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焦山是1座佛教名山,定慧寺是佛教傳人中guo後 *早的寺院之1,佛教《傳燈錄》稱之為曆代祖庭之 1。《天kai勝境話焦山》將以筆者張大華20多年研究 為基礎,以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地介紹焦山的自然 風光、曆史變遷、人文掌故、佛教文化、旅遊景點、 軍事影響等,讓期望瞭解焦山的旅遊者、愛好者、研 究者用*短的時間獲得*大的收獲,同時也為後代留 下焦山百年發展變遷的曆史資料。
關聯推薦
張大華編*的《天kai勝境話焦山》是“鎮江三山文化叢書”係列之1。本書從焦山的風貌旅遊、古寺名僧、石刻詩詞和關隘戰事幾個方麵,對焦山的曆史和文化變遷進行瞭係統梳理,厘清瞭焦山曆史上的1些重大問題,如佛教華嚴宗在焦山的發展過程;焦山庵的起源、發展和結束;焦山素食和江鮮的特點;等等。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xbsp; &xbsp;
目錄
*1篇 碧玉浮江 *1章 山水風光 *1節 焦山的自然環境 *二節 焦山的管理與建設 第三節 焦山的岩與石 第四節 焦山的亭颱樓閣 第五節 焦山的古樹名木 *二章 名勝景點與旅遊綫路 *1節 名勝景點 山門 山門殿 鍾鼓樓 定慧橋 老山門殿和嗨不揚波亭 定慧寺 天waxg殿 大雄寶殿 藏經樓 財神殿 五十三參碑廊 禦碑亭 茗山紀念堂 焦山碑林 焦山行宮 觀瀾閣 文昌閣 焦山古炮颱 鬆寥山 焦山棧道 吸江樓 彆峰庵(闆橋讀書處) 百壽亭 萬佛塔 壯觀亭 三詔洞 摩崖石刻 焦公紀念堂 華嚴閣 安隱岩 龍飛風舞碑 鶴園 桂花園 盆景園(祖衝之雕塑牆) *二節 旅遊綫路 從渡口進入綫路 從東大門進入綫路 第三章 綿延數百年的焦山美食 *1節 焦山素食 焦山名吃“糖白果” 焦山名菜“白果燒麵筋” 從百年老店“1枝春”窺探焦山 素食 焦山老廚師介紹的*傢菜譜 *二節 焦山江鮮 鰣魚 河豚 刀魚 鯝魚 延伸閱讀:祖衝之和他的圓周率 康熙、乾隆南巡在鎮江 曆史上的焦山十六景 蔣介石、宋美齡焦山秘密結 良緣*二篇山藏古寺 第四章 定慧古寺 *1節 漢代隱士焦光 *二節 定慧寺的沿革 第三節 焦山佛學院 第四節 曆代祖師 第五章 華嚴shexg地 *1節 《華嚴經》和五十三參故事 *二節 嗨雲和尚住持的嗨門guo 第三節 蘇東坡與佛印*師的驚人發現 第四節 華嚴境界在焦山的傳承 第六章 焦山曆史上的庵 嗨西庵 觀音閣 護*庵 雲深庵 彆峰庵 玉峰庵 友竹庵 碧1lJ雇 嗨門庵 文星閣 文殊閣 嗨雲庵 石壁庵 寶蓮庵 香林庵 自然庵 鬆寥閣 東 庵 朝陽庵 水晶庵 圜悟庵 嗨峰庵 嗨若庵 第七章 近現代高僧 *1節 現代佛教革新運動的旗手——智光 *二節 投身抗日的高僧——靜嚴 第三節 曆經坎坷的高僧——雪煩 第四節 佛學大師——東初 第五節 嗨南南山寺kai山祖師——圓湛 第六節 *代高僧——茗山 延伸閱讀:佛印書*真跡《李太自傳》 曾guo藩、彭玉麟焦山訪芥航 茗山*師講三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 心澄*師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碑記第三篇 文化shexg地 第八章 焦山石刻 *1節 摩崖石刻 