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 书名: | YT一个保健穴 |
| 作者: | 石晶明|主编:汉竹 | 开本: | |
| YJ: | 39.8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5-01-01 |
| 书号: | 9787553739427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石晶明 中医名家施维智嫡传弟子
医师职业资格证号:141310103000044
为中医名家施维智先生之嫡传弟子,潜心研究中医养生保健,关注穴位保健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中医穴位保健的专家,业余时间 他笔耕不辍,身兼医学保健专栏作家,一直致力于向广大群众普及健康知识。
在他看来,养生保健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坚持每天学习一个穴位,慢慢地,小病小痛J会远离你。他写的养生书,看得懂,学得会,用得易,深受读者喜爱。
精彩导读 咳嗽 肺俞
典型症状:咳痰、气喘。
JQ定位:在上背部,D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端按揉肺俞1分钟,力度适中。
发烧 曲池
典型症状:全身发热、头痛、头昏。
JQ定位:在肘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按揉曲池1分钟,力度要轻。
头痛 太冲
典型症状:头部疼痛、有重压感、面红多汗。
JQ定位:在足背,D1、D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点按太冲1分钟,力度适中。
哮喘 天突
典型症状:咳嗽、喘息、胸闷、咳痰。
JQ定位:在颈前区,胸骨上窝ZY,前正中线上。
按摩方法:用食指或中指轻轻按压天突1~2分钟。
咽喉肿痛 人迎
典型症状:赤肿疼痛、吞咽困难、舌红苔黄。
JQ定位: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和食指同时按压两侧人迎1~3分钟。
合谷 专治口面疾病
主治:口面疾病、外感发热、头痛目眩、慢性支气管炎、腹痛。
禁忌:孕妇禁用。
配穴:目赤肿痛,合谷配太冲;头痛,合谷配太阳。
辩证施治:口舌生疮、急性腹痛、头痛,按摩,用拇指指尖用力掐揉合谷200次;外感发热、头痛目眩、慢性支气管炎,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
精准定位:在手背,D1、D2掌骨之间,约平D2掌骨中点处。
快速取穴:以一手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趾蹼缘上,D拇指尖下即是。
快速记穴:合,结合;谷,山谷。穴在D1、D2掌骨之间,局部呈山谷样凹陷。
小偏方:口舌生疮,莲子心、甘草各5克,加水煎汁2次,去渣留汁。内服,早晚各1次。
承泣 视力模糊按承泣
主治:目赤肿痛、视力模糊、白内障。
禁忌:禁灸。
配穴:近视,承泣配太阳、睛明、四白。
辩证施治:眼部疾患,按摩,用拇指或中指按揉承泣200次。
精准定位: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快速取穴:食、中指伸直并拢,中指贴于鼻侧,食指指尖位于下眼眶边缘处即是。
快速记穴:承,承受;泣,泪水。穴在目下,犹如承受泪水的部位。
小偏方:视物不清,绿豆皮15克,用水煎。内服,随量饮用。
观手诊病详解
健康的手一般整体相对称,手形圆润饱满,肤色红润有光泽,富有弹性,五指挺直且可并拢,指节圆润有力,指尖圆秀、健壮。若手部出现异常,则属于病态的手。
观手掌形态
手掌肌肉弹性差,多容易疲劳,精力欠佳。
手掌软薄无力,多精力衰退,体弱多病。
手掌硬直而瘦者,提示可能患有脾胃症,多为消化系统功能减退。
大鱼际处青筋鼓起,多为脾胃虚寒,易患泄泻。若是急性腹泻,则青筋鼓起更为明显。
大、小鱼际太过臃厚,提示可能患有高脂血症。
观手掌颜色
掌色苍白,青筋暴露且指端发凉,常见于引发的肺部疾病。
手掌面黄色,多表示有肝胆方面的疾病,或贫血、脾虚等。
手掌面紫色,多为瘀血的表现,若紫色出现在劳宫穴处,多提示有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
手掌面红色,多有口臭、咽干、多食善饥等内热证。
大鱼际丘上部的颜色发红,多见于上呼吸道炎症,如急性咽喉炎、扁桃腺炎、支气管炎、口腔溃疡等。
小鱼际处发红、色深称为肝掌,多数是肝硬化的表现。
观手指
拇指若过分粗壮,其人多心情偏激,易动肝火,有患中风及心脏疾患的倾向;若过于扁平薄弱,其人体质多较差,往往有神经衰弱、头痛失眠等症状。
