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南大戲劇論叢(0捲 2)
定價:38.00元
作者:董健,馬俊山
齣版社: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305148798
字數:
頁碼:20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南大戲劇論叢(0捲·2)》有戲劇理論前沿、戲劇創作與批評、古今劇史新論、學術史思辨等欄目,力求反映當前戲劇研究動態、前沿理論問題。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南大戲劇論叢(0捲·2)》集中刊發瞭本專業羅慧琳、許莉莉、高子文、楊柳等幾位年輕教師的論文。這些論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視野寬闊,思想新銳,基礎紮實,起點高。一批新人迅速成長起來,實在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它彰顯著南大戲劇與影視學專業廣闊的發展前景。
目錄
學術前沿
左翼戲劇是三十年代戲劇的主流嗎?陸煒
“新演齣法”與楊村彬的大場麵舞颱調度馬俊山
“媒介互串”:電影的電視化趨嚮解析——國産電影發展中的新流變羅慧琳
古典戲劇研究
戲劇三類——戲弄、戲文、戲麯洛地
論戲麯劇種的定義與明清以來的種劇硃恒夫
論明代清唱的“叛逆”性許莉莉
《擁雙艷三種麯》與清初風情喜劇之藝術風尚吳春彥
“戲麯”概念的確立及意義流變考李秀偉
現當代戲劇研究
1946:國民黨官辦劇團的解散與分化——以中萬、中電、中青為例段麗
“嚮心的錶演”:演技的“磨煉”及“停滯”——論上海劇藝社錶演藝術的成績與局限穆海亮
從中華劇藝社的遭遇看1940年代國統區“劇場荒”的成因吳彬
從《恨海》看分幕的變遷及其影響侯抗
論《暗戀桃花源》的藝術成就鬍德纔
論瀋虹光“小人物”劇中的主流意識陳晶晶
戲劇影視的跨文化跨媒體研究
文化接受的一種模式:藉用、想象與生成——以百老匯戲劇《黃袍》對中國戲麯的接受
為例高子文
國族、階層、性彆:多元文化的投影與嬗變——白蛇故事當代演繹的三個版本解讀
李偉
“進口大片”二十年與國産電影的跨文化迴響楊柳
走下鏡框式舞颱的戲劇——媒介進化視域下的戲劇傳播王琚
論3D電影的沉浸性汪黎黎
學術評論
學界獨步曆久彌堅——評姚品文先生的硃權研究孫書磊
一資料特藏
南京大學文學院圖書館館藏民國戲劇類刊物介紹管嗣昆
編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南大戲劇論叢(0捲·2)》:
二 “媒介互串”的多樣化以及突齣的新形式:電影的電視綜藝節目化
當下各類媒介之間互串的形式多種多樣,往往齣現多元媒介化現象(一個媒介和多種媒介發生互串)。媒介互串不僅僅指電影、電視這兩種媒介之間的互串,還體現為電視、電影和網絡遊戲、網絡媒體之間的互串,例如《仙劍奇俠傳》本是一款1995年發行的熱門網絡遊戲,後來成為中國曆史上部根據國産網絡遊戲翻拍而成的電視劇。這款網絡遊戲有大量的受眾基礎,對同名電視劇的熱播起到瞭推動作用,實現瞭電視劇和網遊之間的雙贏。許多電影、電視劇、電視綜藝節目也常通過網絡視頻來傳播以擴大影響。而多媒體、自媒體時代的降臨,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微博、微信的廣泛普及,優酷、土豆、、愛奇藝等視頻網站點擊率激增,影視傳播中網絡媒介所占據的分量也越來越重,齣現瞭大量電影、電視和網絡媒介互串的現象。同時電影電視劇在題材上齣現瞭劇種雜糅的趨嚮,在錶現形式上也齣現電影、電視劇、電視綜藝節目、網遊等交匯的現象。不過,限於篇幅,接下來本文側重介紹媒介互串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現象,分析電影和電視劇這兩種重要藝術媒介所呈現齣的互串關係(電視的電影化和電影的電視化),尤其重點反思電影的電視化(電影的電視劇化、電影的電視綜藝節目化)趨勢及其給電影的特性帶來什麼變化。
媒介互串中也不乏積極的因素。一般來說電影的藝術性會強於電視,而電視劇的電影化和電視綜藝節目的電影化則是電視媒介希望吸納藉鑒電影的積極元素,達到更高的藝術水準,如電視劇《橘子紅瞭》、《人間正道是滄桑》帶來極具電影畫麵感的視聽語言——光影色調、構圖、服裝造型、配樂等,都齣現電影化的趨勢,體現瞭電視劇注重吸納電影的攝影、剪輯技巧、畫麵思維以提高自身藝術水準的努力。中央電視颱也開闢專門的電影頻道來播放電影,給電影更多的展播機會,以期獲取更大的影響。而電視綜藝節目的電影化也齣現瞭一些有創意的節目,如2014年的電視綜藝節目《十二道鋒味》是一檔電視真人秀綜藝節目,它的自我定位是“中國檔電影級綜藝節目,十二期節目,六個故事,六個國傢”,講述明星廚師和他的朋友“一起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每一集類似一部微電影,甚至有的演齣腳本,在真人秀中帶人故事的敘事性框架。此節目資金雄厚、設備精良、後期製作精心——普通國産電影的耗片比僅為10:1,而《十二道鋒味》的耗片比高達400:1。整個節目設計遠離廚藝本應有的大眾性和日常生活性,有炫富之嫌,但就形式而言,這個綜藝節目的虛構色彩和敘事模式給傳統綜藝節目的非虛構、非敘事模式帶來的突破,也可看齣媒介之間的界綫越來越模糊。雖然電影、電視之間的互串有多種錶現形式,也齣現瞭不少新的藝術探索,但在目前票房飆升貌似興盛的國産電影市場裏,也齣現瞭一些需要警惕的審美趨嚮。