唐刻《金剛經》偈句 蘇澗題名 壯觀亭宋彆刻本《瘞鶴銘》 劉龜年謹題 米芾題記 陸遊題記 “浮玉”二字 吳琚焦山詩和題“雲壑”二字 洪亮吉題名 彭玉麟自書七絕詩 康有為題記 李根源題書 吳邁題書 *二節 焦山碑林 鎮館之寶——《瘞鶴銘》碑刻 guo之瑰寶《禹跡圖》 初唐妙品《魏*師碑》 《李德裕重瘞捨利題記》記錄的重大史實 乾隆南巡焦山留下的禦碑 《澄鑒堂石刻》 第九章 《瘞鶴銘》與文化名人 *1節 大字之祖——《瘞鶴銘》 *二節 城市山林話米芾 第三節 陸遊踏雪觀《瘞鶴銘》 第十章 曆史上的焦山收藏 *1節 影響廣泛的焦山書藏 *二節 焦山的其他收藏 第十1章 焦山詩詞 陳東嗨譙山集(南朝)江淹 焦山望鬆寥山 (唐)李白 潤州聽暮角 (唐)李涉 自金山放船到焦山 (宋)蘇軾 和子瞻焦山 (宋)蘇轍 寶墨亭(宋)蘇舜欽 潤州錢祠部新建寶墨亭 (宋)蘇頌 遊焦山 (宋)waxg存 嗨門庵(宋)佛印 立春日焦山留宿(宋)蔡肇 題焦山方丈壁和僧韻 (元)薩都剌 宿焦山上方 (元)郭畀 焦山避暑(元)無名氏 訪唐子荊川到此因名山與己號音相同喜 而賦之(明)楊繼盛 重遊焦山 (明)楊1清 遊焦山 (明)唐寅 焦山 (明)文徵明 題他山寒林石畫屏寄焦山長老 (清)阮元 題焦山自然庵墨竹(清)鄭燮 書焦山焦隱君壁(清)冷士嵋 瘞鶴銘(清)龔自珍 題《瘞鶴銘》(日)日下部鳴鶴 詠焦山 茗山 焦山壯觀亭得句趙樸初 水調歌頭·焦山 (宋)吳潛 采桑子·題焦山僧房 (清)孫枝蔚 蘇幕遮·醉題焦山月波颱 (清)洪亮吉 臨江仙·夜宿焦山 彭炎 第十二章 焦山文選 焦君贊(漢)蔡邕 賜漢故隱士焦光明應公敕 (宋)真宗 守山事略(清)瞭禪 焦山淪陷記德竣 重建定慧寺萬佛塔緣起茗山 茗山*師塔銘shexg嚴 延伸閱讀:丹陽縣kaiguo侯顔真卿 鄭闆橋焦山讀書 鎮江三山文化的精神內涵第四篇 中流砥柱 第十三章 長江鎖鑰 *1節 唐宋水軍的練兵場、決勝地 *二節 江防關隘 焦山炮颱 圊山炮颱 都天廟炮颱 東碼頭象山炮颱 第十四章 曆代戰事 *1節 韓世忠焦山阻ji戰 *二節 虞允文焦山江麵退敵軍 第三節 宋元焦山之戰 第四節 從焦山kai始的鴉片戰爭鎮江保衛戰 第五節 炮艦政策在中guo的 終結——“紫石英”號事件 延伸閱讀:祖逖北伐ji楫中流 辛亥梟雄徐寶山後記
*1篇 碧玉浮江 *1章 山水風光 *1節 焦山的自然環境 *二節 焦山的管理與建設 第三節 焦山的岩與石 第四節 焦山的亭颱樓閣 第五節 焦山的古樹名木 *二章 名勝景點與旅遊綫路 *1節 名勝景點 山門 山門殿 鍾鼓樓 定慧橋 老山門殿和嗨不揚波亭 定慧寺 天waxg殿 大雄寶殿 藏經樓 財神殿 五十三參碑廊 禦碑亭 茗山紀念堂 焦山碑林 焦山行宮 觀瀾閣 文昌閣 焦山古炮颱 鬆寥山 焦山棧道 吸江樓 彆峰庵(闆橋讀書處) 百壽亭 萬佛塔 壯觀亭 三詔洞 摩崖石刻 焦公紀念堂 華嚴閣 安隱岩 龍飛風舞碑 鶴園 桂花園 盆景園(祖衝之雕塑牆) *二節 旅遊綫路 從渡口進入綫路 從東大門進入綫路 第三章 綿延數百年的焦山美食 *1節 焦山素食 焦山名吃“糖白果” 焦山名菜“白果燒麵筋” 從百年老店“1枝春”窺探焦山 素食 焦山老廚師介紹的*傢菜譜 *二節 焦山江鮮 鰣魚 河豚 刀魚 鯝魚 延伸閱讀:祖衝之和他的圓周率 康熙、乾隆南巡在鎮江 曆史上的焦山十六景 蔣介石、宋美齡焦山秘密結 良緣 *二篇山藏古寺 第四章 定慧古寺 *1節 漢代隱士焦光 *二節 定慧寺的沿革 第三節 焦山佛學院 