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探索实践30年》介绍了作者吴建明30多 年来在信息化工作方面的成果,分为六篇。信息理论 篇介绍信息系统四个有序要素构成说、基于稳定信息 结构的数据规划方法、病态信息理论、信息关系论、 统一信息模型和信息闭环结构。保障模型篇介绍8个 经典模型及其建模过程。建设实例篇选取部分推广应 用软件的非保密部分。统一方法篇针对研发中出现的 一些比较普遍、主体重复的问题,给出了统一解决方 法。管理工具篇介绍作者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且十分 有效的管理工具。课程教学篇介绍部分小、全、精、 深且卓有成效的教学案例。
本书适合于信息系统规划人员,管理、技术等软 件研发和维护人员,以及科研人员学习和研究参考, 也可作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信息化相 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
前言
第一篇 信息理论篇
第1章 信息系统四个有序要素构成说
第2章 基于稳定信息结构的数据规划方法
2.1 两类方法及其关系分析
2.2 步骤体系
2.2.1 获取初始数据集
2.2.2 建立核心数据集
2.2.3 完善目标数据集
2.2.4 完成信息模型
2.3 原则体系
2.4 原则与步骤的对应
第3章 病态信息理论
3.1 病态信息概念的形成和研究过程
3.2 病态信息概念定义
3.3 病态信息的本质与规律
3.4 病态信息控制方法与工具
3.5 后续研究与应用
第4章 信息关系论与病态信息检测原则
4.1 信息关系论的形成
4.2 信息关系类型
4.3 数据分析模板
4.4 病态信息检测原则
4.4.1 无损检测原则
4.4.2 有限检测原则
4.4.3 极大榆测原则
4.4.4 渐进检测原则
第5章 统一信息模型
5.1 引言
5.2 概念基础
5.3 模型的数学描述
5.4 六个集合
5.5 四种变换
5.6 三种映射
5.7 两个循环
5.8 信息及其与统一信息模型的关系分析
5.8.1 信息概念的引出
5.8.2 主要的信息定义类别
5.8.3 信息层次概念体系
5.8.4 几种信息运动模型在UIM中的位置
第6章 信息闭环结构
6.1 信息闭环的意义
6.2 电气路匹配案例中的闭环结构
6.3 **调拨案例中的闭环结构
6.4 信息闭环结构概念的定义
6.5 信息闭环结构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篇 保障模型篇
第7章 多序列叠加生成值的合理性判定模型
7.1 问题的引出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充满科技感的线条,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厚重感和前瞻性。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深入剖析技术变迁与社会影响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那种“探索”与“实践”的结合,让我对其中可能涵盖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尤其期待它能详细阐述在过去几十年里,不同领域是如何一步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并且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哪些具体的挑战和瓶颈。是那些宏观的战略规划更有价值,还是基层技术人员的摸索与创新才是推动变革的关键力量?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决策层如何平衡创新速度与稳定性的案例分析。如果能看到一些具体的、可量化的数据对比,那就更好了,比如某个行业的效率提升了多少,成本降低了多少,那种实实在在的改变比空泛的理论更有说服力。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能提供一种思考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才能真正地将“探索”转化为可持续的“实践”成果。这本书的厚度也暗示了内容的丰富性,希望它能给我带来长久阅读的价值,而不是蜻蜓点水的一瞥。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似乎并没有停留在对过去成就的歌颂,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于探讨“未来可能的分岔路口”。在收尾部分,作者对于下一次技术革命的预判,显得尤为审慎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盲目追捧最新的热词,而是基于过去三十年的实践经验,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在企业落地中的潜在摩擦点进行了冷静的分析。比如,他可能讨论了“人机协作”在实际场景中,究竟是提高了效率还是带来了新的管理难题?这种基于历史反思的未来展望,比任何空想都来得扎实可靠。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批判性继承”的视角,指导我们在迎接下一波技术浪潮时,能够带着历史的教训,避开旧有的陷阱,从而让接下来的信息化探索变得更加平稳和高效。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成熟的“导航手册”,而不是一份浮躁的“宣传册”,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对它的整体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简直是业界的一股清流。很多技术类的书籍,要么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要么是复杂到让人望而却步的流程图。然而,这本书似乎在努力打破这种传统。我发现了很多精心制作的“时间轴”和“对比矩阵”,它们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示了不同技术路线的演进路径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当讲到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的发展时,书中用一个清晰的图表展示了它如何从早期的“模块堆砌”演变为今天的“集成化平台”,并且在图表的侧边标注了同期与之竞争或被淘汰的技术流派。这种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历史脉络的门槛。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把握事物全貌的学习者来说,这种清晰的结构梳理能力是衡量一本书价值的重要标准。它让原本可能需要耗费数周才能理清的脉络,在短短的翻阅中就有了大致的框架。这种对知识结构化处理的用心,值得称赞。
评分读完第一部分的内容,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于“史诗感”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描述,反而像是一位老工程师在回忆他亲身参与的那些关键节点。他没有过多纠缠于那些拗口的专业术语,而是专注于描述技术从无到有、从少数人掌握到普及的整个心路历程。我特别欣赏他对那些“失败的尝试”的坦诚记录。很多人写历史时,总是倾向于美化成功,但真正有价值的经验往往隐藏在那些走不通的路线上。这本书似乎毫不避讳地展示了早期信息化建设中那些走过的弯路,比如数据标准的混乱、系统间的兼容性难题,以及组织文化对技术接受度的影响。这些真实的挣扎,对于现在正处于数字化转型攻坚阶段的企业来说,简直是宝贵的财富。我感觉作者仿佛在告诉我:“看,我们当年也是这样过来的,这些问题你也会遇到,但我们是这样找到出口的。”这种代入感极强,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亲切和共鸣,完全不像是在看一份冷冰冰的报告,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行业前辈的“授业解惑”。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目光仅仅聚焦于技术本身,而是巧妙地将技术发展与宏观的经济周期、乃至社会结构的变化联系起来。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某个阶段的技术突破时,总会同步分析当时的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是如何共同推动了这一进程。例如,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为什么某种特定的管理信息系统会成为主流?这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不仅仅是技术成熟度的问题。我猜测作者可能深入挖掘了国家层面的信息化战略布局,以及这些布局如何自上而下地渗透到各个行业和企业的日常运营中。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分析,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深度。我希望接下来的章节能更侧重于“治理”层面,即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环境中,如何有效管理数据资产、保障网络安全,以及构建一个既高效又公平的数字生态。这种对“秩序”的探讨,往往是信息化实践中最难拿捏的部分,也是我最期待能从这本书中汲取智慧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