目前媒介互串的突齣的一個新現象是電影市場齣現電視綜藝節目串門的現象,例如被稱作首部親子真人秀的電影——《爸爸去哪兒》(電影版)。具有深長意味的是,它雖然是在電影院演齣的電影,卻不具備傳統電影的特性。《中國好聲音》電視歌麯類綜藝節目帶來巨大效益後,也産生瞭副産品-一《中國好聲音》的電影版《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這部電影票房慘敗,但是畢竟是以虛構人物和講述故事為主的具有情節的電影,還隸屬於電影的範疇,而《爸爸去哪兒》電影版和電視綜藝節目沒有任何差異,把電影當作電視節目來製作,卻獲得瞭很大的成功。電影主要的藝術特徵是和特定的情節人物設定及獨特的視聽語言相關聯的,以講述虛構故事的敘事性電影為主體,雖然電影類型中也有錶達真實生活的電影紀錄片,但是電影紀錄片和這種真人秀之間還是有重要區彆的。從藝術審美的角度看,電影紀錄片的形成經過主題的確定、素材的精挑細選和某個文化視角的切入,與日常生活有的審美距離,而真人秀更多是生活原生態的展示,攝像機攝影機24小時無間斷跟拍、航拍參與者的全方位生活,雖然後期剪輯中生活場景也經過篩選,但是真人旅遊、日常生活記錄還是占據瞭主體。如果說電影紀錄片注重的是反思,所拍攝的事物和生活之間有恰當的審美距離,那麼這種真人秀類型的綜藝節目則更注重的是生活的直接展示和娛樂的效應,二者的立意是有差異的。因此這種新形式電影的《爸爸去哪兒》,在外在形式上的確是電影,因為從媒介傳播形式的角度來說它確實是在電影院裏播齣的,時長接近電影院播放的電影(時長為95分鍾,而不像電視綜藝節目那樣可以播齣很長時間,甚至可以反復重播),也是被命名為“電影”進行宣傳的,觀眾在封閉的與日常生活相隔絕的空間和寬屏幕的電影院裏觀看。然而,從其所傳達的內容以及攝製過程、演齣方式來看,電影《爸爸去哪兒》和電視戶外真人秀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沒有差異,電影版至多不過是電視綜藝節目的提煉版而已,可見電影《爸爸去哪兒》以電影的麵目齣現,在外在形式上是電影,但在內在意義上卻是電視綜藝節目,齣現瞭外在形式和內在風格相互割裂的悖論。
……
序言
讀到《南大戲劇論叢》(第二輯)的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對中國戲劇史脈絡的梳理和當代戲劇發展的思考。特彆是那些涉及“戲劇的跨文化對話”的議題,總是讓我覺得非常具有啓發性。在這個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中國戲劇如何藉鑒國際經驗,又如何展現自身的獨特性,這是個復雜而又充滿魅力的研究課題。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有對東西方戲劇理論進行深入比較的文章?或者,是否通過具體的戲劇作品案例,來分析文化交流和融閤過程中産生的藝術張力與創新?另一部分讓我頗感興趣的是關於“戲劇教育與人纔培養”的探討。一個國傢戲劇事業的繁榮,離不開源源不斷的優秀人纔。我希望這裏的文章能夠提齣一些關於戲劇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以及如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本土情懷的戲劇人纔的真知灼見。是探討實踐與理論相結閤的重要性?還是分析如何在高等教育體係中優化戲劇課程設置?抑或是對當前戲劇院校招生、培養模式進行反思?總而言之,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理論的探索,更在於它能為中國戲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思路和方嚮。
評分我一直認為,對於任何一個藝術門類,其理論的梳理和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關乎藝術的生命力與創新方嚮。《南大戲劇論叢》(第二輯)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對當前中國戲劇研究前沿性、係統性文獻的需求。我特彆注意到其中幾篇關於“戲劇與媒介”的討論,這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數字技術、新媒體平颱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戲劇的創作、傳播乃至於觀眾的接受方式,這是一個我非常感興趣的議題。作者們是否能夠深入分析這些新媒介對戲劇語言、敘事結構、互動模式帶來的改變?又或者,他們是在探討如何在傳統戲劇的框架內,巧妙地融入新媒介元素,以期達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此外,關於“錶演美學”的篇章也引起瞭我的注意。錶演是戲劇的靈魂,而美學則賦予瞭錶演以深刻的內涵和價值判斷。我希望這裏的文章能夠超越簡單的技巧展示,而是觸及錶演者在情感錶達、角色塑造、與觀眾的心理連接等深層問題。是否能夠看到一些關於不同錶演流派的比較研究?或者,對某些著名演員的錶演藝術進行獨到而深刻的分析?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和把握中國戲劇在當代社會轉型期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其理論探索的最新成果。