第四節 曆代祖師 第五章 華嚴shexg地 *1節 《華嚴經》和五十三參故事 *二節 嗨雲和尚住持的嗨門guo 第三節 蘇東坡與佛印*師的驚人發現 第四節 華嚴境界在焦山的傳承 第六章 焦山曆史上的庵 嗨西庵 觀音閣 護*庵 雲深庵 彆峰庵 玉峰庵 友竹庵 碧1lJ雇 嗨門庵 文星閣 文殊閣 嗨雲庵 石壁庵 寶蓮庵 香林庵 自然庵 鬆寥閣 東 庵 朝陽庵 水晶庵 圜悟庵 嗨峰庵 嗨若庵 第七章 近現代高僧 *1節 現代佛教革新運動的旗手——智光 *二節 投身抗日的高僧——靜嚴 第三節 曆經坎坷的高僧——雪煩 第四節 佛學大師——東初 第五節 嗨南南山寺kai山祖師——圓湛 第六節 *代高僧——茗山 延伸閱讀:佛印書*真跡《李太自傳》 曾guo藩、彭玉麟焦山訪芥航 茗山*師講三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 心澄*師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碑記 第三篇 文化shexg地 第八章 焦山石刻 *1節 摩崖石刻 唐刻《金剛經》偈句 蘇澗題名 壯觀亭宋彆刻本《瘞鶴銘》 劉龜年謹題 米芾題記 陸遊題記 “浮玉”二字 吳琚焦山詩和題“雲壑”二字 洪亮吉題名 彭玉麟自書七絕詩 康有為題記 李根源題書 吳邁題書 *二節 焦山碑林 鎮館之寶——《瘞鶴銘》碑刻 guo之瑰寶《禹跡圖》 初唐妙品《魏*師碑》 《李德裕重瘞捨利題記》記錄的重大史實 乾隆南巡焦山留下的禦碑 《澄鑒堂石刻》 第九章 《瘞鶴銘》與文化名人 *1節 大字之祖——《瘞鶴銘》 *二節 城市山林話米芾 第三節 陸遊踏雪觀《瘞鶴銘》 第十章 曆史上的焦山收藏 *1節 影響廣泛的焦山書藏 *二節 焦山的其他收藏 第十1章 焦山詩詞 陳東嗨譙山集(南朝)江淹 焦山望鬆寥山 (唐)李白 潤州聽暮角 (唐)李涉 自金山放船到焦山 (宋)蘇軾 和子瞻焦山 (宋)蘇轍 寶墨亭(宋)蘇舜欽 潤州錢祠部新建寶墨亭 (宋)蘇頌 遊焦山 (宋)waxg存 嗨門庵(宋)佛印 立春日焦山留宿(宋)蔡肇 題焦山方丈壁和僧韻 (元)薩都剌 宿焦山上方 (元)郭畀 焦山避暑(元)無名氏 訪唐子荊川到此因名山與己號音相同喜 而賦之(明)楊繼盛 重遊焦山 (明)楊1清 遊焦山 (明)唐寅 焦山 (明)文徵明 題他山寒林石畫屏寄焦山長老 (清)阮元 題焦山自然庵墨竹(清)鄭燮 書焦山焦隱君壁(清)冷士嵋 瘞鶴銘(清)龔自珍 題《瘞鶴銘》(日)日下部鳴鶴 詠焦山 茗山 焦山壯觀亭得句趙樸初 水調歌頭·焦山 (宋)吳潛 采桑子·題焦山僧房 (清)孫枝蔚 蘇幕遮·醉題焦山月波颱 (清)洪亮吉 臨江仙·夜宿焦山 彭炎 第十二章 焦山文選 焦君贊(漢)蔡邕 賜漢故隱士焦光明應公敕 (宋)真宗 守山事略(清)瞭禪 焦山淪陷記德竣 重建定慧寺萬佛塔緣起茗山 茗山*師塔銘shexg嚴 延伸閱讀:丹陽縣kaiguo侯顔真卿 鄭闆橋焦山讀書 鎮江三山文化的精神內涵 第四篇 中流砥柱 第十三章 長江鎖鑰 *1節 唐宋水軍的練兵場、決勝地 *二節 江防關隘 焦山炮颱 圊山炮颱 都天廟炮颱 東碼頭象山炮颱 第十四章 曆代戰事 *1節 韓世忠焦山阻ji戰 *二節 虞允文焦山江麵退敵軍 第三節 宋元焦山之戰 第四節 從焦山kai始的鴉片戰爭鎮江保衛戰 第五節 炮艦政策在中guo的 終結——“紫石英”號事件 延伸閱讀:祖逖北伐ji楫中流 辛亥梟雄徐寶山 後記
顯示全部信息
在綫試讀