食指苍白而瘦弱,提示肝脏机能较差,容易劳累;若食指偏曲,指间漏缝,则同时揭示消化系统不健康。
中指与心脏及循环系统的健康状况有关。指直而不偏曲,则心脏机能佳,元气旺盛,反之,则心脏机能差,造血功能也欠佳。
无名指瘦小、贫弱的人,大多肾脏与生殖系统功能较差。
小指太过细小,易患肠道疾病,引起吸收不良或排便不畅。
手掌反射区
斜方肌反射区
主治:颈肩背部疼痛、颈椎病、落枕。
定位:在双手掌侧面,眼反射区(见136页)、耳反射区(见139页)的下方,呈横带状区域。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从尺侧向桡侧推按1~2分钟,每日2次,动作连续均匀。
肺、支气管反射区
主治:肺炎、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肺癌、胸闷。
定位:肺反射区在双手掌面,横跨D二、D三、D四、D五掌骨,靠近掌指关节的带状区域;支气管反射区在双手中指D3近节指骨。
按摩手法:用拇指从尺侧向掌侧推按10~20次,由中指根部向指尖方向推按10~20次,掐按中指根部敏感点10~30次。
心反射区
主治:心律不齐、心绞痛、心悸、胸闷、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缺损和循环系统疾病。
定位:左手掌侧,手掌及手背部D四、D五掌骨之间,掌骨远端处。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向手指方向推按1~2分钟,每日2次,动作连续均匀,力度适中。
目录 D一章 YT学一穴
祛病不求医
手太阴肺经
中府肺部疾病按中府
天府擅治鼻塞和鼻炎
尺泽滋阴润肺
孔Z可治痔疮
经渠咳嗽气喘按经渠
太渊关节疼痛找太渊
鱼际咽喉肿痛找鱼际
少商不烦恼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专治口面疾病
曲池痢疾不用怕
迎香治疗鼻疾TX穴
商阳脑卒中晕厥不慌张
三间牙痛按三间
足阳明胃经
承泣视力模糊按承泣
颊车治夜间磨牙
下关耳呜耳聋按下关
天枢腹泻、便秘的克星
足三里专治胃病
陷谷消肿止痛
足太阴脾经
隐白止血有奇效
大都治腹胀按大都
公孙可治呕吐
商丘足踝痛找商丘
三阴交妇科病SX穴
阴陵泉妇科病的万灵丹
血海擅治各种血病
手少阴心经
J泉治冠心病常用穴
少海顽固腰痛找少海
神门治一心慌、失眠
少冲可治神经衰弱
少府消除胸痛、心悸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治乳汁分泌不足
后溪颈椎腰椎病常用穴
养老防治老年疾病
支正头晕目眩找支正
小海贫血眩晕按小海
听宫治耳呜、耳聋、中耳炎
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眼病治疗选睛明
攒竹消肿止痛治眼疾
肺俞哮喘病的克星
心俞主治心脏疾病
肝俞肝脏疾病按肝俞
胆俞主治胆囊疾病
脾俞助运化补脾阳
胃俞胃部疾病找胃俞
昆仑脚踝疼痛按昆仑
足少阴肾经
涌泉血压正常精神爽
然谷降低血糖有功效
太溪补肾滋阴治咽炎
照海咽喉舒畅的秘诀
复溜盗汗不止按复溜
手厥阴心包经
天池防治乳腺增生
曲泽心脏培补要穴
内关晕车急救穴
劳宫心脏保健穴
中冲中暑休克急救穴
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咽喉痛按关冲
阳池擅治手腕痛
外关缓解牙痛配合谷
支沟轻松治便秘
翳风治扁桃体炎
足少阳胆经
瞳子髎祛除眼角皱纹
听会常揉听会保听力
风池祛风止痛治
肩井肩周颈椎不痛苦
带脉治疗带下经验穴
膝阳关可治膝关节肿痛
阳陵泉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足厥阴肝经
行间清泻肝火
太冲清肝火消怒气
曲泉止带疗痒按曲泉
章门消除黄疸按章门
督脉
腰阳关阳痿遗精不复返
风府风寒病自除
百会防治失眠按百会
大椎清热退烧TX穴
任脉
关元壮阳补肾要穴
气海补肾虚
神阙治肠胃炎消水肿
膻中胸闷气短莫慌张
D二章 每天按按反射区
不让疾病缠上身
足部反射区
足趾反射区
足心反射区
足掌反射区
足内侧反射区
足外侧反射区
足背反射区
观足诊病详解
观足色
观足型
观足姿
观趾甲
手部反射区
手掌反射区
手指反射区
手背反射区
观手诊病详解
观手掌形态
观手掌颜色
观手指
观指甲
耳部反射区
耳轮部反射区
耳垂部反射区
对耳轮部反射区
三角窝部反射区
耳屏部反射区
对耳屏部反射区
耳甲部反射区
耳舟部反射区
耳背部反射区
观耳诊病详解
观耳的色泽
观耳的形态
附录
本书穴位对症速查
暂时没有目录
