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電子裝聯對元器件及印製闆的要求

現代電子裝聯對元器件及印製闆的要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玉著 著
圖書標籤:
  • 電子裝聯
  • SMT
  • 元器件
  • 印製闆
  • PCB
  • 電子製造
  • 可靠性
  • 工藝
  • 測試
  • 現代電子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玖創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77535
商品編碼:2978189435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1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電子裝聯對元器件及印製闆的要求

定價:49.00元

作者:王玉著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2127753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係統地介紹瞭電子裝聯技術中大量應用的電子元器件及印製闆的主要技術性能和應用特性,包括元器件的分類、元器件的製作過程、元器件的選型要求與驗收標準、元器件引腳材料和鍍層要求、印製闆的選用要求,印製闆的錶麵鍍層及可焊性要求、印製闆的選型評估方法與印製闆在電子組裝中的常見問題分析及應對舉措等內容。

目錄


章 現代電子裝聯對元器件及印製闆的要求1
1.1 電子裝聯中的元器件及印製闆的應用2
1.2 電子裝聯材料的常見要求2
1.2.1 常見電子元器件的要求2
1.2.2 常見印製闆的要求2
思考題2
第2章 電子裝聯常用元器件3
2.1 概述4
2.2 常用電子元器件的分類及特點8
2.2.1 片式元器件8
2.2.2 IC元器件9
2.2.3 連接器類11
2.2.4 電感及變壓器類17
2.2.5 插件元器件類18
2.3 常用電子元器件的製造過程19
2.3.1 片式元器件的製造過程19
2.3.2 IC元器件的製造過程21
2.3.3 連接器類的製造過程24
2.3.4 電感變壓器類的製造過程25
2.3.5 插件元器件類的製造過程29
2.4 常用電子元器件的應用31
2.4.1 片式元器件的應用31
2.4.2 IC元器件的應用38
2.4.3 連接器類的應用47
2.4.4 電感及變壓器的應用47
2.4.5 插件類元器件的應用48
2.5 各類電子元器件的常見問題52
2.5.1 片式元器件的常見問題52
2.5.2 IC類元器件的常見問題56
2.5.3 連接器類的常見問題62
2.5.4 電感變壓器類的常見問題64
2.5.5 插件元器件類的常見問題68
思考題72
第3章 電子元器件的選型要求73
3.1 概述74
3.1.1 電子元器件工藝選型的目的74
3.1.2 電子元器件工藝選型內容74
3.2 工藝選型要求74
3.2.1 設備能力對元器件的工藝選型要求74
3.2.2 貼片方嚮對元器件的工藝選型要求75
3.2.3 尺寸方麵的工藝選型要求75
3.2.4 元器件鍍層的選用原則77
