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钦定河源纪略 | 作者 | 纪昀 等 |
| 定价 | 1200.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118629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页码 | 1000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钦定河源纪略》三十六卷,是清代学者纪昀等奉乾隆勑命编纂的一部水利“官书”。该书紧扣“河源”主题,收集自汉迄清有关黄河源头的论述,首冠以图,次列以表,有《质实》《证古》《辨讹》《纪事》《杂录》等卷篇,该水道之脉络,核水道之源流,参订旧籍之与履勘相符者,纠驳旧说之纰漏乖缪者,胪载历代典故轶闻,杂录源区风土文物。资料搜采全备、编排得法,不仅反映了时人对河源问题的认识水平,而且有汇编河源资料上的价值,是研究黄河源区水文、地理、风物等课题的重要资料。今取清武英殿刻本全文影印,版框尺寸一仍其旧,供研究者使用。 |
| 作者简介 | |
|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学者。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
| 目录 | |
| 首卷 |
| 编辑推荐 | |
| “黄河之水天上来”,但黄河的真源在哪儿,探测条件所限,古代中国人并不是十分清楚,长久以来,聚讼纷纭。清乾隆四十七年,侍御阿弥达奉命前往西宁祭告河神,并追溯河源,是清朝官方探测黄河正源的又一次努力。本书即是乾隆采信阿弥达以阿勒坦郭勒为黄河正源之说,命学者纪昀等撰写的一部有关河源问题的水利“官书”。资料丰富,体例得法,总结了传统时代人们对于河源问题的认识。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对于我这种断断续续阅读的人来说,目录结构的清晰度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性非常强,章节划分层次分明,无论是想查找特定事件的记载,还是想系统梳理某一方面的脉络,都非常方便快捷。而且,配有的索引和人名地名对照表做得极其详尽,极大地提高了检索效率。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一个好的导览系统简直是救星。我试着查找了几个特定的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都能迅速定位到相关记述,这对于梳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时间线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份细致的编校工作,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体验的尊重,使得原本可能有些晦涩的古籍,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带着一丝庄重的气质,让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摸上去细腻而不失韧性,翻页时发出的那种轻微的沙沙声,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尤其是封面上的字体选择和排版,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对于我这样的老读者来说,实体书的阅读体验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一种与历史对话的仪式感。我特别欣赏他们对于版心和行距的精妙安排,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在很多当代出版物中是很难得的。这样的用心,让每一次翻阅都变成一种享受,也让人更加期待内容本身能够带来怎样的惊喜。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可靠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真伪难辨的时代,一本由权威机构出版、且经过精心校注的古籍显得尤为珍贵。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特定地区的记录,它本身就是一段严肃的学术传承的体现。从字体的规范到注释的详略,都透露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我可以放心地将书中的内容作为研究的基础,而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去自行辨别讹误或缺失。这种信任感,是建立在长期的学术声誉之上的,也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阅读层面,成为一种具有权威性的知识备份。购买它,就像是为自己的书架添置了一件经过时间检验的传家宝。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史料的详实程度,绝对是同类著作中的佼佼者。我尤其关注其中对于地方风俗和官制变迁的记述,作者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且细致入微,很多在其他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角落,在这里都被清晰地勾勒了出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借助地图和一些相关的清代档案资料进行交叉比对,这不仅没有让我感到枯燥,反而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研究兴趣。可以看出,编纂者在搜集和考证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准,体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对于任何一位对地域史或清代地方治理有兴趣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这几乎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其提供的第一手资料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品鉴,这本书的叙事笔法也颇有独到之处。它并非是那种干巴巴的官样文章,在记录史实的同时,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民间传说和地方轶事,使得整体阅读体验更加生动立体。行文流畅,用词考究,既有文人雅士的沉稳,又不失对世俗百态的深刻洞察。有时候读到一些描绘当地风土人情的段落,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味,看到市井间的熙熙攘攘。这种“写活”历史的功力,恰恰是许多纯粹的史料汇编所欠缺的。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冰冷的文字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