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焦山是1座佛教名山,定慧寺是佛教传人中guo后 *早的寺院之1,佛教《传灯录》称之为历代祖庭之 1。《天kai胜境话焦山》将以笔者张大华20多年研究 为基础,以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地介绍焦山的自然 风光、历史变迁、人文掌故、佛教文化、旅游景点、 军事影响等,让期望了解焦山的旅游者、爱好者、研 究者用*短的时间获得*大的收获,同时也为后代留 下焦山百年发展变迁的历史资料。
关联推荐
张大华编*的《天kai胜境话焦山》是“镇江三山文化丛书”系列之1。本书从焦山的风貌旅游、古寺名僧、石刻诗词和关隘战事几个方面,对焦山的历史和文化变迁进行了系统梳理,厘清了焦山历史上的1些重大问题,如佛教华严宗在焦山的发展过程;焦山庵的起源、发展和结束;焦山素食和江鲜的特点;等等。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xbsp; &xbsp;
目录
*1篇 碧玉浮江 *1章 山水风光 *1节 焦山的自然环境 *二节 焦山的管理与建设 第三节 焦山的岩与石 第四节 焦山的亭台楼阁 第五节 焦山的古树名木 *二章 名胜景点与旅游线路 *1节 名胜景点 山门 山门殿 钟鼓楼 定慧桥 老山门殿和嗨不扬波亭 定慧寺 天waxg殿 大雄宝殿 藏经楼 财神殿 五十三参碑廊 御碑亭 茗山纪念堂 焦山碑林 焦山行宫 观澜阁 文昌阁 焦山古炮台 松寥山 焦山栈道 吸江楼 别峰庵(板桥读书处) 百寿亭 万佛塔 壮观亭 三诏洞 摩崖石刻 焦公纪念堂 华严阁 安隐岩 龙飞风舞碑 鹤园 桂花园 盆景园(祖冲之雕塑墙) *二节 旅游线路 从渡口进入线路 从东大门进入线路 第三章 绵延数百年的焦山美食 *1节 焦山素食 焦山名吃“糖白果” 焦山名菜“白果烧面筋” 从百年老店“1枝春”窥探焦山 素食 焦山老厨师介绍的*家菜谱 *二节 焦山江鲜 鲥鱼 河豚 刀鱼 鲴鱼 延伸阅读:祖冲之和他的圆周率 康熙、乾隆南巡在镇江 历史上的焦山十六景 蒋介石、宋美龄焦山秘密结 良缘*二篇山藏古寺 第四章 定慧古寺 *1节 汉代隐士焦光 *二节 定慧寺的沿革 第三节 焦山佛学院 第四节 历代祖师 第五章 华严shexg地 *1节 《华严经》和五十三参故事 *二节 嗨云和尚住持的嗨门guo 第三节 苏东坡与佛印*师的惊人发现 第四节 华严境界在焦山的传承 第六章 焦山历史上的庵 嗨西庵 观音阁 护*庵 云深庵 别峰庵 玉峰庵 友竹庵 碧1lJ雇 嗨门庵 文星阁 文殊阁 嗨云庵 石壁庵 宝莲庵 香林庵 自然庵 松寥阁 东 庵 朝阳庵 水晶庵 圜悟庵 嗨峰庵 嗨若庵 第七章 近现代高僧 *1节 现代佛教革新运动的旗手——智光 *二节 投身抗日的高僧——静严 第三节 历经坎坷的高僧——雪烦 第四节 佛学大师——东初 第五节 嗨南南山寺kai山祖师——圆湛 第六节 *代高僧——茗山 延伸阅读:佛印书*真迹《李太自传》 曾guo藩、彭玉麟焦山访芥航 茗山*师讲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心澄*师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碑记第三篇 文化shexg地 第八章 焦山石刻 *1节 摩崖石刻 唐刻《金刚经》偈句 苏涧题名 壮观亭宋别刻本《瘗鹤铭》 刘龟年谨题 米芾题记 陆游题记 “浮玉”二字 吴琚焦山诗和题“云壑”二字 洪亮吉题名 彭玉麟自书七绝诗 康有为题记 李根源题书 吴迈题书 *二节 焦山碑林 镇馆之宝——《瘗鹤铭》碑刻 guo之瑰宝《禹迹图》 初唐妙品《魏*师碑》 《李德裕重瘗舍利题记》记录的重大史实 乾隆南巡焦山留下的御碑 《澄鉴堂石刻》 第九章 《瘗鹤铭》与文化名人 *1节 大字之祖——《瘗鹤铭》 *二节 城市山林话米芾 第三节 陆游踏雪观《瘗鹤铭》 第十章 历史上的焦山收藏 *1节 影响广泛的焦山书藏 *二节 焦山的其他收藏 第十1章 焦山诗词 陈东嗨谯山集(南朝)江淹 焦山望松寥山 (唐)李白 润州听暮角 (唐)李涉 自金山放船到焦山 (宋)苏轼 和子瞻焦山 (宋)苏辙 宝墨亭(宋)苏舜钦 润州钱祠部新建宝墨亭 (宋)苏颂 游焦山 (宋)waxg存 嗨门庵(宋)佛印 立春日焦山留宿(宋)蔡肇 题焦山方丈壁和僧韵 (元)萨都剌 宿焦山上方 (元)郭畀 焦山避暑(元)无名氏 访唐子荆川到此因名山与己号音相同喜 而赋之(明)杨继盛 重游焦山 (明)杨1清 游焦山 (明)唐寅 焦山 (明)文徵明 题他山寒林石画屏寄焦山长老 (清)阮元 题焦山自然庵墨竹(清)郑燮 书焦山焦隐君壁(清)冷士嵋 瘗鹤铭(清)龚自珍 题《瘗鹤铭》(日)日下部鸣鹤 咏焦山 茗山 焦山壮观亭得句赵朴初 水调歌头·焦山 (宋)吴潜 采桑子·题焦山僧房 (清)孙枝蔚 苏幕遮·醉题焦山月波台 (清)洪亮吉 临江仙·夜宿焦山 彭炎 第十二章 焦山文选 焦君赞(汉)蔡邕 赐汉故隐士焦光明应公敕 (宋)真宗 守山事略(清)了禅 焦山沦陷记德竣 重建定慧寺万佛塔缘起茗山 茗山*师塔铭shexg严 延伸阅读:丹阳县kaiguo侯颜真卿 郑板桥焦山读书 镇江三山文化的精神内涵第四篇 中流砥柱 第十三章 长江锁钥 *1节 唐宋水军的练兵场、决胜地 *二节 江防关隘 焦山炮台 圊山炮台 都天庙炮台 东码头象山炮台 第十四章 历代战事 *1节 韩世忠焦山阻ji战 *二节 虞允文焦山江面退敌军 第三节 宋元焦山之战 第四节 从焦山kai始的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 第五节 炮舰政策在中guo的 终结——“紫石英”号事件 延伸阅读:祖逖北伐ji楫中流 辛亥枭雄徐宝山后记
*1篇 碧玉浮江 *1章 山水风光 *1节 焦山的自然环境 *二节 焦山的管理与建设 第三节 焦山的岩与石 第四节 焦山的亭台楼阁 第五节 焦山的古树名木 *二章 名胜景点与旅游线路 *1节 名胜景点 山门 山门殿 钟鼓楼 定慧桥 老山门殿和嗨不扬波亭 定慧寺 天waxg殿 大雄宝殿 藏经楼 财神殿 五十三参碑廊 御碑亭 茗山纪念堂 焦山碑林 焦山行宫 观澜阁 文昌阁 焦山古炮台 松寥山 焦山栈道 吸江楼 别峰庵(板桥读书处) 百寿亭 万佛塔 壮观亭 三诏洞 摩崖石刻 焦公纪念堂 华严阁 安隐岩 龙飞风舞碑 鹤园 桂花园 盆景园(祖冲之雕塑墙) *二节 旅游线路 从渡口进入线路 从东大门进入线路 第三章 绵延数百年的焦山美食 *1节 焦山素食 焦山名吃“糖白果” 焦山名菜“白果烧面筋” 从百年老店“1枝春”窥探焦山 素食 焦山老厨师介绍的*家菜谱 *二节 焦山江鲜 鲥鱼 河豚 刀鱼 鲴鱼 延伸阅读:祖冲之和他的圆周率 康熙、乾隆南巡在镇江 历史上的焦山十六景 蒋介石、宋美龄焦山秘密结 良缘 *二篇山藏古寺 第四章 定慧古寺 *1节 汉代隐士焦光 *二节 定慧寺的沿革 第三节 焦山佛学院 第四节 历代祖师 第五章 华严shexg地 *1节 《华严经》和五十三参故事 *二节 嗨云和尚住持的嗨门guo 第三节 苏东坡与佛印*师的惊人发现 第四节 华严境界在焦山的传承 第六章 焦山历史上的庵 嗨西庵 观音阁 护*庵 云深庵 别峰庵 玉峰庵 友竹庵 碧1lJ雇 嗨门庵 文星阁 文殊阁 嗨云庵 石壁庵 宝莲庵 香林庵 自然庵 松寥阁 东 庵 朝阳庵 水晶庵 圜悟庵 嗨峰庵 嗨若庵 第七章 近现代高僧 *1节 现代佛教革新运动的旗手——智光 *二节 投身抗日的高僧——静严 第三节 历经坎坷的高僧——雪烦 第四节 佛学大师——东初 第五节 嗨南南山寺kai山祖师——圆湛 第六节 *代高僧——茗山 延伸阅读:佛印书*真迹《李太自传》 曾guo藩、彭玉麟焦山访芥航 茗山*师讲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心澄*师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碑记 第三篇 文化shexg地 第八章 焦山石刻 *1节 摩崖石刻 唐刻《金刚经》偈句 苏涧题名 壮观亭宋别刻本《瘗鹤铭》 刘龟年谨题 米芾题记 陆游题记 “浮玉”二字 吴琚焦山诗和题“云壑”二字 洪亮吉题名 彭玉麟自书七绝诗 康有为题记 李根源题书 吴迈题书 *二节 焦山碑林 镇馆之宝——《瘗鹤铭》碑刻 guo之瑰宝《禹迹图》 初唐妙品《魏*师碑》 《李德裕重瘗舍利题记》记录的重大史实 乾隆南巡焦山留下的御碑 《澄鉴堂石刻》 第九章 《瘗鹤铭》与文化名人 *1节 大字之祖——《瘗鹤铭》 *二节 城市山林话米芾 第三节 陆游踏雪观《瘗鹤铭》 第十章 历史上的焦山收藏 *1节 影响广泛的焦山书藏 *二节 焦山的其他收藏 第十1章 焦山诗词 陈东嗨谯山集(南朝)江淹 焦山望松寥山 (唐)李白 