3.2.5 耐溫方麵的選用原則79
3.2.6 兼容性要求81
3.3 測試方法81
3.3.1 工藝測試的目的81
3.3.2 焊點可靠性測試方法82
思考題86
第4章 電子元器件常用引腳(電極)材料及可焊性鍍層要求87
4.1 元器件引腳材料和可焊性鍍層的選用原則88
4.1.1 元器件引腳(電極)材料的選用原則88
4.1.2 元器件可焊性鍍層的選用原則88
4.2 電子元器件引腳(電極)材料89
4.1.1 電子元器件引腳(電極)材料類型89
4.1.2 電子元器件引腳(電極)材料的特點及應用範圍90
4.3 電子元器件常用可焊性鍍層92
4.3.1 電子元器件引腳可焊性鍍層類型92
4.3.2 電子元器件引腳可焊性鍍層的特點及應用範圍93
4.3.3 可焊性鍍層的抗腐蝕性比較95
4.4 元器件引腳的可焊性試驗及其試驗標準95
4.4.1 元器件可焊性測試前處理96
4.4.2 元器件引腳的可焊性試驗98
4.4.3 元器件引腳可焊性測試標準103
思考題103
第5章 電子元器件防潮要求105
5.1 潮濕敏感元器件簡介106
5.1.1 什麼是潮濕敏感元器件106
5.1.2 潮濕敏感元器件的分級和分類106
5.2 潮濕敏感元器件的選型及驗收108
5.2.1 潮濕敏感元器件的選型要求108
5.2.2 潮濕敏感元器件的包裝分級要求108
5.3 潮濕敏感元器件的常見失效109
5.4 潮濕敏感元器件的操作管理111
5.4.1 潮濕敏感元器件的入庫驗收111
5.4.2 潮濕敏感元器件的存儲要求112
5.4.3 潮濕敏感元器件的烘烤要求113
5.4.4 潮濕敏感元器件的上綫使用要求114
思考題115
第6章 電子元器件防靜電要求117
6.1 靜電的産生118
6.1.1 靜電的産生118
6.1.2 靜電釋放造成的破壞118
6.1.3 靜電的控製方法及控製原理119
6.2 靜電敏感元器件簡介121
6.2.1 靜電敏感元器件的概念121
6.2.2 常見靜電敏感元器件的分級和分類121
6.3 靜電敏感元器件的選型及驗收123
6.3.1 元器件選型的靜電等級要求123
6.3.2 産品設計要求123
6.4 靜電敏感元器件的操作管理123
6.4.1 靜電敏感元器件的入庫驗收123
6.4.2 靜電敏感元器件的存儲要求124
6.4.3 靜電敏感元器件的操作124
思考題126
第7章 電子元器件包裝要求127
7.1 插件元器件的包裝要求127
7.1 插件元器件的包裝要求128
7.1.1 插件波峰元器件的包裝要求128
7.1.2 插件通孔迴流焊元器件的包裝要求129
7.2 貼片元器件的包裝要求129
7.2.1 貼片元器件包裝形式要求129
7.2.2 貼片元器件包裝質量要求130
7.2.3 載帶標準尺寸132
7.2.4 編帶包裝其他要求135
7.2.5 貼片元器件料帶質量測試方法135
7.3 壓接元器件的包裝要求136
7.3.1 壓接元器件包裝形式要求136
7.3.2 壓接連接器包裝質量要求136
思考題137
第8章 電子裝聯常用印製闆139
8.1 概述140
8.2 現代高密度組裝用覆銅闆的選用140
8.2.1 覆銅闆材料選擇的基本要求140
8.2.2 無鉛焊接中的覆銅闆特彆規範141
8.3 覆銅闆的生産工藝及原理142
8.3.1 覆銅闆生産的五大工序142
8.3.2 原材料、工藝過程對覆銅闆主要性能的影響144
8.3.3 多層印製闆用PP144
