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移動通信技術(第2版)
定價:52.00元
作者:宋拯,惠聰,張帆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68236027
字數:
頁碼:252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和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在我國商用規模的不斷擴大,社會對通信專業技術人纔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對通信技術人纔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新一代的通信技術人纔,必須對移動通信係統的發展及技術應用有著充分的瞭解,必須具有全程全網的概念。因此,《移動通信技術(第2版)》充分反映瞭移動通信係統的發展進程及技術應用,以幫助學生建立全麵、係統的移動通信網絡及技術應用發展的概念。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對數據結構與並發編程交叉領域有學習需求的軟件工程師,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健壯且經過時間檢驗的並發數據結構實現指南。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鎖機製(Locking)和內存屏障(Memory Barriers)的章節。讀完這部分內容,我的感覺是作者似乎對“並發”一詞的理解停留在教科書的最基礎層麵。書中詳細描述瞭 Peterson 算法和 Lamport 的 Bakery 算法,這無疑是學習並發控製理論的經典內容。但是,當涉及到現代多核處理器上,這些基於內存順序的經典算法如何被實際的硬件指令集(如x86的`CMPXCHG`或ARM的Load-Exclusive/Store-Exclusive)高效地替代和實現時,書中的討論戛然而止,顯得極其單薄。它沒有深入探討無鎖數據結構(Lock-Free Data Structures)的設計哲學,也沒有對CAS(Compare-and-Swap)操作在實現高性能隊列或棧時可能遇到的ABA問題給齣任何深刻的剖析和解決方案。整個章節讀下來,感覺就像是在復習一門退休的課程,缺乏對當前業界高性能計算場景的關照。如果一本涉及底層同步機製的書籍不能有效地連接理論與現代硬件的實際能力,那麼它提供的知識深度是遠遠不夠的,隻能算是一種對曆史的迴顧,而非麵嚮未來的指導。
評分這本號稱“權威”的計算機科學教材,拿到手沉甸甸的,印刷質量倒是無可挑剔,紙張厚實,排版清晰,光是翻閱的觸感就讓人覺得這是一本下瞭血本的好書。我最初對它抱有極大的期望,畢竟封麵上那一長串的作者頭銜和“經典升級”的字樣,無不暗示著內容將是前沿且深入的。然而,當我開始閱讀關於算法設計的部分時,那種期待感便逐漸被一種難以言喻的挫敗感所取代。書中對圖論的講解,雖然覆蓋瞭諸如Dijkstra和Floyd-Warshall等核心算法,但對這些算法背後的優化思路和實際工程中的性能考量,卻著墨甚少。它更像是一本理論的羅列,而非實戰手冊。例如,在討論NP完全性問題時,作者隻是簡單地引用瞭幾個已證明的結論,卻沒有提供任何一個可以供初學者自行推導的、清晰的、逐步分解的證明過程。這使得我這個試圖通過閱讀來建立紮實理論基礎的讀者,不得不頻繁地在搜索引擎和外部資源中尋找那些缺失的“為什麼”和“如何做”。對於那些希望從零開始構建起嚴謹的計算思維體係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腳手架似乎搭建得過於疏鬆瞭,需要大量的外部支撐纔能勉強站穩。整體而言,它更適閤已經有一定基礎,隻是想快速查閱某個特定定義或公式的資深人士,而不是作為構建知識大廈的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確實一流,拿在手裏能感受到製作方的誠意。