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电子装联对元器件及印制板的要求
定价:49.00元
作者:王玉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212775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电子装联技术中大量应用的电子元器件及印制板的主要技术性能和应用特性,包括元器件的分类、元器件的制作过程、元器件的选型要求与验收标准、元器件引脚材料和镀层要求、印制板的选用要求,印制板的表面镀层及可焊性要求、印制板的选型评估方法与印制板在电子组装中的常见问题分析及应对举措等内容。
目录
章 现代电子装联对元器件及印制板的要求1
1.1 电子装联中的元器件及印制板的应用2
1.2 电子装联材料的常见要求2
1.2.1 常见电子元器件的要求2
1.2.2 常见印制板的要求2
思考题2
第2章 电子装联常用元器件3
2.1 概述4
2.2 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分类及特点8
2.2.1 片式元器件8
2.2.2 IC元器件9
2.2.3 连接器类11
2.2.4 电感及变压器类17
2.2.5 插件元器件类18
2.3 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制造过程19
2.3.1 片式元器件的制造过程19
2.3.2 IC元器件的制造过程21
2.3.3 连接器类的制造过程24
2.3.4 电感变压器类的制造过程25
2.3.5 插件元器件类的制造过程29
2.4 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应用31
2.4.1 片式元器件的应用31
2.4.2 IC元器件的应用38
2.4.3 连接器类的应用47
2.4.4 电感及变压器的应用47
2.4.5 插件类元器件的应用48
2.5 各类电子元器件的常见问题52
2.5.1 片式元器件的常见问题52
2.5.2 IC类元器件的常见问题56
2.5.3 连接器类的常见问题62
2.5.4 电感变压器类的常见问题64
2.5.5 插件元器件类的常见问题68
思考题72
第3章 电子元器件的选型要求73
3.1 概述74
3.1.1 电子元器件工艺选型的目的74
3.1.2 电子元器件工艺选型内容74
3.2 工艺选型要求74
3.2.1 设备能力对元器件的工艺选型要求74
3.2.2 贴片方向对元器件的工艺选型要求75
3.2.3 尺寸方面的工艺选型要求75
3.2.4 元器件镀层的选用原则77
3.2.5 耐温方面的选用原则79
3.2.6 兼容性要求81
3.3 测试方法81
3.3.1 工艺测试的目的81
3.3.2 焊点可靠性测试方法82
思考题86
第4章 电子元器件常用引脚(电极)材料及可焊性镀层要求87
4.1 元器件引脚材料和可焊性镀层的选用原则88
4.1.1 元器件引脚(电极)材料的选用原则88
4.1.2 元器件可焊性镀层的选用原则88
4.2 电子元器件引脚(电极)材料89
4.1.1 电子元器件引脚(电极)材料类型89
4.1.2 电子元器件引脚(电极)材料的特点及应用范围90
4.3 电子元器件常用可焊性镀层92
4.3.1 电子元器件引脚可焊性镀层类型92
4.3.2 电子元器件引脚可焊性镀层的特点及应用范围93
4.3.3 可焊性镀层的抗腐蚀性比较95
4.4 元器件引脚的可焊性试验及其试验标准95
4.4.1 元器件可焊性测试前处理96
4.4.2 元器件引脚的可焊性试验98
4.4.3 元器件引脚可焊性测试标准103
思考题103
第5章 电子元器件防潮要求105
5.1 潮湿敏感元器件简介106
5.1.1 什么是潮湿敏感元器件106
5.1.2 潮湿敏感元器件的分级和分类106
5.2 潮湿敏感元器件的选型及验收108
5.2.1 潮湿敏感元器件的选型要求108
5.2.2 潮湿敏感元器件的包装分级要求108
5.3 潮湿敏感元器件的常见失效109
5.4 潮湿敏感元器件的操作管理111
5.4.1 潮湿敏感元器件的入库验收111
5.4.2 潮湿敏感元器件的存储要求112
5.4.3 潮湿敏感元器件的烘烤要求113
5.4.4 潮湿敏感元器件的上线使用要求114
思考题115
第6章 电子元器件防静电要求117
6.1 静电的产生118
6.1.1 静电的产生118
6.1.2 静电释放造成的破坏118
6.1.3 静电的控制方法及控制原理119
6.2 静电敏感元器件简介121
6.2.1 静电敏感元器件的概念121
6.2.2 常见静电敏感元器件的分级和分类121
6.3 静电敏感元器件的选型及验收123
6.3.1 元器件选型的静电等级要求123
6.3.2 产品设计要求123
6.4 静电敏感元器件的操作管理123
6.4.1 静电敏感元器件的入库验收123
6.4.2 静电敏感元器件的存储要求124
6.4.3 静电敏感元器件的操作124
思考题126
第7章 电子元器件包装要求127
7.1 插件元器件的包装要求127
7.1 插件元器件的包装要求128
7.1.1 插件波峰元器件的包装要求128
7.1.2 插件通孔回流焊元器件的包装要求129
7.2 贴片元器件的包装要求129
7.2.1 贴片元器件包装形式要求129
7.2.2 贴片元器件包装质量要求130
7.2.3 载带标准尺寸132
7.2.4 编带包装其他要求135
7.2.5 贴片元器件料带质量测试方法135
7.3 压接元器件的包装要求136
7.3.1 压接元器件包装形式要求136
7.3.2 压接连接器包装质量要求136
思考题137
第8章 电子装联常用印制板139
8.1 概述140
8.2 现代高密度组装用覆铜板的选用140
8.2.1 覆铜板材料选择的基本要求140
8.2.2 无铅焊接中的覆铜板特别规范141
8.3 覆铜板的生产工艺及原理142
8.3.1 覆铜板生产的五大工序142
8.3.2 原材料、工艺过程对覆铜板主要性能的影响144