8.3.4 覆銅闆的分類146
8.4 與覆銅闆材料相關的標準150
8.4.1 外主要標準組織150
8.4.2 各類PCB 基闆材料品種在外主要標準中的型號151
8.5 PCB錶麵塗覆工藝152
8.5.1 電鍍锡鉛閤金152
8.5.2 電鍍锡及锡基閤金153
8.5.3 熱風整平153
8.5.4 電鍍NI154
8.5.5 電鍍AU155
8.5.6 有機助焊保護膜156
8.5.7 化學鍍鎳、化學鍍金156
8.5.8 化學鍍鎳156
8.5.9 化學鍍金157
8.5.10 化學鍍鋅158
8.5.11 化學鍍AG158
8.5.12 化學浸鈀158
8.6 阻焊油墨的特性及分類159
8.6.1 綠油塗覆工藝159
思考題161
第9章 印製闆的設計要求163
9.1 基材的選擇164
9.1.1 普通FR-4基材164
9.1.2 中TG FR-4基材165
9.1.3 高TG FR-4基材166
9.1.4 高性能、高速闆材167
9.1.5 射頻材料167
9.1.6 微波材料168
9.1.7 高速、高頻闆材芯闆和半固化片168
9.2 疊層的設計169
9.3 拼闆設計及工藝173
9.3.1 拼闆的含義173
9.3.2 拼闆的作用及意義173
9.3.3 拼闆的設計175
9.4.4 拼闆方式及設計要求177
9.3.4 分闆工藝及設備179
思考題182
0章 印製電路闆的加工及驗收要求183
10.1 概述184
10.2 印製電路闆的加工184
10.2.1 印製電路闆的構成及加工流程184
10.2.2 印製電路闆的加工工藝186
10.3 印製電路闆的工藝要求目的200
10.4 印製電路闆的工藝要求內容201
10.4.1 設備能力對印製電路闆的工藝選型要求201
10.4.2 工藝設計對印製電路闆的工藝選型要求202
10.4.3 對印製電路闆外形的要求202
10.4.4 對印製電路闆厚度的要求203
10.4.5 對印製電路闆綫路設計的要求203
10.4.6 焊接質量對印製電路闆的工藝選型要求204
10.5 印製電路闆的驗收要求205
10.5.1 無鉛/無鹵PCB的要求205
10.5.2 印製電路闆用材料品質的要求206
10.5.3 印製電路闆加工尺寸公差要求206
10.5.4 印製電路闆的外觀要求208
10.5.5 電子裝聯對印製電路闆的要求210
10.5.6 包裝要求213
10.5.7 品質保證要求216
思考題217
1章 印製闆常用鍍層及可焊性鍍層要求219
11.1 概述220
11.2 PCB常用鍍層材料220
11.2.1 PCB常見鍍層材料的類型及其特點220
11.2.2 PCB常見鍍層應用範圍及反應機理222
11.3 PCB常用可焊性鍍層要求224
思考題225
2章 印製闆選型評估方法227
12.1 概述228
12.2 覆銅闆選型評估要求228
12.2.1 覆銅闆常用類型229
12.2.2 印製闆選材要求229
12.3 印製闆選型評估要求229
12.3.1 印製闆錶麵離子汙染229
12.3.2 可焊性測試230
12.3.3 錶麵絕緣電阻測試231
12.3.4 印製闆抗剝離強度測試232
12.3.5 通斷測試232
12.3.6 阻焊層附著力測試233
12.3.7 介質耐壓測試234
12.3.8 熱衝擊測試234
12.3.9 耐溶劑測試234
12.3.10 鍍層附著力測試235
12.3.11 切

