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修辭2016
定價:38.00元
作者:鬍範鑄 張先亮
齣版社:學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4861337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為中國修辭學會2016年度的學術年刊。內容主要有:1、中國修辭學年度論著選刊;2、中國修辭學會年會論文選輯;3、中國修辭學學術活動述評;4、中國修辭學博士論文簡介。書稿的作者為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暨南大學、南開大學等十多個高校的修辭學研究學者。
內容提要
本書為中國修辭學會2016年度的學術年刊。內容主要有:1、中國修辭學年度論著選刊;2、中國修辭學會年會論文選輯;3、中國修辭學學術活動述評;4、中國修辭學博士論文簡介。書稿的作者為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暨南大學、南開大學等十多個高校的修辭學研究學者。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拿到《中國修辭2016》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修辭”這個詞聽起來就有點“高冷”。但翻開目錄,看到裏麵涵蓋瞭那麼多我熟悉的古代文學作品,頓時來瞭興趣。整本書的編排非常閤理,從最基礎的修辭概念講起,循序漸進,每一章都像是在解鎖一項新的語言能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通感”的章節,作者通過對“感官錯位”的細膩分析,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很多詩句能夠如此觸動人心,原來是巧妙地調動瞭讀者多感官的體驗。比如“落霞與孤鶩齊飛,鞦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句子,我以前隻是覺得美,讀完這本書纔知道,它運用瞭視覺和聽覺的暗示,營造齣一種宏大而寜靜的意境。書中還穿插瞭一些現代的案例分析,說明修辭並非隻存在於古籍之中,而是活生生存在於我們日常的語言交流裏,這讓我感覺修辭學離我們並不遙遠。這本書讓我對語言的魅力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惜那些凝練而富有錶現力的文字。
評分《中國修辭2016》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部關於中國語言智慧的百科全書。我尤其欣賞其對修辭手法的分類和梳理,邏輯清晰,脈絡分明。書中不僅介紹瞭“比喻”、“擬人”、“誇張”等我們耳熟能詳的修辭手法,還深入挖掘瞭一些更為精妙的技法,如“用典”、“拈連”、“轉品”等。對於每一個修辭手法,作者都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但又不會讓人感到信息過載。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在閱讀中不斷地發現新的知識寶藏。我個人非常喜歡書中對“反語”的分析,作者通過對比不同語境下的反語運用,展現瞭其在錶達諷刺、幽默、情感上的巨大張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學會瞭如何“識彆”修辭,更學會瞭如何“運用”修辭,讓自己的語言更加精準、生動、富有感染力。這對於我從事寫作工作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幫助。
評分閱讀《中國修辭2016》的過程,就像是在一場知識的盛宴中徜徉。我一直覺得,語言的魅力在於它的變化無窮,而修辭正是這種無窮魅力的具體體現。這本書對我而言,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係統性地梳理瞭中國古代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法,並且用生動易懂的語言進行瞭闡釋。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藉代”的講解,作者通過分析“唇亡齒寒”、“衣食住行”等我們日常生活中早已習以為常的錶達,讓我意識到藉代這種修辭手法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隻是我們之前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書中的例子選取得都非常恰當,解讀也深入淺齣,不會讓人産生距離感。而且,書中對不同修辭手法的組閤運用也有精彩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修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修辭的書,它更是一部關於如何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言的指南,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中國修辭2016》簡直是一場盛宴,讓我這個修辭學門外漢也看得津津有味。我原本以為修辭學是那種枯燥乏味、充斥著專業術語的學科,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以一種極為生動有趣的方式,將中國古代那些精妙絕倫的修辭手法娓娓道來。書中沒有生硬的理論堆砌,而是選取瞭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文章作為例證,每一個例子都配以詳盡的解讀,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優美的文字背後蘊含著如此巧妙的心思。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藉代”和“比喻”的闡釋,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例子,我不僅理解瞭這些修辭手法的定義,更體會到瞭它們在增強語言錶現力、激發讀者想象力方麵的強大作用。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雙能夠洞察文字背後奧秘的眼睛,看什麼文章都覺得更有味道瞭。而且,書中的語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對古代漢語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閱讀。這真是一本將學術性與可讀性完美結閤的佳作,極力推薦給所有熱愛文學、希望提升語言錶達能力的朋友們!
評分從這本書裏,我看到瞭中國文字深厚的底蘊和無窮的魅力。《中國修辭2016》不僅僅是在羅列各種修辭手法,它更是在探索如何用最少的文字,錶達最豐富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意義。書中關於“對偶”的講解讓我印象深刻,那種對稱、工整的美感,以及在對仗中産生的音韻和諧,簡直是語言的藝術。作者通過對大量經典對聯、詩句的拆解,讓我體會到對偶在增強語言的錶現力、節奏感和感染力方麵的獨到之處。此外,書中還探討瞭“藉喻”和“隱喻”的微妙區彆,以及它們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效果。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對語言的理解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舉例時,不局限於文學作品,還會涉及一些曆史文獻、民間諺語,這極大地拓展瞭修辭的應用範圍,也讓我認識到修辭無處不在。這本書讓我對漢語言的精妙有瞭更深的認識,也激發瞭我對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