的興盛帶來瞭大量的佛教造像碑、經幢等,石刻藝術也呈現齣更加多元化的麵貌。本書將探討這一時期石刻藝術在繼承與創新方麵的特點,以及佛教文化對其産生的深遠影響。 隋唐的壯麗與宋元的文人化: 隋唐是中國石刻藝術的又一輝煌時期,楷書在這一時期發展成熟,齣現瞭一批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顔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大傢,他們的碑刻作品成為楷書的圭臬。本書將重點介紹唐代名碑的藝術價值和曆史意義,分析其風格特點。宋元時期,文人參與石刻藝術的程度加深,碑刻的書法風格更加趨嚮個人化和意趣化,湧現齣蘇軾、黃庭堅等人的優秀作品。 二、 碑帖的生命:從石上到紙上的傳承 石刻藝術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碑帖的拓印功不可沒。碑帖,是將石刻上的文字、圖像用墨拓印在紙上,使其得以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傳播和研究。本書將深入探討碑帖的起源、發展以及其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拓印技藝的演變: 拓印,一項古老而精湛的技藝。從最初的簡單描摹,到後來的捶拓、勾摹等方法,拓印技藝不斷發展完善。本書將介紹不同時期拓印技藝的特點,分析不同拓印方式對碑帖呈現效果的影響。同時,也會提及一些著名的拓工,以及他們為保存和傳播石刻藝術所做齣的貢獻。 善本碑帖的價值: 在浩如煙海的碑帖中,總有一些因其年代久遠、拓工精良、保存完好而格外珍貴,被稱為“善本碑帖”。本書將闡釋善本碑帖的鑒定標準,以及它們在中國書法史、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例如,一些早期拓本,能夠幫助我們更真實地瞭解原石的風貌,甚至發現一些後期重刻本所沒有的信息。 碑帖的收藏與研究: 碑帖的收藏,不僅是對藝術品的珍藏,更是對曆史文化的守護。本書將介紹碑帖收藏的意義、方法,以及一些著名的碑帖收藏傢。同時,也會強調碑帖研究的學術價值,如何通過對碑帖的深入研究,來解讀石刻內容、考證曆史事實、梳理書法流派。 現代科技與碑帖傳播: 隨著科技的發展,碑帖的傳播方式也日益多樣化。從傳統的印刷品,到如今的數字圖像,再到虛擬現實技術,現代科技為我們提供瞭前所未有的機會來接觸和研究碑帖。本書將探討現代科技如何助力碑帖的保存、傳播和數字化研究,讓古老的石刻藝術煥發新的生機。 三、 掌故的挖掘:石刻背後的曆史與文化 石刻,作為曆史的見證者,其上鎸刻的文字和圖像,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文化故事。本書將通過對典型石刻的深入解讀,挖掘那些鮮為人知但引人入勝的掌故。 政治與權力: 許多石刻,如詔令、功德碑、紀年碑等,直接反映瞭當時的政治製度、權力結構和統治思想。通過解讀這些石刻,我們可以瞭解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也能窺探王朝的興衰更迭。例如,唐代的《郭府君夫人碑》,不僅僅是一篇歌頌女性的墓誌銘,更是研究唐代社會風俗、傢庭倫理的重要史料。 社會與民生: 石刻也記錄瞭普通百姓的生活圖景。鄉約、善會碑、義倉碑等,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組織、互助精神和經濟狀況。墓誌銘則能為我們提供關於個體生命曆程、傢庭關係、職業身份等方麵的細節,還原齣鮮活的曆史人物。本書將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社會生活類石刻,展現古代社會豐富多彩的層麵。 宗教與信仰: 佛教、道教等宗教在石刻藝術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佛經造像碑、經幢、道教神仙圖等,不僅是宗教信仰的物質載體,更是藝術與信仰完美結閤的體現。本書將探討宗教石刻的題材、造型、風格,以及它們在傳播教義、塑造信仰方麵所起的作用。 文學與藝術: 許多石刻本身就是文學藝術的瑰寶。詩歌、賦、銘等文體被鎸刻在碑石上,成為不朽的篇章。書法傢們的精湛技藝,使得石刻成為視覺藝術的巔峰。本書將賞析碑刻中的文學作品,分析其藝術特色,並探討碑刻藝術對書法、繪畫等領域的影響。 地方史與傢族史: 許多石刻,特彆是地方誌、祠堂碑、族譜碑等,為我們保存瞭珍貴的地方曆史和傢族記憶。它們是地方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史料,也為我們瞭解傢族的傳承和發展提供瞭綫索。本書將通過一些生動的例子,展示石刻在地方史和傢族史研究中的獨特價值。 考據與辨析: 在解讀石刻內容時,辨析真僞、考證史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本書將介紹一些經典的石刻考據案例,展示學者們如何運用嚴謹的學術方法,辨析碑刻的時代、作者、內容,從而還原曆史真相。這不僅是對石刻本身的研究,也是對曆史研究方法的一次生動展示。 四、 當代視角下的石刻藝術:傳承與創新 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當代社會,石刻藝術的價值究竟體現在何處?本書的最後一章將著眼於石刻藝術的當代意義。 文化自信的源泉: 石刻藝術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曆史和燦爛文明的重要載體,是我們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通過學習和研究石刻藝術,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 藝術創新的靈感: 古老的石刻藝術,蘊含著無窮的藝術靈感。當代藝術傢們可以從石刻的造型、綫條、構圖、意境中汲取養分,創作齣具有時代特色和民族精神的藝術作品。本書將探討當代藝術傢如何從石刻中獲得啓發,並介紹一些成功的跨界融閤案例。 曆史教育的活教材: 石刻,是凝固的曆史,是生動的教科書。將石刻藝術引入曆史教育,能夠讓學生們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曆史,培養他們對曆史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公共藝術的價值: 在城市規劃和公共空間建設中,可以巧妙地融入石刻藝術元素,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藝術魅力。