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聽季羨林談國學智慧
定價:32.00元
作者:王穎
齣版社:時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80232984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立足季羨林先生國學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觀點,通過引證舉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對季羨林的國學思想進行深入闡釋,介紹瞭季羨林對國學、人生、道德、文化、治學等領域的獨到見解。本書內容豐富具體,為讀者展示瞭一位極具親和力的智者,一代國學大師的風範。
目錄
 君子者,尊德行而道學問——季羨林談《學人箴言》1.談緩和:禮之用,和為貴 \ 0032.論情趣:做個情感豐富的性情中人 \ 0073.談中西文化:西方不亮,東方亮 \ 0104.談人與自然:天人閤一,心存敬畏 \ 0135.談創新:創新是學術進步的靈魂 \ 0176.談求學態度:天纔與勤奮相輔相成 \ 0207.談治學:學海無涯,要有苦中作樂的精神 \ 0248.談進步:學與思,知與行 \ 0279.談信念:探索真理,壯心不已 \ 031NO.2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季羨林談《誌慮心物》1.談慈善:慈善是道德的積纍 \ 0372.談曆史:從曆史中來,迴曆史中去 \ 0413.談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0444.談憂患: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 0485.談簡化:毀滅中華文化的方式 \ 0516.談時間:慢節奏是時間大的“敵人” \ 0547.談年老:夕陽紅時,春色滿寰中 \ 0578.談老少:社會進步,為代溝點“贊” \ 060
NO.3 一花一世界,心是蓮花開——季羨林談《平凡亦有禪》1.談毀譽:將毀譽置之度內 \ 0652.談人生:不完滿纔是人生 \ 0683.談寂寞: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 \ 0714.談世事:心懷赤子,任爾世態炎涼 \ 0745.談本心:世已桑田,心未滄海 \ 0776.談禪:禪道,是一種生活態度 \ 0807.談人生之美:老而美,真不知老之將至矣 \ 0838.談緣分:惜緣,就是敬畏命運 \ 0869.談幸福:本來擁有,不須外求 \ 089
NO.4 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季羨林談《新紀元文存》1.談禮貌:富者有禮高質,貧者有禮免辱 \ 0972.談緣分與命運:不能全信,又不可不信 \ 1003.談成功:天資 勤奮 機遇=成功 \ 1044.談文化: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 \ 1085.談青年:你們是希望的“太陽” \ 1126.談寫作:追求的是一種心境 \ 1157.談恐懼:應當恐懼而不恐懼者,英雄也 \ 1188.談衰老:目中無人,心中有人 \ 121
NO.5 行有格,言有物——季羨林談《處世公德》1.談孝道:百善孝為先 \ 1272.談正義:正義是強者的“籌碼” \ 1303.談生死:順其自然,泰然處之 \ 1334.談時運:走運與倒黴,風水輪流轉 \ 1375.談壓力:沒有壓力,哪有拼搏 \ 1396.談“忘”:做一個善“忘”的人 \ 1427.談未來教育:樹人之法,唯有教育 \ 1468.談年老:是一種幸福,亦是一種災難 \ 1499.談憤世嫉俗:牢騷太盛防腸斷 \ 152
NO.6 非學無以廣纔,非誌無以成學——季羨林《談國學》1.談尋根:根為本,尋本纔能求末 \ 1592.談師道:尊師重道,然後民知敬學 \ 1623.談中華文化:柳暗花明又一村 \ 1654.談神韻:恰到好處,盡善盡美 \ 1685.談愛國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鐵肩擔當 \ 1716.談風俗: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 1757.談雅俗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1788.談“天人閤一”:愛必兼愛,物無孤立之理 \ 1819.談治學:要有竭澤而漁的氣魄 \ 184
NO.7 淡泊以明誌,寜靜以緻遠——季羨林談《難得糊塗》1.談糊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 1912.談謙虛:滿招損,謙受益 \ 1943.談壞人: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 1974.談天纔:我害怕“天纔” \ 2005.談奉獻:力所能及,我為人人 \ 2026.談心態:小聰明與大智慧 \ 2057.談現實:順其自然,盡人事 \ 2088.談友誼:人生如搏鬥,有朋友纔有勝利 \ 211
NO.8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季羨林談《讀世》1.談包裝:羊毛總是齣在羊身上 \ 2172.談怪論:換一個視角看世界 \ 2203.談愛情:食色,性也 \ 2244.談消費:彆讓“消費”成為你的主人 \ 2275.談誌嚮:不降其誌,不辱其身 \ 2316.談成功:知足、不知足,都是正當的 \ 2347.談公德:公德之心,乃人性之本 \ 2378.談自省:以昨日之我,攻今日之我 \ 240
NO.9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季羨林談《人生絮語》1.談讀書:學海無涯,開捲有益 \ 2452.談選擇: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 2483.談心態:人生不可缺少爽朗的笑聲 \ 252
作者介紹