8.3.3 多层印制板用PP144
8.3.4 覆铜板的分类146
8.4 与覆铜板材料相关的标准150
8.4.1 外主要标准组织150
8.4.2 各类PCB 基板材料品种在外主要标准中的型号151
8.5 PCB表面涂覆工艺152
8.5.1 电镀锡铅合金152
8.5.2 电镀锡及锡基合金153
8.5.3 热风整平153
8.5.4 电镀NI154
8.5.5 电镀AU155
8.5.6 有机助焊保护膜156
8.5.7 化学镀镍、化学镀金156
8.5.8 化学镀镍156
8.5.9 化学镀金157
8.5.10 化学镀锌158
8.5.11 化学镀AG158
8.5.12 化学浸钯158
8.6 阻焊油墨的特性及分类159
8.6.1 绿油涂覆工艺159
思考题161
第9章 印制板的设计要求163
9.1 基材的选择164
9.1.1 普通FR-4基材164
9.1.2 中TG FR-4基材165
9.1.3 高TG FR-4基材166
9.1.4 高性能、高速板材167
9.1.5 射频材料167
9.1.6 微波材料168
9.1.7 高速、高频板材芯板和半固化片168
9.2 叠层的设计169
9.3 拼板设计及工艺173
9.3.1 拼板的含义173
9.3.2 拼板的作用及意义173
9.3.3 拼板的设计175
9.4.4 拼板方式及设计要求177
9.3.4 分板工艺及设备179
思考题182
0章 印制电路板的加工及验收要求183
10.1 概述184
10.2 印制电路板的加工184
10.2.1 印制电路板的构成及加工流程184
10.2.2 印制电路板的加工工艺186
10.3 印制电路板的工艺要求目的200
10.4 印制电路板的工艺要求内容201
10.4.1 设备能力对印制电路板的工艺选型要求201
10.4.2 工艺设计对印制电路板的工艺选型要求202
10.4.3 对印制电路板外形的要求202
10.4.4 对印制电路板厚度的要求203
10.4.5 对印制电路板线路设计的要求203
10.4.6 焊接质量对印制电路板的工艺选型要求204
10.5 印制电路板的验收要求205
10.5.1 无铅/无卤PCB的要求205
10.5.2 印制电路板用材料品质的要求206
10.5.3 印制电路板加工尺寸公差要求206
10.5.4 印制电路板的外观要求208
10.5.5 电子装联对印制电路板的要求210
10.5.6 包装要求213
10.5.7 品质保证要求216
思考题217
1章 印制板常用镀层及可焊性镀层要求219
11.1 概述220
11.2 PCB常用镀层材料220
11.2.1 PCB常见镀层材料的类型及其特点220
11.2.2 PCB常见镀层应用范围及反应机理222
11.3 PCB常用可焊性镀层要求224
思考题225
2章 印制板选型评估方法227
12.1 概述228
12.2 覆铜板选型评估要求228
12.2.1 覆铜板常用类型229
12.2.2 印制板选材要求229
12.3 印制板选型评估要求229
12.3.1 印制板表面离子污染229
12.3.2 可焊性测试230
12.3.3 表面绝缘电阻测试231
12.3.4 印制板抗剥离强度测试232
12.3.5 通断测试232
12.3.6 阻焊层附着力测试233
12.3.7 介质耐压测试234
12.3.8 热冲击测试234
12.3.9 耐溶剂测试234
12.3.10 镀层附着力测试235
12.3.11 切
作者介绍
王玉: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工艺研发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主要负责工艺产品研发工艺方面的工作。1.与上海大学合作参与《高速长距离光印刷背板互连技术研究》项目,上海市201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项目指南项目;2.与深圳市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快捷印制板公司联合合作《埋容PCB在海洋覆盖无线基站中的应用开发与产业化项目》;3.2009年参加IPC-7711《印制板与电子组装件的返修》中文版开发;4.2011年参加IPC JEDEC-9704《印制线路板应变测试指南》中文版开发;5.2013年参加IPC-4553A《印制电路板的沉银镀层规范》,《化学镀镍/化学钯/浸金( ENEPIG )电镀印制板镀层规范》开发。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在材料科学与工艺结合的角度来看,存在明显的断层。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新型封装材料(如SiP、2.5D/3D 封装)对传统热管理和应力释放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底部填充(Underfill)材料或导热界面材料(TIM)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本书对“元器件”的要求,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的通孔(THT)和标准表面贴装元件的范畴内。对于那些对热阻、机械强度和长期可靠性有极高要求的航天、医疗或汽车电子应用中使用的特种元件,比如裸晶圆或需要晶圆级封装的芯片,它们在装联过程中对装配环境的湿度控制、应力释放膜的选择、以及特定热循环测试的要求,书中几乎没有提供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这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被大大局限在了消费电子领域的基础装配层面,对于需要突破极限性能的工程项目而言,它提供的参考价值非常有限,更像是一本多年前的行业概览,缺乏对未来技术走向的预判和深度解析。