例如,一些現代雕塑可以藉鑒古代石刻的造型,或者將曆史碑刻的內容以現代手法呈現,成為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綫。 數字化時代的機遇: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石刻藝術的保護、研究和傳播也迎來瞭新的機遇。通過建立大型的石刻數據庫、開發虛擬現實體驗項目,能夠讓更多的人跨越時空,欣賞和瞭解石刻藝術的魅力。 本書旨在通過對石刻藝術的全麵梳理和深入解讀,不僅展示其作為藝術品的美學價值,更重要的是挖掘其背後蘊含的深厚曆史文化底蘊。它是一本集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著作,適閤對中國古代藝術、曆史、文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也為相關的學者和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翻開本書,您將踏上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感受石刻之韻,領略歲月之痕,品味古老智慧的永恒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沒得說,紙張的觸感非常細膩,那種略帶粗糲卻又不失質感的紙張,讓人愛不釋手。特彆是內頁的排版設計,留白得當,既有古典韻味又不失現代設計的簡約大氣,閱讀起來非常舒服,眼睛一點都不纍。我個人對這種對細節如此考究的書籍有一種莫名的偏愛,感覺作者和齣版方真的是用心在做一件作品,而不是簡單地將文字堆砌在紙麵上。拿到手的時候,那種沉甸甸的感覺,就預示著裏麵承載的內容絕非泛泛之作。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深入到內容本身,但僅憑這份匠心製作的外觀,就已經值迴票價瞭。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硬貨”,即便是放書架上,它自身散發齣的那種文氣和曆史感,都能為整個空間增色不少。我甚至會時不時地把它拿齣來翻閱一下扉頁或者目錄,感受一下那種對傳統文化敬畏與尊重的態度。

評分

坦白說,我是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購入這本書的,當時還有些疑慮,擔心內容過於偏門晦澀,超齣瞭我的知識範圍。然而,閱讀體驗徹底打消瞭我的顧慮。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總能找到非常巧妙且易於理解的切入點,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也能快速建立起清晰的認知框架。它像是一座精心設計的階梯,引導著讀者從基礎概念穩步上升到更精深的探討。更難得的是,全書的邏輯結構設計得極其清晰,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前後呼應得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時幾乎不需要“迷路”。這種結構上的嚴謹和清晰度,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獲得瞭一份詳盡的“知識地圖”。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探尋一些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變異,而這本書的選題方嚮恰好與我的興趣點不謀而閤。它似乎不僅僅是在羅列事實或者記錄某一種文物的曆史,更像是在試圖構建一個宏大的知識體係,將看似零散的文化碎片重新串聯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從引用的各種古代文獻和實物考證來看,其學術功底是相當紮實的。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去查閱一些作者提及的背景知識,這種“主動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樂趣。它不是那種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是引導你一步步深入到曆史的肌理之中,去感受古人的智慧和生活的痕跡。這種深度的挖掘和多維度的剖析,讓人感覺自己仿佛成瞭一名真正的“探尋者”,而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那種傳統學術著作的枯燥和高冷,反而帶著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像是一位博學的長者在茶餘飯後,信手拈來地跟你分享他畢生所學的心得體會。語言的駕馭能力非常高超,時而凝練精闢,一語中的,時而又鋪陳開來,描繪齣栩栩如生的曆史場景。讀到某些段落時,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個人情感和對所研究對象的深厚情感投入,這讓冰冷的曆史資料瞬間變得有溫度、有生命力。我喜歡這種“有溫度的學術”,它拉近瞭讀者與古代文明之間的距離,讓人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中,不知不覺地吸收瞭大量的專業知識。這種平衡的藝術,是很多專業書籍難以企及的。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遠遠超齣瞭其作為“知識載體”的本身。它更像是一麵透鏡,通過它,我們得以清晰地審視傳統文化中那些被時間磨損、逐漸模糊的細節和紋理。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流變”的研究,即某一種藝術形式或文化符號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被吸收、改造和再創造的。作者的分析視角非常開闊,不拘泥於單一的地域或時代限製,而是采取瞭一種跨學科、跨地域的宏觀視角來審視問題。這種“大格局”的思考方式,極大地啓發瞭我對如何看待當代文化現象的思路。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接觸的一切,都深深根植於過去的土壤,理解過去,纔能更好地定位現在和展望未來。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觀察世界的全新窗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