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译注

天工开物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吉星 注 著
图书标签:
  • 科技史
  • 中国科技
  • 古代科技
  • 工艺技术
  • 宋应星
  • 天工开物
  • 译注
  • 明代
  • 技术史
  • 百科全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8054
商品编码:2978405407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天工开物译注

定价:36.00元

作者:潘吉星 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32578054

字数:

页码:37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书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是有详细的记述。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天工开物译注》由自然科学史专家潘吉星对《天工开物》做了详细的注释及白话翻译,并保留了的图版。

目录


前言
说明
天工开物序
卷上
1.乃粒
1-1 宋子曰
1-2 总名
1-3 稻
1-4 稻宜
1-5 稻工
1-6 稻灾
1-7 水利
1-8 麦
1-9 麦工
1-10 麦灾
1-11 黍、稷、梁、粟
1-12 麻
1-13 菽
2.粹精第二
2-1 宋子曰
2-2 攻稻
2-3 攻麦
2-4 攻黍、稷、粟、梁、麻、菽
3.作成第三
3-1 宋子曰
3-2 盐产
3-3 海水盐
3-4 池盐
3-5 井盐
3-6 末盐、崖盐
4.甘嗜第四
4-1 宋子日
4-2 蔗种
4-3 蔗品
4-4 造糖
4-5 造白糖
4-6 造兽糖
4-7 蜂蜜
4-8 饴饧
5.膏液第五
5-1 宋子日
5-2 油品
5-3 法具
……

卷中
卷下
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前言
说明
天工开物序
卷上
1.乃粒
1-1 宋子曰
1-2 总名
1-3 稻
1-4 稻宜
1-5 稻工
1-6 稻灾
1-7 水利
1-8 麦
1-9 麦工
1-10 麦灾
1-11 黍、稷、梁、粟
1-12 麻
1-13 菽
2.粹精第二
2-1 宋子曰
2-2 攻稻
2-3 攻麦
2-4 攻黍、稷、粟、梁、麻、菽
3.作成第三
3-1 宋子曰
3-2 盐产
3-3 海水盐
3-4 池盐
3-5 井盐
3-6 末盐、崖盐
4.甘嗜第四
4-1 宋子日
4-2 蔗种
4-3 蔗品
4-4 造糖
4-5 造白糖
4-6 造兽糖
4-7 蜂蜜
4-8 饴饧
5.膏液第五
5-1 宋子日
5-2 油品
5-3 法具
……