评分从编辑和排版质量上来说,这本书的阅读流畅性也未能达到我预期的专业出版物水准。语言表达上,多处使用了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往往没有提供清晰的背景解释或上下文关联,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或者跨领域工程师来说,构成了不小的理解障碍。更让我困扰的是,书中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关于电子装联工艺标准的差异性讨论极其缺乏。例如,J-STD 001 和 IPC-A-610 标准的最新版本迭代,以及它们在不同区域市场(如欧洲的REACH法规对某些助焊剂残留物的影响)的具体落地细则,这本书似乎没有跟进。当我们进行全球供应链管理时,明确这些细微的、但至关重要的合规性差异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这本书的论述过于静态和理想化,缺乏对现实世界中复杂的法规环境、供应链波动以及不同代工厂实践经验差异的动态考量,导致其提供的指导方案缺乏足够的柔韧性和可操作性。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在“装联”这一环节找到一些提升良率和降低成本的创新思路。尤其关注了关于自动化装配过程中的视觉检测和缺陷识别技术的部分。然而,书里对这些高科技环节的描述,停留在对机器设备功能的简单介绍层面,比如“AOI设备可以检测焊点缺陷”,但对于如何针对新型 BGA 或 QFN 器件的潜在热应力缺陷进行定制化的算法优化,如何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来提高对微小虚焊的识别准确率,这本书几乎没有涉及。这让我感到非常失望,因为在实际生产线上,我们面对的挑战往往不是“知不知道有缺陷”,而是“如何以极高的速度和准确率发现那些极其微小的、难以察觉的缺陷”。此外,对于更精细的返修工艺,比如针对高密度异形元件的激光辅助焊接和局部加热控制,书中完全没有提供任何操作流程的指导或案例分析,仿佛这些先进的工艺手段并不存在于“现代”的范畴内,这与书名所承诺的“现代”二字显得格格不入,阅读体验上造成了明显的认知落差。
评分这本关于现代电子装联的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带着蛮大的期待的,毕竟现在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太快了,装配工艺和标准肯定也在不断进步。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行业趋势和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对于我真正关心的那些具体的技术细节,比如最新的表面贴装技术(SMT)在应对微小间距元件时的具体应对策略,或者在非常规材料基板上的焊接良率提升方案,这本书并没有提供足够深入的探讨。我原本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新型焊料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数据分析,或者最新的无铅化工艺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挑战与解决路径的案例研究。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虽然不少,但很多都显得比较陈旧,更像是对经典工艺的梳理,而不是对“现代”这个词的真正诠释。比如,在探讨可靠性设计时,对静电防护(ESD)的讲解停留在标准规范的层面,而缺乏对高密度封装下ESD失效机理的深入剖析,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处理尖端产品的工程师来说,帮助有限。总体而言,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入门级技术人员的教材,而不是一本给资深工程师提供前沿洞察的工具书,阅读过程中,总感觉有一层“纸”隔在实际操作层面之上,难以真正触及核心痛点。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尤其是对元器件选型和印制板设计规范的阐述,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翻阅一本老旧的行业标准汇编,虽然内容的准确性毋庸置疑,但其呈现方式实在过于枯燥和刻板。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高频电路板设计对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的具体要求那一部分,期望能看到针对5G或更高频段应用中,不同基材(如Rogers材料或先进的聚酰亚胺)的性能对比和实际装联带来的信号完整性影响的量化分析。结果,这部分内容只是泛泛而谈,给出的公式也都是基础的电磁场理论,没有太多贴近实际PCB制造公差和层压工艺对最终电性能影响的讨论。对于印制板的阻抗控制和对铜厚不均的容忍度范围,书中的描述显得过于笼统,没有区分柔性板、刚挠结合板与传统多层硬板在制造极限上的差异。这种“一刀切”的论述方式,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现代电子产品设计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它缺乏那种“深入骨髓”的实战经验的提炼,更像是对教科书知识点的简单复述和整理,读起来像是在走过场,无法带来知识上的跃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