王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博士,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河南省儒學文化促進會理事,河南省中原周易文化研究院副秘書長。已齣版專著《乾隆文治與紀曉嵐誌怪創作》《文學現代意識的發生與衝突》《世界繪畫文化》《菊與刀》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中,季羨林先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守拙”的闡釋,讓我耳目一新。在當下這個崇尚“聰明纔智”、“精明強乾”的社會環境中,“守拙”似乎成瞭一種落伍的觀念。然而,季老通過對古代哲人智慧的梳理,將“守拙”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認為它並非愚鈍或無能,而是一種返璞歸真、順其自然的處世哲學。他認為,過度的聰明和精明,反而容易招緻禍端,而“守拙”則能讓人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保持一份從容與淡定。他用許多生活化的比喻,比如“大智若愚”,來解釋“守拙”的妙處。這種觀念,讓我重新審視瞭“成功”的定義,以及我們在追求成功過程中的一些偏差。我開始意識到,真正的智慧,不在於錶現得有多麼聰明,而在於能夠清晰地認識自己,順應自然,不強求,不妄為。季老的解讀,為我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學會瞭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寜靜,用一種更平和、更悠然的態度去麵對生活,去體悟生命的真諦。
評分這本書中,季羨林先生對於中國古代文人風骨的描繪,簡直讓我拍案叫絕。他沒有簡單地將他們塑造成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展現瞭他們真實的一麵——有纔華,有情懷,也有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我尤其喜歡他談論到那些在亂世中不改初衷的文人,他們如何在睏境中保持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堅守自己的學術理想和人格尊嚴。季老用生動的語言,將那些曆史人物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麵前,仿佛他們就在眼前。讀到這裏,我深切感受到一種久違的“風骨”的力量。在如今這個追求效率和功利的時代,這種“風骨”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一種學術上的堅持,更是一種精神上的獨立和人格上的傲骨。季老通過對這些文人的解讀,傳遞瞭一種超越時代的影響力,那就是即便身處逆境,也要保持內心的清明和高潔。這種精神激勵著我,在麵對現實的種種誘惑和壓力時,能夠更加堅定地守護自己的原則和理想。
評分《聽季羨林談國學智慧》這本書,在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行閤一”的探討上,給瞭我很大的啓發。季老並沒有把“知行閤一”理解為簡單的理論與實踐的結閤,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哲學含義。他認為,真正的“知”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和洞察;而真正的“行”則是在這種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自覺行動,而非盲目跟風。他通過分析曆史上的許多例子,比如那些真正將儒傢思想內化於心,並在實踐中踐行的先賢,讓我們看到瞭“知行閤一”的強大力量。這種力量,不僅能夠指導個人的行為,更能影響社會的發展。在讀到這部分內容時,我反思瞭自己日常的學習和工作。很多時候,我們雖然“知道”瞭很多道理,但卻難以將其真正運用到實踐中,或者在實踐中走瞭樣。季老的解讀,讓我明白,要做到“知行閤一”,需要的是一種內觀和自覺,需要不斷地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再將智慧體現在行動中。這種觀念,讓我對學習和成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促使我更加注重在實踐中檢驗和提升自己的認知。
評分季羨林先生在《聽季羨林談國學智慧》一書中,對中國古典哲學中“道”的理解,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他並非從艱澀的哲學理論齣發,而是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道”這一抽象概念變得生動具體。他會引用《道德經》中的隻言片語,也會結閤自己的人生經曆,來闡釋“道”的無處不在和不易捉摸。我特彆欣賞他對於“道”的“自然”屬性的強調,他認為“道”並非人為強加的規則,而是天地萬物運行的內在規律。這種“道法自然”的理念,在當下社會似乎越來越被人們所忽略。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追求、改造,試圖掌控一切,卻往往忽略瞭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季老提醒我們,真正的智慧,在於順應自然,而非與之對抗。他用許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季節的更替、植物的生長,來印證“道”的普遍性。這種解讀方式,讓我感覺“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哲學思辨,而是觸手可及的生活哲學。它教會我,在麵對睏難和挑戰時,與其焦慮不安,不如靜心觀察,尋找最順應事物本源的解決之道。
評分讀《季羨林國學精華》這本書,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文人輩齣的黃金時代,聽季老娓娓道來,字裏行間都透著一股溫潤如玉的智慧。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和閤”精神的論述所打動。季老藉由曆史典故和個人經曆,闡釋瞭“和閤”並非簡單的妥協或盲從,而是一種高明的處世哲學,是在復雜環境中尋求平衡、尊重差異、達成共識的藝術。他筆下的“和閤”,既有對儒傢“君子和而不同”的深刻解讀,也有對道傢“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細膩體悟。這種精神,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觀點多元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季老並非空談理論,而是將這種智慧融入到生活點滴之中,比如他在處理學界爭論時,總能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既維護學術尊嚴,又不失君子風範。讀完這部分,我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認識,更學會瞭如何在人際交往中,以一種更包容、更智慧的方式去處理分歧,去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誨,遠比那些生硬的說教來得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加實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