悬壶济世的古老智慧:一部关于中医经络与穴位的实用指南 本书并非关于单一穴位或保健方法的专著,而是一部全面梳理中华传统医学中经络学说与穴位应用的百科全书。它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人体能量流动的复杂网络——经络系统,并系统性地介绍了数以百计的常用和特效穴位,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立体的、可操作的自我调理和健康维护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经络——生命的河流与网络 本卷首先奠定了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经络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古代医籍,如《黄帝内经》中的核心地位。我们摒弃了晦涩难懂的术语,用现代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经络,探讨其在调节脏腑功能、气血运行、抵御外邪入侵中的关键作用。 经络的构成与分类: 全面解析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以及十二别络、十五络脉等分支系统的走向、循行规律及其相互联系。每一条经脉的路径图谱都配有精细的插图,清晰标示出其与体表重要部位的关联。 气、血、津液与经络: 深入剖析气血如何在经络中运行,以及气滞、血瘀、津液失调如何通过经络的阻塞或异常反应显现出来。我们探讨了“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深层含义。 经络与情志、脏腑的互动: 详细论述了“内有所藏,外有所应”的原理,解释了为何肝经的郁结会导致情绪波动,而心经的虚弱会影响睡眠质量。 第二部分:穴位——人体的能量开关与调节点 这是本书的实践核心部分,它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而非零散的罗列,介绍了人体的关键穴位。本书选取了临床中最常用且效果显著的穴位进行深度解析,并将其按照经络归属和功能进行科学分组。 十二经络主穴的精要: 针对每条经络上的原穴、络穴、郄穴等重要穴位进行详尽介绍。例如,在肺经部分,不仅会详细讲解太渊穴作为原穴的补肺之功,还会对比列缺穴在治疗外感和头痛中的应用差异。 奇经八脉的调控枢纽: 特别聚焦于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等奇经的作用,阐述如何通过调理这些“枢纽穴位”实现全身性的平衡调节,例如长强、百会、关元等穴位的综合效用。 特定疗效穴位的深度剖析: 书中精选了数百个特定疗效穴位,例如“安神组”(神门、三阴交、百会等组合)、“健脾胃组”(足三里、中脘、公孙等组合)等,并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导。 第三部分:实践操作与自我调理指南 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本卷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读者日常可以轻松上手的操作方法。 点穴的技巧与要领: 详细指导读者如何找到穴位的准确位置(包括体表标志定位法和经络循行定位法),如何掌握刺激的力度、角度和频率。探讨了“得气”的感觉——麻、酸、胀、重等不同反应的意义。 刺激方式的多样性: 不仅仅局限于指压,书中还系统介绍了艾灸(温和灸、隔姜灸等不同炮制法的适用范围)、拔罐(留罐、走罐、刺血拔罐的适应症)以及刮痧在特定区域的应用。例如,针对肩颈僵硬,提供了刮痧与穴位按压的联合方案。 辨证施治的初步概念: 引导读者理解“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例如,针对因受寒引起的胃痛和因情志不畅引起的胃痛,应选择不同的配穴方案进行调理。书中提供了大量常见症状的穴位配伍实例,如失眠、偏头痛、消化不良、痛经等。 第四部分:古籍精粹与现代研究的对话 为了增强本书的权威性和深度,我们穿插引用了历代医家的经典论述,如张仲景、华佗的经验总结,并结合现代医学对穴位刺激后生物电信号变化、内啡肽释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力求构建一个古今融合、中西互鉴的健康维护体系。 本书旨在成为一本实用工具书,而非深奥的学术著作。它面向所有关注自身健康、希望学习传统养生之道的人士,提供清晰的指引,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身体的“初级调理师”。通过掌握这些古老的智慧和精确的定位,读者将能更好地管理日常的健康小问题,提升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