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定价:32.00元
作者:王秀丽,梁云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3012701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日本民众对中国、中国文化、中国媒体、中国人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及其原因的必读书目!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基于大量翔实的调查和访谈资料。王缉思教授作序,李玉教授、崔世广研究员联袂推荐。
内容提要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多渠道收集数据,深入分析了日本民众对中国、中国文化、中国媒体、中国人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及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中国形象的策略,如注重传播内容的选择、改变中国媒体的形象、扩大中日民间交流等。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论述清晰、内容丰富,在写作中能够结合历史与现实,兼顾问题与策略,对于增进中日两国民众间的理解和信任、推动中日关系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王秀丽,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大众传播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化媒体、公共舆论、公共关系等。在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以及《国际新闻界》等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已出版《微行大益——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公益变革与实践》(主编)、《传播法判例:自由、限制与现代媒介》(译著)等。 梁云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与外交、东北亚地区研究、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等。已出版专著《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译著《21世纪亚洲的选择》《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简明日本外交史》等;并发表论文数十篇。
文摘
序言
片段四 我一直对日本的动漫和流行文化很感兴趣,所以当我看到一本名为《浮世绘的时代:江户时代的市井生活与艺术》的书时,立刻就被吸引了。这本书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江户时代,通过对浮世绘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深入解读,展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面貌。书中介绍了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以及他们所描绘的风景、人物、歌舞伎等内容。我从中看到了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情趣,看到了江户时代的繁华与市井气息,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情趣。这本书让我对日本艺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体会到,艺术是反映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虽然这本书的重点是江户时代的日本社会和艺术,但它所展现的日本艺术风格和审美偏好,以及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是日本人文化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身份的形成,必然会与他们如何审视和理解外部世界,包括中国,产生微妙的联系。通过这本书,我能感受到一种精致、细腻的文化气质,这也许是影响日本人看待他国时,所带有的某种内在视角。
评分片段二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日关系史的书,书名是《东亚冷暖:从战国到近代的中日交往》。这本书非常宏大,从古代的朝贡体系,到近代的文化冲击与学习,再到二战后的关系演变,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历史节点。作者的研究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逻辑清晰,论述深刻。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上的互动和影响。比如,书中关于唐朝遣唐使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中国在当时对日本的巨大吸引力,也理解了日本为何会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又比如,近代以来,日本学习西方的过程以及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也为我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互动性。虽然这本书的关注点是整个关系史,但它无疑为理解“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坚实的历史背景。历史的积淀,必然会投射到当下的认知上,而这本书恰恰是勾勒出这种积淀的脉络。
评分片段五 我最近在学习日语,为了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我找到了一本关于日本社会学研究的书,名为《日本的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的碰撞》。这本书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了日本社会中“集体主义”的根源,以及这种集体主义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了个人主义思潮在日本的渗透和发展。书中分析了许多社会现象,比如企业文化、家庭结构、社会规范等,来解释集体主义是如何塑造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作者还引用了大量的访谈和案例研究,让论述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日本社会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日本人的集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深入骨髓的集体主义文化,无疑是理解日本人看待“自我”与“他者”的关键。当日本人看待中国这个拥有悠久集体主义历史的国家时,他们自身强烈的集体主义倾向,很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参照系,影响他们对中国的理解和评价。这种内在的文化张力,是理解任何国家之间关系都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分片段三 最近我迷上了一部描写日本古代武士题材的电视剧,剧中的很多情节和人物都让我联想到一些关于日本历史文化的书籍。我恰好找到了一本名为《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与演变》的书,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武士阶层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他们所信奉的“武士道”精神。书中详细介绍了武士道的起源,它如何受到儒家、佛教等思想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武士道精神的内涵是如何变化的。作者通过分析很多著名的武士故事和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了武士在忠诚、荣誉、勇气、克己等方面的追求。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日本武士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日本民族性格中一些独特的元素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本书虽然聚焦于日本内部文化,但武士阶层在日本历史上的重要性,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日本对外态度的基础,从而间接影响了日本人如何看待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理解武士道所强调的“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时,我开始思考,这种内在的价值体系,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本人对中国这样一个庞大文明的观感。
评分片段一 作为一名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视角。最近,我偶然看到一本名为《日本文化溯源》的书,这本书从日本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许多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比如汉字、佛教、以及各种艺术形式。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为我揭示了中国文化在日本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日本如何在吸收和融合的基础上,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书中对于日本茶道、花道、以及庭园艺术的阐述尤为精彩,让我对这些日本传统艺术的起源和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像河流一样,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演变和丰富。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中国文明的传播和在日本落地生根的过程,这种隔着文化藩篱进行的对话,让我对“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虽然书中没有直接讨论“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但通过理解日本文化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再反观当下的日本,我隐约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