我購買它主要是為瞭係統學習網絡協議棧的底層實現,特彆是TCP/IP協議族在操作係統內核中的數據流嚮和處理邏輯。在關於TCP擁塞控製的部分,書中詳細列舉瞭Tahoe、Reno、CUBIC等算法的數學模型和狀態轉換圖。這部分內容可以說是詳盡無遺,對於理解協議的演化脈絡非常有幫助。然而,一旦進入到實際應用層麵,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就變得極其跳躍和碎片化。例如,在講解Socket API時,它羅列瞭`sendto()`, `recvmsg()`, `poll()`等函數的調用序列,但對於為什麼在特定的I/O模型下(如阻塞、非阻塞、異步I/O),需要選擇不同的係統調用來實現最佳性能,卻避而不談。書中的例子都極其理想化,沒有引入任何現實世界中的性能瓶頸,比如網絡抖動、大緩衝區溢齣或者係統調用開銷。我期望看到的是,內核中的網絡緩衝區如何與用戶空間的緩衝區進行零拷貝操作的細節,或者中斷處理程序如何高效地將數據包注入到協議棧中。這本書似乎更偏嚮於網絡協議本身的“是什麼”和“為什麼”,而完全迴避瞭“如何以最高效率實現它”這一核心工程問題,使得我感覺自己像個理論傢,而不是一個能夠調試網絡內核問題的工程師。
評分我一直以來都對嵌入式係統架構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接觸瞭Raspberry Pi和STM32係列微控製器之後,我渴望一本能夠係統梳理從硬件抽象層(HAL)到操作係統內核(RTOS)之間工作流程的專業書籍。這本書的目錄中赫然齣現瞭“實時操作係統與中斷處理”的章節,這讓我興奮不已,以為終於找到瞭我需要的“聖經”。然而,實際閱讀體驗卻是一場漫長的“概念迷宮”。書中大量使用瞭縮寫,且很多關鍵術語在首次齣現時都沒有給齣足夠詳盡的背景介紹。例如,當它談到“上下文切換的原子性保障”時,便迅速跳轉到低級匯編指令的僞代碼,卻沒有花時間解釋為何在多任務環境下,一個簡單的變量賦值操作也可能需要被視為一個復雜的臨界區問題。這種“高手對話”式的寫作風格,雖然對領域專傢可能效率極高,但對於我這種想深入理解底層邏輯的業餘愛好者來說,無異於聽天書。它似乎默認讀者已經對馮·諾依曼結構、總綫仲裁機製以及緩存一緻性協議瞭如指掌。更令人沮喪的是,書中引用的所有代碼示例都非常陳舊,像是直接從上世紀末的期刊上搬下來的,完全沒有體現齣當前主流的ARM Cortex-M係列的內存保護單元(MPU)或者現代編譯器的優化特性。這本書在嘗試講解復雜機製時,往往選擇瞭最抽象的描述方式,而不是用一個具體、可運行的例子來佐證,這極大地削弱瞭其作為技術參考書的實用價值。
評分我是在準備一個關於形式化驗證與自動定理證明的高級研討課時,經推薦購買瞭這本被譽為“裏程碑”的著作。我對其中關於一階邏輯(First-Order Logic)的語義定義和Herbrand定理的闡述感到非常滿意,作者對於命題邏輯到謂詞邏輯的過渡處理得非常平滑且嚴謹,數學符號的使用準確無誤,這為後續的推理規則奠定瞭堅實的基礎。然而,當章節深入到現代自動證明器(Provers)所依賴的現代技術,比如SMT(Satisfiability Modulo Theories)求解器或更復雜的上下文依賴的歸納推理時,這本書的錶現就顯得力不從心瞭。它似乎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主流研究範式上,對於近二十年來在軟件驗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量化約束求解和符號執行技術,幾乎沒有提及。書中對“模型檢測”的描述也隻是停留在Kripke結構的基本定義層麵,完全沒有觸及如何將復雜的程序狀態空間有效抽象化以應對狀態爆炸問題。這種知識的“年代感”非常強烈,讓我不得不懷疑,對於一個追求前沿的讀者來說,這本書與其說是提供瞭一張通往未來的地圖,不如說是一張詳盡的曆史地圖集。它為打下紮實的邏輯基礎提供瞭極好的材料,但在應用和前沿探索方麵,它顯得力不從心,無法滿足對最新研究進展有迫切需求的讀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