作者介紹


王玉: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工藝研發高級工程師,項目經理,主要負責工藝産品研發工藝方麵的工作。1.與上海大學閤作參與《高速長距離光印刷背闆互連技術研究》項目,上海市2013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信息技術領域項目指南項目;2.與深圳市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快捷印製闆公司聯閤閤作《埋容PCB在海洋覆蓋無綫基站中的應用開發與産業化項目》;3.2009年參加IPC-7711《印製闆與電子組裝件的返修》中文版開發;4.2011年參加IPC JEDEC-9704《印製綫路闆應變測試指南》中文版開發;5.2013年參加IPC-4553A《印製電路闆的沉銀鍍層規範》,《化學鍍鎳/化學鈀/浸金( ENEPIG )電鍍印製闆鍍層規範》開發。

文摘


序言



《精密焊接工藝與質量控製》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現代電子産品製造中至關重要的精密焊接工藝及其與之相伴的質量控製體係。在當前電子信息産業飛速發展的浪潮下,産品的小型化、集成化、高性能化對焊接技術提齣瞭前所未有的嚴苛要求。從微小元器件的連接到復雜電路闆的組裝,每一次精準的焊接都直接關係到産品的可靠性、性能錶現乃至使用壽命。本書正是為瞭係統性地闡述和解決這些挑戰而編寫。 第一篇 精密焊接的基礎理論與技術 本篇旨在為讀者建立起對精密焊接過程的全麵認識,從微觀的材料科學到宏觀的工藝流程,層層深入。 第一章 焊接科學基礎: 詳細闡述瞭焊接的物理化學原理,包括金屬的熔化、擴散、固化過程,以及金屬間的結閤機製。重點介紹瞭焊料的成分、性能及其對焊接質量的影響,如潤濕性、流動性、熔點、熱膨脹係數等。同時,探討瞭助劑的作用,如活化、淨化、保護等,並分析瞭不同種類助劑(如鬆香基、有機酸類、鹵化物類)的特點和應用場景。本章還會涉及焊接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冶金反應,以及這些反應如何影響焊點的強度和可靠性。 第二章 焊料與焊劑的科學: 深入研究瞭各類焊料的特性,包括锡鉛焊料(其曆史應用與環保替代)、無鉛焊料(如Sn-Ag-Cu, Sn-Cu, Sn-Zn等閤金)的成分、微觀結構、力學性能和可靠性。著重分析瞭無鉛焊料在使用過程中麵臨的挑戰,如更高的熔點、較差的潤濕性和“鐓酥”現象。針對焊劑,本書會對其化學成分、活性強度、殘留物影響進行分類闡述,並提供選擇適宜焊劑以應對不同焊接環境(如高溫、腐蝕性環境)的指導。 第三章 焊接方法與設備: 係統介紹瞭目前電子行業主流的精密焊接技術,包括: 波峰焊: 闡述其工作原理、設備結構、關鍵參數(如預熱溫度、焊接溫度、傳送速度、波峰高度與形狀)的設定與優化。分析其在通孔元器件焊接中的優勢與局限性。 迴流焊: 詳細講解其工作流程,包括預熱、焊接、冷卻三個階段,並重點分析迴流焊麯綫的構成要素(如升溫速率、峰值溫度、焊接時間、冷卻速率)以及如何根據不同元器件和焊膏特性優化迴流焊麯綫。設備類型(如對流式、紅外式、蒸汽相式)的特點對比。 選擇性波焊(點波焊): 介紹其在特定區域焊接的應用,以及設備調試和工藝控製要點。 手工焊接: 針對研發、維修和小批量生産場景,詳述高品質手工焊接技巧,包括烙鐵選擇、焊絲使用、操作手法、對眼部和手部協調的要求。 激光焊接、超聲波焊接、熱風槍焊接等特殊工藝: 簡要介紹其原理、適用範圍和工藝特點,為讀者拓展技術視野。 第四章 焊接熱影響區(HAZ)的分析: 深入探討焊接過程中熱量傳遞對周圍材料的影響,特彆是對元器件和印製闆基材的損傷。分析不同熱輸入條件下HAZ內的顯微組織演變,如晶粒長大、相變、應力集中等。強調如何通過優化焊接工藝參數來最小化HAZ的影響,保護敏感元器件。 第二篇 精密焊接的質量控製與可靠性分析 本篇聚焦於如何確保焊接質量,從缺陷檢測到可靠性評估,提供一套完整的質量保障體係。 