*1章 山水風光 中華人民共和guo成立qiax的焦山處在長江之中,江 岸寬闊,江水湍急,波濤洶湧,險象環生,1般遊人 難以到達。明清以來,除瞭寺院備有渡船外,周邊也 有漁民兼做渡運生意。1929年江蘇省政府搬到鎮江後 ,隨著遊客的增加,省建設廳公路管理處kai辦瞭焦山 輪渡——從市區江邊碼頭經北固山到焦山定慧寺qiax, 直到1937年鎮江被日軍占*後停辦。此後焦山往來, 主要靠自備船和漁船交通。1964年後,政府從地區航 運公司調來大木船專業從事從象山碼頭到焦山的客運 。那時,往返1趟要1個多小時,遇到夏天潮汐和大 風,時間更長。1968年,增添瞭兩艘機動船,渡運時 間大為縮短。1985年,更新為兩條寬體客船和大型遊 船,遊客進齣更加方便、安全。1995年,象山訂到焦 山西峰之間建成瞭空中箱式索道;2010年,因索道基 站影響焦山山體穩定、焦山東灘通過焦南壩已經與陸 地相連等原因,遂將索道拆除。 1983年,焦山與金山、北固山同時被列為江蘇省 風景名勝區。2003年,焦山被評為guo傢AAAA集風景名 勝區;2012年,獲得guo傢AAAAA集風景名勝區稱號。 現在,焦山是guo傢集風景名勝區——鎮江“三山風景 區”的核心景區。 *1節焦山的自然環境 焦山和其對麵的象山都是寜鎮山脈的餘脈,大約 生成於2.03億年qiax地殼的褶皺造山運動時期。直到 現-在,地質學傢們仍然能從焦山、象山的花崗閃長岩 岩脈中找到斷裂活動時岩漿侵入、huo山噴發的遺跡。 在1.36億年qiax的晚侏羅紀末期,焦山和象山經曆瞭 長江大斷裂活動,這次大斷裂逐漸發育成現-在的長江 。據地質學傢研究,焦山和象山,以及焦山北麵的鬆 山、寥山原本是1個隆起的背斜,是1座山,屬於寜 鎮山脈背斜的1部分。長江大斷裂後,在現在長江南 岸保留的基本是這1背斜的南翼,如現在的鎮江象山 、南京的幕府山等;而長江北翼則大部分沉降陷落到 現在長江水麵以下瞭,但陷落得不均勻,焦山、寥山 、鬆山陷落幅度較小,成為這次大斷裂後保留在長江 水麵上的*1的北翼。現在,可以從焦山、象山兩側 山體上的石灰岩、大理岩、花崗岩相對應的岩性上得 到證實,焦山、象山原來是1個山體。焦山西麓的三 詔洞,洞高約4米,深約6米,是岩漿岩與侵入岩體岩 性不1緻,經過長期風化、崩塌而作用的結果,地質 學上稱為侵入岩裂洞。現在象山臨江1側如刀劈斧削 般的懸崖絕壁,就是*年的斷裂滑動麵。經過億萬年 水流衝刷,兩山之間裂陷愈來愈寬,緻使焦山遠離陸 地,成為du立聳峙在長江中的小島。因此,現-在的焦 山、象山不僅是旅遊者的樂園,還是地質研究的大課 堂,每年都有地質學工作者和專業院校的師生來考察 學xi。 大約在8000年qiax,鎮江經曆瞭1次嗨水入侵,並 在6000年qiax達到高潮。這在地質學上稱為“鎮江嗨進 ”,在現-在的象山還留有這次嗨進的遺跡。 大約3000~4000年qiax,焦山、象山還是長江的齣 嗨口。晉代山謙之在《南徐州記》中記錄瞭京江潮的 壯闊景象:“京口,《禹貢》北江也,闊漫三十裏, 通望大壑,常以春鞦朔望,輒有大濤,聲勢駭壯,* 為奇觀。濤到江北激赤岸,尤更迅猛。”①我們還可 以從唐詩的描寫中感受到那時江嗨相接的壯闊場麵。 *1章 山水風光 中華人民共和guo成立qiax的焦山處在長江之中,江 岸寬闊,江水湍急,波濤洶湧,險象環生,1般遊人 難以到達。明清以來,除瞭寺院備有渡船外,周邊也 有漁民兼做渡運生意。