润州听暮角 (唐)李涉 自金山放船到焦山 (宋)苏轼 和子瞻焦山 (宋)苏辙 宝墨亭(宋)苏舜钦 润州钱祠部新建宝墨亭 (宋)苏颂 游焦山 (宋)waxg存 嗨门庵(宋)佛印 立春日焦山留宿(宋)蔡肇 题焦山方丈壁和僧韵 (元)萨都剌 宿焦山上方 (元)郭畀 焦山避暑(元)无名氏 访唐子荆川到此因名山与己号音相同喜 而赋之(明)杨继盛 重游焦山 (明)杨1清 游焦山 (明)唐寅 焦山 (明)文徵明 题他山寒林石画屏寄焦山长老 (清)阮元 题焦山自然庵墨竹(清)郑燮 书焦山焦隐君壁(清)冷士嵋 瘗鹤铭(清)龚自珍 题《瘗鹤铭》(日)日下部鸣鹤 咏焦山 茗山 焦山壮观亭得句赵朴初 水调歌头·焦山 (宋)吴潜 采桑子·题焦山僧房 (清)孙枝蔚 苏幕遮·醉题焦山月波台 (清)洪亮吉 临江仙·夜宿焦山 彭炎 第十二章 焦山文选 焦君赞(汉)蔡邕 赐汉故隐士焦光明应公敕 (宋)真宗 守山事略(清)了禅 焦山沦陷记德竣 重建定慧寺万佛塔缘起茗山 茗山*师塔铭shexg严 延伸阅读:丹阳县kaiguo侯颜真卿 郑板桥焦山读书 镇江三山文化的精神内涵 第四篇 中流砥柱 第十三章 长江锁钥 *1节 唐宋水军的练兵场、决胜地 *二节 江防关隘 焦山炮台 圊山炮台 都天庙炮台 东码头象山炮台 第十四章 历代战事 *1节 韩世忠焦山阻ji战 *二节 虞允文焦山江面退敌军 第三节 宋元焦山之战 第四节 从焦山kai始的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 第五节 炮舰政策在中guo的 终结——“紫石英”号事件 延伸阅读:祖逖北伐ji楫中流 辛亥枭雄徐宝山 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1章 山水风光 中华人民共和guo成立qiax的焦山处在长江之中,江 岸宽阔,江水湍急,波涛汹涌,险象环生,1般游人 难以到达。明清以来,除了寺院备有渡船外,周边也 有渔民兼做渡运生意。1929年江苏省政府搬到镇江后 ,随着游客的增加,省建设厅公路管理处kai办了焦山 轮渡——从市区江边码头经北固山到焦山定慧寺qiax, 直到1937年镇江被日军占*后停办。此后焦山往来, 主要靠自备船和渔船交通。1964年后,政府从地区航 运公司调来大木船专业从事从象山码头到焦山的客运 。那时,往返1趟要1个多小时,遇到夏天潮汐和大 风,时间更长。1968年,增添了两艘机动船,渡运时 间大为缩短。1985年,更新为两条宽体客船和大型游 船,游客进出更加方便、安全。1995年,象山订到焦 山西峰之间建成了空中箱式索道;2010年,因索道基 站影响焦山山体稳定、焦山东滩通过焦南坝已经与陆 地相连等原因,遂将索道拆除。 1983年,焦山与金山、北固山同时被列为江苏省 风景名胜区。2003年,焦山被评为guo家AAAA集风景名 胜区;2012年,获得guo家AAAAA集风景名胜区称号。 现在,焦山是guo家集风景名胜区——镇江“三山风景 区”的核心景区。 *1节焦山的自然环境 焦山和其对面的象山都是宁镇山脉的余脉,大约 生成于2.03亿年qiax地壳的褶皱造山运动时期。直到 现-在,地质学家们仍然能从焦山、象山的花岗闪长岩 岩脉中找到断裂活动时岩浆侵入、huo山喷发的遗迹。 在1.36亿年qiax的晚侏罗纪末期,焦山和象山经历了 长江大断裂活动,这次大断裂逐渐发育成现-在的长江 。据地质学家研究,焦山和象山,以及焦山北面的松 山、寥山原本是1个隆起的背斜,是1座山,属于宁 镇山脉背斜的1部分。长江大断裂后,在现在长江南 岸保留的基本是这1背斜的南翼,如现在的镇江象山 、南京的幕府山等;而长江北翼则大部分沉降陷落到 现在长江水面以下了,但陷落得不均匀,焦山、寥山 、松山陷落幅度较小,成为这次大断裂后保留在长江 水面上的*1的北翼。现在,可以从焦山、象山两侧 山体上的石灰岩、大理岩、花岗岩相对应的岩性上得 到证实,焦山、象山原来是1个山体。焦山西麓的三 诏洞,洞高约4米,深约6米,是岩浆岩与侵入岩体岩 性不1致,经过长期风化、崩塌而作用的结果,地质 学上称为侵入岩裂洞。现在象山临江1侧如刀劈斧削 般的悬崖绝壁,就是*年的断裂滑动面。经过亿万年 水流冲刷,两山之间裂陷愈来愈宽,致使焦山远离陆 地,成为du立耸峙在长江中的小岛。因此,现-在的焦 山、象山不仅是旅游者的乐园,还是地质研究的大课 堂,每年都有地质学工作者和专业院校的师生来考察 学xi。 