卷中
卷下
索引


纸上耕耘,术数汇聚:探索中华传统技艺的宏伟画卷 本书并非对某一部已有的传世典籍进行字斟句酌的考订与白话解释,而是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旨在为读者呈现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通过智慧与辛勤劳动,在各个技艺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它是一部关于“智识”与“劳作”相互交融的宏伟画卷,描绘了古人如何洞察自然规律,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而塑造了我们所知的古代中国社会的面貌。 一、 农耕之本,食粮之源: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中,农业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支撑着人口的繁衍与社会的稳定。本书将深入剖析古代农耕文明的根基,从最基础的土地耕作讲起。我们将追溯历代王朝在土地制度上的探索与变革,理解不同时期的屯田、井田、均田等制度如何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与公平。 不仅仅是制度,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凝结着无数代人经验与智慧的农耕技艺。我们将细致地描绘从春耕到秋收的完整农事链条。犁铧如何翻动肥沃的土地,播种时如何掌握播种的密度与深度,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实则蕴含着对土壤肥力、气候节律以及作物生长特性的深刻理解。灌溉技术也是农耕的命脉,本书将介绍古代各种精巧的引水、蓄水、排水系统,如坎儿井的地下智慧、石坝水车的机械巧思,它们在旱涝交替的自然环境中,为农作物提供了宝贵的生命之源。 作物种植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本书将探讨古代对于不同作物,如稻、麦、粟、菽、麻等的选种、育种、栽培方法。如何识别优良的种子,如何进行合理的轮作与间作以保持地力,如何防治病虫害,这些都将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出来。甚至连收获后的晾晒、储藏,以及如何加工成各种粮食产品,如米、面、酒、醋等,都将是本书着力展现的细节。 二、 纺织之韵,衣食之要: 衣物,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本书将带读者走进古代的纺织世界,体验从纤维到成衣的奇妙旅程。我们将从原材料的获取开始,探寻丝绸、麻、棉、毛等不同纤维的来源与特性。对于蚕桑,我们将详细描述从养蚕、采茧到缫丝的每一个环节,展现古代丝织业的精细与繁复。对于麻,我们将追溯从种植、沤麻、梳理到纺线的全过程,体会其朴实与坚韧。 纺织的核心在于“织”,即如何将细密的纱线编织成各种功能的织物。本书将介绍不同类型的织机,从简单的手摇织机到更复杂的提花织机,它们如何通过巧妙的机械结构,将纵横的经纬线交织出万紫千红的花纹与质地。我们将深入探究不同织法的奥秘,如平纹、斜纹、缎纹等,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精美织物,如绫、罗、绸、缎等。 染织技艺更是为织物增添了生命与色彩。本书将介绍古代天然染料的广泛应用,如蓝靛的青、茜草的红、栀子的黄、紫草的紫等,以及各种复杂的染色工艺,如扎染、蜡染、印染等,它们如何将简单的布匹变成艺术品。最后,我们将简要触及古代的缝纫与服装制作,展现古人如何根据不同场合、不同身份,设计并制作出各具时代特色的服饰。 三、 矿冶之功,器用之本: 金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书将聚焦于古代的矿冶技术,揭示古人如何从地底深处挖掘出珍贵的金属,并将其锻造成各种实用的器物。我们将从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采讲起,介绍古代的采矿方法、工具以及矿石的初步选炼。 smelting of ores, the core of metallurgical technology, will be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is section. We will detail the processes of smelting iron, copper, tin, and other essential metals.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ancient furnaces, the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nd the addition of various fluxes are all fascinating aspects that reflect the ingenuity of ancient metallurgists. The subsequent shaping of metals into usable objects is equally captivating. We will explore the techniques of forging, casting, and hammering, showcasing how raw metal was transformed into tools, weapons,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and daily necessities. The intricate bronze casting of ancient China, renowned for its exquisite artistry and technical prowess, will be given special attenti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ron smelting and its impac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warfare. Furthermore, the book will touch upon the creation of alloys, such as bronze and brass, and the specialized techniques required for their production. The process of refining metals to achieve higher purity and specific properties will also be discussed, highlighting the ancient understanding of material science. 四、 建筑之章,居所之基: 房屋,是人类抵御风雨、安身立命的场所。本书将描绘古代建筑的宏伟与智慧,展现古人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建造出坚固、美观且功能齐全的建筑。我们将从建筑选址讲起,分析风水学说在古代建筑中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地形、气候、水源等因素选择最佳的建造地点。 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古代建筑的另一大亮点。本书将介绍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如夯土、木材、砖石、瓦片等,以及它们各自的特性与加工方法。我们将深入探究古代的木工技艺,从梁、柱、枋、椽等构件的制作,到榫卯结构的精巧运用,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结构与布局的合理性是古代建筑的灵魂。我们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木框架结构,以及斗拱等构件在承重与装饰上的双重作用。房屋的朝向、院落的布置、房间的功能划分,都将体现出古人对于居住舒适性、采光通风以及礼仪秩序的考量。 此外,本书还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古代建筑,如宫殿、寺庙、民居、城墙、桥梁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建造特点与文化内涵。园林建筑的艺术成就,如亭台楼阁、山石水榭的精巧设计,也将是本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五、 陶瓷之美,器皿之雅: 陶器与瓷器,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神秘的陶窑,领略古人如何将泥土幻化为精美的器物。我们将从陶土的选取与处理讲起,分析不同地区陶土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淘洗、陈腐等工序,使其达到最佳的塑形状态。 塑形技艺是陶艺的基础,本书将介绍古代各种手工塑形方法,如泥片贴塑、泥条盘筑、手工拉坯等,以及它们在制作不同器物时的应用。轮制技艺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制陶的效率与精密度。 烧制是陶器与瓷器的灵魂赋予。本书将深入探究古代窑炉的构造与烧制技术,如龙窑、馒头窑等,以及不同烧制温度、气氛对陶土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的影响。从陶器到原始瓷,再到成熟的青瓷、白瓷,我们将一步步展现中国陶瓷技术的发展脉络。 装饰艺术更是为陶瓷增添了无限魅力。本书将介绍古代的釉料配方与施釉技艺,如青釉、白釉、黑釉、彩釉等,以及如何在器物上施以各种精美的纹饰,如刻花、划花、印花、绘花等。从简单的日用器皿到 elaborate artistic pieces,本书将呈现陶瓷作为实用器与艺术品的多重价值。 结语: 这部作品,旨在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展现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发展中所展现出的非凡创造力与智慧。它并非孤立地罗列技艺,而是试图将这些技艺置于历史的背景之中,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古代中国的物质世界与精神文化。通过对这些古老技艺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过去,更能从中汲取灵感,启迪未来。这是一次关于“手艺”的致敬,一次关于“匠心”的礼赞,一次关于中华文明坚韧生命力的深情回溯。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此书,如同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的译注工作做得极其扎实,每一个注解都像是精准的坐标,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古老的度量衡和材料的描述,译注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现代的对应值,而是更侧重于解释其在当时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功能和意义,这种“情境化”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特别是关于冶金和采矿的部分,那些描述如何选矿、如何鼓风、如何提炼的段落,读起来完全不像在看一本历史文献,更像是一部生动的技术操作手册。我甚至忍不住去查找了一些相关的考古发现和文物图片来对照,发现书中的描述与实物高度契合,可见译注者下了多少苦功去考证每一个细节。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介绍”了古代技术,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理解古代社会运作逻辑的思维框架。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在于它对传统农业生产的尊重和细致描绘。如今,我们谈论科技进步,往往聚焦于数字和信息领域,却忽略了支撑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土地上的智慧结晶。书中对农作物的选种、耕作、灌溉系统的构建,尤其是对水利工程的叙述,展现出古人对地域环境的深刻理解和顺应。阅读这些部分,我仿佛能感受到春日里泥土的芬芳,以及汗水滴落时的踏实感。作者的笔触是温和而有力的,没有将古代的农业视为“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高超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这种对劳动和土地的赞美,在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技术革命”早已在人类文明的起点就悄然发生,并且其核心精神——精益求精——从未改变。