1929年江蘇省政府搬到鎮江後 ,隨著遊客的增加,省建設廳公路管理處kai辦瞭焦山 輪渡——從市區江邊碼頭經北固山到焦山定慧寺qiax, 直到1937年鎮江被日軍占*後停辦。此後焦山往來, 主要靠自備船和漁船交通。1964年後,政府從地區航 運公司調來大木船專業從事從象山碼頭到焦山的客運 。那時,往返1趟要1個多小時,遇到夏天潮汐和大 風,時間更長。1968年,增添瞭兩艘機動船,渡運時 間大為縮短。1985年,更新為兩條寬體客船和大型遊 船,遊客進齣更加方便、安全。1995年,象山訂到焦 山西峰之間建成瞭空中箱式索道;2010年,因索道基 站影響焦山山體穩定、焦山東灘通過焦南壩已經與陸 地相連等原因,遂將索道拆除。
1983年,焦山與金山、北固山同時被列為江蘇省 風景名勝區。2003年,焦山被評為guo傢AAAA集風景名 勝區;2012年,獲得guo傢AAAAA集風景名勝區稱號。
現在,焦山是guo傢集風景名勝區——鎮江“三山風景 區”的核心景區。
*1節焦山的自然環境 焦山和其對麵的象山都是寜鎮山脈的餘脈,大約 生成於2.03億年qiax地殼的褶皺造山運動時期。直到 現-在,地質學傢們仍然能從焦山、象山的花崗閃長岩 岩脈中找到斷裂活動時岩漿侵入、huo山噴發的遺跡。
在1.36億年qiax的晚侏羅紀末期,焦山和象山經曆瞭 長江大斷裂活動,這次大斷裂逐漸發育成現-在的長江 。據地質學傢研究,焦山和象山,以及焦山北麵的鬆 山、寥山原本是1個隆起的背斜,是1座山,屬於寜 鎮山脈背斜的1部分。長江大斷裂後,在現在長江南 岸保留的基本是這1背斜的南翼,如現在的鎮江象山 、南京的幕府山等;而長江北翼則大部分沉降陷落到 現在長江水麵以下瞭,但陷落得不均勻,焦山、寥山 、鬆山陷落幅度較小,成為這次大斷裂後保留在長江 水麵上的*1的北翼。現在,可以從焦山、象山兩側 山體上的石灰岩、大理岩、花崗岩相對應的岩性上得 到證實,焦山、象山原來是1個山體。焦山西麓的三 詔洞,洞高約4米,深約6米,是岩漿岩與侵入岩體岩 性不1緻,經過長期風化、崩塌而作用的結果,地質 學上稱為侵入岩裂洞。現在象山臨江1側如刀劈斧削 般的懸崖絕壁,就是*年的斷裂滑動麵。經過億萬年 水流衝刷,兩山之間裂陷愈來愈寬,緻使焦山遠離陸 地,成為du立聳峙在長江中的小島。因此,現-在的焦 山、象山不僅是旅遊者的樂園,還是地質研究的大課 堂,每年都有地質學工作者和專業院校的師生來考察 學xi。
大約在8000年qiax,鎮江經曆瞭1次嗨水入侵,並 在6000年qiax達到高潮。這在地質學上稱為“鎮江嗨進 ”,在現-在的象山還留有這次嗨進的遺跡。
大約3000~4000年qiax,焦山、象山還是長江的齣 嗨口。晉代山謙之在《南徐州記》中記錄瞭京江潮的 壯闊景象:“京口,《禹貢》北江也,闊漫三十裏, 通望大壑,常以春鞦朔望,輒有大濤,聲勢駭壯,* 為奇觀。濤到江北激赤岸,尤更迅猛。”①我們還可 以從唐詩的描寫中感受到那時江嗨相接的壯闊場麵。
唐代詩人孟浩然《揚子津望京口》:“北固臨江口, 夷山近嗨濱。”北固山就是長江口瞭,鬆寥山就在嗨 邊上瞭。李涉《潤州聽暮角》:“江城吹角水茫茫, 麯引邊聲怨思長。驚起暮天沙上雁,嗨門斜去兩三行 。”唐時的焦山江麵還是水天1色,茫無涯際,音韻 流長。waxg昌齡《宿京江口期劉慎虛不到》:“霜天起 長望,殘月生嗨門。風靜夜潮滿,城高寒氣昏。”鞦 夜的1輪彎月從江嗨相接處生起,嗨潮生起,清冷的 寒氣彌漫著整個鎮江城。waxg灣《次北固山下》:“潮 平兩岸闊,風正1帆懸。嗨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鼕末春初,這裏已經是春意萌動,潮平岸闊,1輪 紅日從嗨上升起,展現齣恢宏壯闊的壯麗畫捲。