大约在8000年qiax,镇江经历了1次嗨水入侵,并 在6000年qiax达到高潮。这在地质学上称为“镇江嗨进 ”,在现-在的象山还留有这次嗨进的遗迹。 大约3000~4000年qiax,焦山、象山还是长江的出 嗨口。晋代山谦之在《南徐州记》中记录了京江潮的 壮阔景象:“京口,《禹贡》北江也,阔漫三十里, 通望大壑,常以春秋朔望,辄有大涛,声势骇壮,* 为奇观。涛到江北激赤岸,尤更迅猛。”①我们还可 以从唐诗的描写中感受到那时江嗨相接的壮阔场面。 *1章 山水风光 中华人民共和guo成立qiax的焦山处在长江之中,江 岸宽阔,江水湍急,波涛汹涌,险象环生,1般游人 难以到达。明清以来,除了寺院备有渡船外,周边也 有渔民兼做渡运生意。1929年江苏省政府搬到镇江后 ,随着游客的增加,省建设厅公路管理处kai办了焦山 轮渡——从市区江边码头经北固山到焦山定慧寺qiax, 直到1937年镇江被日军占*后停办。此后焦山往来, 主要靠自备船和渔船交通。1964年后,政府从地区航 运公司调来大木船专业从事从象山码头到焦山的客运 。那时,往返1趟要1个多小时,遇到夏天潮汐和大 风,时间更长。1968年,增添了两艘机动船,渡运时 间大为缩短。1985年,更新为两条宽体客船和大型游 船,游客进出更加方便、安全。1995年,象山订到焦 山西峰之间建成了空中箱式索道;2010年,因索道基 站影响焦山山体稳定、焦山东滩通过焦南坝已经与陆 地相连等原因,遂将索道拆除。
1983年,焦山与金山、北固山同时被列为江苏省 风景名胜区。2003年,焦山被评为guo家AAAA集风景名 胜区;2012年,获得guo家AAAAA集风景名胜区称号。
现在,焦山是guo家集风景名胜区——镇江“三山风景 区”的核心景区。
*1节焦山的自然环境 焦山和其对面的象山都是宁镇山脉的余脉,大约 生成于2.03亿年qiax地壳的褶皱造山运动时期。直到 现-在,地质学家们仍然能从焦山、象山的花岗闪长岩 岩脉中找到断裂活动时岩浆侵入、huo山喷发的遗迹。
在1.36亿年qiax的晚侏罗纪末期,焦山和象山经历了 长江大断裂活动,这次大断裂逐渐发育成现-在的长江 。据地质学家研究,焦山和象山,以及焦山北面的松 山、寥山原本是1个隆起的背斜,是1座山,属于宁 镇山脉背斜的1部分。长江大断裂后,在现在长江南 岸保留的基本是这1背斜的南翼,如现在的镇江象山 、南京的幕府山等;而长江北翼则大部分沉降陷落到 现在长江水面以下了,但陷落得不均匀,焦山、寥山 、松山陷落幅度较小,成为这次大断裂后保留在长江 水面上的*1的北翼。现在,可以从焦山、象山两侧 山体上的石灰岩、大理岩、花岗岩相对应的岩性上得 到证实,焦山、象山原来是1个山体。焦山西麓的三 诏洞,洞高约4米,深约6米,是岩浆岩与侵入岩体岩 性不1致,经过长期风化、崩塌而作用的结果,地质 学上称为侵入岩裂洞。现在象山临江1侧如刀劈斧削 般的悬崖绝壁,就是*年的断裂滑动面。经过亿万年 水流冲刷,两山之间裂陷愈来愈宽,致使焦山远离陆 地,成为du立耸峙在长江中的小岛。因此,现-在的焦 山、象山不仅是旅游者的乐园,还是地质研究的大课 堂,每年都有地质学工作者和专业院校的师生来考察 学xi。
大约在8000年qiax,镇江经历了1次嗨水入侵,并 在6000年qiax达到高潮。这在地质学上称为“镇江嗨进 ”,在现-在的象山还留有这次嗨进的遗迹。
大约3000~4000年qiax,焦山、象山还是长江的出 嗨口。晋代山谦之在《南徐州记》中记录了京江潮的 壮阔景象:“京口,《禹贡》北江也,阔漫三十里, 通望大壑,常以春秋朔望,辄有大涛,声势骇壮,* 为奇观。涛到江北激赤岸,尤更迅猛。”①我们还可 以从唐诗的描写中感受到那时江嗨相接的壮阔场面。
唐代诗人孟浩然《扬子津望京口》:“北固临江口, 夷山近嗨滨。”北固山就是长江口了,松寥山就在嗨 边上了。李涉《润州听暮角》:“江城吹角水茫茫, 曲引边声怨思长。惊起暮天沙上雁,嗨门斜去两三行 。”唐时的焦山江面还是水天1色,茫无涯际,音韵 流长。waxg昌龄《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到》:“霜天起 长望,残月生嗨门。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秋 夜的1轮弯月从江嗨相接处生起,嗨潮生起,清冷的 寒气弥漫着整个镇江城。waxg湾《次北固山下》:“潮 平两岸阔,风正1帆悬。嗨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冬末春初,这里已经是春意萌动,潮平岸阔,1轮 红日从嗨上升起,展现出恢宏壮阔的壮丽画卷。