第五章 焊接缺陷的識彆與成因分析: 全麵列舉並深入剖析各類常見的焊接缺陷,包括: 虛焊(Cold Solder Joint): 焊料與焊盤或引腳結閤不良,導緻高電阻或斷路。分析其常見原因如潤濕不良、溫度不足、氧化等。 橋連(Bridging): 焊料意外地連接瞭兩個原本不應連接的焊盤或引腳。探討其與焊膏印刷、元件布局、焊接溫度等因素的關係。 焊瘤(Solder Ball/Solder Blob): 焊膏中的細小焊球未熔化或脫離主焊點。分析其産生原因如焊膏氧化、迴流爐溫度不均等。 焊劑殘留(Flux Residue): 焊劑在焊接後未被清除,可能引起腐蝕、漏電等問題。區分可清洗型與免清洗型焊劑殘留的影響。 氧化(Oxidation): 焊料錶麵或焊盤/引腳錶麵在焊接前或焊接過程中發生氧化,影響潤濕。 焊縫不飽滿/凹陷(Solder Fillet Incomplete/Concave): 焊縫未完全填充,或焊縫錶麵齣現凹陷。 空洞(Void): 焊縫內部存在氣泡。 元器件損壞(Component Damage): 如陶瓷電容破裂、IC引腳變形、PCB闆層分離等。 異物混入(Foreign Material Contamination): 如灰塵、縴維等。 對於每種缺陷,都會詳細分析其産生的原因,並提供相應的預防和糾正措施。 第六章 焊接質量的檢測技術: 介紹先進的焊接質量檢測手段,確保産品齣廠前的可靠性。 目視檢查(Visual Inspection): 基於IPC-A-610等國際標準,講解如何進行係統性的目視檢查,包括檢查焊縫的潤濕性、飽滿度、焊點形狀、無橋連、無缺陷等。 X射綫檢測(X-Ray Inspection): 重點闡述X射綫檢測在識彆焊點內部空洞、側壁填充不良、元器件內部缺陷等方麵的能力。介紹不同射綫能量、角度的選擇,以及圖像處理與判讀。 光學顯微鏡檢查: 適用於放大觀察細微缺陷,如焊膏印刷質量、元器件引腳狀態等。 自動光學檢測(AOI): 介紹AOI技術的工作原理,包括圖像采集、特徵提取、比對分析等,以及其在批量生産中自動化檢測焊接缺陷的優勢。 三維掃描(3D Scanning)/三維焊膏檢測(3D SPI): 講解其在檢測焊膏印刷體積、高度、形狀等方麵的應用,以及對後續迴流焊接質量的預測作用。 客觀檢測方法(如電性能測試、功能測試): 強調最終功能驗證的重要性,確保焊接的電氣連接可靠。 第七章 焊接可靠性分析與失效模式: 深入探討焊接在不同工作環境下的可靠性問題。 熱衝擊與冷衝擊(Thermal Shock & Thermal Cycling): 分析溫度變化對焊點産生的應力,以及可能導緻的疲勞斷裂。 振動與機械衝擊(Vibration & Mechanical Shock): 焊點在動態載荷下的行為,以及可能發生的脫落或開裂。 濕熱環境(Humidity & Heat): 濕氣侵入、腐蝕性環境對焊點的長期影響。 加速壽命試驗(Accelerated Life Testing): 介紹各種加速試驗方法(如PCT, HAST),以及如何通過這些試驗來評估焊接的長期可靠性。 失效分析(Failure Analysis): 當産品失效時,如何通過一係列分析手段(如金相分析、SEM/EDX分析、應力分析)來追溯失效源,並為工藝改進提供依據。 第八章 焊接工藝過程中的應力管理: 重點關注焊接過程中産生的熱應力、機械應力,以及這些應力如何影響元器件和印製闆的完整性。 熱應力的産生與緩解: 分析不同材料熱膨脹係數差異帶來的應力,以及如何通過溫度控製、冷卻速率調整來減小應力。 PCB闆翹麯與應力: 探討PCB闆在焊接過程中的翹麯現象,及其對焊接質量的影響。分析翹麯的成因(如材料不均、濕度影響、過高的溫度梯度)和控製方法。 元器件應力敏感性: 識彆和理解不同類型元器件(如陶瓷電容、MEMS器件、BGA器件)對焊接應力的敏感度,並提供相應的保護措施。 封裝與結構設計中的應力考慮: 討論如何在産品設計階段就考慮焊接應力,例如元器件布局、PCB闆的結構強度設計等。 第三篇 焊接在現代電子裝聯中的應用與發展趨勢 本篇將視角擴展到更宏觀的應用層麵,並展望未來的發展方嚮。 第九章 異形元器件與先進封裝焊接: 隨著電子産品尺寸的不斷縮小和功能集成度的提高,各種異形元器件(如01005尺寸的片式元器件、QFN、DFN、TSOP、SOT封裝)以及先進封裝技術(如BGA、CSP、PoP、WLP)在電子産品中得到廣泛應用。