评分

坦白讲,初读此书的某些章节,我感到了一丝理解上的困难,但这并非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现代生活与书中描绘的生产场景太过遥远。例如,关于制盐和制糖的工艺,现代人依赖于工厂流水线,对“熬制”、“结晶”这些纯自然过程下的技术操作知之甚少。然而,正是这种“困难”,激发了我更强烈的探究欲。每当遇到不解之处,我都会停下来,反复咀嚼译注者的解释,并尝试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三维的模型。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远比被动接受信息要有效得多。这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我们通往前工业时代生产力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以惊人的创造力去解决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慢思考”的空间,对抗了当下信息爆炸带来的碎片化阅读习惯。

评分

这套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给镇住了。开卷后的第一感觉,是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快餐式的科普读物,而是沉淀了岁月的智慧。书中对古代生产技术的描述,那种细致入微的描绘,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对于蚕桑业的讲解,从蚕卵的孵化到缫丝的每一个步骤,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蚕房里的气味,听到缫丝机的转动声。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古人生活智慧的立体重构。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解释那些复杂的机械原理时,没有采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温度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读完之后,对“天工”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不是简单的巧夺天工,而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利用,是人类文明早期最璀璨的智慧火花。这种阅读体验,是久违的、令人心潮澎湃的。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来自于惊天动地的事件描写,而是来自于一种宏大叙事下对微观细节的精准把握。全书的编排逻辑清晰,从基础的物质获取,到复杂的工具制造,再到最终产品的形成,层层递进,如同一个精密的机械链条在眼前徐徐展开。我特别注意到,译注者在处理不同技术领域间的过渡时,运用了非常巧妙的衔接手法,使得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毫无跳跃感。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汇编,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操作手册”。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对古人的智慧产生由衷的敬佩,并开始反思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是否也丢弃了一些宝贵的、需要时间沉淀才能获得的工匠精神。这本书无疑是值得每一个对历史、技术、以及人类自身发展轨迹感兴趣的人,反复研读的珍藏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