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李存義武學輯注(全三冊)
定價:268.00元
作者:李存義著,閻伯群、李洪鍾校注
齣版社: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3048447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接近傳奇,從讀懂原著開始,集天津中華武士會教範之精華,高度提煉“八字訣”“九歌”等形意拳古法,津派畫壇巨擘、中華武士會學務公所畫師閻道生親筆配圖。
內容提要
建立於民國初年的中華武士會,在確立瞭形意、八卦、太極三大內傢拳格局的同時,把國粹武術普及到學校、軍隊,繼之上升為“國術”,其肇始之功當首歸李存義。然而,這位在北方武林享有盛名的一代大傢,其著作卻在今天少有齣版。本輯注收錄瞭李存義先生傳世的多部著述,原版影印對照簡體字版,並邀請中華武士會首批教員、李存義弟子閻道生之孫閻伯群,定興“李氏三傑”之一李星階曾孫李洪鍾閤力校注,參閱多種版本,加以詳明闡釋,確保內容正宗且。
目錄
《嶽氏意拳五行精義》上編意拳總論章 不動姿勢第二章 意拳養氣學中編意拳原理章 五行拳第二章 五行生剋第三章 進退連環拳下編 緒論章 嶽武穆九要論第二章 練習附錄 五行連環拳譜閤璧
《嶽氏意拳十二形精義》嶽氏意拳原序上編嶽氏意拳十六要訣形拳原理十二形中編章 形意閤一第二章 形意全體大用下編曹繼武先生意拳十法摘要結論附錄 八字功
《三十六劍譜》章 總論第二章 分論第三章 結論附錄一 五行劍附錄二 連環劍附錄三 梅花劍附錄四 三纔劍附錄五 三閤劍
作者介紹
李存義(1847年—1921年),字忠元,河北省深縣南小營村人。少時傢貧,以幫人趕車為生。及長,習長短拳技並周遊各地。師從形意拳名傢劉奇蘭,並兼從董海川習八卦掌。後至保定開設萬通鏢局,兼收徒授藝。1900年,以53歲之齡,毅然投身義和團,手持單刀上陣,奮起抗擊外敵,一時間“單刀李”之名不脛而走。晚年棄鏢行,專誌授徒。1911年在津創辦中華武士會。於北方武術界威望甚高。李存義的形意拳特點鮮明,兼有河北、山西形意拳的傳承特徵,融閤瞭八卦掌、太極拳的一些技法風格,部分動作還保留瞭外傢拳械套路的影子。李存義先生的武學著述,在我國形意拳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奠定河北形意拳理論基礎的同時,也促進瞭民國時期武術黃金時代的到來。
文摘
無
序言
無
收到這套書的時候,我第一感覺是它的厚重感,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文化上的分量。我本身並非武術愛好者,隻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技藝有著天然的嚮往。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簡潔大方,但透露齣一種沉靜的力量,正如它所記載的武學一樣,不事張揚,卻內含乾坤。我對書中的校注部分尤為看重,因為我知道,要將古代武學文獻清晰地呈現給現代讀者,需要多麼深厚的功力和細緻的考量。那些批注和釋義,就如同明燈,照亮瞭那些可能已經被時間塵封的知識盲區。我雖然不能完全領會其中的奧妙,但通過閱讀,我能感受到一種嚴謹求實的學術態度,以及對傳承這份寶貴文化遺産的責任感。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華武術背後所蘊含的智慧和哲學,也讓我對那些為之付齣努力的學者們充滿瞭敬意。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能夠代錶中華民族獨特技藝和精神的書籍情有獨鍾。這套《李存義武學輯注》便是其中一個絕佳的代錶。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武術書籍,更是中華武術傳承脈絡中的一份珍貴文獻。我驚嘆於校注者們在文字整理和注解方麵所付齣的巨大心血。那些古老的術語,那些可能已經失傳的細節,都被細緻地梳理和解釋,仿佛在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武學世界的大門。即使我對於書中所記載的具體招式和理論並不十分瞭解,但從那些嚴謹的校注文字中,我能感受到一種對曆史的尊重,對知識的敬畏,以及對中華武術精神的不懈追求。這套書,讓我更加堅信,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奉獻。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文化基因的傳遞。
評分這套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武術教程,不如說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我並非習武之人,對拳腳功夫的理解僅限於影視作品中的描繪。然而,當翻開這套書,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嚴謹與考究,讓我看到瞭中華武學背後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哲學思考。書中的注解部分,字斟句酌,詳盡入微,仿佛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在為初學者耐心講解每一個要點。我尤其欣賞那些校注者們在考證方麵的努力,他們用現代的語言和邏輯,去解讀古老的文字,讓那些曾經晦澀難懂的招式和理論,變得更加清晰易懂。雖然我可能永遠無法親自實踐書中的每一個動作,但通過閱讀,我仿佛能夠感受到李存義先生當年練功時的那種專注和毅力,也能體會到校注者們在整理傳承這份寶貴財富時所付齣的心血。這本書,讓我對“武術”二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體魄的鍛煉,更是精神的修煉。
評分這本書的包裝設計非常樸實,但翻開後,那濃鬱的墨香撲鼻而來,瞬間就勾起瞭我兒時在爺爺書房裏聞到的那種古老的氣息。雖然我不是武術行傢,對李存義先生本人也隻是耳聞其名,但從這套書的裝幀和字體選擇上,就能感受到一種對傳統的尊重和對武學精神的敬畏。每一頁的紙張質感都很好,翻閱起來毫不費力,而且文字清晰,排版疏朗,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書中的插圖雖然不多,但每一幅都經過精心繪製,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武術傢們在揮灑汗水、施展絕技時的力量與神韻。我尤其喜歡書中的一些古代插畫風格,那綫條的勾勒,那人物的錶情,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即便我無法完全理解書中的武學理論,單是這份對傳統文化傳承的用心,就足以讓我對它産生濃厚的興趣。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武術的書,更像是一件承載著曆史與技藝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就足以讓人心生贊嘆,感受到中華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
評分第一次翻閱這套書,我被它濃厚的學術氣息所吸引。我並非武術的專業人士,也缺乏係統的武術訓練背景,所以,對於書中可能涉及到的具體技法,我更多的是一種旁觀者的好奇。然而,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所教授的招式,更在於它所展現齣的那種嚴謹治學的精神。校注者們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力求精準,無論是對曆史文獻的考證,還是對武學概念的闡釋,都體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我尤其欣賞那些在注解中所穿插的關於武術發展曆史的探討,這讓我在閱讀武學內容的同時,也能對中國武術的演變脈絡有一個更宏觀的認識。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扇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曆史的窗口,它讓我感受到,即使是看似純粹的技藝,背後也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哲學思考,等待著人們去探索和發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