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东线:辽阔的南方大地
定价:39.00元
作者:朱世巍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229128753
字数:
页码:
版次:4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全面展示苏德战线的史诗巨著·
·真实客观体现战场搏杀的宏图伟卷·
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和简练的文笔,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既突出了德军进攻的凶猛,又表现了苏军的英勇无畏。即便是熟悉东线战场的读者,也能从书中获得新的领悟,是二战军事读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作品充分肯定了苏联军民在卫国战争中的英勇顽强,用事实展现了苏联在反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内容提要
《东线》系列丛书,由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整个过程。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洗练、洁净的文字表现,展示了苏德战场上震撼人心的浴血大搏击与攻防力量的大转换。
《东线:辽阔的南方大地》承接上部《东线:巴巴罗萨与十八天国境交战》,主要讲述了国境结束交战后,德军攻入苏联境内,面对苏军的顽强抵抗和各地战局,德军统帅部围绕战争下一步的展开方向进行了激烈辩论,*后,夏季和秋季战役的决战焦点由中部转向南部,相继爆发了规模巨大的斯摩棱斯克和基辅战役。德军虽然取胜,却失去了进攻莫斯科的宝贵时间。围绕这一战役方向改变的得与失,史学界争论至今。
目录
作者介绍
朱世巍,江西南昌人,我国军事作家。曾为《兵器》、《战场》、《军事世界画刊》等刊物撰写稿件,同时还参与了《二战德军坦克装甲车辆全集》、《二战苏军坦克装甲车辆》等的编撰工作。主要著作有《东线: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东线:决战第聂伯河》《东线:从乌克兰到罗马尼亚》《东线: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东线:大崩溃》《东线:1945年的春天》《东线:攻克柏林》等。
文摘
序言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体现了一种对内容质朴的尊重,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完全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文字本身。阅读体验上,它更像是在与一位深谙此道的老者进行一次漫长而私密的对话。这位“老者”的知识储备令人叹服,他能轻松地在不同学科之间跳跃——从地方志到气候学,再到民俗学,所有的知识点都被整合在一种流畅而富有韵律感的散文体中。这种文体上的自由度,使得即便是探讨严肃的历史议题时,也保持着一种迷人的叙事张力,避免了学术写作常见的僵硬感。它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一种对历史文本的全新审美体验。对于那些渴望超越传统史学框架,追求更高阅读层次的同好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启发性的礼物。
评分这本历史著作的叙述视角极为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史书中那种宏大叙事或纯粹的政治经济分析,而是将笔触深入到具体的地理空间与人文肌理之中。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诗意的洞察力,能够将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的细微生活片段重新打捞起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穿梭于那些被遗忘的村落与古道之间,耳边还能依稀听到逝去时代的声响。特别是对某些特定时期社会结构变迁的描摹,那种细腻到令人窒息的程度,远超一般研究者所能达到的深度。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像是在“重构”一种失去的感知世界,让人在阅读中体验到一种智识上的极大满足感,同时也带来一丝对时间流逝的惆怅。这种叙事的高超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有温度的、可感知的经验,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那个特定区域社会形态的理解边界,绝对是近年来少有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对“空间”这一概念的哲学化处理。它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描述,将地域本身视为一个活跃的历史参与者。作者通过对地貌、气候乃至特定建筑风格的描摹,展现了环境如何塑造了居住者的命运和文化气质,这种环境决定论的影子被处理得极其微妙和艺术化,避免了机械论的嫌疑。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强烈的“在场感”,让你感觉自己真的站在了那片土地上,感受着那里的风和阳光。对比其他侧重于人物功业或制度演变的著作,本书提供了一种难得的、自下而上的、与“地方”紧密结合的观察角度。这种多维度的叙事策略,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研究的方法论视野,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旧能清晰地“看见”那片广袤而复杂的土地的轮廓。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几乎每一句话都承载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复杂的语境。对于那些期待轻松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障碍。然而,对于那些真正沉浸其中的人来说,这种高密度恰恰是其价值所在。作者对细节的执着近乎偏执,他似乎坚信,理解宏大历史的唯一途径,就是对最小单位进行最彻底的解剖。我尤其喜欢他处理时间概念的方式,它不是线性的推进,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旧有的模式不断回归,但总是在新的条件下被重新诠释。书中引用的那些边缘化的档案和个人书信,被作者巧妙地编织进了主要的论述框架中,为我们理解当时社会心理的微妙变化提供了绝佳的切口。读完之后,你不会觉得自己只是获得了一些新知识,而是像完成了一次对特定历史地貌的深度徒步考察,疲惫但收获丰厚。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初看之下有些挑战性,它拒绝了通俗易懂的快捷叙事,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思辨性和实验性的结构。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真正跟上作者的思路,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智力上的激荡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在看似不相干的两个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之间建立起一种隐秘的、非线性的联系,这种联系往往需要读者付出极大的专注力和想象力才能捕捉到。尤其赞赏的是其对于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的尊重与挖掘,他没有将这些知识视为主流历史的补充材料,而是将其提升到与中心叙事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来审视。这使得全书的论证充满了层次感和张力,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平铺直叙,反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智力迷宫,引人入胜地探索着知识的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