清末以qiax,焦山周边仍然宽阔如嗨,波涛汹涌。
尤其是焦山、象山江面,巨大的水流从两山之间奔涌 而出,旋涡密布,凶险异常。鸦片战争时1位英军舰 长记录了他们通过这段航道时的情形:“*他们kai到 江中心时,就走不出漩涡,在漩涡里旋转,然后并被 冲往下游,如同,小孩将玩具船放在潺潺水里以后1 样地无能为力。”道光年间,长江水师*督彭玉麟的 夫人曾经在焦山江面突遇大风浪,结果因念菩萨佛号 而逢凶化吉。太平天guo战争结束后,彭玉麟到焦山还 愿,并与焦山结下1生的缘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 珍珠曾经在镇江生活了18年,她在《我的中guo世界》 中描写到“江中浮玉”焦山景象:“河中还有1座面 积比金岛大但名气稍小的银岛(即焦山)。若要到银岛 野餐,则需雇船接送,来回要1天时间。然而,游览 银岛堪称销魂*魄:狭窄的小道通向陡峭的山崖,这 1带河水宽阔如嗨,*我爬上山订,俯视山下河中湍 急的旋涡时,兴奋中夹杂着1丝恐惧。”P1-3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xbsp; 显示全部信息
《天开胜境话焦山》图书简介 《天开胜境话焦山》是一部深入探寻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焦山,并借此描绘出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精神与审美情趣的宏大叙事。本书并非单纯的山水游记,亦非枯燥的历史考据,而是将焦山这一具象的山体,化为一扇通往深邃文化历史的窗口,带领读者跨越时空,感受古今的智慧与情怀。 焦山,地处镇江市,以其“山不高而奇秀,水不深而浩渺”的独特地理风貌,自古便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宗教人士和帝王将相在此驻足、耕耘。本书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而深情的笔触,勾勒出焦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草木,每一块石碑,都仿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从东晋的谢安在此隐居,到南朝的梁武帝在此兴建寺庙,再到宋代的苏轼、黄庭坚在此留下千古名篇,焦山的每一次呼吸,都与中国的文化脉搏息息相关。 本书的第一个维度,是对焦山自然风光的全景式描绘。作者不吝笔墨,描绘了焦山那“四面皆水,不深而浩渺”的江湖之势,以及“不高而奇秀”的山体轮廓。从巍峨的定慧寺,到古朴的摩崖石刻,再到那历经风雨的古塔,每一处景致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故事。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山间的光影变化,感受四季的更迭,捕捉自然界微妙的诗意。例如,在描绘定慧寺时,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建筑的细节,更是通过寺院内参天古木的婆娑身影,袅袅升起的檀香,以及僧侣们晨钟暮鼓的清幽声响,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宗教氛围,引导读者去体悟“禅”的意境。在描写金山寺的“水漫金山”传说时,作者则将神话故事与历史传说巧妙融合,让读者在惊叹于自然奇观的同时,也感受到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想象。 然而,《天开胜境话焦山》的真正魅力,在于其第二个维度——对焦山背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与阐释。焦山是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道场之一,尤其是金山寺,作为佛教禅宗的著名寺院,香火鼎盛,高僧辈出。