本章將詳細介紹這些特殊封裝焊接的技術難點和工藝要求,包括: BGA/CSP焊接: 焊球的潤濕性、塌陷、虛焊、球之間橋連的成因與控製。需要精密的焊膏印刷、精確的迴流溫度控製以及可靠的球腳清潔。 QFN/DFN焊接: 焊盤的翹麯、焊縫的潤濕性、熱接地焊盤的處理。 CSP(Chip Scale Package)焊接: 極小的尺寸帶來的挑戰,對焊膏印刷和迴流麯綫的要求極高。 PoP(Package on Package)焊接: 多層封裝堆疊帶來的垂直應力、熱應力以及對下方焊點的熱量傳遞影響。 WLP(Wafer Level Package)焊接: 在晶圓級彆完成的焊接,對設備精度和潔淨度要求極高。 異形元器件的焊接: 如大尺寸連接器、綫束、大功率器件等的焊接,需要考慮其散熱、應力分布等特殊性。 第十章 綠色焊接與環保法規: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提高,綠色焊接已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嚮。本章將探討: 無鉛焊料的挑戰與機遇: 詳細分析無鉛焊料的焊接溫度、工藝窗口、可靠性以及環保性能。 環保型焊劑與清洗劑: 介紹低VOC(揮發性有機化閤物)、水基清洗劑等環保替代方案,以及它們在焊接過程中的應用和性能評估。 焊接過程中汙染物排放與控製: 分析焊接産生的煙塵、揮發性氣體等,以及如何通過通風、過濾等措施進行有效控製,滿足環保法規要求。 循環經濟與廢棄物處理: 探討焊接材料的迴收利用,以及電子廢棄物處理中與焊接相關的環節。 第十一章 焊接技術的前沿發展與展望: 展望未來焊接技術的發展趨勢,為讀者提供行業發展的前瞻性視角。 微納焊接技術: 針對超小型器件和三維集成電路的微納焊接,如使用微細焊絲、納米焊料、等離子體焊接等。 智能焊接與工業4.0: 探討如何將傳感器、大數據、人工智能應用於焊接過程,實現焊接的智能化監控、預測性維護和自適應優化。 新型焊接材料與工藝: 如高導熱焊料、高可靠性焊膏、新型助劑,以及基於激光、超聲波、摩擦攪拌等的新型非接觸式或低損傷焊接技術。 3D打印與混閤製造技術中的焊接應用: 探討焊接技術在3D打印金屬部件的連接、電子器件的3D組裝等新興領域的應用。 麵嚮極端環境的焊接: 針對航天、航空、深海、高溫等極端環境,對焊接材料和工藝提齣的特殊要求。 本書內容緊密結閤實際生産和研發需求,力求在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之間取得平衡。通過對精密焊接基礎理論的深入剖析、對質量控製體係的全麵梳理、對各類缺陷的細緻分析以及對前沿技術發展的探討,本書旨在幫助電子工程技術人員、質量工程師、工藝工程師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掌握現代電子裝聯中精密焊接的關鍵技術,提高焊接質量和産品可靠性,從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在材料科學與工藝結閤的角度來看,存在明顯的斷層。我期待看到的是關於新型封裝材料(如SiP、2.5D/3D 封裝)對傳統熱管理和應力釋放的挑戰,以及如何通過先進的底部填充(Underfill)材料或導熱界麵材料(TIM)來解決這些問題。這本書對“元器件”的要求,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傳統的通孔(THT)和標準錶麵貼裝元件的範疇內。對於那些對熱阻、機械強度和長期可靠性有極高要求的航天、醫療或汽車電子應用中使用的特種元件,比如裸晶圓或需要晶圓級封裝的芯片,它們在裝聯過程中對裝配環境的濕度控製、應力釋放膜的選擇、以及特定熱循環測試的要求,書中幾乎沒有提供專門的章節進行論述。這使得這本書的適用範圍被大大局限在瞭消費電子領域的基礎裝配層麵,對於需要突破極限性能的工程項目而言,它提供的參考價值非常有限,更像是一本多年前的行業概覽,缺乏對未來技術走嚮的預判和深度解析。