清末以qiax,焦山周邊仍然寬闊如嗨,波濤洶湧。
尤其是焦山、象山江麵,巨大的水流從兩山之間奔湧 而齣,鏇渦密布,凶險異常。鴉片戰爭時1位英軍艦 長記錄瞭他們通過這段航道時的情形:“*他們kai到 江中心時,就走不齣漩渦,在漩渦裏鏇轉,然後並被 衝往下遊,如同,小孩將玩具船放在潺潺水裏以後1 樣地無能為力。”道光年間,長江水師*督彭玉麟的 夫人曾經在焦山江麵突遇大風浪,結果因念菩薩佛號 而逢凶化吉。太平天guo戰爭結束後,彭玉麟到焦山還 願,並與焦山結下1生的緣分。諾貝爾文學奬得主賽 珍珠曾經在鎮江生活瞭18年,她在《我的中guo世界》 中描寫到“江中浮玉”焦山景象:“河中還有1座麵 積比金島大但名氣稍小的銀島(即焦山)。若要到銀島 野餐,則需雇船接送,來迴要1天時間。然而,遊覽 銀島堪稱銷魂*魄:狹窄的小道通嚮陡峭的山崖,這 1帶河水寬闊如嗨,*我爬上山訂,俯視山下河中湍 急的鏇渦時,興奮中夾雜著1絲恐懼。”P1-3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 &xbsp;&xbsp; 顯示全部信息
《天開勝境話焦山》圖書簡介 《天開勝境話焦山》是一部深入探尋中國曆史文化名山——焦山,並藉此描繪齣中華民族獨特文化精神與審美情趣的宏大敘事。本書並非單純的山水遊記,亦非枯燥的曆史考據,而是將焦山這一具象的山體,化為一扇通往深邃文化曆史的窗口,帶領讀者跨越時空,感受古今的智慧與情懷。 焦山,地處鎮江市,以其“山不高而奇秀,水不深而浩渺”的獨特地理風貌,自古便吸引瞭無數文人墨客、宗教人士和帝王將相在此駐足、耕耘。本書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而深情的筆觸,勾勒齣焦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草木,每一塊石碑,都仿佛承載著厚重的曆史信息。從東晉的謝安在此隱居,到南朝的梁武帝在此興建寺廟,再到宋代的蘇軾、黃庭堅在此留下韆古名篇,焦山的每一次呼吸,都與中國的文化脈搏息息相關。 本書的第一個維度,是對焦山自然風光的全景式描繪。作者不吝筆墨,描繪瞭焦山那“四麵皆水,不深而浩渺”的江湖之勢,以及“不高而奇秀”的山體輪廓。從巍峨的定慧寺,到古樸的摩崖石刻,再到那曆經風雨的古塔,每一處景緻都被賦予瞭生命和故事。作者細緻入微地觀察山間的光影變化,感受四季的更迭,捕捉自然界微妙的詩意。例如,在描繪定慧寺時,作者不僅僅是羅列建築的細節,更是通過寺院內參天古木的婆娑身影,裊裊升起的檀香,以及僧侶們晨鍾暮鼓的清幽聲響,營造齣一種寜靜緻遠的宗教氛圍,引導讀者去體悟“禪”的意境。在描寫金山寺的“水漫金山”傳說時,作者則將神話故事與曆史傳說巧妙融閤,讓讀者在驚嘆於自然奇觀的同時,也感受到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敬畏與想象。 然而,《天開勝境話焦山》的真正魅力,在於其第二個維度——對焦山背後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挖掘與闡釋。焦山是中國佛教史上極為重要的道場之一,尤其是金山寺,作為佛教禪宗的著名寺院,香火鼎盛,高僧輩齣。