評分拿到這本《南大戲劇論叢》(第二輯)時,我心裏其實是帶著點小期待的,畢竟是CSSCI來源集刊,南大齣品,多少有點學術分量的保障。翻開目錄,就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和一些我之前略有耳聞但尚未深入瞭解的課題。比如,關於戲劇的“身體性”探討,這個話題在當下戲劇界可以說是熱點中的熱點,我尤其關心作者是如何從理論層麵去剖析,又如何結閤具體的案例來論證的。我特彆想知道,他們是如何界定“身體性”的,它與傳統的錶演理論有哪些區彆和聯係,在當代中國戲劇創作中,身體性的實踐又呈現齣哪些新的麵貌和挑戰。還有關於戲劇的“空間”問題,舞颱空間、虛擬空間、觀眾與錶演者之間的互動空間,這些都是構成戲劇體驗的重要維度。我希望這裏的文章能提供一些新穎的視角,不僅僅是空間的設計,更是空間在敘事、情感傳達以及意義生成方麵的作用。此外,對經典劇目進行重新解讀的篇目也吸引瞭我,總覺得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在於其不斷被重新發現和闡釋的生命力,我期待能在這裏看到一些顛覆性的、或者說是深刻的洞見,讓我對那些耳熟能詳的劇作有新的認識。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內容涵蓋瞭我對當代戲劇研究的一些核心關切點,理論深度與實踐視野兼顧,這讓我對即將開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好奇和信心。
評分我拿到這本《南大戲劇論叢》(第二輯)時,腦海中首先閃現的是對戲劇在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的深度思考。尤其是一些關於“戲劇與社會現實的互動”的探討,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我認為,戲劇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載體,其影響力遠遠超齣舞颱本身。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看到一些關於戲劇如何介入社會議題,如何引發公眾討論,甚至如何推動社會變革的案例分析。是探討紀錄劇場、現實主義戲劇在反映社會問題上的獨特優勢?還是分析戲劇如何通過藝術的形式,去觸碰和療愈集體記憶中的傷痛?另一部分吸引我的,是關於“戲麯的現代性轉型”的研究。中國戲麯有著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藝術遺産,如何在當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我希望這裏的文章能夠探討戲麯在保持傳統精髓的同時,如何進行音樂、唱腔、錶演、舞美等方麵的創新,以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是關注戲麯與現代科技的融閤?還是探討戲麯在敘事和錶現力上的拓展?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更全麵的視角,去理解戲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在不同社會語境下的多元價值和發展潛力。
評分《南大戲劇論叢》(第二輯)的齣版,對我這個長期關注中國話劇發展曆程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與學術前沿對話的機會。其中關於“當代中國戲劇的敘事轉嚮”的討論,尤其觸動瞭我。我一直在思考,在經曆瞭一係列社會變遷和思想解放之後,當下的中國戲劇在講述故事的方式上,是否發生瞭深刻的變化?是更注重個人內心的挖掘,還是更關注宏大的社會議題?是更傾嚮於寫實的風格,還是大膽嘗試象徵、隱喻等手法?我希望這裏的文章能夠提供一些詳實的研究,去剖析這些敘事策略背後的思想根源和藝術追求。此外,我對“戲劇的復排與創新”也抱有濃厚的興趣。很多經典劇目需要不斷地被重新演繹,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觀眾的審美需求。我期待看到關於如何解讀和創新經典作品的理論分析,是側重於導演的二度創作?還是文本的現代性改編?又或者是在舞颱呈現上的突破?總而言之,我認為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到當代中國戲劇在繼承與創新之間所進行的艱難而又富有成效的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