評分

這本關於現代電子裝聯的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其實是帶著蠻大的期待的,畢竟現在電子産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太快瞭,裝配工藝和標準肯定也在不斷進步。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後,發現它似乎更側重於宏觀的行業趨勢和一些基礎的理論知識,對於我真正關心的那些具體的技術細節,比如最新的錶麵貼裝技術(SMT)在應對微小間距元件時的具體應對策略,或者在非常規材料基闆上的焊接良率提升方案,這本書並沒有提供足夠深入的探討。我原本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新型焊料在極端環境下的可靠性數據分析,或者最新的無鉛化工藝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挑戰與解決路徑的案例研究。書中的插圖和圖錶雖然不少,但很多都顯得比較陳舊,更像是對經典工藝的梳理,而不是對“現代”這個詞的真正詮釋。比如,在探討可靠性設計時,對靜電防護(ESD)的講解停留在標準規範的層麵,而缺乏對高密度封裝下ESD失效機理的深入剖析,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處理尖端産品的工程師來說,幫助有限。總體而言,它更像是一本麵嚮入門級技術人員的教材,而不是一本給資深工程師提供前沿洞察的工具書,閱讀過程中,總感覺有一層“紙”隔在實際操作層麵之上,難以真正觸及核心痛點。

評分

從編輯和排版質量上來說,這本書的閱讀流暢性也未能達到我預期的專業齣版物水準。語言錶達上,多處使用瞭一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但往往沒有提供清晰的背景解釋或上下文關聯,這對於非專業人士或者跨領域工程師來說,構成瞭不小的理解障礙。更讓我睏擾的是,書中對不同國傢或地區之間關於電子裝聯工藝標準的差異性討論極其缺乏。例如,J-STD 001 和 IPC-A-610 標準的最新版本迭代,以及它們在不同區域市場(如歐洲的REACH法規對某些助焊劑殘留物的影響)的具體落地細則,這本書似乎沒有跟進。當我們進行全球供應鏈管理時,明確這些細微的、但至關重要的閤規性差異是確保産品質量的關鍵。這本書的論述過於靜態和理想化,缺乏對現實世界中復雜的法規環境、供應鏈波動以及不同代工廠實踐經驗差異的動態考量,導緻其提供的指導方案缺乏足夠的柔韌性和可操作性。

評分

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能在“裝聯”這一環節找到一些提升良率和降低成本的創新思路。尤其關注瞭關於自動化裝配過程中的視覺檢測和缺陷識彆技術的部分。然而,書裏對這些高科技環節的描述,停留在對機器設備功能的簡單介紹層麵,比如“AOI設備可以檢測焊點缺陷”,但對於如何針對新型 BGA 或 QFN 器件的潛在熱應力缺陷進行定製化的算法優化,如何通過深度學習模型來提高對微小虛焊的識彆準確率,這本書幾乎沒有涉及。這讓我感到非常失望,因為在實際生産綫上,我們麵對的挑戰往往不是“知不知道有缺陷”,而是“如何以極高的速度和準確率發現那些極其微小的、難以察覺的缺陷”。此外,對於更精細的返修工藝,比如針對高密度異形元件的激光輔助焊接和局部加熱控製,書中完全沒有提供任何操作流程的指導或案例分析,仿佛這些先進的工藝手段並不存在於“現代”的範疇內,這與書名所承諾的“現代”二字顯得格格不入,閱讀體驗上造成瞭明顯的認知落差。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尤其是對元器件選型和印製闆設計規範的闡述,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翻閱一本老舊的行業標準匯編,雖然內容的準確性毋庸置疑,但其呈現方式實在過於枯燥和刻闆。我特彆留意瞭關於高頻電路闆設計對介電常數和損耗角正切的具體要求那一部分,期望能看到針對5G或更高頻段應用中,不同基材(如Rogers材料或先進的聚酰亞胺)的性能對比和實際裝聯帶來的信號完整性影響的量化分析。結果,這部分內容隻是泛泛而談,給齣的公式也都是基礎的電磁場理論,沒有太多貼近實際PCB製造公差和層壓工藝對最終電性能影響的討論。對於印製闆的阻抗控製和對銅厚不均的容忍度範圍,書中的描述顯得過於籠統,沒有區分柔性闆、剛撓結閤闆與傳統多層硬闆在製造極限上的差異。這種“一刀切”的論述方式,對於追求極緻性能的現代電子産品設計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它缺乏那種“深入骨髓”的實戰經驗的提煉,更像是對教科書知識點的簡單復述和整理,讀起來像是在走過場,無法帶來知識上的躍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