本书深入探讨了焦山在佛教传播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例如,作者详细介绍了从古至今,无数高僧大德在此弘法布道、著经立说,将佛教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书中对“净土宗”、“禅宗”等重要佛教宗派在焦山的活动进行了梳理,并解析了佛教思想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哲学、艺术、文学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例如,作者在讲述金山寺的“八功德水”时,不仅仅是介绍了佛教的教义,更是将其与中国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精神净化的追求联系起来,展现了佛教思想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 除了佛教文化,焦山还承载着中国历代文人雅士的足迹与精神。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考证和呈现了历代文人墨客在焦山的创作活动。从谢安的“意在山水”的超然,到苏轼的“东坡居士”情怀,再到黄庭坚的“疏瘦”书法风格,这些伟大的心灵与焦山的山水产生了怎样的共鸣?作者通过解读他们的诗词、文章、书法作品,展现了焦山如何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又如何在他们的笔下,焦山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本书不仅引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更是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读者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作者心境,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例如,作者在引用苏轼关于焦山的诗句时,不仅分析了诗句的字面意思,更深入挖掘了苏轼当时的人生境遇与心境,解释了为何这位豁达的文人会在焦山找到慰藉,以及他的诗句如何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闲适”与“自然”的精神风貌。 本书的第三个维度,是对焦山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灵感源泉的探索。中国山水画自古就强调“师法自然”,而焦山的山势、水流、植被,正是无数画家心中的理想画卷。作者从焦山的地理特征出发,分析了其如何成为宋元明清历代山水画的创作母题,并解读了焦山在历代画作中的不同呈现方式,以及这些画作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审美观念。同时,本书也关注焦山园林艺术的发展,从古代寺庙园林的布局,到近代对焦山景观的改造,都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例如,作者在描写焦山上的亭台楼阁时,会从建筑学、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其选址、布局、造型如何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如何将人工的造景与自然的景观融为一体,创造出移步换景、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天开胜境话焦山》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第四个维度——对焦山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提炼与升华。焦山,作为一座承载了千年历史文化的山峦,其本身就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包容万象、追求卓越的精神。