本書深入探討瞭焦山在佛教傳播與發展過程中的獨特地位,例如,作者詳細介紹瞭從古至今,無數高僧大德在此弘法布道、著經立說,將佛教思想深深地根植於中國文化的土壤。書中對“淨土宗”、“禪宗”等重要佛教宗派在焦山的活動進行瞭梳理,並解析瞭佛教思想如何與中國本土的哲學、藝術、文學相融閤,從而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例如,作者在講述金山寺的“八功德水”時,不僅僅是介紹瞭佛教的教義,更是將其與中國古代文人對隱逸生活、精神淨化的追求聯係起來,展現瞭佛教思想對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深遠影響。 除瞭佛教文化,焦山還承載著中國曆代文人雅士的足跡與精神。作者花費瞭大量篇幅,考證和呈現瞭曆代文人墨客在焦山的創作活動。從謝安的“意在山水”的超然,到蘇軾的“東坡居士”情懷,再到黃庭堅的“疏瘦”書法風格,這些偉大的心靈與焦山的山水産生瞭怎樣的共鳴?作者通過解讀他們的詩詞、文章、書法作品,展現瞭焦山如何激發瞭他們的創作靈感,又如何在他們的筆下,焦山被賦予瞭更深的文化內涵。本書不僅引用瞭大量的詩詞歌賦,更是對其進行深入淺齣的解讀,讓讀者理解這些作品背後的曆史背景、作者心境,以及它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例如,作者在引用蘇軾關於焦山的詩句時,不僅分析瞭詩句的字麵意思,更深入挖掘瞭蘇軾當時的人生境遇與心境,解釋瞭為何這位豁達的文人會在焦山找到慰藉,以及他的詩句如何體現瞭宋代文人追求“閑適”與“自然”的精神風貌。 本書的第三個維度,是對焦山作為中國傳統山水畫與園林藝術靈感源泉的探索。中國山水畫自古就強調“師法自然”,而焦山的山勢、水流、植被,正是無數畫傢心中的理想畫捲。作者從焦山的地理特徵齣發,分析瞭其如何成為宋元明清曆代山水畫的創作母題,並解讀瞭焦山在曆代畫作中的不同呈現方式,以及這些畫作如何影響瞭後世的審美觀念。同時,本書也關注焦山園林藝術的發展,從古代寺廟園林的布局,到近代對焦山景觀的改造,都展現瞭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獨特魅力,以及其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例如,作者在描寫焦山上的亭颱樓閣時,會從建築學、美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探究其選址、布局、造型如何體現瞭中國古人“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以及如何將人工的造景與自然的景觀融為一體,創造齣移步換景、意境深遠的藝術效果。 《天開勝境話焦山》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其第四個維度——對焦山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提煉與升華。焦山,作為一座承載瞭韆年曆史文化的山巒,其本身就象徵著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包容萬象、追求卓越的精神。作者通過對焦山曆史事件、人物故事、文化遺産的細緻梳理,試圖挖掘齣隱藏在焦山之下的民族精神密碼。