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桃花扇(中华经典名剧)
定价:28.00元
作者:【清】孔尚任;谢雍君 朱方遒 评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1011215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版本精良,校注审慎。
《桃花扇》今存的诸多刻本中,兰雪堂本刊刻精良,是兰雪堂主人以孔尚任自刻原刊为底本,据“市肆诸足本参考互订”而重刊。本评注本以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清光绪乙未(1895)兰雪堂重校刊本为底本,参校《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影印清康熙间介安堂本、暖红室刻《汇刻传剧》所收本和梁启超批注本,部分评语采用暖红室刻《汇刻传剧》所收本里的眉批。校点、注释时,还参考了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注本。
2.评析全面独特。
本书的“评析”不仅赏析曲词、分析人物,还介绍本出戏的历史背景,引述古今人对本出戏的评论,同时也讲解剧作中体现的戏剧理论,注重解说剧本里所内涵的舞台演出、舞台表演术语,帮助读者领略文本的曲词之美、内涵之美、表演之美,全方位解读中国古典戏剧独特魅力。每出的注释评析,不单在梳理文辞,也阐释剧本涉及的舞台演出术语、专有名词,以便读者对清代戏曲舞台表演体制与演剧习俗的了解,进一步贴近清末历史的真实风貌。
内容提要
《桃花扇》是清代的传奇剧本,与《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剧”。如孔尚任自己所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中原才子侯方域,巧遇秦淮佳人李香君,题诗定情宫扇上,却难抵历史的风云变幻——李自成陷落京师,八旗军摧垮南朝。侯李情缘在烽火板荡的晚明变局中,如柳絮浮萍,相遇相散,儿女情与家国情交织着,吟唱出一首婉曲、浩荡长歌。此剧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剧创作的*水平。
剧本结构亦别具一格。与之前的明清传奇剧本不同,在四十出之外,又设置了“试一岀”、“闰二十出”、“加廿一出”、“续四十出”,一改传奇创作中副末开场、生旦家门等传统模式,别开生面。每出末尾,留有云亭山人(孔尚任自号)的评点。此剧定稿上演后,马上引起轰动。连康熙帝都不仅阅读剧本,还观看演出,看到《设朝》《选优》出时,就会皱眉顿足,感慨:“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以此自警。此后《桃花扇》一直盛演不衰,还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以不同的形式在舞台、荧屏上上演,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目录
作者介绍
【原作者简介】
孔尚任(1648—1718),字季重,又字聘之,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与《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并称“南洪北孔”,在戏剧理论与实践上都有着极高成就。孔尚任工诗文,考订乐律,精通金石字画,著述甚富,有《岸堂文集》《湖海诗集》《会心录》《石门山集》《宫词百首》《长留集》等,编纂了《平阳府志》《莱州府志》等。曾与顾彩合撰《小忽雷》传奇(存),《大忽雷》杂剧(存),但真正令他名播文坛、长载史册的,是《桃花扇》。
【评注者简介】
谢雍君,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京剧研究中心副主任,《戏曲研究》副主编,《昆曲艺术大典》“文学剧目典”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戏曲史论、戏曲文献整理和研究,对传统戏剧有着全面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戏剧艺术》《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昆曲与文人趣味》等论文,出版《傅惜华古典戏曲提要笺证》《〈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昆曲与文人文化》等专著。参与完成《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昆曲艺术大典》《中国近代戏曲论著集成》等国家重大课题。
朱方遒,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方向为戏曲演出与创作研究,导师为谢雍君研究员。是一位很有才华、严谨认真的年轻学者,曾发表有关戏曲的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我这次阅读的体验,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这部作品所描绘的明末清初的社会风貌,通过细腻的笔触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它不仅仅是关于爱情的悲歌,更是一部深刻的历史画卷。那些朝代的更迭、士大夫阶层的沉浮、以及底层百姓的挣扎,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命运之中。特别是对特定历史事件的侧写,那种无可奈何的宿命感,读来令人唏嘘不已。我仿佛能听到昆曲婉转的唱腔,看到那群文人墨客在乱世中的挣扎与坚守。书中人物的复杂性令人拍案叫绝,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在时代洪流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带着各自的遗憾和光辉。这种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的言情题材,它探讨的是忠义、气节、以及乱世中人性的多重面向。
评分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文化投资。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高品质的精装版本绝对是书架上的亮点;从学术和鉴赏的角度,评注的加入为深入理解文本提供了极佳的钥匙;而就阅读本身而言,这部作品展现了中国古典戏剧艺术的巅峰水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审视历史中的个体悲剧,如何在宏大的背景下关注人性的细微波动。每次合上书本,心中都会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惆怅,那是对逝去美好事物的缅怀,也是对艺术永恒价值的确认。对于任何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对历史题材文学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绝佳选择,它带来的思考和回味是悠长而深刻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精美了,拿到手就爱不释手。封面那种典雅的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厚重感,让人立刻联想到舞台上那华丽而又哀婉的场景。纸张的质地也挑选得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有种温润的触感,翻页时的沙沙声也仿佛带着历史的回响。我尤其欣赏内页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留白得当,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对于这种经典名剧,如此用心的制作无疑是对原作者艺术成就的最好致敬。这样的版本,不单单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空间都提升了档次。我甚至有点舍不得翻开它,生怕会弄坏了这份完美的初始状态,但最终,阅读的渴望还是战胜了对完美的执念。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仪式感,让人更加敬畏这份文学遗产。
评分谢雍君和朱方遒的评注部分,简直是神来之笔,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对于我们这些对传统戏曲文化了解不深的读者来说,这些注释简直就是一座座指路的明灯。他们不仅仅是对生僻字词和典故的解释,更深入到剧本的创作背景、表演程式、以及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进行梳理和分析。有些地方的考证工作做得极为扎实,让你能明白一个场景、一句唱词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这让阅读过程从被动接受故事,转变为一种主动的探索和学习。我特别喜欢他们对“情”与“义”之间张力的剖析,观点独到且富有洞察力,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反而读起来引人入胜。这套评注让这部经典“活”了起来,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
评分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对阅读一部近三百年前的剧本感到有些畏惧,担心晦涩难懂,或者节奏过于缓慢。然而,一旦真正投入进去,那种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立刻抓住了我。剧本的结构安排得极为精妙,高潮迭起,引人入胜。那些对白的设计,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市井的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感。尤其是那些关键场景的铺陈,比如柳敬亭与李香君的几次重要会面,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张力与克制,将那种欲言又止、心照不宣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没有舞台表演的辅助,光靠文字的力量,我已经能清晰地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凄美悱恻的剧场画面。这证明了这部作品在文学性上的不朽魅力,能够跨越媒介和时代的限制,直接触动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