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
定价:118.00元
作者:李应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0303745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是航空推进技术专家李应红教授的**研究成果,金属材料新型表面强化技术——激光冲击强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讨论。《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的出版将推动冲击波作用下材料的动态响应、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应用研究,促进激光冲击强化在飞机/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等部件上的应用,提高装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终实现该技术的规模化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的特色是从激光冲击强化机理、设备、工艺和应用等方面,“四位一体”开展研究,系统性强;提出了激光等离子体冲击波表面纳米化,并探讨了相应的机理和应用方法,创新性好;理论结合实际对具体部件进行激光冲击强化设计,工程应用价值较高。
内容提要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是一种使用千兆瓦级纳秒脉冲激光辐照金属表面,产生高压等离子体冲击波,对金属表面进行改性,使其产生残余压应力、高密度位错和表面纳米化的新技术。该技术具有强化效果佳、可控性强、适应性好等优点,可成功用于提高部件的疲劳强度、消除焊接残余拉应力等方面。《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系统了介绍激光冲击强化理论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冲击波原理及在介质中传播的特性,冲击波作用下材料表层残余应力场和表面纳米化及其提高疲劳性能的规律和机理,激光冲击强化应用技术和规范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应红教授,1963年1月生,空军工程大学航空等离子体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飞机推进系统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责任人,担任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首席专家。曾当选全国科技工作者、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享受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发明20项(13项排名)。发表论文130余篇,SCI、EI、ISTP收录102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国外专著4部。
文摘
序言
最近在书店淘到一本关于材料科学的书,虽然具体内容我还没来得及细看,但光是看书名和装帧就让人眼前一亮。《先进材料的微观结构调控及其力学性能演化》这个标题听起来就充满了深度和前沿性。我猜这本书很可能会深入探讨材料在不同尺度下的结构变化,比如晶界、位错、以及更细微的原子排列,是如何影响宏观上的强度、韧性和疲劳寿命的。而且,“力学性能演化”这个词意味着它不只是静态的分析,更会涉及材料在受力过程中的动态响应和随时间推移的性能变化,这对于理解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我尤其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最新的实验技术,比如同步辐射、高分辨透射电镜在实时观测材料变形过程中的应用案例。如果书中能结合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那就太完美了,能帮助我们这些初学者快速建立起从微观到宏观的完整认知框架。这本书的厚度看起来也相当可观,想必内容详实,绝对值得我花时间沉下心来钻研一番。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走的是一种极简的学术风,书名是《表面工程技术在精密机械中的抗磨损策略》。这让我联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寿命问题,磨损是不可避免的致命伤。这本书的重点显然是如何通过改性材料表面来大幅提升其耐磨性能,同时又不牺牲基体的韧性。我猜内容会非常务实,涵盖热喷涂、PVD/CVD镀膜、渗碳渗氮等多种经典的表面处理技术。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结合了纳米结构和功能梯度材料的最新表面改性理念,例如如何通过构建自润滑或超硬的复合涂层来应对高接触应力。如果书中能详细对比不同工艺在特定工况下的优劣势,比如在真空环境、高湿度环境下的表现差异,并提供实际的工艺参数窗口,那它就从一本理论参考书变成了一本实用的“工具手册”。
评分我最近在关注增材制造(3D打印)金属部件的质量控制问题,正好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是《激光增材制造金属零件的缺陷控制与后处理优化》。这本书直击了增材制造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应用的核心痛点。打印过程中产生的孔隙率、未熔合、残余应力以及层间结合不良,都是制约其可靠性的关键因素。我希望作者能深入剖析这些缺陷的形成机理,是粉末质量问题、激光能量密度控制不当,还是冷却速率过快导致的?更重要的是,关于“后处理优化”,我期待看到有关热等静压(HIP)、热处理(如均匀化、时效)对消除内部缺陷、细化晶粒、降低残余应力的量化研究数据。如果书中能提供一套基于缺陷扫描检测(如CT扫描)结果的反向工程优化流程,指导我们如何调整打印参数来预先规避这些问题,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解释现象,而是上升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
评分翻开这本《多尺度数值模拟在材料断裂力学中的应用进展》,我立刻感受到了它强烈的计算导向性。现在的材料研究,实验和理论越来越离不开强大的计算工具支撑。这本书显然是聚焦于如何用数值方法,从原子尺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MD),过渡到介观尺度的有限元分析(FEM),乃至宏观尺度的结构分析,来实现对材料裂纹萌生、扩展和最终失效过程的精确预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不同尺度模拟方法之间的耦合技术,比如如何将MD的结果映射到FEM模型的初始条件中,这种跨尺度的信息传递是数值模拟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另外,对于本构关系模型的建立,尤其是针对复杂加载路径下的非线性材料行为,如果能有深入的探讨和代码实现层面的指导,那对于工程应用层面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希望它能清晰地阐述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计算成本以及精度限制,避免新手盲目套用。
评分拿到这本《极端环境高熵合金的设计、制备与性能评价》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绝对是冶金领域当前的热点和难点所在。高熵合金本身就代表着材料科学的前沿方向,它挑战了传统合金设计的“主元”概念,用等摩尔或接近等摩尔的五种以上元素创造出全新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空间。这本书如果能系统梳理从第一性原理计算指导下的成分设计,到熔炼、快速凝固等制备工艺的优化路径,那简直就是一本宝典。我特别关注“极端环境”这四个字,它意味着书中可能涉及高温抗氧化、超低温脆性、强辐照损伤抵抗能力等,这些都是航空航天、核能等尖端领域对材料的苛刻要求。我希望作者能提供详尽的相稳定性和析出动力学分析,毕竟高熵合金的微观结构稳定性是其大规模应用的最大障碍。如果能看到不同元素组元对局域应变场和位错运动的影响的详细论述,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