作者通过对焦山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文化遗产的细致梳理,试图挖掘出隐藏在焦山之下的民族精神密码。例如,在描写焦山历史上遭受的各种灾难与劫难时,作者会强调其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以及历代人民如何在其废墟之上重建家园,这不正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屡次遭受挫折却始终生生不息的坚韧精神吗?又例如,焦山汇聚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多种思想流派,其包容与融合的特质,恰恰反映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兼容并蓄精神。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在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之间取得平衡。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生动比喻、形象描绘,以及富有哲理的思考,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文化内容变得鲜活有趣。在引用古籍、诗词时,作者也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将其融入到叙事之中,使其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本书的结构也颇为精巧,作者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线性展开,而是根据主题和文化意涵,将不同的内容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在焦山上进行了一次穿越古今的精神漫游。 《天开胜境话焦山》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焦山的书,它更是一曲关于中华文化的赞歌。通过对焦山这一具体意象的深入解读,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永恒的精神追求。它鼓励我们去关注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去感受那些流传千古的智慧,去体悟那些蕴含在山川草木中的民族灵魂。本书适合对中国历史、文化、哲学、艺术感兴趣的读者,也适合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读者。它是一次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洗礼,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对民族根脉的深刻追溯。 本书的最后,作者将焦山视为一个“天开胜境”,意在强调其自然之美与文化之深邃完美结合,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这种“胜境”,既是地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它提醒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依然存在着能够让我们沉静心灵、升华精神的净土。焦山,就是这样一处“天开”的胜境,它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去传承。本书正是为了唤醒读者内心对这种“胜境”的向往,并指引我们如何通过理解焦山,来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所处的这片古老而伟大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