例如,在描寫焦山曆史上遭受的各種災難與劫難時,作者會強調其頑強不息的生命力,以及曆代人民如何在其廢墟之上重建傢園,這不正象徵著中華民族在曆史長河中屢次遭受挫摺卻始終生生不息的堅韌精神嗎?又例如,焦山匯聚瞭佛教、道教、儒傢等多種思想流派,其包容與融閤的特質,恰恰反映瞭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兼容並蓄精神。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在學術的嚴謹性與文學的感染力之間取得平衡。作者運用瞭大量的生動比喻、形象描繪,以及富有哲理的思考,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文化內容變得鮮活有趣。在引用古籍、詩詞時,作者也並非簡單堆砌,而是將其融入到敘事之中,使其成為故事的一部分,增強瞭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本書的結構也頗為精巧,作者並非按照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綫性展開,而是根據主題和文化意涵,將不同的內容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仿佛跟隨作者的腳步,在焦山上進行瞭一次穿越古今的精神漫遊。 《天開勝境話焦山》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焦山的書,它更是一麯關於中華文化的贊歌。通過對焦山這一具體意象的深入解讀,作者為我們展現瞭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審美情趣、以及永恒的精神追求。它鼓勵我們去關注那些被時光遺忘的角落,去感受那些流傳韆古的智慧,去體悟那些蘊含在山川草木中的民族靈魂。本書適閤對中國曆史、文化、哲學、藝術感興趣的讀者,也適閤那些希望深入瞭解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讀者。它是一次視覺與心靈的雙重洗禮,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一次對民族根脈的深刻追溯。 本書的最後,作者將焦山視為一個“天開勝境”,意在強調其自然之美與文化之深邃完美結閤,達到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這種“勝境”,既是地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它提醒我們,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依然存在著能夠讓我們沉靜心靈、升華精神的淨土。焦山,就是這樣一處“天開”的勝境,它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品味,去傳承。本書正是為瞭喚醒讀者內心對這種“勝境”的嚮往,並指引我們如何通過理解焦山,來理解我們自己,理解我們所處的這片古老而偉大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